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地藏专栏>>地藏讲记>>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释 知定(序)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释 知定(序)
2006年06月20日14:4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440 字体: 繁體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释 知定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序

释 东初

  在民间传诵最广的菩萨德号,就是观世音与地藏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地藏菩萨的大愿,都有不可思议神通妙用,广度众生。观世音菩萨,虽化千百身形于六道中度生,但其愿力,仍有穷尽时期,唯有地藏菩萨累劫所发誓愿,如千百亿恒河沙数劫,无有止境。而地藏菩萨又以救度地狱众生为重。每日清晨,入诸禅定,游化六道,救拔罪苦众生。故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所以佛陀特将未度尽的众生--从佛灭度后直至弥勒成佛--都嘱托于地藏菩萨。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宏深,利益人天的功德,无有穷尽,故为一切诸佛菩萨所称叹!佛陀曰:

  ‘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嘱累品--’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宏深,佛陀不独要地藏菩萨救度未来一切众生,并且再三嘱付:一、即未来一切众生,于佛法中虽种少许善根,微同一毛一尘、一沙一渧,绝不能因其善根微末不去救度,应以汝之神力维护他,使其善根渐渐增长,不得退失。二、在应随业而生恶趣的众生,假使临至地狱门前,有一念回心,念一佛名,念菩萨名,念一句一偈,汝都应以方便现身救度。三、未出三界一切火宅中的众生,既经嘱付于汝,绝不可令众生堕入恶趣,即使堕落恶趣一日一夜,吾皆不愿,况复堕入无间地狱,动经千百万亿劫,无有出期呢?地藏菩萨对佛陀慈悲,爱护一切众生,真如慈母以爱赤子,既深且切,深受感动,故白佛言曰:

  ‘惟愿世尊不以此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经行,自然于世上道,永不退转。’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发扬地藏菩萨大愿为主,地藏为十地菩萨,居菩萨中最高的地位。实证诸法空相,了知一切平等无二,故能不毗生死,不乐涅槃。乃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由于菩萨证知三世因果,了知一切众生无非为吾人过去父母兄弟姊妹眷属,故以救母的悲愿,扩大救度一切众生。因之本经的特质,不在阐扬大乘深澳的哲理,乃重在事相说明。由于我们这个世界人举止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地藏菩萨秉救度众生的大愿,所说法门,都切近家庭社会的需要,且为人人所能行,故能普遍地有益于人生社会,尤以地藏菩萨救母的孝道,更能有助于伦理道德,故本经不特学佛的人应读,应为家庭教育必读的经典,足可为补偏救弊的好药材,安定社会的根本。

  本经另一特质,所说利益人天的功德,全仗地藏菩萨本愿力,不同其他大乘经典,全仗自力故有一瞻一礼者,能超越三十劫罪,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现前获诸安乐,一切灾难,悉皆消灭。佛说弥陀净土,远在西方极乐世界,地藏菩萨欲净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人人消诸罪业,获诸安乐,说此易行法门,故本经适应人间净土的根机。

  知定法师于大陆撤退后,应夏夷威华侨邀请,远赴檀香山创立檀香山华侨佛教总会,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佛法,使中华文化得于檀岛扎根,近于该岛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完成该经讲义,都二十余万言,不惟弘扬孝道,即对巩固华侨社会对中国固有伦理文化的信仰,及增进侨胞的团结,亦有其重大的贡献与启发。

  莲航法师与知定法师于抗战期间,同在焦山就读,与笔者义属同僚,知定法师来函求序,新年莲航法师又来代邀余为之序,故扩拾经中数语,用以点缀,藉以奉答!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二月二十日东初谨序于北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自序

                             释 知定

  现在的人,如果你对他讲“孝道”,他不说你是神经质,也会说你食古不化。或者会问你:现在是什么时代?其实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长大成人,立足社会,劬劳之恩,昊天罔极,纵然粉身碎骨,也难报慈恩于万一!

