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教的袈裟为什么不用完整布料做成的
佛教的袈裟为什么不用完整布料做成的
2008年12月27日09:5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844 字体: 繁體

 

  同佛教接触过的人都会意外地发现,佛教中没有一件袈裟是用完整的布料做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为什么不穿华贵的服饰呢?难道他们不爱美吗?

  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些佛教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应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佛教也不例外。不过,佛教所理解的美同社会上所流行的美的观念有着本质的差别。在佛教看来,人都是爱美的,但世俗社会所追求的美往往只是外在的美,缺乏永恒的意义。比如,上海流行的新发型或服装也许在上海人眼中是美的,是充满魅力的,但到了欧洲人那里,也许它就是不美的。另外,同样是这个流行的发型或服装,同样是在上海,即使今天的上海人都认为它是美的,但是明天又怎么样呢?很可能,到了明天,人们都统统把它抛弃了!为什么?因为明天的上海人也许都认为它太土了,一点也不美?从这个角度说,流行的东西,时髦的东西,即使它再美,也通常只是美在一时,很快就会失去人们的青睐。这种对美的喜新厌旧和朝三暮四,在佛教看来,都是人们心态作用的结果,未必同美本身有太多的必然联系。从这个角度说,佛教认为,追求外在的所谓的美对于人的幸福与快乐来说并不一定有什么益处,相反,倒是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麻烦。因此,佛教不主张把人生的注意力放在这些外在的所谓的美上面。

  当然,佛教不主张对外在的美进行追求并不等于佛教反对美,恰恰相反,;对美的追求要比世俗社会更为执着。这种执着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外在的庄严美追求;其二,内在的境界美追求。其中,佛教的外在庄严美追求主要表现在和谐、朴素、端庄的整体感觉上。这表现在服饰上,主要是三衣。佛教所谓的三衣,指的是三种袈裟。第一种袈裟,佛教称之为‘僧伽黎’,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是比丘托钵乞食或应召入宫等重大活动时所披之袈裟。在中国,由于乞食的习惯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这种袈裟往往只是用于重大的佛事活动。其具体样式,《西游记》中唐僧所披之袈裟正是这一种。第二种袈裟,佛教称之为‘郁多罗僧’,是比丘平时参加佛事活动时所披之袈裟。这种袈裟,由于它由七条布制成,因而,佛教俗称为‘七衣’。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人们平时见到的袈裟基本上都是这一种。第三种袈裟,佛教称之为‘安陀会’,是出家人的内衣,是出家人日常劳作、生活和睡眠时所披之袈裟。这种袈裟,由于它由五条布制成,因而,佛教俗称为‘五衣’。在佛教,所有的袈裟都是披的,因为它们虽然由许多条布块制成,但它们的样式都还是一块布,一块由许多布块制成的更大的平面布,既无领袖,又无口袋,更无我们所用的扣子。这三种衣是佛教最基本的服饰,皆按佛教的传统以不正之色染成。佛教这样做,是为了同世俗爱慕鲜艳的颜色相区别,有助于降低人们的欲望,从而减少佛教修道的障碍。佛教中的其它衣服虽然不是佛制,同世俗的服饰也差不多,但它们都是在继承三衣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发挥,同世俗的服饰依然有所不同。

  内在的境界美追求,这是佛教的特色所在。这种追求,我们可以一心三原则来概括。所谓一心,就是一心于佛道,心不旁鹜;所谓三原则,就是保持一心的三种原则,同时具备。这三原则是:第一,时刻要行为端正;第二,时刻要正心诚意;第三,时刻要防止过失。佛教认为,只有面对种种诱惑时一心不乱的人才能获得究竟解脱的道果,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都是过眼烟云--不足为虑。

  在这种厌离世俗,向往解脱的追求中,社会上的华贵服饰在佛教内是没有市场的,佛教只对解脱之后的永恒之美感兴趣,佛教不在乎什么世俗的美。了解了这些,那么,佛教的法衣从不用完整的布料制作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不是吗?

 

上一篇:关于我国早期佛教美术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佛塔的基本结构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