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为什么十八界亦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本具呢?
十八界即藏性,梵语驮都,意即界。界就是界限。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其界限。以内之能缘者,属根的界限。外之能缘者,属尘的界限。中间能分别者,属识的界限。界亦有依的意义,因为根、尘、识互相依附。
识能分别,根能生长,尘则是污染不清净。如眼根对色尘时,便生出分别识心,分别好看和不好看。耳根对声尘时,便分悦耳与逆耳。鼻根对香尘时,便生香和臭的分别识心。其余类推,前五尘皆有形相可表示,唯有法尘则无实体,无可表示。意根对法尘时,只生出分别心,即第六意识。虽是分开为十八界,其实都属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藏的。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一)初说眼色识界。阿难!如你已明白眼根与色尘,一个是增上缘,一个是所缘缘,两缘相合就生出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这个识是因眼根所生,以眼识为界限,叫做眼识界?还是因色尘所生,以色尘为识之界,叫做色识界?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阿难!假如眼识因眼根而生,与色和空没有关系,但无色空,便无可分别之尘,因单*眼根是不能生识的。纵使有能生你之识,但无色和空,就无可分别,则有识亦无所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你眼所见,不是青黄赤白之色,又无长短方圆之形,无所表示,则识从何处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如果识是因色尘而生,以色尘为界,但看见虚空无色的时候,则色尘已灭,你识亦灭。识灭则无所知,为何见空时,识又知是虚空呢?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假若色尘变迁的时候,你亦知道色相已经变迁。既然知道,就证明你不会随色变迁,那就成为一存一亡,没有对待,识界从何处可成立呢?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如果是遇色尘变时,识变随变,所以没有界相。如果不随变,则永远存在。但既然是从色尘所生,自然一无所知,应当不能知道虚空所在。今既知虚空所在,则证明识不是从色所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若说眼识是兼根兼境,是凑合眼根和色尘共生的,那么它们是蜞合而生还是离开而生?如果是凑合而生,还有一条隙缝。如果是离开而生,那你的眼识,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有知的凑合眼根,无知的凑合色尘。虽说是离开,其实是凑合,有知合无知就成为二合,半从根半从尘就是杂,半合根半合尘就是乱。体性既成杂乱,怎能成识之界呢?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知道,眼色为缘而生眼识界之说,现在向三处推究,都无所得,都是虚妄。那就眼根、色尘,以及色识三种,都无实义。既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所表现的。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二)说耳声识界。阿难!你亦明白耳根和声尘互相为缘,由耳根听见声尘,便生出分别的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这识是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还是以声所生,以声为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为界限,则要有动声和静相,才能听见。但动静二相如不现前,则单单*耳根是无从知道的,知尚且不可得,那么你的耳识,究竟是何相貌呢?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如果识从耳闻而来,无有动静二种声尘的时候,则能闻之根,亦无从成立,怎能生识?如果说肉耳能生识,可是肉耳属于身根之色相,身根的物件是触尘,那又怎么可以把耳形之身根,来做能闻的对象,叫做识界?那么耳识既非闻根肉耳所生,它复从何处而立界限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如果识是从声尘而生,则不关耳闻之事,但声必因闻而显现。如果无闻,也就没有声相所在之处。声尘既亡失,如何能生识呢?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若说耳识是从声尘而生,所说的声音亦是因闻而有,那么闻声之时,就应该闻到识之相呀!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倘若不能闻到识之相,就不成为耳识界了。如果能闻到识,那么这个识就同于声尘了。识既会被耳根所闻,则没有识,又谁能知闻声和闻识呢?