  美国的教育虽然发达,但可惜是对于孝养双亲的伦常德性没有提倡,所以在美国生长的人,尤其是这一时代的人,只是一代一代的向下照顾,例如每一对夫妇,从结婚开始,就储蓄儿女的教育费,绝对不会为父母储备养老金,而且父母有钱的话,还想在父母百年之后分资产。有什么好食的物品,只记得儿女,对父母喜欢的物品,忘得一干二净。等到教育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儿女又为他的儿女去著想,很难得有为父母去筹谋的。为儿女教育等,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木本水源,也要对自己的父母稍尽孝道,以报乳哺教育之恩才对。对父母有孝心的,并不是没有,不过是极少数而已。吾侨居于美国者,百有余年,初一二代,对于中国传统固有道德文化,比较浓厚,故侍奉双亲应尽孝思的道理,也比较明白而力行。第三四代,则几乎与美国人同化。每一个人,一代一代的向下照顾,真是名符其实的“孝子”!记得我曾经对一个第三代的侨胞说:“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德是很大的,当我们出世的时候,只得尺零长,几磅重,若非父母小心翼翼的哺养,怎得成人?成人之后,又需施以种种教育,才得立身社会。古人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所以我们对于年老的双亲,应当尽孝心的奉养,而且上了年纪的人,又能侍奉得多久呢?他听了我这一段话,用英语回答我说:“这里是美国,并不是中国!”意思或者是说“孝道”是中国的产品,在美国是不讲这一套的。由这一句话,可知华侨的第三代及第四代的思想是怎样的了。

  出家人远离俗家,并不是抛弃双亲而不顾。只是远离繁俗便于专心修道,而报答父母养育劬劳之恩。如目犍连尊者,得无学道后,救拔慈母于地狱之中;佛陀证无上道后,初为严父说法于迦毗罗卫国王宫,次为慈母说法于忉利天宫,令证道果,藉报慈恩。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如来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相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以此因缘,自致成佛。”一班世俗的人,不明白这种道理,误以为出家人是不孝养父母的,甚至错误的认为佛教是不讲孝道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误解,在佛经中阐扬孝道的地方很多,本讲义之地藏经,就是最好的代表。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我特别为大众选讲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这部经有很多处谈及孝道。先是佛陀上升忉利,为母说法,报答亲恩。次则地藏菩萨前生之婆罗门女与光目女,拔救慈母于地狱饿鬼之中,因见地狱罪苦众生,受诸楚毒,由是发宏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这部地藏经,是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十六日开讲,至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月圆满,表面上看,是经过了漫长的四年零两个多月,实际仅仅讲了一百三十个小时。因为在美国的人,经常都是为生活而忙,每星期只得一二天的休息,但休息的时间,又需要整理家务,或携带儿女到郊外去玩一天半日”所谓“入乡随俗”,因此我们讲经的时间,也选择在每一个星期日举行(佛菩萨诞辰,也都拣在星期日庆祝)。

  这部讲义是为著方便讲解而随写随讲的,时间既匆忙,又缺乏参考资料,只是拉杂写成,是以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至希智者不吝赐正,则不胜心香默祷之至也!

  这部经讲完迄今,瞬经数年了,因时间问题,及初无出版的意思,所以经筵结束,而这部讲义也只好束之高阁。去年春,本佛教总会全体董职员,会议议决,名誉上给了我三年的假期,俾于休养(因我的私人医生也常常劝我要多休息),实际上除了讲经及佛事外,其余一切会务,仍然由我督导办理;而且本会最近增建报恩堂一座,由开始划则,建筑费的预算,以及工程进行的监督等,都由我一人负责。但我仍然抽出些少时间将这部地藏经讲义,稍为整理了一下。后来信徒们知道了我在整理地藏经讲义,非常高兴的筹集印资,要求出版流通;我见众情难却,也就答允了。

  美国印刷术的进步,这是尽人皆知的事,但只局限于英文,对于其他国文,尤其是中文,则无法代劳。去年秋,我为著地藏经讲义出版事,特别亲携原稿,到港台几家印刷厂去估价,结果是台北印费较为相宜,而且得到老学长莲航法师的相助,负责督印校对等一切工作,于是就决定在台北付印。

