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门人物
佛门人物
2008年03月10日16:0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829 字体: 繁體

戒日王

  佛教护法名王。印度塔内萨尔王国普湿婆提王族第六代国王。音译易利沙、曷利沙伐弹那,意译为喜增王。戒日王蛤了的称号。606年,戒日王因其兄罗贾伐弹那为邻国所杀而嗣位。他励精图治。6年后,誓师复仇,进而以首都曲女城为中心,征伐四方。当时领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一带。他是继笈多王朝多之后统一印度的著名国王,曾多次派遣使臣与中国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报聘。在他统治的40余年间,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帝国开始分裂,出现了王朝林立的局面。

  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湿婆派,但对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他修建了许多佛塔、伽蓝,供养佛教僧众。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各个教派都可以参加的宗教大集会),鼓励各教派进行宗教学术交流。

  中国玄奘访印期间,正值戒日王治世,颇受礼遇。戒日王奖掖文艺,在宫廷中供养了一批著名文人。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传记作家。著有《龙喜论》(有中文译本)、《珠璎传》、《爱见记》3部剧本传世(一说这些剧本系他人所写)。

  另外,他创作的《八大灵塔梵赞》和《野朝赞》表现出强烈的佛教情趣。由于戒日王对佛教的扶西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与阿育王、迦腻色迦齐名的护法名王。

迦腻色迦

  佛教护法名王。印度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又译作割尼尸割、 腻迦、葛诺歌。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年代约在2世纪前期。关于他的事迹,佛教中有很多传说。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钱币、碑铭提供了一些可信的依据。

  迦腻色迦与中国《汉书》中所记的贵霜王朝前两代国王丘就却、阎膏珍可能并无血统关系。据佛教典籍的记载,他出生于新疆和阗(一说在和阗国为质子)。出任贵霜国王后,迁都白沙瓦,继续扩展领土,成为当时与中国、罗马、安息并立的世界大国。贵霜王朝融合了印度、中国、罗马、塞族等文化,他仿照中国皇帝自称天子;使用罗马的金币;
 
  在国内的钱币上铸造了释迦牟尼、阿波罗、湿婆等神像。他统治贵霜约28~29年(一说24年)。传说他在向北方征战中被部下暗杀。
 
  1911年在印度马土腊曾出土一尊迦腻色迦雕像,高1.85米,身穿牧人服装,手持宝剑,并有婆罗谜字体铭文,雕像头部已失落。

  据佛教传说,迦腻色迦曾修建白沙瓦大塔,并于塔的四方建造四大伽蓝,供养3万大、小乘比丘。因当时佛教部派分烈,歧说纷纭,他还曾召集说一切有部500名比丘结集佛典,共得三十万颂,刻于铜碟,封于石室,并建塔加固。北传佛教称这次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此外,据说他还曾派兵前往摩揭陀国,迎请著名佛教诗人马鸣。他与著名佛教学者胁尊者、世友关系也很密切。上述传说是否确实尚须研究。由于贵霜王朝在迦腻色迦在位时空前强盛,佛教得以向四方传播。佛教徒把他看作与阿育王、戒日王齐名的护法名王。

寂天

  古印度佛教思想家。据西藏资料记载,他是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德桤王的儿子,原名寂铠,出家后改为寂天。他曾在东印度第五代师子王处服务12年,勤奋好学,博通风外各派学说。后到那烂陀寺出家,拜胜天为师。

  “内勤修学,外出放逸”。初不受大家欢迎,被称为“三行者”(只会吃、睡、大小便)。后来当众诵出《入菩提行》一千颂,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久,又离开那烂陀寺,回到南印度。他是晚期大乘龙树一派空宗的思想家,分别真俗二谛,反对弥勒、无著一派的有宗,对瑜伽行派的理论加以驳斥,同时也反对佛教的与非佛教的其他几个派别的论点。在《入菩提行》中,宣讲六度(六波罗蜜多),注重修持。

  他对佛学的贡献表现在学风的转变上。其特点,一是“守约”,即由博而约;二是“见行相应”,即不偏于“见”(理论和观点),也不偏于“行”(实践)。这对大乘学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的学说在11世纪由阿底峡传入西藏后,被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加宣扬,对藏传佛教颇有影响。

