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索达专栏>>三主要道论(二)
三主要道论(二)
2007年04月08日00:2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320 字体: 繁體

六波罗蜜多之第二为持戒,此者可分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为大乘之分法,下面分别释之。初者律仪戒者:包括自性罪和佛制戒罪,凡是佛教所规定者,都应善加取舍,不要违越,此为律仪戒。其次摄善法戒者:以摄持善法而言,诸如转塔、念经、闻法、阅书等,以及诸多善法之修行,只要能令善根增长,即使甚微之善行,自己亦应去尽力积集,广为行持,此即摄善法戒。其三饶益有情戒者:自己一切所为所行,皆应从饶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出发,此律亦是佛法之戒,《入菩萨行》中言:"前理既已明,当勤饶益他,见远佛具悲,于彼开诸遮。"其意即指此戒。一切饶益有情之事,皆应尽力行持,即为饶益有情戒。如此戒律若要细分,还可分为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七众所持戒,或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多种分法,但从总体而言,持戒波罗蜜多则应分为此三者。此处之颂偈,宗喀巴大师则一面称扬戒律之功德,另一方面讲述持戒波罗蜜多之意义,于此广为示之。
  首先,戒律犹如清净凉爽之水,可洗尽身、口、意之一切罪垢污染。《入中论》言:"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后,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戒律以梵语则称"尸罗",汉文译为"持戒",有遣除烦恼,息灭"三业炎火"之义。此者于《入中论》中有所讲示,但《入中论》与《现观庄严论》二者对此所释稍有差异,而此处依《入中论》中之义,则谓凡得清凉者即为持戒。释迦佛赞叹出家行时曾言:出家已得清凉地,在家仍留炽焰坑。因佛法之戒在家时尚未全部具足,待出家后方可圆具。而戒律之清凉,却如明净之水,清净身心之中一切罪障过患,其所具功德极为殊胜。龙猛菩萨曾言,万物之基为大地,一切功德之源自戒律。如人未受戒时,身心倍受种种炽热恼障之害,真正难以生起功德,如若受持诸戒,则可趣入清凉之境,渐次去除诸种烦恼,一切功德亦由然而生。是故,戒律又喻作是解除障惑恼热之月光。佛法之中亦用月光表示清凉界,犹如炽炎之地酷热难忍,若当一轮明月出升时,皎洁之月光刹那遍满深蔚之蓝天,身心内外皆得清凉,一切恼热由此寂灭。
  其次,戒律又具庄严之义。凡能严谨持戒,遮止诸种过患,如此之人必然举止安祥,行为端正,具足一切肃严威德之相。是故无论于天界还是人间,此人皆可成为诸众有情之庄严。此如须弥山王,于一般之群山众峦,须弥山已摄具一切威仪庄严,巍然耸立,坚不可摧,是为众山之王。如此严持戒律之人,实上无需任何特殊装饰,其外表显现亦自然威严肃目,令人起敬。如释迦牟尼佛曾于别解脱戒中云:"持戒比丘具净光。"真正守持戒律的比丘,身上是有光的,确有非常微妙、殊胜之光,有如是之说。是故,于外在显现之处,持戒有如此殊胜之功德。同时,再以内心修持而言,严持戒律之人亦没有任何值得恐惧怖畏之事。如若有人犯戒,其内心深处自然会生起畏惧和忧虑,或怕他人耻笑,或者恐惧堕入恶趣,确有很多迷惑和烦恼。而真正清净持戒之人,却能轻易远离如此种种之恐惧。经论中言:凡持戒者,上品得圣果,中品生天,下品亦可复得人身。是故,凡能守持清净之戒,来世易得解脱之果报。如此之人,内心安宁而无恐怖,外表庄严而具威德,身体亦能发出妙光。无论于天界或是人间,彼者皆可令诸众有情尊敬和倾仰。如释尊所言:"我之装饰是清净戒,金和花鬘实为愚者之饰。"《入中论》中亦云:"戒律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无竭。"
  如是戒律具足内外诸多殊胜之功德,我等了知以后就应严谨守持。对于清净之戒律,有智慧的修行者都知道应如保护自己眼珠一样地护持。一旦遇到危险,谁都会首先保护自己的双目,因为眼睛是全身最重要的部分。而守持戒律,应比自己的眼珠还重要,比生命还重要。无论遭遇何种情况,首先都应把戒律护持好。汉地的弘一大师就特别提倡戒律,藏地也有蒙拉格瓦仁波切等,古往今来许多许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十分重视弘扬戒律的。由此可说,戒律确实非常重要。如今已是末法时代,众生业力深重,守持戒律很为不易,但持戒之功德亦尤为殊胜,此可详见所撰之《持戒功德如意宝树》一文。是故,学佛之人应始终守持戒律而不放逸,宗喀巴大师如此引导言:瑜伽士我宗喀巴于学佛之道中亦如是严持戒律修行的,你等欲求解脱,也应如是修行持戒波罗蜜多。
  忍为力士妙庄严, 除烦恼忧胜苦行,
  如鹏降伏嗔蛇敌, 遮挡恶语刃铠甲。
  如是知后胜忍铠, 多种形式去熟练,
  瑜伽我亦如是修, 你欲解脱如是行。
  安忍波罗蜜多亦称忍辱波罗蜜多。此者亦可分三:怨恨忍,苦行忍,深法忍。其初者为怨恨忍,即耐怨害忍:缘遇他人之嗔很、打骂,乃至诽谤、伤害,皆能宽容安忍,不生任何恼恚,反当以慈悲心而饶益彼者,是为此忍。如出家人有《沙门四法》:"他人恨我我不恨,他人害我不害,他人骂我我不骂,他人打我我不打。"此为修行忍辱之殊胜法门,否则要想忍辱亦是很难很难的。曾遇一例:城市街头一拉板车者,不意撞到一卖西瓜之西瓜摊,瓜随落地,卖瓜者顿显恼色,然前者仍直理云:"我为让路,实非有意。"后者怒云:"你必是故意所为,当速与我赔偿。"是故二人互不相让,各诉己"理",争吵半日,亦未见胜负。本来极小之事,旁人观之甚觉好笑,然于当事者总觉难咽此气,无法忍受。是故未修忍辱之人,如此小事亦难调顺,更不言大的方面了。由此我等无论于何事何情,都应稍微忍让一下,这很重要。真正修行则应象《沙门四法》那样,任凭他人如何打骂亦不还手,任凭自己身心遭遇何种极大痛苦,亦不起一点嗔心、恶念,一切都只发善心、只发菩提心。这样修行对于一般初学者可能有点困难,本来以世间法就是有许多许多的困难,但我等学修佛法,就应该英勇一点。并非如世法那样,拿起刀枪向敌人面前冲去,如此称为英雄。真正以佛教角度而言,其人确实不能称为英雄英雄,彼者仅为愚笨、愚痴之人,而佛教徒之英雄是能对治烦恼、调伏自心之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是安忍度之第一为怨恨忍。