  本讲义将付梓时,承前中华民国内政部长李汉魂伯豪将军,题赠封面之字;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馆长前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住持东初上人,赐以编头之序;台北南山放生寺住持莲航法师,负责印刷一切任务,及题赐殿后之跋;各位善信乐善好施,发心助印。凡此种种,均所至感!是为序。

        --一九五七年地藏诞释知定序于檀香山华侨佛教总会--

    初讲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古今一般讲经法师,在未讲到本经正文以前,先来一翻谈玄说妙,这种谈玄说妙,又名之曰悬谈,或者叫做悬论。即是在未开讲经文之前,首先把全经的内容概括地向听众叙述一遍,或者加插一些玄妙的理论,使听众在未聆悉经文前,先领会全经之概况。

  这种经前悬谈,各宗因所依及所判的教典不同,故所立的名目亦各异。天台判一切教而立五重玄义,这五重玄义即是1、释名,2、辨体,3、明宗,4、论用,5、判教。法相宗依据六离合释而解释一切经论。这六离合释(satsamasa)即是第一持业释(karmadharaya),第二依主释(tatpurusa),第三有财释(bahuvrihi),第四相违释(dvandva),第五邻近释(avyayibhava),第六带数释(dvigu)。贤首则用十门来解说华严大经。言十门者,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

  这经前的悬论,以是经中最幽玄最精要之义理,故对于久研经教的人来说,固然是趣味无穷,但若在初机的人听闻,则会感觉得太过深奥的莫知适从。现在为著适应一般初机的人容易明白晓了,使大家都明了经中的意义,知道地藏菩萨究竟是什么人!佛陀为何要为我们说这部地藏经,持诵这部地藏经又有什么好处?令大家都能够从解生信,由信起行,从行入圣,故佛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因此我现在所讲这部经,不讲经前悬论,只是一针见血地从经题讲起。

  在未讲到地藏等字是什么意思之先,我们应该知道地藏经翻译到中国来有几种译本?根据古代相传谓地藏经有两本译本:一本是西晋时法炬等译,一本是大唐实*难陀译,但据大唐内典录,历代三宝纪,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则谓释法炬共译出经壹百三十二部,都壹百肆十二卷,唯并无地藏经之异译本。上说或是误传,或者经目未载,未可知也,智者详之可耳。目今所流传之地藏经,唯有唐实*难陀所译一种而已。

  一切经题,均分通别。所谓通者,通诸经故;所言别者,与他经差异故;如地藏菩萨本愿六字,就是本经的别题,他经无故;经之一字,即是通题,诸经互用故。

  梵语乞*底檗沙(ksitigarbha),译为地藏。地即土地,具七种义:第一能生义,土地能够生长一切生物,一切植物等;菩萨能够生长一切善法亦复如是。第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而令安住自然界中,菩萨能摄取一切妙法于大觉心中亦复如是。第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等安住世界之中,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而达快乐清凉之彼岸亦复如是。第四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亦复如是。第五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任运生长,菩萨能总持妙善使增长亦复如是。第六能依义,土地能为一切万物所依,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亦复如是。第七坚牢不动义,地性坚实不可移动,菩萨心性坚牢如金刚不可破坏不可移动亦复如是。瑜伽论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成唯识论云;“依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即是说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之秘密库藏,蕴藏者许多金银珠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菩萨具足如来藏性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度脱无数众生,咸跻觉岸。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独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三宝感应要略录云:”昔如来在灵鹫山(grdhrakuta)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vipula)下,至乔提长者家。其长者家内,被鬼夺其精气,其家五百人,并皆闷绝。至不觉悟,经于旬日。地藏菩萨见是事已,即作是念言:‘实可苦哉,实可痛哉;世间有如是等不可说事。我今愍此众生,而作救济。’说此语时,便即腾身,往灵鹫山,白佛言:‘世尊!我见乔提长者家五百余人,皆被恶鬼夺其精气闷绝在地,已经数日。我见是事已,生怜愍心,生爱护心。唯愿世尊,许我设此救济之法。令诸恶鬼降伏于人,令诸行者随意驱使,复令长者还得如故。’尔时世尊从于顶上毫放光万寻,照地藏菩萨身。是时大会之众,各相谓曰:今日如来,放光照菩萨身,此菩萨必成大法,教化众生。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复驱使诸恶鬼等。我念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烧光王。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善行道术。我见众生被诸鬼所恼,如彼长者家无异。我于尔时作是誓愿;遇知识当效降伏之法。说此语已,即往俱特罗山,语彼仙人。仙人见我心生欢喜。即便咨问彼仙方法。尔时仙人,于三日之间,令我开解,预知万理消息善恶。又一切恶鬼,并集我所,依师法教,调伏其心,令发道心。于须臾间,一切地狱受苦众生,各乘莲花,诸苦停息。尔时仙人,见我得如是神力,与我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无量无边世,佛与授记:名曰地藏。于五浊世中,人天地狱,常当化身救度众生令离灾难。今见长者,如本无异。我今往彼家特救护之。’世尊听许,菩萨往化,五百余人,一时还活。”

