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世音是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之一,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而合称为“西方三圣”。因唐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而略称为观音。在大理地区的影响之大堪与释迦佛祖并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启始之时,观音是作为男性出现,表示的是慧德。到了唐朝中后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的进程,开始出现了造型优美、姿态文静、高雅稳重、思想含蓄、感情丰富的女观音造像。这就是因为佛教造像受到中国传统伦理和审美观点的影响,艺术匠师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创造出了许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不同名号的观音,有的美若天仙,有的形若宫娃,有的如妙龄少女。
观音开始传入大理地区,就扮演了传奇、神秘的角色,为南诏国“君权佛授”立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南诏大理国的匠师们在雕刻甘露观音时赋予了她当时社会所崇尚的最美丽的形象与体态。甘露观音体态丰硕端庄,肌体柔和,质感很强,喜悦之情微妙地流露在眼梢嘴角之间,全身态在安静中显现出轻微的动势,体现了东方民族所追求的优雅与内秀,赋予了艺术作品生活的气息和现实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一。从她的身上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唐代的人们所追求的美的典型,难怪国内外的美术评论家和学术界一直把其誉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和白族的维纳斯。
石钟山石窟这些形象逼真、内容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石雕,虽大多为佛教人物造像,但却富有人间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既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佛教艺术的瑰宝。(出处:大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