  其次为苦行忍:真正修行佛法,谁都会遇到甚多极大之困难,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屈服,应继续努力精进。如唐朝玄奘法师等高僧大德去印度求法拳时,一路上遭受了多少险难,但亦是无有任何退缩,而最终得到殊胜法要的。是故为修正法,当忍一切苦痛寒热而事修行,即是苦行忍。其三即是深法忍:于甚深空性之法勿生邪见。一般小乘易生邪见,而大乘之法本来一切对已任运离戏,皆显现为空性,无有来去、异同。但有时会马上生起邪见,如此密法一切本来清净,中观一切空性缘起,心里总觉并非清净,或者并无空性,这样就对深法生起一点邪见。于此修证见地之差别亦应安忍,故称深法忍。是故,安忍波罗蜜多大致可分如此三者,宗喀巴大师于此一面分而释之,一面又赞颂忍辱之殊胜功德。
  首先,于佛法之修行而言,为圆满自他功德而勤修安忍度之人,彼者应被赞誉为具足大力之人。一般世法之力士可分两种,一种是以前世善业所感而今生富贵具势之人,另一种则能忍受各种苦难之人。而佛法着重是指后者,为寻求真实解脱之道,利益广大众生,自己甘愿忍受他人一切打骂恼害,忍受身心一切烦恼痛苦,凡能如此精进修行安忍波罗蜜多者即可得殊胜堪能之力,故被冠誉为"力士"。如《法集经》云,行持忍辱得六种殊胜之智慧力:忍一切所骂得"如响平等智力",忍一切所打得"镜像平等智力",忍一切所恼得"如幻平等智力",忍一切所嗔得"内清净平等智力",八风无所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烦恼无所染得"集因缘平等智力"如是勤修安忍度之力士,彼者相貌亦必定妙善庄严。《入菩萨行》有言:"轮回因忍得,美貌无侧,享誉与长寿,乐等转轮王。"是故修行忍辱,可出生世出世间多种功德。诸如相貌庄严美满、常享美誉安乐等,皆因往昔修行忍辱所得。但以甚深真实谛而言,于此自心安立之分别显现不应太与执着。
  然而,真正要修行安忍波罗蜜多却有极大之困难。如《入菩萨行》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一切罪业之中,嗔恨过失最为大,而一切苦行之中,忍辱法行最为难。通常之苦行对我等而言大都已能忍受,如缺衣少食、寒暑交困,仍能坚持修法,如此并非甚难。但当遭遇他人"无故"打骂,"有意"伤害,无论多大之委屈痛苦,仍能心生安忍,无为所动,那可真不简单,如此方为最难之苦行。是故修行忍辱法门确实甚难甚难,但亦应尽力行持,《入菩萨行》中就有诸多殊胜修法。如此真正修行起安忍度后,内心之中去除烦恼和忧愁,身心之处生起轻安和愉悦,亦是自然之事。是故忍辱之法亦应称之为极其殊胜之苦行法门。
  如此殊胜之安忍波罗蜜多,即能很好地降伏嗔恨之心。佛教诸多经论皆言,嗔心所造业最重,《入菩萨行》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一切诸善行。"如此嗔恨之心,能摧毁一千劫所积集之善根与福报,确实是我等学佛修行之最大违缘。然而,亦如大鹏金翅鸟能轻易降伏具大嗔心之龙蛇敌军一样,忍辱之法即能调伏自心之嗔敌。龙蛇之类,嗔心极大,有时引来无数敌军,实难抵御,但只需一修大鹏本尊法即可降伏彼类。然而,若未降伏自身之嗔心,仅是摧毁外在之一切怨敌亦无有任何意义,如此外在虽愈以摧毁,却愈加增盛,愈加强大。《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云:"若无消除自嗔敌,虽灭外敌又增上,由此仁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此处关要即是自身心性,断除内心之嗔恚,方为摧敌之根本。如是应以慈悲之心,勤修安忍波罗蜜多,以大鹏金翅鸟,降伏一切嗔敌。
  宗喀巴大师 造
索达吉堪布 译

 

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译于二000年十月

  三主要道论简释科判(略)


三主要道论简释

宗喀巴大师 造颂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释迦牟尼佛!
敬礼诸传承上师!
敬礼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大师!


  本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论义;甲三、末义。

  甲一分四:一、释论名;二、礼敬;三、立誓造论;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乙一、(释论名):三主要道论

  所谓三主要道,是指学佛的根本,乃三种最胜要道法门,即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此三主要道亦是佛陀教法中所汇聚的捷径窍诀,是全部教义之精华、一切论著之结晶,论义甚深,加持极大,极为殊胜也。其论既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精华摄要,亦是九乘法门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故此三最胜要道法门,是每个学佛者学道修行过程中缺一不可而必须要掌握的根本殊胜法门。
  乙二、(礼敬):敬礼诸至尊上师!
