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709~788年)为中晚唐之际的著名禅师,因俗姓马,时称“马祖道一”或“马祖”。有关他与福建禅宗的关系以及他所传南岳禅系在中晚唐福建的承传未有论及者。探讨这一问题,对福建禅宗史乃至中国禅宗史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本文拟就此陈述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一禅师肇化于建阳
福建建阳佛迹岭应为道一禅师的肇化之必。据记载,道一为汉州什邡县(今四川广汉)人,幼年“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后往湖南南岳习禅。怀让禅师以“磨砖不能成镜”公案开悟道一。但关于道一禅师出世传法于何处?史籍记载不一。唐权德舆《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碑铭并序》载,道一“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虔之龚公山”。南唐静、筠二禅师的《祖堂集》道一传载,道一弘法于江西。宋赞宁的《宋高僧传》道一传载,道一在怀让处得法后“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均不载道一禅师入闽之事。而宋道原的《景德传灯录》道一传则载,道一“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同参九人,唯师密受心印。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就是说,道一首先入闽卓锡建阳(今建阳县)佛迹岭,尔后才移锡江西临川、南康。显然,《景德传灯录》本传与《塔铭》以及《祖堂集》、《宋高僧传》本传所载不同。在这些史籍中,《景德传灯录》成书最晚,以常理论,其史料价值不及《塔铭》、《祖堂集》等。不过,我们在《宋高僧传》志贤等传中却找到佐证。《宋高僧传》志贤传载:“天宝元年(742年),于本州佛迹岩承事道一禅师。”这里的“本州”指“建州”,因志贤在俗为建阳人,建阳在唐代属建州。同书“道通传”载:道通“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同书“明觉传”亦载:“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这些记载与《景德传灯录》道一传所载同。
又据《闽书•方域志》建阳县“仁义乡”条载:“崇泰里,……岭曰佛迹。”又建阳县“佛迹岭”条载:“佛迹岭,唐马祖禅师出家始此。”必须指出的是引文中的“家”字似应为“世”字之误。上述地方志记载表明:建阳县确实有佛迹岭。显然《闽书》所载与《景德传灯录》道一传、《宋高僧传》志贤、道通、明觉诸传所载一致,足见道一禅师确实于天宝初年卓锡佛迹岭。
《宋高僧传》道通传载:天宝初年,“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就是说,天宝初年,道一禅师在建阳佛迹岩聚徒传法,道通前往参谒,后道一移锡江西,道通也随之前往。说明道一是在南岳怀让禅师处得法后,“肇化”亦即出世传法建阳佛迹岭(岩),尔后才移锡江西的。同时也订证了权德舆《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祖堂集》道一传、《宋高僧传》道一传记载的疏漏与失实。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的是道一禅师于建阳佛迹岭传法在福建禅宗史上有何意义?换言之,就是要探讨在道一禅师入闽之前有没有曹溪慧能的弟子(道一属慧能的再传弟子)入闽传法?笔者披览佛教史籍,未见有这方面的史料,而于福建地方志则见到零星记载。梁克家《三山志》福清县“黄檗寺”条载:“贞元五年(789年),沙门正干尝从六祖学,既得其旨,乃辞去,祖送之曰:‘把菩(苦)即止’。干抵此乃安之,遂创院,名‘般若台’,今十二祖师堂其地也。”此后,《闽书•方域志》“黄檗山”条,《福清县志•人物志》释正干传乃至《黄檗山寺志》所载基本上与上述所引《三山志》的记载同。又《闽书•方域志》莆田县“苦竹山”条载:“苦竹山,在九华山后,有鬼岩。唐会昌中,沙门千灵辞六祖入闽,来此住锡,……”《莆田县志》“苦竹院”条,“千灵传”所载与上述所引《闽书》的记载大致相同。这里所引有关正干、千灵二僧的记载都说,他们二人是曹溪慧能的门徒。事实上,慧能去世于先天二年亦即开元元年(713年),与福建地方志有关“贞元五年正干辞六祖入闽”,“会昌中千灵辞六祖入闽”的记载,分别相距约76年、130年。因此,所谓正干、千灵为曹溪慧能弟子之说,根本不能成立!不过是修志者照录民间传说而已。再则,无论佛教史籍抑或福建地方志均未见与道一并称“二大士”的石头希迁禅师入闽之事。仅从《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四目录中得知,希迁法嗣碎石和尚入闽传法于福州。因其生平机缘语句不详,道原仅列其名于卷首目录中,不立传。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福建建阳佛迹岭不仅是道一禅师天宝初年的出师“肇化”之地,而且也是有史籍记载可考的南禅宗在闽的初传之地。
