苏州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寒山寺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汪祖民介绍说,在寺内“寒拾殿”西南侧的钟楼悬挂的那口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的铁铸巨钟。钟身高1.3米,口径1.24米,重约2吨,色泽黝黑,上铸“古寒山寺”铭文。“唐诗中一千多年来令人神往的‘夜半钟声’,就是从这座六角形的钟楼中传出来的。”
汪祖民说,钟楼内悬挂的是自1979年开始举办迎新年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所敲响的古钟,并非是日本人所赠的古钟。日本人所赠的钟是青铜大钟,悬于寺内的大雄宝殿东南侧,为1910年日本友人在日本铸成后运到苏州赠送给寒山寺的。此钟高约0.82米,口径约0.62米,口缘平直,上有钮,形如乳头。钟上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
青铜钟比钟楼内的铁钟瘦小许多。汪祖民说,该钟敲出的音没有清代大铁钟那样雄厚,而且每次敲钟都是在钟楼内敲的,然而社会上却有传是敲日本人赠送的青铜钟,这种传言是错误的。
除了钟楼,寒山寺内还有一处钟房,里面陈列着近240口形状各异的钟。汪祖民说,这些钟多为明、清时铸造,由寺方历年来,特别是从2002年以后从各地废寺收集而来的,也有近几年从各省市征集得来的。为了挖掘拓展钟文化,寒山寺正在筹建江苏省首家古钟博物馆。“去年12月底落成的寒山寺大碑大钟园内,那口重量超过108吨的大钟,号称‘华夏第一法华钟’、‘世界第一佛钟’,与《枫桥夜泊》‘华夏第一诗碑’成为寒山寺新的文化标志。”
采访中,汪祖民向笔者透露,寒山寺“华夏第一法华钟”重108吨,居梵钟之首,比明朝所铸的北京大钟寺所藏之永乐大铜钟(有关文献记载是八万四千斤)还要重。这口仿唐“古寒山寺”大钟由俗称响铜的高锡青铜铸造而成。“为使音色和美,铸造方特别聘来了声学方面的专家进行精心研究与设计,在铸造过程中添加了15公斤黄金、镍等稀有合金。试音时,一声钟响声波时长超过120秒,超过目前国内最高标准。”(出处: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