  此是宗喀巴大师于造论之首,先行礼赞之句。大师恭敬地顶礼所有诸至尊上师!至尊亦谓圣尊之义。按藏文规律而言,至尊二字可分开讲,所谓“至”是指将一切众生引入三乘法门中,“尊”是指身口意三门清净,从未染污一切烦恼。总之,大师于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以根本上师仁达瓦为主的所有传承上师。如是顶礼有何必要呢?主要为于造论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如是礼赞亦是印度与雪域诸高僧大德们流传千古之优良轨则。龙树菩萨亦云:“若谁造何论,首具礼句者,则知为善论,随佛言教著。”是故具此顶礼句者,可知为佛教论著,亦便于取舍内外教。
  乙三、(立誓造论):
  颂曰: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此处宗喀巴大师首先说明为何造此论。佛陀为了调化各种根器的一切众生,然众生根器有千差万别,故佛陀宣说了千差万别之无量法门。然三藏十二部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若要一一修持,于末法时期短暂的人生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为了引导众生入于胜道,于此处将佛陀所有的佛经教义言教等,以心要窍诀的方法来归纳为三点。这种精要意义,并非我宗喀巴分别念所造,而是随行弥勒、文殊、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经常所称赞之殊胜道,也是欲求真实解脱者不可缺少之最胜大道,是故今于此处随自力为有缘者宣说此三主要道论之法义。
  亦可如是解释:佛陀至言心要义、最主要之心要精华,就是出离心;诸佛菩萨所赞之道,就是唯一殊胜的菩提心;凡是欲求解脱的最胜大道,就是无二正见智慧,因欲求三有轮回中解脱者,必须要依*缘起性空的无二智慧。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如此最殊胜的三主要道,我于此处为有缘者宣说也。
  以上宣说了造论的目的。
  乙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颂曰: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说真实闻受此法需要何等条件耶?首先即是於三有轮回中不察似有之一切安乐,心里一点亦不贪著和欲求而作是念:三有轮回诸安乐,如同草上的露水或阳焰等无少许实义,都是聚灭性的,一刹那亦不会安住,唯有究竟涅槃之安乐,乃恒常究竟无有变异。《积集经》中云:“凡是贪欲轮回的众生,常在流转而不得解脱。”是故应当舍弃对轮回诸乐之贪著,如世尊释迦牟尼佛,为欲出家修行而舍弃转轮王位之乐如弃唾尘,于泥莲禅河前,日食一滴清水、一粒大麦而精勤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证道成佛。
  第二个条件:即是在不贪著世乐的基础上,为暇满难得的人生获得实义,不空耗暇满人生而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勤奋努力闻思修。法王如意宝著的《忠言心之明点》中亦云:“人生难得如昙花,胜过十万宝之价。”是故应当不要空耗暇满人生而精勤闻思修行。
  第三个条件:即是在不空耗人生的基础上,立志要一心一意地依随佛陀喜悦赞叹之三乘胜道法门,并对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具有坚定不移的无伪信心而趣入佛陀之教证法途。佛经中云:“诸无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种子为火烧,绿芽如何生?”如是信为一切实义功德之母。如颂云:“正信如同珍宝轮,日夜修行诸善道”。莲花生大士亦云:“汝意识净得加持,心若离疑所思成”等如是所说也。
  舍弃轮回诸乐之贪著,不空耗暇满人生,坚定信心趣入佛道。凡具有如是条件之法缘者,则应以清净无染的意乐心来谛听我宗喀巴宣说此三主要道论之窍诀。如是甚深要义劝请有缘众生如法谛听极为殊胜也。
  甲二、(论义)分三: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正见。
  乙一分三:一、需要发出离心之理由;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三、生出离心之量。
  丙一、(需发出离心之理由):
  颂曰: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凡学佛者倘若无有出离心,则彼人亦就无有息灭于三有轮回苦海之中希求安乐之方法,因此永无解脱三界轮回束缚之机会。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之无明习气所感,而贪著希求三界轮回中暂时安乐,若不具足出离心,则于三界轮回的根本无法断除,将永远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脱,是故出离心非常重要。不论是受比丘戒或沙弥戒或居士戒等何者律门,首先都必须要具足出离心,否则不可能获得戒体。是故学佛不可缺少的首要基础就是出离心。如藏印二地所传下来释迦光和功德光的戒本中亦云:“不论受何等别解脱之戒律,必须要具足的意乐条件,即是出离心。”
  何为出离心?所谓出离心者,非仅厌离人道,且于三界六道都生起强烈的厌烦心,发愿超出三界轮回大苦海,方谓出离心。有者认为人道很苦,厌离人生,然欲享天乐,如是非真实出离心,乃相似出离心。因为凡于三界六道轮回中不论生于何道,皆具苦性,即使生于天界,亦有临死变坏堕落等苦。弥勒菩萨云:“不净房中无香味,三界轮回无少乐。”
  昔有世尊之弟难陀,贪恋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将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门,彼虽出家,然不行所学,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处住有一老盲雌猴,示彼问曰:此猴与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为馈J雷鹩纸湟撂旖纾雷鹜俗槐撸嫜裕曜酝邸1思磺刑熳痈髯∽怨诙嗵炫朴橄罚硎懿豢伤家榘怖质苡枚 6烙幸还《嗵炫晃尢熳樱饰逝鹪唬河谌司持杏惺雷鹬苣淹樱谑朗亟洌颖舜λ篮螅鄙旖纾思雌涔D淹犹晗怖滞担潦雷鹎埃雷鹞试唬褐钐炫肴昶奘朊溃看鹪唬褐钐炫衔移尬溃洳畋鹑缜袄厦ず镉胛移薹彝尤斟戎稹D淹踊厝司澈螅聪硎芴炖郑食纸涠 J雷鹚旄嬷畋惹鹧裕耗淹幽宋旖缍黾遥甑饶艘阅鶚勚饫侄黾遥ひ斓溃枪嗜甑扔肽淹游鸬靡槭孪啻Γ次鹩胗铮鹱蛔V畋惹鹬诮匀缃谭钚校北四淹蛹嗄眨魅缡悄睿褐畋惹鹬谒浣陨嵛遥话⒛淹幽宋抑埽虻表摇D酥涟⒛淹忧埃艘嗬胱ィ煳势湟颍嬉允雷鹚抵钍拢淹佑诖擞强嗉迤取6笔雷鸶蠢次恃裕淹尤暧赜瘢看鹪唬河D艘陨裢σ渲恋赜Γ嫜裕曜酝郏淹油磺械赜λ杂形蘖恐谏谑芨髦治蘖客纯啵ㄓ幸淮τ幸豢诊欤渲谢鹧嫘苄艹闳迹诙嘤湮贫。煳势湟颍喂曙熘形抻嘤星椋看鹪唬喝司持杏惺雷鹬苣淹酉G筇炖质鼗そ渎桑鄙炀诚砝郑乒染〉鄙说赜κ芪蘖客纯唷D淹犹螅宥担哟艘院竽淹映沟锥铣硖炖种爸模⑵鹆饲苛业某隼胄模肴缏只囟媸凳鼗そ渎尚扌校钪罩さ冒⒙藓褐弧?
  是故三界轮回纯如火宅,如罗刹国、宝剑林等无少许安乐,整个轮回皆充满痛苦的本性,因此心里应当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愿超出三界轮回。因为众生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贪著,而希欲三有轮回中暂时之安乐,是故皆被深重无明烦恼习气束缚,于生死轮回苦海中不得解脱之机会,以至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故凡欲获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乐者,首先应当要寻求殊胜稳固的出离心,是极为重要也。
  丙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
  颂曰: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现在宣说应依何方便法,才能生起真实出离心。在此宗喀巴大师为吾等宣说了一个窍诀,即是共同四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皆苦”。此四加行亦是一切佛法诸法之真实基础。无垢光尊者之《心性休息》颂词中已广为宣说,华智仁波切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亦宣说很广。总之,若欲生起出离心者,则必须要断除今生和来世之一切贪欲。依什么方法才能断除呢?