如不能闻识及闻声,一无所知,则这个人岂不同于草木一样无情?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不应该既有声,又有闻,而不*识加入中间为其界限。界若没有识居于中间,则内之能闻和外之声相,就不能互相为缘而生识界。既无识界,则内根和外尘的界相,更无从成立。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当知,耳根和声尘,二者为缘而生耳识。这三处都无处所,则耳与声及声识界三种,都是幻妄相,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阿难!你以前已经听过,相宗权教,里面所讲之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时是为度二乘及破外道而说的权巧方便法门,现在是讲实性第一义谛楞严大定道理,故不应在法尘上有所执著。现在再说(三)鼻香识界。
你亦已知,鼻根对香尘,互相发生因缘,而生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此鼻识是从鼻根所生,以鼻根为界?还是依香尘所生,以香尘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若是从鼻根所生,则在你心中,以什么为鼻?以肉形如双垂爪的是鼻?还是以能嗅香臭和能呼吸的是鼻?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如果取脸上肉形为鼻,但肉质实乃属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触尘,故只可名为身识,不可名为鼻识。既然属于身根,它的物件当然是触尘,而不是香尘。鼻尚且无名,如何说识是因鼻生,而依之立界呢?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如若取嗅觉为鼻识,则你心中以什么为知呢?以鼻肉为知,但肉之知是属于身根,原有触觉之用,而不是鼻识了。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以鼻孔内之空作为能嗅知,则空自知,你之鼻肉应无感觉。这样则一切虚空,皆应是你了。你的鼻肉既无知觉,则你全身,亦应无知觉。虚空既然是你,虚空本来是无所在的,那么阿难今日亦应无所在了。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如果以鼻识是香尘所生,则知自然属于香尘,与你绝无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
若香味和臭味,都是从你鼻孔生出,则香和不香二种气味,不会从伊兰(最臭的树)和旃檀木出生。这极臭的伊兰和极香的旃檀,二种气味不来的时候,汝自嗅汝鼻,究竟是香还是臭?若是臭则非香,香就不会臭。
注:伊兰树,味极臭像腐尸,花红色甚美丽,但毒性强,食之立毙。旃檀树生北俱庐洲,是奇香树,有时亦生伊兰从中,一有旃檀妙香,则伊兰臭味全没。这是臭极则香,香极则臭。伊兰臭到极,一遇旃檀奇香,便失去臭气。恶人就和臭气一样,如在恶人中,忽有一善人,便可影响其弃恶归善,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好像我们现在科学昌明,但发明到极点,便会变坏,变坏后人们又处在不知道中,又恢复再发明。世界是常在循环变化中,不是固定不变的。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如果香臭二种气味都能嗅到,则你一个人,应该有二个鼻。现在对著我来问佛法的道理,应该有二个阿难,究竟哪一个是你的真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如果说只有一个鼻,而能同时闻香和臭,则香臭已混而为一,没有分别。臭可为香,则臭无自性;香可为臭,则香无自性。二种既无根性,则鼻识的界限,依什么来建立呢?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如果鼻识因香尘而生,则鼻识因香尘而有嗅,好像眼识因色而有见,但不能回光返照,自见其眼。故鼻虽能嗅,而不能自嗅其鼻。鼻识既然从香尘生,应亦不自知其香,就证明识不是从香生。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如果能够知道香,就证明不是香生识,如果不知道,则不可叫作鼻识。香若不*嗅,则不知有香,香界就不能建立。识若不知道香,所谓因香建立之香识界,亦无从建立了。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鼻根属内,香尘属外,既然没有中间之鼻识,则内之鼻根,外之香尘,俱不存在。内外俱不存在,则能嗅之性,亦不存在,亦成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鼻香为缘,生鼻识界。现在向三处推求,俱不可得。则鼻根、香尘和香识界,三者全是虚妄相。既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来藏所表现的妄相而已。
