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要真正复兴,没有文化底蕴、没有道德伦理规范,就成不了大气候。”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全国 “两会”期间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出,经济高速发展会带来三种不平衡:人和环境的不平衡;人和人的不平衡;人自身的不平衡。这三种关系失衡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补救之道应是呼唤市场经济伦理和复兴中华民族文化。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看这次全球金融危机?
叶小文:我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信心危机。金融危机来了,货币流动性减少甚至资金链条断裂。你不借钱给我,我也不敢借钱给你,你不投资,我也不投资。这样口袋里的钱大家都捂着,也不敢消费。大家都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要,工厂就倒闭。所以,重要的是解决信心危机。温总理不是说“信心比黄金(203,1.66,0.83%)还重要”吗?信心是黄金买不来的。信心危机,某种程度上又是心理危机。宗教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消解人们的恐慌不安。因此,我们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和谐发展。
经济观察报: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为什么发展会带来这些 “副产品”?
叶小文:发展是硬道理。鲁迅就曾说: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发展当然会带来问题。发展就是打破平衡,既然打破平衡就难免照顾不周,发展引起的问题只有在进一步发展中去解决,别无出路,停下来、退下来都没有出路。发展快了就会引起人和环境关系的紧张,人和人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人自身也会出现不平衡。这些问题怎么办呢?发牢骚没有出路,只有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尽量减缓这三方面的矛盾。
经济观察报:马克斯·韦伯曾论证,新教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宗教对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借鉴意义?
叶小文:我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促进的。它的发展是生产力解放出来的,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那么新教伦理起了什么作用呢?资本来到世间就要赚钱,有十倍的利润就有百倍的疯狂。那么这个社会就需要一种平衡器。新教伦理正好就充当了这个角色,告诉人们,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我们干活都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资本家赚了钱应该勤俭,人们应该安分守己,恪守伦理道德。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没有请马克斯·韦伯,而是请卡尔·马克思。我们不能告诉人们,这是上帝安排的,但我们同样遇到了社会道德发展失衡的问题。为什么一些企业敢在牛奶里放那么多三聚氰胺?因为只考虑到赚钱,只考虑到低成本,害不害人不管,没有敬畏心,没有道德伦理约束。过去中国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抬起头三尺就有神在看着,所以要敬畏啊,要敬畏天上的神明,要敬畏雷电啊……现在不讲了。
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去公平竞争,去追求效率至上。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有伦理道德来约束,杜绝恶性竞争,让人们有敬畏心,有道德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怎么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变成我们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触及到每一个人的灵魂,使人们成为有道德的竞争者。就像开运动会,不能说为了跑得快,我就把你干掉啊,只能在一个规则里竞争。运动会的规则是强制的,市场经济的规则要内化到心里去。强制规则就是契约、法律,你乱来不行。但还有一个内在的、内化的规则,即使没有契约,没有法律,人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经济观察报:这是一个大课题。
叶小文: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从来不相信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我们不可能请宗教解决我们的主要问题,解决市场经济的伦理问题,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使社会伦理健康积极发展呢?大家应该共同来探索,如何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经济观察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有益的东西可以拿来用?
叶小文:当然有啊,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美的东西,好的东西。比如儒释道。佛是治心的,儒是治国的,道是治身的, “治”你的东西多啦,从这些方面去发掘,去体验,还是有些东西的。
经济观察报:这也是我们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叶小文:对,就是要解决 “一手软、一手硬”的 “两张皮”问题。软的要老是硬不起来,就会出现官员腐败啊,市场经济不讲道德呀,整个社会不讲诚信等等问题。
经济观察报:前段时间有过普世价值的争论,从宗教的角度来讲,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是不是人类的普世价值?
叶小文: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民主才诞生的,共产党一直为了民主而奋斗。现在我们发展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我们进一步地扩大社会民主,都是在不断探索。民主是个好东西,我宁愿不用普世价值这个话。我要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是最真诚地追求民主的,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一步一步去完善我们的民主制度。当然,民主走急了也不行,它是有程序的,是个过程。
经济观察报:文化建设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推进?
叶小文:弘扬传统文化是个大题目,社会主义应该是大海,有容乃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是中央提出来的。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和肚量,管它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好东西我们都要,我们都拿,从中提炼出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世界的优秀文化,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我们民族正在进行伟大复兴,要真正复兴,没有文化的底蕴、底气,或者说没有文化复兴垫底,最多就是做点小生意嘛,没文化嘛,摆个小摊子,赚点钱回家,就求个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不了大气。
经济观察报:你写过一本书叫《从心开始的脚步》,而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也是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从心开始”?
叶小文: “从心开始”不是唯心主义, “从心开始”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 “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心净则佛土净”。从心开始,就是使自己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环境达到完美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的从心开始,绝不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他自己都是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好道德、内心善良的好人,整个社会当然就会有好的动力。
但是, “心”好不好是很难测量的,人的成功与否,评价标准往往为业绩多少。比如领导干部,就看他有多少政绩。你是真正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还是为了保你的官?刚才说的这个评价标准,很难衡量。体育为什么容易搞呢?体育的标准比较简单,跳得高就高,跳得远就远,这个非常明确。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功德,就很难有一个简单化的标准。
这怎么办呢?有待于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要靠自觉,要靠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好人,大家都会发现;好人,大家都会宣扬;好人,大家都会爱护。不把好人看成傻子,每一个人努力去做好人。这种标准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的,相对抽象的。但当今社会又亟需标准,就像这个社会需要空气,空气到处都是,它要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空气的标准在哪里?谁也看不见。那这个社会就好了。我们朝着这一步努力吧,从心开始努力。
经济观察报:能概括一下你的主要观点吗?
叶小文:两句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呼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一定要呼唤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出处: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