  首先应当思维具足八闲暇和十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如盲龟值轭;亦如于光滑墙壁上洒豆,难留一粒。从它的因缘、比喻、本体等各方面而言,如是人身极为难得。
  第二思维寿命无常。于内外器情世间,甚至天主圣尊等众之寿命均皆无常,我等诸众生之寿命亦复如是,都是无常的本性。
  如是思维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而恳切修习后,就能生起断除此生中一切贪欲之功德。因为我等众生于世间诸法,总是贪恋不弃,因此要了知诸法无常,人生非常难得可贵而再再思维修习,如是则于世间诸法自然能看破而无有兴趣,并生起厌烦之心,从而彻底舍弃世间法,生大出离心。昔有弟子请问上师阿底峡尊者言:师圆寂后,我当行观想法耶?上师答曰:观修虽为善法,然不如修一法善妙。徒觉师答非悦心满意,又于师问言:则我当行讲经耶?所答如前。复于师问:我当行何法为胜?师曰:汝当依止仲敦巴善知识而行舍弃世法。于西藏贡地方,昔有一位行者在转经绕塔,仲敦巴见彼告言:汝转经虽有功德,亦很好,然不如修一善法为妙。其念道,转经绕塔可能功德不太大,念经功德可能很大,则趣余处诵经,尊者又于彼告言:诵经虽极妙,然不如修一善法好。其念此等功德都不太大,则当坐禅可能极妙,故趣余处坐禅,尊者又复于彼告言如前。彼行者实感无奈,遂请问仲敦巴尊者,我到底当依行何法为胜?答曰:应修舍弃此世事法,乃最胜妙法也。是故于人生难得和寿命无常思维修习后,能断除于三界轮回中之一切贪欲,不仅看破人道,且于此三界轮回悉皆看破而厌弃为要。有人厌弃人生,欲求天界诸乐,如此等根本不究竟,并有极大过患,故当发究竟出离心为妙。
  复次思维业果不虚者,不论是善业或恶业,凡于未受业报之前,乃至多劫亦不会空耗消尽,总有一日诸等因缘成熟时,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是非一般人之言,乃世尊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也。《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广说了业的分类、本体、如何不空等教义,详细了知则可。但总而言之,应依佛陀之教证为主。因为业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奥密之事,于凡夫而言,微妙不可思议,所以佛陀之经教中,对于业果的宣说也较多,如《百业经》。是故于业果当深信不疑。倘若深信因果者,则于善恶诸业自然会有取舍之念,从此会逐渐断尽黑业之过,增上白业之德,如是所行极为殊胜。
  复次思维轮回痛苦者:诸轮回苦海如同火宅,无少许安乐。如六道中,较好之人道,亦皆充满了痛苦之本性。一切众生皆被业恼束缚,受三根本八支分等苦煎熬着,而于轮回苦海中感受难忍极大的痛苦,如热锅中的蚂蚁,如热沙中鱼,辗转不息。
  如是以业果不虚和轮回痛苦等而行思维修习后,则能生起断除贪欲后世三界轮回等诸乐之功德。此处引上世尊之弟难陀的公案来说明亦可,因为难陀亦为贪著后世欲享天界诸乐而行守戒等,于世尊方便引导下,方知三界轮回均充满了苦性,后乃发起真实出离心,严持戒律修行。
  总而言之,此处说生出离心时,于三界中何处不论今生后世,都不能贪著,是极为殊胜。以上讲了生起出离心之方便法,即是思维观修四前行也。
  丙三、(生出离心之量):
  颂曰: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宣说出离心的界限,依*上述四加行思维修习已后,则於三界轮回中一切兴盛之世间事法,自己心里不会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贪恋、羡慕等,并且昼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寻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以致真正生起了如是希求解脱之心念时,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如嘎单派格西朗日塘巴,修行一生只笑过一次,彼者时时刻刻不放逸思维人生难得,轮回皆苦等,已至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学佛者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很重要。
  以上第一个主要道述终。
  乙二、(菩提心)分二:一、需发菩提心之理由;二、如何发彼菩提心。
  丙一、(需发菩提心之理由):
  颂曰: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现在宣说于出离心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具足菩提心,此极为殊胜。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原因是前述之出离心,假若无有菩提心来摄持的话(即希求自己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而无度化一切众生解脱轮回的大愿),如是所持执的小乘发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果而解脱生死轮回,然此不能成就无上圆满大菩提果,因为不具最圆满究竟殊胜安乐之根本起因故。《佛子行》中云:最胜真实成就佛果之因,就是菩提心。若不仅愿自己解脱,且愿整个三界轮回之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生死苦海,今生或来世悉皆安乐,此乃具有殊胜菩提心之出离心,极为善妙。华智仁波切窍诀中云:具有菩提心者,就已具有了成就佛果之唯一根本因;若无菩提心者,则一切大乘法行俱失,虽具各种神通神变或天天面见本尊等亦无意义,或许是邪魔所引上的境相;若具菩提心者,虽未见本尊,但实际上已经具足了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之因。是故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殊胜法器者,应当发起殊胜菩提心,是极为重要。《入菩萨行》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应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又云:最殊胜的无死甘露,就是菩提心。以菩提心所摄持的一切善根,都将是究竟安乐佛果之因,是故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道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窍诀,否则即为人天小乘之因,非究竟也。故于闻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胜菩提心来摄持极为重要。