这个暑期班,有人要求要受五戒,有人要求受八戒及菩萨戒。在佛教里,受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法门,你们肯受戒而能守戒,这是最好的。在家人可受五戒及八戒。至于十戒则是初出家做沙弥时受的。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本来是出家人受,但在家亦可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故在家人亦可受。现在为纪念暑假班楞严会,我送你们每人一双罗汉鞋,作为纪念。不是要你们去行罗汉道,自利而不利他,意思是要你们修大乘,行菩萨道。只要用心来学楞严经,我是最欢喜的。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四)现在说舌味识界。阿难!我以前曾经对你说权乘之法,十八界里,有一种是舌和味互相为缘,由舌才知味,有味舌才知。舌根味尘,而生出分别心,叫做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这识是因舌根所生,以舌为界限,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为界限。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如果舌识是舌根所生,则所有世间的甘蔗、乌梅(即酸梅)、黄连(药名味最苦)、石盐(即食盐)、细辛(药名)、生姜、玉桂(药名),这些东西都成为无味,没有甜酸苦辣等味了。如果没有这些味尘来刺激你的舌根,你试尝尝自己的舌头,是甜呢?还是苦呢?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如果舌性是苦的,是由谁来尝舌头而知道是苦的呢?因舌是不会自尝的,那是谁来知道它是苦呢?若舌性不是苦,自然无味,则味自然不是生于你之舌,如何可立识界?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若说舌识单因味尘而生,那么识亦就变成味,亦和舌根一样,自己不能尝自己。既然不能自尝,如何能知道是有味和无味呢?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又味有很多种,酸甜苦辣,不是同一物所生,如蔗甜、酸梅、姜辣、黄连苦等,味既然多种,那么识亦应有多体了。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如果舌识只是一体,其体必从味生。那么所生之识,也只是一种。能生之味,也该是一种,则变成盐的咸,水的淡,蔗的甜,姜的辣,各味混合而生。一混合就有变化,不能分别咸淡甘辛,失去其本性之味。甘不甘,苦不苦,酸不酸,辣不辣,变成一味,没有什么分别了。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既然无分别,就不能取它的名字为识。既不名识,怎可说舌味为缘,生舌识界呢?味是无分别的,识是能分别的,若无分别就不能叫作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亦不应该从无知的虚空,产生你有知的心识啊!如以舌根味尘和合在一起,产生你的心识,但舌是有知,尘是无知,如和合在一起,体性便成纷乱,好像水土混合,水就失去流动的自性,土也失去干燥的自性。所以说元无自性,无自性怎可立界?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知,舌根和味尘互相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是虚妄。则舌根和味尘及舌识界三者都非因缘,非自然性。如说是因缘生,则落在有中。如说自然生,就落在空中。空有二边,都不是中道了义,舌识界究竟从何处来呢?都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五)现在说身识。阿难!你亦知道小乘之道理,身根和触尘互相为缘,便生出身识界。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这个能分别的识是因身所生,而以身为界限?还是因触所生,而以触为其界限?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如果说身识是单因身根而生,不必藉尘触,这样虽有身根,而无离和合二种触尘,亦就没有粗和细二种觉观来做它的助缘,那又怎会生起身识界呢?纵能生识,但无触尘,无所分别,就不成为识。粗缘为觉,细缘为观,身又怎样有识呢?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这里破单尘不能生触。若说因触尘而生,则与你身无关,世上哪有不在自己身上,感觉到离合,而要在他人身上,感觉到离合的道理呢?即是说,世间谁有不依于本身,而能知离合觉触的道理。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阿难!世间之物,是不能自己触自己,而能成感。因为物是无分别识,所以必定要和身根相凑合,然后方能知道有触。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若因触而知道有身,则这个知是从触而生,即是触尘。若因身而知有触,则这个知是从身而生,即是身根。但这个知既然从触尘生,便与身根无关。如果是从身根生,亦与触尘无关。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身根和触尘,原本是没有内外对立之处所。触与身和合,即是身根之本来体性。触与身离开,即是虚空相而已。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内之身根和外之触尘,假若不成立,则中间所生之身识,又从何处而得安立?