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Bhavana)
是指心智的培育和发展。作为一个朝向最究竟之解脱(涅盘)的宗教,佛教对于修习是非常重视的。
修习的目的在于剔除种种扰乱心智的负面心理状态和恶劣品性,同时培育各种有助于心智成长的正面心理状态,最终达成如实地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悟涅盘。
禅修训练心的专注力,进而带来轻安,更进一步地训练修行者明晰地觉知,不断生灭的有为法。换句话说,佛教的禅修促成修行者洞悉世间无常、苦及无我的真相,因而得到心的净化和智慧的生起。
禅修法是修禅的方式,也是培育定力及明晰醒觉力的工具。佛教的禅修可分为止禅及观禅两大体系。
止禅(SamadhiBhavana)
基本上是指纯粹的培养精神高度专注(一境性)及平静(轻安)的禅修法。这是通过把心专注在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增强把心安住该目标的修持方式。
修持止禅能培育定力,而不同层次的定力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喜悦和平静,让修行者暂时灭除心中的贪、嗔、痴。
观禅(Vipassana)
则是把心专注在不断变化的目标上,进而探索身心变化过程的自然状态。与止禅不同的是观禅的目标是事物的真实相,而非概念。在观禅的修持里,整个身心变化过程的流逝皆是禅修的目标。修行者在修行时了了分明及如实地观照心识的过程及目标。通过心对目标反复地明晰观察,智慧将逐渐产生。
在观禅的修持里,定力也是一个必要的因素。与止禅的定力不同,观禅的定力被运用在不断变化的目标上。在观禅里,修行者专注在身体、感受、心识及心的目标这四大目标上,并在每个刹那专注地体验它们。随着定力与专注力的增强,心将越加明晰及平衡,修行者将清楚地体验到一切事物和身心如何在每一个顷刻中变化,而明白身心的本相及了解本身是由名与色组成,并依随着自然的法则(因果)生灭。修行者也将明白这些过程中没有一个恒常的"我"或灵魂的存在。随着对这些过程的洞悉,深奥的智慧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洞察的智慧生起时,中舍的心境也会随之而来。在心完全平衡、平静、精进及醒觉时,修行者将会体验到这一切变动过程的息灭,而证到涅盘——苦的止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