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据,同时也决定了今后修行成就的大小。小乘的罗汉只顾自己出离轮回,而大乘菩提心是无私地去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的大慈悲之心。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
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算他正在修行密宗大法,实际上也已落入小乘。为什么呢?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发心是成就的因,发的心越广大,成就的果就越广大。反之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快乐为目的去学佛,就是一种自私的发心。为满足私欲去学佛,怎能结出无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说:“佛教就是慈悲”。发菩提心应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个人修的法是小乘,如果他有广大的菩提心,那么他实际上已是在修大乘佛法,所作皆是菩萨行。
很多佛教徒喜欢大谈空性、中观这些他们认为很高深的理论,而往往忽视了慈悲心的修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根本无法通达空性,一旦具备了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心会自然地将你带入空性的体悟。所以想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修菩提心。 莲师说得好:“殊胜之道就是服务于他人,任何厌倦‘无我地服务于他人的心’增长时,证悟的路途就加长了。”
如何才能发出菩提心呢?传统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快乐和快乐之因;
悲:愿一切众生都能永离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愿一切众生永远都不离无痛苦的妙乐;
舍: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贪爱嗔恨的分别,心住于平等。
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种子,因此可以通过以上的发愿来开启和扩展自己的菩提心。
发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后,出于对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这个愿望是愿菩提心。当你决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溺水者,这一举动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发出愿菩提心,才会生起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的修持,有三个方法:
一、修自他平等; 二、修自他交换;三、修重他逾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