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法的医疗智光
佛法的医疗智光
2008年03月11日16:0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747 字体: 繁體

 参究佛法,彻悟人全生,彻悟宇宙万有,无不都以诸法缘起性空,作为观察世界的不二视角。 
  
  从这个诸法缘起性空看待世间一切,反馈到医学上来,就更耐人咀嚼寻味了。作为四大皆空、此身非有的个人暂时存在,“心”“身”“境”三者,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须臾不可分离,所谓心在身中,离心无境。心为精神思惟,身为生理场所,境为生存环境。从这一意义上反过看,又可认为,人身的所以存在又离不开识(精神意识)、根(生理现象)、尘(环境因素)的三缘和合。 
  
  三缘之中,心识为最根本。一个人如果心烦恼,恶业,往住可因心理失衡而导致生理失衡。医学角度看,不管心理失衡也好,生理失衡也好,其实都是一种病态,总称为身心失调。反之,如果一心清净,行为端正,那么也就自然由此及彼,导致身体泰和。为此,《正法念处经·观大品》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脸)色清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个人的心理、行为可以直接关系到身心的健康。回顾佛门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正见、正思、正言、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八正道”等修习,我们如若把它看成为是一种纯洁身心的医疗体系,也无不可。 
  
  当然,关于“三学”“六度”“八正道”对于心身医学意义,还得结合实际进行一番理性的剖析。在这方面,陈重晖《佛法与现代医学》说得精辟且又透彻。他说:“从身心疗法的角度而言,佛教的修持之道,声闻乘八正道中的正见,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思惟、正念讲正确的精神活动,正业、正命、正语讲正确的行为,正定为锻炼自制其心的技术,正精进贯穿一切,属意志的锻炼。八正道总摄为戒定意三学,三学中戒为定基,约束行为,慧学实质是明智的生活态度,三学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旨在教人明智地对待生活,自净其心,离不良行为,去烦恼等精神负担,使人生臻于健康、幸福、完美,这难道不是一个极佳的身心、行为医疗体系?至于大乘六度,于戒定慧外,布施度对治悭吝,安忍度对治嗔恚浮躁,精进度对治懈怠,六度齐修,是对智慧、意志、德行、人格进行全面锻炼的极优方案。” 
  
  如果直接从医疗入手谈相,佛法的医疗智光也对人多所启示。《佛说医经》认为,人体有地、水、风、火“四病”。其中“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在“四病”的基础上,又可生起“四百四病”。究其原因,既有心理上的,也有行为上的。属于心理上的有忧愁、嗔恚等;属于生理上的有久坐不卧、食无贷(不饱食)、疲极、淫逸、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风、制下风等。由于加起来病因的总数有十个,所以叫做“人得病有十因缘”。 
  
  有意味的,《佛说医经》还从“九因缘”出发,称命不该绝而死的人为“横尽”。“横尽”的“九因缘”为:1、不应饭为饭,2、不量饭,3、不习饭,4、不出生,5、止熟,6不持戒,7、近恶知识,8、入里不对,不如法行,9、可避不避。 
  
  “九因缘”中提到有关饭食的有“不应饭为饭”(刚吃好饭又吃),“不量饭”(不知节度),“不习饭”(不定时进食),“不出生”(饭食未消又吃)4条,可见佛门对于饮食致病的重视。《杂阿含经》第42卷还记有波斯匿王节食的故事说,当年波斯匿王吃得太多太好,患肥胖病,一动就全身出汗,于是到佛住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稽首请教,佛看他稽首后那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就用偈语开导说: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后来。波斯匿王严格按照佛的说教进行节食,日长时久下来,身体脥细,容貌端正,从此恢复了健康。 
  
  对于世界上最早的节食疗法,笔者没有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然而无论如何,释迦牟尼教给波斯匿王的节食妙方,应该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 
  
  “九因缘”中的“止熟”,是说“大小便来时,不即时行”。 
  
  “不持戒”就是犯戒。如犯了世间偷盗,或犯他人妇女,“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或饿死,或得脱死,从怨家得首死”等,就是不持戒所导致的恶果。 
  
  “近恶知识”就是与恶人作伴,哪还有好结果? 
  
  “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就是:“谓晨暮行,亦有魍魉争斗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 
  
  “可避不避”,是说对于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伤害,而不去积极加以避免。 
  
  对于以上致病“九因缘”,聪明人非但应该懂得,并且还会尽力避免,所以必定能够获得长寿的福分。 
  
  从身心、行为角度入手,从预防角度着眼,破除无明,能避则避,这就是佛法医疗智光给予我们每个希冀获得长寿福报者的启示。
上一篇:谈“放下”
下一篇:把握今生今世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