  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每日晨朝入恒河沙定,观察一切众生之机,悉令离苦得乐。故地藏十轮经云:“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此善男子,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世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复于当来过于是数,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刀兵劫,令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疫病劫,令诸有情,皆得安乐。或有世界,饥馑劫起,害诸有情。此善男子,见是事已,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际饥馑劫,令诸有情,皆得饱满。此善男子,以诸定力,作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益安乐,诸有情事。”

  佛在世时的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四大菩萨,与我国众生最为有缘。所以这四大菩萨不但在座下名闻十方,即在我国的人也是个个知名恭敬的。在我们中国,有所谓的四大名山,这四大名山,就是四大菩萨应化的道场。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浙江的普陀洛伽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四大菩萨应化的四大名山圣迹很多,就中单讲地藏菩萨的道场。据地藏菩萨感应录所载;则谓在佛灭度壹千五百年间,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即韩国korea)皇族,姓金,名乔觉。唐高宗永徽四年(六五三),二十四岁,削发为僧,携白犬名善听,航海而来中国,在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的山巅端坐七十五载,至玄宗开元十六年(七二八)七月三十夜成道,时年九十九岁。先是山下有阁老闵公,素怀慈念乐善好施。每斋僧百名,必虚一位,请洞僧(地藏菩萨)以足其数。及后,菩萨乞地建立道场,闵公曰:“九子山头地尽我有,任意所须。”菩萨曰:“一袈裟地足矣。”公许之。菩萨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闵公谣状甚喜,尽将所荫之地施与菩萨建大道场。并遣其子出家,号道明。无何,闵公亦舍俗离尘,反礼其子道明为师。故今菩萨两旁之侍者,左道明,右闵公,白犬即善听也。菩萨入灭后二十九年,至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七月三十日,显灵异而起塔。而今九华山遂成为四大名山之一的大道场。又据宋高僧传载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驱,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时落发,涉海舍舟而徙,振锡观方,邂逅池阳,谣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谅汲,趣尔度日。……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建中初(七八○)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贞元十九年(八○三)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嗄,加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销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为藏宴坐之地也。”这是九华山建寺的始末,也是地藏菩萨应化我国的事迹,以及度脱众生的因缘。至于地藏菩萨往昔的因地与行孝道起而愿尽度一切众生的胜举胜事,兹姑勿论,容后经文当会详为解说。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称,译为道众生,觉有情等。或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mahabodhieittasattva),译为大道心众生,大觉有情等。菩提是觉的意思,或者叫做道,这是求觉道的人所应求得之果实。萨埵是众生的意思。或者称为有情,这是求觉道的智人所化导的对象。摩诃是大的意思,质帝是心的意思。即是说这种求觉道的众生,时时刻刻都依照自己的宏誓愿力,趣向大道方面努力迈进。等到妙慧成就堪能绍继佛位而处妙觉的时候,其心仍未满足的系念一切众生。自己虽已了脱,然而尚有许多苦恼众生随业海以飘沉,故菩萨虽得位登妙觉,为众生故,再复运悲智力,俯就秽邦化导无量众生,超生死之苦海,登涅槃之彼岸,因此故名摩诃菩提质帝萨埵。大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名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以上所说只要能发大心求大道者,均名菩萨,但据婆沙发智等论,均谓菩萨应有等级。如大毗婆沙论云:“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虽作是说,而不分别,齐何名菩萨?得何名菩萨?……有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处,乃至或以一杨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诵一伽他,或一摄心观不净等,便师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当作佛。为断如是增上慢故,显虽经于三无数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若未修习妙相业者,犹未应言我是菩萨。况彼增上慢者。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齐何名菩萨?答:齐能造作增长异熟业。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为菩萨。何故乃至造作增长相异熟业,方名菩萨耶?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若人若天,共识知彼是菩萨故,名真菩萨。未修妙相业时,惟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实菩萨。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得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发智亦云:“齐何名菩萨?答:应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得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