当作是念:我为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而行闻思修等,若仅具如是念头,实际上亦皆变成了无上佛果之因。按宗喀巴大师的指示:凡学佛者,首要具足出离心;于出离心所摄的基础上,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于菩提心所摄的基础上,要具足无二慧。这是在成就佛果之前,不可缺少的三大根本途径,最殊胜之窍诀。于众生当如何修发心耶?答曰:目睹轮回众生之一切痛苦,而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愿彼诸众生解脱于生死轮回等一切痛苦,是愿菩提心;在愿力的推动下,而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菩萨行为而救度众生是行菩提心。一般于菩提心之首,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前行;此前行修好后,则无伪菩提心就能随行生起,当如理而行为要。
  丙二、(如何发彼菩提心):
  颂曰: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整个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由于无明习气导至无始以来沉溺于生死轮回之大苦海中,感受无量难忍之痛苦,彼诸众生于此苦海中时常被四大瀑流(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所冲击。因为每个众生皆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必经成、住、坏、空四种过程,此四大痛苦,喻如瀑流之苦水冲击猛励,水生动物不得自在而受难忍痛苦;如是轮回苦海中,彼诸众生亦复被四大瀑流之苦水波浪卷结冲激,无少许自在,受无量痛苦,亦难得解脱机会,非常可怜。
  四大瀑流还有一种解释法,即无明瀑流、见瀑流、欲瀑流、有瀑流四种。所谓无明瀑流者:即整个三界六道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有俱生无明,如瀑流水不断。见瀑流者:于末法时期,彼诸众生充满了断见、常见、邪见等很多恶劣之见。欲瀑流者:彼诸众生皆充满欲望,贪财贪誉等等,这种贪欲喻如瀑流相续不断。有瀑流者:彼诸众生沉溺于三有轮回中,以十二因缘作联结,如同旋火轮,无始无终的旋轮流转于生死轮回三有的苦海中。
  不论如何解释,总而言之,彼诸众生都在三有轮回中倍受苦海瀑流冲击而无停顿之时,彼等已被难以制止的业和烦恼之绳索紧缚,并被投入于人我执、法我执的铁网孔中(轮回的监狱里)。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无明串习所引,不仅受四大瀑流之苦,且有业力感受等苦,极为深重的业障一现前时,是难以制止的。众生的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我法二执,喻如坚硬的铁网,难以穿破,并非短期修行能断开,需要很长时期的精勤闻思修行积资忏罪方能断除。亦可解释为: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沉溺在生死苦海中一直随着波浪而旋转,感受无自在难忍之诸苦,最后由业和烦恼之绳将众生紧密地捆缚,投进我法二执的铁网监狱里关闭起来,不得解脱。众生无始无明喻如大黑暗,若从智慧方面而言,既没有智慧之日光,亦没有信心之月光,二光皆无,整个天空和世间都非常黑暗。如是诸众生既无智慧,亦无信心,虽然《金刚经》及《华严经》皆云“众生皆有佛性”,余经中亦云“众生之迷,佛陀即觉”,其本性等无差别。然佛陀是已觉醒者,众生是陷于迷惑者,故唯有被无明的大黑暗所蒙蔽,无法明见心之本性,犹如太阳被浓厚的乌云遮蔽了一样,无法现见太阳。宗喀巴大师云:“众生极可怜,既有生死老病等诸苦,亦有业力感受诸苦,还有无明烦恼等痛苦及我法二执诸苦”等等。寂天菩萨云:“整个轮回众生,如同疯狂一般迷糊。”是故众生不知不觉已到了如此昏迷的状况。
  何故要为众生发菩提心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修习善法,所以无始无终地沉溺在生死轮回的大苦海中一直感受难忍之痛苦。彼等于无边无际之三有大海中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如此无始无终地旋转,不得自在。
  龙猛菩萨云:“每个众生无始流转轮回中,其生于地狱中所饮过的铁水,若能积聚者,较四大海洋还要多,其复生于微小傍生,如蚂蚁等之身肢,若能积聚者,则较须弥山还高。”《入行论》亦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彼诸道理,若具宿命通者乃一目了然、现量能见之事。
  何故说每个众生曾经都作过自己的父母呢?于佛经圣教中具有很多教证之理由证明,如是了知则可。《宝鬘论》中云:“是故诸众生,流转生死海,如同旋火轮,无始亦无终。”如是经常被苦苦、行苦、变苦三根本大苦所迫害。麦彭仁波切于《智者入门》中云:“三界轮回中,皆有三大苦,众生均遭此,痛苦受折磨。”当念已沦陷在如此境地之众生等,曾经在作我父母之时,对我恩惠极大、格外慈愍,好衣好食,首先予我,对我情深难量;而今他们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感受难忍的痛苦,如今我不救度他们,谁来救度他们呢?对我有如此无限大恩的父母有情,我不能置之不理。以如是情状于心续中反复思维已后,为救度诸父母众生超出三有苦海,而于自续中发起大慈悲心和殊胜的大乘菩提心。于《佛子行》中亦如是说也。
  以上第二个主要道论述终。
  乙三、(正见)分四:一、需证正见之理由;二、认识正见者补特伽罗;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四、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
  丙一、(需证正见之理由):