二、道一禅师与闽禅僧
道一禅师在建阳佛迹岭传法吸引了不少僧人前往投依参问,特别是福建的僧人。但当时往建阳佛迹岭投依参学的闽僧究竟有多少已无从查考。从现有的史籍记载可知,其中著名者有志贤、道通、明觉。志贤为建阳人,幼年出家,天宝元年于佛迹岭“承事道一禅师”;明觉为河内人,“后徙居为建阳人”,因宿怀道性,“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道通为庐江(今安徽庐江)人,其父在泉州南安为官,相随来闽,在闽出家为僧。因获知道一在建阳佛迹岭聚徒传法,乃前往参谒。从这些记载可见道一在建阳佛迹岭开法对闽僧影响之一斑。
道一禅师移锡江西传法,对福建僧人的影响并未减弱,除了道通从建阳相随道一而去外,闽人怀海、怀晖、慧海、隐峰等相继投道一参学。怀海为福州长乐(今福建长乐市鹤上乡沙京村)人,幼年出家长乐西山寺(即今龙泉寺),“闻大寂(即‘道一’——引者)始化南康,操心依附”;怀晖为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市同安县)人,“贞元初,礼洪州大寂禅师,顿明心要”;慧海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人,先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受业,后游江西参马祖道一;隐峰为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市)人,幼年出家,“初游马祖之门,而未能睹奥,复来往石头,虽两番不捷,而后于马大师言下契会”,嗣法马祖。
据《祖堂集》载:龟洋和尚,法名无了,俗姓沈,莆田县人,“嗣马大师”。《景德传灯录》也将无了禅师列入道一法嗣之列,《五灯会元》基本上照录《景德传灯录》无了传,也将无了禅师列入道一法嗣之列。但据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了公亦即无了坐亡于咸通八年(867年)。又《祖堂集》龟洋和尚传载:无了临终所书之偈有“八十年来辩东西”之句。据上述所引《碑铭》与龟洋和尚传记载推测,无了生于唐德宗贞元初年。而道一禅师则去世于唐德宗贞元四年。可见道一禅师去世时,无了未出家,尚在襁褓之中。又如何跻身道一禅师的弟子之列呢?笔者认为,依照无了生活年代推算,当属道一禅师的再传弟子之辈(详细情况拟另文考证)。
《闽书》载,惠安县“报劬山,县西山。在丛山中,特为雄秀。……唐刑部郎中陈嘏葬父母此山之下,建院曰:‘报劬’。有僧清恽者,参马祖来归,值会昌汰僧,隐居于县之牛头山,嘏延居之”。万历《泉州府志》惠安县“报劬院”条所载相同。前已述及,道一去世于贞元四年,如此,清恽怎么有可能在马祖道一处参学而且归来正值会昌汰僧呢?所以,清恽为马祖弟子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上述参谒道一的福建禅僧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僧,《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分别有立传。其中慧海在禅学方面颇有造诣,著有《顿悟入道要门论》;怀晖晚年被诏入长安章敬寺,“朝寮名士日来参问”。而最突出的则要数怀海。中国禅宗僧众最初多居律寺,由于禅宗与律宗习惯不同,使禅僧多感不便。怀海制订《禅门规式》,使禅宗在“禅居”方面建立起有别律宗的“丛林”制度。《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说:“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指怀海——引者)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可见赞宁对怀海制订《禅门规式》评价之高。后代流行的《百丈清规》就是在《禅门规式》的基础上损益而成的。这些在道一处得法的闽僧虽传法于福建境外,但其中如怀海、怀晖等后来都有弟子回闽传法(将于后文详述),对福建禅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道一与闽中的南岳禅系