  本愿,现在先讲愿字,梵语尼底(pranidhana),译为愿。对于某一事,立志达到目的,满足自己所希求的志趣,名之曰愿。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成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车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亦名陀罗尼,持善遮恶。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实贤禅师云:“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杂集论亦云:“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应知事,先于彼彼事,发正愿心,愿我如实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静虑。从彼起已,所愿成满。”又此愿者,在十度中,即第八之愿波罗蜜。显扬圣教论云:“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愿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所修善,得强盛力。”摄论云:“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瑜伽亦云:“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密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所言愿者,有总别之分。四宏誓愿,名叫总愿,因为无论什么愿,总离不了四弘誓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之六愿及十二愿,普贤的十大愿,弥陀的四十八愿,释迦的五百愿,以及地藏的本愿,均名别愿。言本愿者,本即根本,即是初始发心所立的根本志愿,乃至成佛,符合满足,与本无异,故名本愿。婆罗门女于觉华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光目女于清净莲华目佛前发誓愿言: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是地藏的本愿。故大方广十轮经云:“地藏菩萨,以不思议功德成熟众生,于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久发大悲坚固誓愿皆悉成熟一切众生,庄严势力,犹如雷震。于一食顷而能成熟无量亿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轮经亦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常勤精进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曾于过去无量无数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为欲成熟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发起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由此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增上势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得解脱种种忧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

  此经名目,按照佛告普广言,共具三名:第一地藏本愿,第二地藏本行,第三地藏本誓力。由愿起行,由行然后才发生本誓力的作用。此愿行力三,表示菩萨誓愿宏深,行力广大,非一般普通菩萨可比。今取本愿者,因愿可发出行而生誓力,故取初而略二三。

  经者,三藏之一,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义译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即是说如线有贯摄缝缀的功能,佛陀灭度之后,迦叶等五百大阿罗汉聚集于王舍城,将如来的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的文句,书写在贝叶上面,用线缀辑成章,这就叫做契经。大毗婆沙论云:“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华缦缕。如结缦者,以缕结华,冠众生首,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邪正,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窥基法师亦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杂阿毗昙心论则谓,言修多罗具五义故: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缦,贯穿诸法故。

  上释经题竟。

    次讲译经的人史略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难陀译】

  唐,系李渊于公元六一八年受隋禅而有天下立国之称号,由高祖为始,至昭宣宗为后梁所灭(公元九零六年),凡传二十主,共二百八十八年。

  于阗,或名于殿,于填,于遁,溪丹,屈丹等,梵名瞿萨怛那(kusthana),译为地乳。在佛灭后约二百三十四年顷(纪元前二百五十二年)建国,后王耄无嗣,祀毗沙门天而得子,初儿不饮人乳,地涌乳而育之,因是故名地乳。纪元前八十二年顷,佛教传入此国后即盛行大乘,故东来之经典多经此地而来。西域记云:“……仪形有礼风则有纪。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育养。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于阗历代皆属我国,贞观中置官署于今和阗,以统其国。宋明以还,虽仍为于阗国,但须岁岁朝贡。清初属回,乾隆以后始内属中国,其地在现在的新疆省疏勒县东,克里雅沙西岸。