  颂曰: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前面已叙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是大小乘中之共同法门,菩提心即是大乘中不共同之最胜法门,亦是修证佛果之捷径要道,再加上无二慧,这三者是佛教中最基础的基础,华智仁波切于《大圆满前行》中云:学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则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楼,冰一融化,楼房即刻倒塌,如是出离心不具足,学佛亦无意义。于出离心的基础上若不具足菩提心和无二慧,非但修学大乘无义,且于烦恼之根本亦无法断除,因此成就佛果,必须依*这三种根本主因。所以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正见,即是所谓的无二智慧。以彼理由而叙述:不论修显教或密教,若不具足通达无我空性之实相智慧,彼者虽然修习了殊胜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但不能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本。因为欲除轮回之根,必须要断除烦恼障;欲断此障者,必须要通达人无我的空性智慧。若欲成就圆满佛果者,不仅须断除烦恼障,且于所知障亦必须同样断除,所以必须要证悟人我和法我的缘起空性智慧。烦恼障主要是对解脱生死轮回作障碍,障碍成就佛果之主因是所知障。因此小乘阿罗汉仅为自己超脱生死轮回,亦需百万精勤地修持后,方能证悟人我空性的智慧,断除烦恼障,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何况是修行大乘者,不仅欲超脱生死轮回,而且还要成就圆满的佛果,则更须通达人我和法我之圆满空性智慧,彻尽二障,方能圆成正觉果位。是故不论修显或修密,证悟缘起性空的正见智慧特别的重要。麦彭仁波切云:“若具足正见者,不论修何密法,念何仪轨密咒等,悉有功德和加持,亦会直接获得验相等。若不具正见者,于密教中修何密法,念何仪轨心咒等,亦不会有感应,显教中看何经论亦不得真正效益。”是故不论是显教或密教,抉择正见、证悟正见极为重要。但如是所许,亦并非否定平时念佛等功德,然于证悟见的层次不同,仍有功德高下之分。因此于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依*各种方法,应当精勤不懈地通达缘起性空的根本法要。《缘起赞》云:“何法待缘起,彼即自性空,较此语奇妙,善说规何有?”所谓缘起者,亦即因缘;名言中显现有,胜义中皆空,亦谓缘起。但此处所谓缘起,是指通达证悟空性而言,《入根本慧论》中所说超离四边或八边戏论为是真正缘起。若具足如是智慧、出离心和菩提心,即能获得无勤大功德而直趣佛果。所以宗大师说,虽具出离菩提心仍不足够,还需要缘起空性的正见智慧,方能断除轮回之根,以至直趣佛陀正等觉位。显教依中观正理观察抉择,可通达如是正见智慧。密宗则依根本上师之窍诀与加持,而通达空性正见智慧。但其中证悟见最保险最稳固无有错处的,就是依据显宗所阐述的教理,依次第而闻思修习,一步一步的稳行,不违空性正见。首先依正理观察内外诸法后,抉择为现而无有自性等。具足如是闻思智慧,于抉择正见过程中自己遣除怀疑,印证境界等亦很易便。密宗依*金刚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开悟成就迅速,然修行者须具上等信根方能如是。有者不具闻思智慧,不精通教义正理,开悟亦太突然,故于修证过程中自己遣除疑难、印证境界等就会有困难,还有如是突然开悟的境界,受外境违缘的影响,容易退失等,所以应当按次第如法稳行,乃甚为重要也。麦彭仁波切云:“若未引上善观察,怎能生起胜定解?若未生起胜定解,怎能灭除恶增益?若未灭除恶增益,怎能禁止恶业风?若未禁止恶业风,怎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怎能灭尽恶痛苦?”诸中下根行人,于此应深思。
  丙二、(认识正见者补特伽罗):
  颂曰: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此说佛陀所喜悦赞称之道,即证悟缘起空性道,于佛经中经常赞称的,亦是证悟如是道之补特伽罗,彼者乃谓真正大乘菩萨之故。设使补特伽罗于学道修行过程中,已经现见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诸法皆是缘起,通达了轮涅所摄诸法的本来无实之空性。彼亦从名言角度而言,各种不同之因,产生各种不同之果,造善业因,得生善业果,造恶业因,得生恶业果,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丝毫不昧,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善恶因果于汝仍然是有利有害,均皆毫许不虚。然从真实谛胜义而言,所执所见之一切诸境,其本体本来无者,都是大空离戏之法界,于名言中不观察的基础上,虽觉诸法似有,但于胜义中入根本定的角度而言,现有轮涅诸法,都是大空离戏,诸境相皆融入法界无别体性。麦彭仁波切于《定解宝灯论》中云:“完全通达实空后,现空现于缘起性,现空何者亦不执。”如是所说,诸法本体虽然空性,但于名言中依*缘起亦可显现。在不观察的基础上,名言中因果等诸法皆有,即破无边,于胜义中诸法无自性本空,即破有边。未证悟空性正见之补特伽罗面前诸法皆有,于通达胜义谛之究竟智慧者面前,诸法不仅皆空,且超离一切戏论。获得如是境界之补特伽罗,已得真法。是故若有通达名言诸法如梦如幻,无自性之有,胜义中根本皆无,此二亦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如是通达之殊胜补特伽罗,已经入于佛陀真正所喜悦赞称之殊胜大道。欲证悟空性者,敬顺佛陀的教证,随行往昔诸高僧大德们的理证是极为重要。总之,佛陀所喜之胜道,即是轮涅所摄诸法,于世俗名言中现而无实有之幻相,不空;于胜义谛中诸法不仅皆空,且离一切戏论;此乃真实缘起性空之理。如是境界从根本上现前者,宗喀巴大师说彼人已趣入了佛陀之根本大道也。
  丙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分二:一、说未究竟之见量;二、说已究竟之见量。
  丁一、(说未究竟之见量):
  颂曰: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对此处观察究竟与不究竟见之问题上,各大宗派有很大的辩论。其中最主要辩论的是宁玛派、萨迦派于嘎单派的辩论。宁玛派于嘎单派如是说:汝等嘎单派所许之无遮空性等观点,并非宗喀巴大师自宗最究竟的见解,因为宗大师为了方便引证某些众生的根器,而说无遮空性,是暂时建立一个不究竟的宗派,故并非宗师最究自宗观点。如是所说,于《定解宝灯论》中有很多辩驳,萨迦派果仁巴大师亦于彼宗说了很多。由于宗大师所立暂时不究竟观点,而引起了各大宗派如是互为辩驳后,有些人就片面地认为,是不是宗大师真正的自宗观点不究竟,或宗师见解真有如是过失等怀疑。其实并非宗师自宗见解不究竟,这是根本不必的怀疑,因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根本不可能有这些过失,其表述最究竟见解的论著亦有很多,如《金鬘疏》和给仁达瓦的信,以及《三主要道论》等,都是宗大师最究竟的见解。此等究竟见解实际上与宁玛巴所许之见解等无差别,吾等宁玛巴对宗大师少许亦不会怀疑,一刹那亦不会想其未通达中观之见等。宗大师的一些后期著作中,虽有仅许无遮空性,但这是他为了渐次引证众生根器,暂时所立的一种方便道。但随行宗大师的很多后学弟子,将宗师的暂时观点,误认为是宗师自宗最究竟的见解,并着重如是的解释,所以宁玛巴等宗派要驳斥这些后学者的主张,而并非驳斥宗大师。应当如是理解,切莫于宗大师有何邪见等。若从宗大师最究竟的自宗见解,与宁玛巴所许无别。当然以宗师所建立的暂时观点,有些显现与自宗互为矛盾,是故应当分析清楚,暂时与究竟观点的鉴别为要。