中间所生之身识若不成立,则内外根尘之性亦都成空。那么你的身识生起,又从何处建立触识界呢?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知,身根和触尘,互相为缘而生身识界,都是虚妄。身根、触尘及身识界三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六)现在说意法识界。阿难!又你已明白,意根和法尘互相为缘,其中便生意识,此识是因意所生,以意为界,还是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如果你的意识,单因意根而生,则必定有个所思的法尘,才能发挥你的意思。若无所思之法尘,则能思之意根,亦无从生起。因意根既离开攀缘法尘,则意根亦就无形无影,如何能生意识?那就是说,如果根尘都不存在,则意识将有什么作用呢?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又你的第六分别意识,和第七思量识之意识心,同是有了别的性能。试问第六识与第七识是同呢?还是不同呢?如果是同,那么识心就是意根。为什么这个识心,又为意根所生?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如果识心和意根,两不相同,则一定同于无知之外尘。既同尘就无所识,不能和意根同类,亦不能叫作意生之识。若有所识知,则意根与识,同有了别性,怎可以分出此是意根了别性?这是意识了别性,是同是异,根识二性都分不清楚,怎能于中立起意识界呢?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如果说意是缘法生,则世间一切诸法,都离不开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你且看看,色法、声法、香法、味法和触法,都是相状分明,以五尘对五根,各有所对,但都不是意根所摄之法。意根所缘的是法尘,只是前五尘的影子,五尘的实法,绝不会走入意根里面。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如果你的识心,是决定依于法尘而生,既有所生,必有形状。你现在可详细观察,法尘之法,究竟作何形状呢?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若法尘离开前五尘,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诸形相,它是没有自体的。好像影离形,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法尘生,则与色空五尘一同生,如形生影生。法尘灭则与色空五尘同灭,如形灭影灭。所因的法尘既无自体,因它所生而有的意识,又作何形状呢?既然能生之法尘,没有形状,则意识界怎可以因法尘而得建立?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应当知道,意缘法,生出意识界,都是虚幻相。则意根和法尘以及意识界三者,都是虚妄,既不是因缘生,亦非自然性,而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表现。
佛以前所说之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权巧方便法门。阿难以先入为主,不舍得放下,又不敢摈弃,现在见佛陀把以前所说的道理,完全推翻不承认,岂不自相矛盾?因此不明白,便生出种种怀疑,左问右问。故佛告诉他说:以前所说的法,是暂时的,不实际的。只是权巧方便,用因缘正理,来破外道邪说,而不是大乘了义。现在才是中道了义,第一义谛,楞严大定,修证了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阿难向佛说:世尊,您时常说,因缘和合便生世上种种变化。一切世间就是有情世界及器世界,亦即所有身、心世界,种种变化,千差万别,无不从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发生。
我们的身体,坚质属地,暖热属火,流质属水,呼吸属风。生的时候由自己支配,死的时候则四大分开,坚还地,热还火,流质还水,呼吸还空,各有所还,没有实体。若不明白还要为这个假躯壳做事,每天奔奔波波,颠颠倒倒,究竟为什么?有何意义?自己亦不知道,认不清楚,真心已给假身做奴役,在死物上用功夫,而不在活物上用功。什么是死物?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虽然是生存,但真性埋没,亦就等于死。什么是活物?就是我们的真性,现在虽然看不见,但它是永远存在。我们天真活泼本有的自性,不认识便反为假形骸所支配,要食好东西,要穿好衣服。我现在告诉你们,承认不承认,那是你们的事。什么是身体,好饮酒的人,这身体便是酒囊,好饱食就是饭桶,好穿美丽衣服就是衣架。有什么可爱惜呢?把它看得这样重要,放不下看不破,但到死时,四大分散。这时,看不破亦要看破,死是不会等你的。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阿难执著心太重,亦可能先入为主,老是执著以前权教义理,所以还有疑惑再问世尊:为什么缘故,如来要将因缘和自然二者都摈弃?惟望如来哀悯,再开示我等及一切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的道理。