  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罗(sutra经)。二毗柰耶(vinaya律)。三阿毗昙(abhidharma论)。契经者,佛所说的一切妙法,莫不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所以名为契经。律即戒律。世之法律,能治一切犯了法的人应得之罪罚,是治犯了法纪的人。佛制的戒律不但调治众生身不犯法,而且心亦不敢苟犯,是治之于未然。论即议论,佛所说的妙法,义理高深,非泛泛之徒所易明了,诸大菩萨及诸论师,为欲众生能依教行持,谨慎修行起见,特提出其中玄奥之典,加以辩论解释,使之明白易晓,故名之为论。如依大般若经而造大智度论,依金刚经而作金刚仙论等。

  沙门(srmana)者或称桑门,丧门,娑门等,出家者之通称也,译为勤息。勤力勇猛修行戒定慧诸功德,藉以息灭累生累劫难断难舍之贪嗔痴等烦恼,因此而能息诸生死恶趣,到达涅槃胜义彼岸,故名勤息。俱舍论云:“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余处诸译经人,均称法师,而此处独云沙门者,译主自谦故也。实*难陀深通三藏,晓了五乘,故曰三藏沙门也。

  实*难陀(siksananda),译为学喜;于阗国人。智度恢宏旷达,风格超绝群伦,不但善解大小乘法,而且兼通异道学术,所以为时人崇尚。则天皇后尊敬三宝,崇重大乘,因为我国华严旧经,处会缺备,远闻于阗国有这种梵本,故而遣使往求,并请译师。法师与经梵本同臻长安,以证圣元年(六九五年)于洛阳大遍空寺翻译。则天亲制序文冠于经首。翻经沙门菩提流志,义净等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圣历二年(六九九年)功毕。之后又在长安清禅寺及洛阳佛授记寺等处,译出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地藏本愿经等总共二十部,都壹百一十卷。长安四年(七零四),法师以慈母年事已高,思归侍奉,上表辞驾,蒙敕御史霍嗣光送返于阗。迨中宗时有敕诏请,于景龙二年(七零六)再度抵达京师,当时皇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倾都缁素,幡幢导引,严饰青象令乘入城,安置于大荐福寺内。未及进行翻译事宜,忽得重病,弥留至(睿宗)景云元年(七一○)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春秋五十有九。十一月十二日诏敕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举行火葬。薪尽火灭,其舌不灰。十二月二十三日敕使送其骨灰及灵舌归还于阗,起塔供养。后人于荼毗处,造七层塔,时人呼为华严三藏塔也。

  按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均谓实*难陀三藏译出华严等经一十九部,共壹百零七卷,内中并无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坊间所流传的地藏经则载明是实*难陀三藏所译。难陀法师是于公元七一零年入灭的,上列各录均是在法师入灭后出版的,但是法师所译各经均已明载各目录上,为甚么唯地藏经漏载?这是极令人费解的事。或是当时帝王之偏见,或是当时编辑人之错漏,未可知也。今为纠正经目之误,故言实*难陀实译出经二十部,都一百一十卷。

  译者,翻译。佛生印度,所说经法,均为梵文。古代三藏法师,善通梵华,为利益是方众生故,将梵语之印文,翻成华语之中文。翻梵为汉,故名为译。

  地藏本愿经,总十三品,或分二卷或分三卷。分二卷的将第一品至第六品叫做卷上,由第七品至第十三品叫做卷下。分三卷的则由第壹品至第四品叫做上卷,由第五品至第八品叫做中卷,由第九品至十三品叫做下卷。文义无差,只是分的卷佚不同罢了。

上一篇: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释 知定(第一品)
下一篇: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宅梵胡维铨演述(第十三品)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