  于世俗谛中,一切现相依*缘起而成之诸法,于名言中是真实不会虚妄的。但于胜义中真实性空而言,即是超离一切所许之见。世俗中缘起现相不空与胜义中本性离许,此二正见者于何时仍见为相违矛盾,尔时此者补特伽罗尚未通达佛陀的真实密意。有些人认为,说因果等有,又说诸法皆空,空性中有显现,显现中有空性,觉有恰恰相违矛盾之过,乃至有如是执着者,还未通达佛陀密意。此有无二者,从名言凡夫人的角度而言,是相违矛盾,因为凡夫人的分别意识中,现的法空不了,空的法现不了,乃至有如是实执时,有无二者当然矛盾。但从另一种证悟智慧利根者的角度而言,现空(有无)二者本来等性不矛盾,亦互不相违。如昨晚梦中,现见山河大地等诸法皆有,于醒时皆无,是一场幻觉。梦中之有与觉时之无,是否成矛盾呢?不会矛盾。因为说有者,是指在梦境中有,说无者,是指醒时无,此二根本不会矛盾,若说矛盾者,谁亦不会承认。佛经中说诸法空性或离戏,皆从最究竟之真实义而言;于名言中,我们都象在梦中作一切事情一样,于此梦中,若不修习善法,梦则难以醒觉,唯依修习善法之力,则能将此梦逐渐断开,之后方知原来我们都在一直作梦。通过闻思修行的功德力渐尽一切梦境幻觉。如是世俗中之有与胜义中之无,此二亦复如是,根本不相违,亦有很多教证理证说明此理。若始终认为,现不可空,空不可现者,则说明彼人还未通达真正的缘起性空之佛陀密意。如是有眼病者将海螺本身的白色,亦看成黄色,彼者亦明知是自己受眼病的违缘所成,但乃至眼病在未愈之前,唯见海螺黄色,无法现见白色,待眼病痊愈的同时,此迷乱现相亦消尽,方能现见海螺俱生的白色。如是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所引而颠倒执着迷乱现相,明知诸法都是虚妄无实,但仍然生起实执,将迷乱现相执为实有,乃至有境习气未尽,则见境迷乱现相亦不会消尽,待无明习气消尽后,方通达诸法现而无自性,如梦如幻,其本体都是空性。以中观正理思维,亦会明知此理。是故应当精勤闻思修,以彼力量,方能断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无明习气,颠倒妄执的迷乱现相,亦皆悉灭尽也。
  丁二、(说已究竟之见量):
  颂曰: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此处宣说已究竟之见量,于真实胜义谛、究竟之见简略而说。若广讲者,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之别,特别应成派有很多不同特点,于此处恐繁不述。上述凡于现空二者,始终认为是相违者,则证明彼人还未通达佛陀之密意。若真正证悟者,不论是中观的说法或密宗的说法,皆无差别。是故宗喀巴大师于此处为诸有缘学者,介绍何为观察已究竟之见,亦可说谓《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之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等,虽有取名不同,但实际意义皆无差别。如彼论颂云:“远离戏论大中观,光明自性大圆满,此二义同名不同。”倘若以正理观察,抉择究竟之见时,以通过上师加持和积累闻思修之功德资粮,以及自己的精勤努力等,一旦于现空同时现见或了知,不需轮番之际,尔时已真正通达了现空无别的究竟境界。于未证如是境界之凡夫者前,现空二者无法同时存在,唯有轮番的过程,空时无现,现时不空。于已证悟现空无别之瑜伽士面前,则现空二者勿须轮番,唯有同时,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如《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亦说明了现空无别之量。彼亦真正从闻思修过程中,自相续已经获得如是境界者,尔时现空则勿须轮番观察,于根本慧定中,诸法离四边戏论边执,以现空无别之故。然于名言中已经见到了诸法缘起性,少许亦不虚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乃谓无欺缘起力所现,于名言中整个因果律是不虚的,以所造何业,未受业报前,永远存在故。倘若已经证悟大空离戏之殊胜智慧,则能灭尽一切诸境执着,显现空性何者也不缘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执戏论,悉皆灭尽。如《四百论》云:“证悟境无我,灭尽有种子。”(指三有种子灭尽。)《金刚经》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是所说,若真正已通达如是实相境界,尔时彼者所观察之见解获得究竟圆满。此处很明显地叙述了宗大师最究竟之自宗观点,于根本慧面前,不论现执或空执悉皆无有,并超离一切戏论。
  从最究竟的见解而言,萨加、呷当、宁玛、禅宗等各大宗派,实际上根本不会有相违矛盾。因为诸大宗派,为应化诸众生之不同根器,故暂时有许多不同方便之所立法,然于究竟时,皆许真实义为明空无别之本体,大空离戏之等性大法界。是故宗大师说,最后证悟灭尽诸境执,现空无二的离戏大空性是真正究竟圆满之见解。嘎单派有些后学论师,误将宗师所说此句解释为:灭尽一切外境之实执,非空性灭,许为空性存在。此许当然不应理,《定解宝灯论》中云:“如果实有与空性分开讲,则问,彼二是一体或异体呢?若许一体者,一者遮遣了,另一者亦应遮,因为汝许一体之故;若许彼二是异体者,是则除了柱等色法以外的另一个实有始终无有,或实有破了,柱等色法仍然不会空。有此等过失。”嘎单派有位论师格西喜热加措于解释《三主要道论》时,亦将“灭尽境执”误释为“灭尽外境显现上的实有”,认为外境实有是无,空性是有而不灭等,亦不应理。以不论是空执或现执,悉皆超离,方为通达究竟圆满之见,佛陀之真正密意也。宗师给自己的上师仁达瓦的纸条中,已如是说过,他说自己以前很多缘起性空之义,还未真正理解,经过这次面见文殊菩萨后,于此缘起性空之理生起了定解;并说于名言中诸法,无欺缘起力终无可毁,因果丝毫不虚,然于胜义中诸法本体是超离一切边执戏论;此乃宗大师最究竟的自宗见解,全如月称论师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如是宁玛巴、嘎单派等很多高僧大德,最究竟智慧的见解,悉皆无别。何故说缘起性耶,以龙猛、月称、麦彭巴等尊者都一口同声的说过,一切智者皆用稀语来称赞此缘起性。缘起者,有时看来很希奇,有时看来很深奥,无垢光尊者云:“无有二取瑜伽师,无而现此真希奇。”如是所说也。是故最究竟之见解,乃为宗喀巴大师之真正意趣,应如是了知也。
  丙四、(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
  颂曰: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以旁述方式破有无二边,亦谓宗大师不共同之特点,亦是中观应成派之究竟意趣。此偈颂词含义甚深,非易能懂。
