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那般那(^an^ap^ana):一种注意吸气呼气的修定方法。 2、三摩地(concentration;sam^adhi):心专注于一境。
3、奢摩他、止(concentration;samatha):禅定的修学。借着专注于某一固定的情境以培养深刻的禅定。
4、识(consciousness;vi^n^n^a&na):心的认知功用。能了别六根门上六尘的生灭。
5、漏、染(defilements;kilesa):心的贪、瞋、痴。
6、痴(delusion;moha):心的染污,使之不能清楚地见到无常、苦、空。
7、八正道(eightfoldpath;ariya-magga):佛教通往清净和解脱的道路──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8、元素(elements;dh^atu):通常指地、水、火、风四大。 9、无我、空(emptiness;anatta):没有自我或灵魂;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或「自我」在经历一切的变化,我们祇是一种变迁的过程。
10、受(feeling;ved^an^a):触境所起的愉快、不愉快、中性的感受。
11、四念处(fourfoundationofmindfulness;satipa&t&th^ana):四种觉察处,它是我们整个的经验,必须去注意以培养内观智能。(1)身体和物质元素。(2)感受︰苦、乐、不苦不乐。(3)心。(4)法──所有心的现象,像思想、情绪、贪、 爱。
12、四圣谛(fournobletruths;ariyasacca):佛陀的基本教法:(1)苦的真理。(2)苦因的真理──执取和贪爱。(3)苦灭的真理。(4)灭苦之道──八正道。
13、贪(greed;lobha):一种心法,会使心去执取或黏着一个情境或经验。
14、瞋(hatred;dosa):一种心法,使心讨厌或攻击所缘的情境。
15、无明(ignornance;avijj^a):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爱的根源。
16、无常(impermanence;anicca):所有现象的本质,即有生必有灭。
17、毗婆舍那(insightmeditation;vipassan^a):清楚地洞察;专注于身心现象的本质以了解其实相。
18、极微(kal^apa):物质原子中最小的粒子,一直在运动中。 19、业(karma):因果法则,说明身心世界里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20、色(matter;r^upa):由四大所造的物质世界。
21、行蕴(mentalfactors;sa&nkh^ar^a):在五蕴中,指与识尘有关联所产生的造作力以及其它心的作用力。
22、心(mind;n^ama):意识以及染覆于意识的各种心法。
23、念(mindfulness;sati):心的一种特质,它能不迎、不拒、不惑地注意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
24、涅盘(nirv^a&na):不再受制于身心活动的一种彻底的清凉状态,也指从贪、瞋、痴中解脱的心境。
25、想(perception;sa^n^na):心的特质,接收、认知情境。
26、轮回(sa%ms^ara):所有身心现象都是由因缘所决定的世界,且不断在变化当中。
27、处(sensebases;^ayatana):六种根尘相应处:(1)眼对色。(2)耳对声。(3)鼻对香。(4)舌对味。(5)身对触。(6)心对法。
28、相(sign;nimitta):由心专注所生之影象。
29、苦(suffering;dhukkha):一切生灭变异现象基本的不坚固,难以满足的特性。
30、戒(virtue;s^ila):原指遵守特定的道德戒律,更深义为在世间的行为无贪、无瞋、无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