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这时候世尊便告诉阿难说:昔日的权教,乃为小乘者所说。汝为邪术所迷后,已厌弃小乘法,回小向大,发心要求无上觉道妙法。故我现在随你所求,开示大乘妙法第一义谛。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其实佛已重复告诉阿难,破识显见,直指真心。真心即第一义谛,真如实相无戏论法。为何你又将小乘,世间戏论不实在之因缘和自然法,求自缠自缚,不肯放舍?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所以你虽博学多闻,记忆力强,听了很多佛法,但好像懂药的人,只熟读药名,而不十分了解。故一有真药现前时,,就不能分别是真,反生怀疑心。好像我说第一义谛,实相道理,你却不能明白,反生疑问,这真是最可怜悯的。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你现在注意审谛地听,我当为你详细分别开示,亦令当来(我们现在就是佛说法时的当来众)修大乘者,明白实相的道理。实相是新名词,阿难不懂,故聚精凝神,静听佛开示。
实相即第一义谛,亦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我人之真性,实相有三:
(一)无相之实相,无虚妄相,一真平等实相,即空如来藏;
(二)无不相之实相,并非无相,只是随缘现一切相,即不空如来藏。
(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空不空如来藏,亦就是说妙有真空,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阿难!照你所说: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起来,才发生有情世界及器世界种种变化。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阿难!但四大之性,亦有非和合,非不和合的。好像那些大的体性,本来是不和合的,就不能和其他三大相和合,如虚空一样,不能和诸色相混合在一起。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假若四大的体性是可以和合在一起,那就该跟其他三大,同变易,同迁化,由始而终,由终而始,互相成就。从生至灭,既灭又生,相续不断,这是属于器世间。因生有死,死了又生,历世互相成就,生而复死,死而再生,前后相续不断,这是属于情世界。故知内外四大都是变化相,如旋转火轮一样,没有停息。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阿难!其实四大之性,亦即真如自性,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和水结成冰,冰消还成为水一样。它的流动之相虽有变迁,但它的润湿之性,则全无改变。
水对人有用,而不伤害人。但有人说:“水大亦可淹死人”,不错。可是无水亦可渴死人。总之,水是人人所需要,太过当然有害,如饭可治饥,但如食太多,亦会把人胀死。一碗水浇在人头上,不会伤人,但一块冰打在人头上,便会伤人。所以佛经上,用水比菩提,冰喻烦恼。用阳光照之,便可使冰消还为水。我们现在日日参禅,亦如阳光,照破烦恼才可成菩提。
现在这个楞严法会,用中文讲经,而用英文翻译,用二种语言说法,故来听经者,无论听懂与不懂,都要存有这几点感谢之心。第一要感谢释迦牟尼佛。佛在数千年前,便说此妙法,来度我们苦恼众生,如黑夜明灯,令我们能离苦得乐。令有烦恼者变成无烦恼,消冰还水,返本还原。第二要感谢阿难尊者。当初尊者如自作聪明,说已明白了,不必佛再讲,则佛亦不会这样详细地说这部楞严经,了生脱死的妙法,所以尊者好像为我们苦恼众生请愿。第三我还要告诉你们,虽然不是很重要,可是亦要感谢这位向你们讲经的法师。我虽是一知半解,但不要以为我真的一知半解,而来对全不懂佛法的你们来讲经。其实佛法是深如大海,能一知半解,已算不错。我学佛法,已有三四十年经验,但我总觉得,如在大海中,只获一滴水,仍未喝完。所以我说只是一知半解,不说完全了解,因为佛法是微妙难言的。不过将来如有人问你们,跟谁学佛法?你们就说:跟一位一知半解的法师学佛法。因为我要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世上有状元弟子,没有状元师父。师父虽一知半解,但弟子们都学得不错,都能青胜于蓝。第四还要感谢翻译者。我是用中文说法,需要翻译,你们才听得懂。故一字一句,都要特别注意。同时无论何人翻译,都要生感谢心,不可有轻慢心。今天我为何要讲这些话?因为有一听众,在其笔记观感上写著:“听不懂法师所说,又不明白翻译所讲,不如回去看英文本更佳”,这是因为无耐性。听经最要紧有耐性。懂不懂,都要耐心来听。在这法会上,朝夕讲经,就如香薰一样,早晚薰习终会开智慧而明白的。
在香港我有一弟子,已七十多岁,耳已聋,根本听不见。但每逢我讲经,都来参加,还要跑上三百多石级的山路。一个年老聋子怎能听经?但居然听了一个多月,便听懂了,耳不聋了。说起来有点像神话,事实上一点都不出奇,因为有诚心,终会有感应,所以最重要是要有诚心、恒心,不要怕听不懂,慢慢便会懂的。怕听不懂,坐不定的人,都是因善根浅,业障重,业障鬼要拉他去做朋友呢!还有对法会中的同参道友,都要和和气气,和睦相处。这亦是很重要,不可不注意。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现在讲地大。讲定力本体的道理。阿难!你试看看地的性质,有粗有细,粗的就是大地,细的就是微尘。肉眼可以看见的叫做隙游尘,至于邻虚尘,是将微尘分析作七份叫做极微尘,极微尘再分析作七份叫做邻虚尘,它是色和空的边际相,与虚空为邻,故叫邻虚尘。不能再分析,再分析即归于空,实在是空性而不是色性。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阿难!如果将邻虚尘,分析至不能再分析便成为虚空。照这样为比例,那么虚空亦可以生出色相了。