  此处又复宣说,由于一切诸法的现相,是故能破除有的边执,何以故,因为显现与空性无别,恒时无分,显现就是现空无别之大空显现;既然是无别,则于空性所具之能力,于现相亦复具有,因此空性能破有边,现相亦同样能破除有边。诸法当体即空而分离显现才是空,故空能破除无的边执戏论,亦以如是正理类推,即可明了。如是因现空无别之故,既无别者,则于显现所具有之力,于空性亦复具有,因此现相能破无的边,空性亦同样能破无的边。此中所说之空性,是现空无别之大空性,非相似空。因为空性并非是断无,而是有的意思(显现不灭);因为现相并非是实有,而是无的意思(本体性空)。若于其他外道或佛教小乘所许,就恰恰相反,彼说柱瓶等诸法何故而有?因为它是现相故,若说何故而无?因为不见故,如石女儿。但此处宗大师不同特点,与彼等如是所许就恰恰相反,以殊胜正理来破除有无二边后,则能了知性空之中恒时不灭缘起显现分,缘起因果现相从大空之中宛然而现,故不会堕于断灭因果之边,也不会堕于常有实执之边。莲花生大师云:“若见如虚空之高,名言取舍诸因果,亦应如同粉末细。”凡有一定见谛之瑜伽士,皆如是行,决定不为外道之常见或断见等一切边执邪见所夺,对真实义有了不可被夺之稳固殊胜定解。然于佛教中,中观自续派、唯识、有部、经部等显教大小乘中亦有很多不同的边执,其与中观应成派相比,彼等宗派见解仍堕一边,倘若具有真实殊胜之定解,这些不同边执的见解,根本不可能强夺如是定解,甚至稍许亦不可转变。有了如同须弥山王一样稳固之见解,就是一百位大班智达前来驳斥辩论等,殊胜的定解智慧始终不可被夺,毫许亦不动摇。如对佛教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定解者,不论何者诽谤佛法或说不良等语,但彼者始终是毫不动摇,信心仍然稳固如泰山,有如是不可被夺之定解。
  甲三、(末义):
  颂曰: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如此前面所宣说的三主要道论之心要窍诀,于学道修行过程中是最为扼要之精义。但亦并非除此三要道以外,再无余道,如讲经、念经、顶礼、布施、持戒等等余有很多成佛之因,但其中最主要之三大扼要,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初学者,若不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则首先不要希求很高之见解和甚深方便,千万不可希求这些,应放下一切而于三要道勤下功夫。
  修行时,首先观察自之心续中,是否具足出离心,若无者,则当竭力以执着心来寻求生出离心之方法,将出离心逐渐稳固,以至无勤而生起,再寻求生起菩提心之方便法。此时多阅读一些菩提心的论著,多看多想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多依止一些具有真实菩提心的善知识,用以各种方便法将菩提心引生并稳固后再寻求究竟正见。无二智慧之方便法门,即是多闻思中观正理,于善知识面前,多听一些中观方面的窍诀,最主要之正见已获得稳固后,再可寻求一些甚深法要而修持。宗喀巴大师于此等修行次第已明示了,是故应按次第修行是极为重要。在没有很好的基础之前,千万不可盲目的寻求什么高见解、深法要等,否则毫无意义。因此初学者,首先应当依三要道次第而行,亦是每个学佛者缺一不可的三大途径。
  上述三要道,如果汝等能如理如实地通达时,尚且不够,应当还需要依止寂静处生起精进心而修行出离心、菩提心等。首先是有执着而生起,最后是无勤而生起,一观察世间杂乱琐事以及生老病死等苦,于自相续中即生起超出三界生死轮回之信心,这就是生起了出离心。于此基础上,目睹痛苦诸众生,于相续中自然生起大悲心,为众生离苦得乐而愿速证佛果之心,这说明已经具足了菩提心。然此等发心亦有相似与真实两种,所谓真实菩提心者,即是为一切众生成佛而发起或趋入甚深实相智慧之清净心,如是虽于凡夫人很有困难,但可以先于分别心处行修。
  如印度有一位老妇女,常将自身观修为老虎,最后观想习气真正成熟了,自身亦就真正的变成了一只大老虎。还有龙树大士的一名弟子,于山洞里常观想自己头上长角,最后观修习气真亦成熟,头顶上亦如是长出角来。是故诸事皆依心而成立,发菩提心亦复如是,因为发菩提心是符合真实义之故,因此修习菩提心是极为重要。宗大师云:若具足上述三要道者,则不论修何法,皆有很大功德。若无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摄持之善根,不会有很大的功德,从表面看来持戒清净、供养很多、布施甚大等,但实际上发心不清净,根本不会有多大善果,只能获得一些人天似乐而已。智悲光尊者云:“不论作何诸善事,皆依自续净意乐。”是故三主要道法,皆非表面行为法,而是意乐之心法。因为释迦牟尼佛转八万四千法门之主要目的,就是调伏心续,所以宗大师劝告弟子们,汝等若能通达三大扼要,应获得特别觉受。常观自续中是否具足,每天应该三反五省,于心相续中真有觉受者,说明真正已获得了证悟的感受。若三要道修持后,无任何感应,并于口中狂言自见菩萨本尊等,对此人是值得生大怀疑。
  如是三要道,亦并非仅有嘎单派提倡,而是各大宗派都是异口同声的着重所提倡之三大扼要。吾等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亦再三地说,三主要道是学道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根本之论。如是所说之正见,必须要通过广博的闻思修行,方能证悟。麦彭仁波切云:藏印古今诸多大德,都是通过千百万劫的精勤闻思苦修后,才获得证悟的;现在末法时期,诸多愚者亦不需勤修苦行,亦不具足闻思智慧等,说是一刹那就证悟了,对此人应起大怀疑。当然于修行过程中一般小小觉受会有一些,但只是相似证悟而已,并非真实证悟,故切勿狂言大语夸张,否则,非仅没有功德,且有增上慢等大过患,行者定当谨慎为妙。
  若如是通达修行中的三大扼要,但仍不能知足,应该还要依止静处精勤苦修,何故要依止寂静呢?因为初期证悟的一些境界不太稳定,容易受外界违缘的影响而退失。尤其未得稳固定解之初学者,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等,但与世间常人一交往,过数日后菩提心、出离心都消失没有了,何况正见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依止寂静修行有如是等必要。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则当随行古往今来诸高僧大德们的足迹,迅速地去依止寂静处,勤奋刻苦地修持妙法。智悲光尊者云:初期修学者,所证见之境界不稳固,如同云中之太阳,易被乌云所遮盖。如是初学者,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很严重,通过闻思修自相续中虽然生起少许证相,但受违缘影响容易退失,是故为了遣除行道中的违缘,增上修道中的一切顺缘,应当舍弃世间杂乱琐事等,而依止无人来往之寂静处刻苦勤修,是极为重要也。
  最后小字原文云: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今日此论讲述完毕,望诸位学者,应当如理地精勤闻思修行。今愿此诸善根,以及三时自地所造诸善,皆回向于一切众生,愿彼等暂得人天诸乐,即将得究竟无上佛果。并愿大家早证菩提,六时吉祥。

  此讲记是由堪布仁波切于雪域五明佛学院为近四百余汉族僧俗传讲时,依录音整理而成。
  愿增诸吉祥。

 

上一篇:全知麦彭降措之修法仪轨
下一篇:三主要道论(一)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