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戒杀得安隐
戒杀得安隐
2008年03月10日15:0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675 字体: 繁體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    
              
  ——《法句经》
 
  
  杀生位居十恶、四波罗夷、十重禁戒、五戒、八戒之首,这首偈语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戒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上的一切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即使小如蝼蚁,遇水尚且奋力挣扎;人们往往宁受刑罚,也要全命而归。但是人类却经常忘记自己受到杖打刀割的疼痛苦楚,为了满足一时的贪欲,而宰杀畜生,乃至残害同类。黄山谷的偈语:「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 将杀生的罪过阐释得极为彻底,《法句经》中的「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则以更平实易懂的方法,让大家都能明了杀生的残忍。 
  
  二、消极的戒杀——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大智度论》中,对于戒除杀生,有著具体的说明:「……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其馀闭系、鞭打等,是助杀法。复次,杀他得杀罪,非自杀身。心知众生而杀是杀罪,不如夜中见人,谓为杌树而杀者,故杀生得杀罪,非不故也。快心杀生得杀罪,非狂痴。命根断,是杀罪,非作疮。身业是杀罪,非但口教敕。口教是杀罪,非但心生两恶。如是等,名杀罪相,不作是罪,名为戒。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若身不动,口不言而有信,而独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是名不杀生戒。」 
  
  三、积极的戒杀——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 
  
  杀生,广而言之,不仅止于用刀杖加害,在日常生活中,恶言厉色也能伤人于无形,所以积极的戒杀,还要更进一步做到覆护众生,安养有情,例如:给人欢喜、给人信心,乃至于为亲友排难解纷,劝以和敬之道等等。此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慈悲的胸怀,才能用正确的观念来待人处世。 
  
  
四、戒杀的功德——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 
  
  戒杀不但可以培养慈悲心,减少世间的暴戾,更能带给我们吉祥幸福的人生,在许多经典里面都提及戒杀的功德,为了让大家了解,我们归纳如下,并且与杀生的罪业相对比照: 
  
  一、杀生者,心常毒念,思惟恶事;戒杀者,心怀慈愍,喜悦长驻。 
  
  二、杀生者,众生增恶,眼不见喜;戒杀者,一切众生,皆乐依附。 
  
  三、杀生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戒杀者,得无所畏,安乐无怖。 
  
  四、杀生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戒杀者,命欲终时,不忧不悔。 
  
  五、杀生者,身坏命终,堕三途中,若出为人,短命多病;戒杀者,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成佛,住寿无量。
上一篇:戒贪欲
下一篇:菩萨道的起点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