空生色相,是没有这道理的。这是佛故意要破和合之说,同时亦破儒道所执。儒道谓:虚以生气,气以成形,世间万物,皆从阴阳之气所成,这种见解都是不对的。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你现在问,由和合之缘故,能出生世间一切变化相。那么你试试看,一粒邻虚尘,要用了多少虚空和合而有呢?不应该把邻虚尘和合邻虚尘,依然还是邻虚尘,自合自然不是和合了。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反过来说,邻虚尘是色相,分析至无色相便成虚空。那么要用多少色相才能合成为虚空?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若把色相和合色相,和合之后依然是色相而不是虚空。若把虚空和合虚空,和合之后,依然是虚空而不是色相。色相还可分析,但虚空是无色无相,又无数量,怎可和合呢?
邻虚尘是色法之最微细者,而且不是和合而有。那么世间诸法,执为是因缘和合生,便不是实义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本来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色即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色。亦即是色性到极点便是真空,真空到极点便是真色。本来是清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周遍法界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随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应其所知大小之量,随缘显现其用,令众生都能满足。循著每个众生之业感,而现其应得之果报。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上没有正知正觉之众,即外道权乘之辈,不晓得这层道理,便迷惑为因缘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这都是妄想识心,分别计度,但有戏论的言说,而没有真实的义理。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现在讲火大。阿难!火性是没有自体的。它是寄存在有火的因缘,好像钻木、击石、太阳、铜镜等等因缘,才能显现。你看城里还未吃饭的人家,他们要煮饭的时候,便一手执著铜镜,一手执艾绒,在太阳光之下来取火。
阳燧是古代用以取火之铜镜,亦有用圆石,中有洼穴,在太阳下,日光影注中央即燃烧。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阿难!所谓和合,是由多合而为一,亦是先分而后合,好像我和你及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叫做一个僧团,就是和合。僧团虽是一个,但追究它的和合来源,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各人有各人的姓氏、种族和名字。如舍利弗是净裔族,优楼频螺是龟氏族,阿难是甘蔗族,先分姓氏种族名字不同,然后合而为一僧团。
如果火大是和合,那它亦应有体质、种类、名字不同,然后才和合成一火大。如日来之火,艾出之火,镜出之火,和合为一火大。如果不能这样,便不能叫作和合。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阿难!在这火性,是和合而有,那么当手上拿著铜镜,在日下取火的时候,这火是从镜中出来呢?是从艾绒出来?还是从太阳出来?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阿难!若说火是从太阳来,所以能烧你手中之艾绒,既然从日来,那它的来路是先经过树林的的,树林就应该先被它烧掉;若烧不掉,便不是从日来。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若说火是从铜镜出来,然后烧著你的艾绒,那么铜镜既然有火,火能克金,何以不烧熔镜子?又镜既有火,一定就有热相,但你现在纡曲你手来执此镜,尚且不觉有热气,镜子怎会被烧而熔化呢?若不能烧镜就知此火不从镜来。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若说火从艾来,艾就该自己烧自己,又何需太阳和铜镜,铜镜摄收太阳之光,射在艾上,光焰相接触,然后生火呢?这证明不是从艾来。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你再仔细观察,镜是手执,日是从天来,艾是本地生,而这火性究竟是从何方,游历到你艾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