护法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音译达磨波罗。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志补罗城一大臣之子。幼怀雅量,长志弘远。

  出家修学佛法后,周游四方,深究内外学。曾在中印度与小乘佛教和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辩论,名声大扬。据说曾受学于陈那,研究由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唯识学说。在主持那烂陀寺时,弟子众多,戒贤、最胜子、胜友、智月等皆出其门下。

  29岁离那烂陀寺,至菩提伽耶修习禅观,从事著作。32岁逝世。在佛学方面,继承陈那的有相唯识说主张“境不离识”。又依据《密严经》,提出“四分说”,认为自证分复有能、所,另有证自证分体认自证分,调和种子说中的新熏与本有两种对立主张。他认为种子既有本有,又有新熏,二者均发生作用,都可以有无漏种子。在因明学说方面,着重三支作法的比量形式,发展了概念的“简别”理论,开始将因明引向形式主义。相传他有很多关于因明的著作,内容不详。据玄奘和义净所传,他在声明(文字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对世亲的《广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作过注释。其学说经过玄奘的传译和弘扬,盛行于中国。

  主要著作有:《成唯识宝生论》、《广百论释》、《观所缘论释》。

陈那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的创始人,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据《大唐西域记》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三以及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3章等记载,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先为小乘佛教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据说是世亲弟子。于南印度安达罗国作《因明论》,擅长因明比量,在与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辩论中屡屡获胜,常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因受小乘佛教经量部的影响,主张“有相唯识”说。认为在识(能缘)的活动中,会变带出境(所缘)的影相;境有实体,能够使能缘识缘托而生。又从“量”(认识)的角度考察,提出“三分”说:识能够变带出被认识的境的影相,此名为“相分”;识能够认识境,此名为“见分”;识能够自己体认自己,此名为“自证分”。相分有实体,见分有行相,这种主张被称为“有相唯识”。陈那开始提出“境不离识”的主张,使“唯识无境”的唯识学在性质上有所改变。

  改革因明学是陈那的最大贡献。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新因明”。其改革要点有:①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舍弃了圣教量、譬喻量等认识途径;②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不带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别作用;③将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删去合、结二支;④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了“因三相”的罗辑内容;⑤区分喻体与喻依,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⑥提出“遮诠”说,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这些改革,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

  主要著作为《集量论》(现存藏文译本)。此外还有《顺明正理门论》、《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以上现存汉文译本)和《因轮论》、《观三世论》、《普贤行愿义摄》、《入瑜伽》、《阿毗达磨(俱舍论)注紧要义灯》、《圣文殊瞿沙赞》(以上现存藏文译本)以及《解捲论》(《掌中论》)、《观所缘缘论》(以上现存汉,藏文译本)。

阿育王

  佛教护法名王。亦译阿输迦。意译“无忧王”。印度纪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他继承并发展了父祖统一印度的事业,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他把自己统治的业绩及对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岩壁及石柱上,即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 

  据法敕记载,阿育王灌顶第九年,曾以武力征服羯陵伽国。其后,便开始推行“正法”统治,即要求人们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不杀生,不妄语,多施舍;服从并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尊敬父母、尊长、宗教导师,按照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对待亲友、婆罗门、奴隶和仆人。为了实现正法,巩固统一,阿育王修筑道路,建立驿站,经常遣“正法大官”到各处巡视,并推行一些公益事业。他执行一种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在法敕中表示自己对佛教的景仰,但又宣布对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邪命外道”)教一视同仁,给予保护。

  据佛教传说,阿育王即位之初,诸多暴虐。后信仰佛教,在全国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对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与财物。因此,传说在他皈依佛教前被称“黑阿育王”,后称“白阿育王”。但也有人考证,历史上曾有两个阿育王。

  据南传佛教经典所记,由于阿育王大力供养佛教僧团,6万外道混入佛教,以致首都鸡园寺的比丘7年没有举行布萨(每月举行两次的忏悔仪式)。为了消弭僧团的混乱,阿育王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赶走外道,会诵经典,并编纂了《论事》。结集后,阿育王又派遣许多长老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传播佛教。当时佛教徒认为他是个理想的国王,尊为“护法名王。

上一篇:学佛之八难
下一篇: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