道一入闽在建阳佛迹岭传法,将南岳怀让禅系传入闽中。虽然不久道一移锡江西,但由于其得法弟子水塘和尚、惟宽禅师的入闽传法,使得南岳禅系在闽中得以延续。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可知,水塘和尚传法于汀州(今福建闽西一带)水塘,因称“汀州水塘和尚”。笔者考宋《临汀志》等地方志,未找到相关的记载,“水塘”位于汀州何处?有待探讨。惟宽,衢州信安(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先习律学与止观,后“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790年),始行化于闽越间,岁余而回心改服者百数”。这里的“闽”指福建,“越”指江浙。可见,惟宽在道一禅师处得法后于贞元六年,曾一度入闽传法。不过,惟宽在闽时间不长,充其量一年。而水塘和尚卓锡汀州的时间可能长些。据《景德传灯录》水塘和尚传载:“师(指水塘和尚——引者)勘归宗:‘甚么处人?’归宗云:‘陈州人。’师云:‘多少年纪?’归宗云:‘二十二。’师云:‘阇黎未生时老僧去来。’”笔者对禅宗灯录、福建地方志的寺观志作一番考察发现:在唐代福建的福、建、泉、漳、汀五州中,汀州佛教发展相对落后,而上述引文中,水塘和尚自称“老僧”,又有参学者前往。说明他在汀州传法时间颇长,且有一定的影响。其传法年代大约在德宗朝至宪宗朝。
而在建阳佛迹岭以及江西参谒道一嗣其法的闽籍僧人,如道通、志贤、怀海、慧海、怀晖、隐峰等都不在福建传法。不过,其中怀海、怀晖有得法弟子向闽中发展。怀海的得法弟子有神赞,大安等入闽。神赞(俗籍不详)传法于福州;大安,福州福唐(今福清市)人,先住湖南沩山等处,咸通七年秋,返回福州,“居府西八里怡山禅宫(即今西禅寺)”;又据传怀海得法弟子闽人希运禅师曾于唐宪宗年间(806~820年)一度返闽住持福清黄檗山。怀晖的得法弟子有智真入闽传法于福州龟山。此外,尚有道一禅师另外二位得法弟子智常、灵默的法嗣亦向闽中发展。智常法嗣灵训传法福州芙蓉山;灵默法嗣正原传法福州龟山。这一代入闽传法的禅师都属于道一的再传弟子。笔者考察《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得知,这批禅师都经历唐武宗会昌法难,其中仅大安1人享年91岁于中和三年(883年)去世,其他人大多去世于大中、咸通年间。前述去世于咸通八年的莆田龟洋无了当与智真、正原等同辈,属道一的再传弟子,至于无了直接师承于何人待考。上述道一禅师的再传弟子中,在闽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大安禅师。据史籍记载:大安自湖南沩山返闽,“大化闽城”、“尝有千僧,闽之大乘以此兴盛”。这一代禅师的传法年代大约在宪宗朝至懿宗朝,个别如大安延至僖宗朝。其传法的中心则在福州一带。
差不多与此同时,青原系石头希迁的再传弟子仅义中、普光二人向闽中发展,前者传法于漳州,后者传法于福州。其中以义中禅师稍有影响。但由于经受唐武宗会昌法难后,虽经宣宗皇帝复寺兴教,仍然“竟绝玄侣”。因大安禅师大化闽城,禅侣云集,“众中好事者十数人往彼(指义中禅师——引者)请而方转玄关”,禅侣“常有三百余人”。其禅侣数量不可与大安禅师相比。
显然,福建在宪宗朝至懿宗朝,道一禅师所传的南岳禅系比希迁所传的青原禅系要兴盛得多。
道一禅师的三传弟子在闽传法者增多。其中怀海——希运下出的灵观传法闽城福州;怀海——大安下出的慧日大师传法于泉州莆田,师解传法于福州寿山;怀海——灵祐下出的慈慧传法于福州九峰,双峰和尚传法于福州双峰山,志勤则传法于福怀安灵云山、连江灵应院诸处。此外,道一的其他嗣法者普愿与齐安二支系亦有弟子入闽。普愿——利踪下出的浮石和尚传法漳州;齐安——道常下出罗汉和尚亦传法于漳州,这一代禅师的传法年代大约在宣宗朝至昭宗、哀帝朝。就其人数而言,共有8位禅师在闽传法,分别出自怀海、普愿、齐安3个支系,以怀海支系为主;就其分布地域而言,分布于福州、漳州、泉州,以福州为主。与上一代相比,不但人数增多,而且区域分布扩大,至此南岳禅系在闽的传布已遍及福、建、汀、漳、泉5州。而青原系希迁的三传弟子只有约禅师1人传法建州。显然,道一所传的南岳禅系在福建仍比希迁所传的青原禅系兴盛。
然而,道一的四传弟子在闽传法者减少,有怀海——灵祐——双峰和尚下出的古禅师继承其师法席,传法福州双峰;怀海——灵祐——慧寂下出的慧茂传法福州东禅院,道崇传法福州明月山。这3位禅师都出自怀海支系。其传法年代大约始于僖宗朝乾符、光启间。传法的主要时期则在五代闽国。此后,道一所传的南岳禅系在福建的承传情况不明。至北宋真宗仁宗朝之际,临济宗传入闽中,南岳禅系才复兴于闽。相反,青原系希迁的四传弟子入闽传法者增多,有微禅师、洪存、普闻、义存、慧恭、僧一、休静、蚬子和尚8人。其中义存的传法年代较早,始于咸通末,终于五代开平初年,而且也最为杰出,居闽传法近40年,禅客冬夏不减1500人。其余的人主要传法活动则在五代。五代宋初,青原系遍布闽中。
总而言之,道一禅师入闽肇化建阳,将南岳怀让禅系传入福建,从而实现了慧能的南禅宗在福建的传布。因为道一是有确凿史籍记载可考的南禅宗僧人入闽法之始,虽然道一在福建传法的时间不长,不久即移锡江西,但无论他在福建抑或在江西,都吸引了不少闽僧投依参问,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闽禅僧,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南岳禅系较青原禅系在中晚唐闽中获得率先发展,至懿宗、僖宗朝臻于繁盛,从而为福建成为晚唐我国南禅宗的活跃地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