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楞严专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0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03
2007年06月11日09:0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55 字体: 繁體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03
 
 
 
宣化上人讲述
 
 
 
宣化上人小传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是敕令,即命令,命令有大智慧之人,才能救醒迷昧愚痴的人。阿难虽是证了初果的阿罗汉,但定力不足,所以被邪咒所困,伽女所迷,正在最危险的时候,将要毁戒体,幸而未毁,如果已毁戒体,那么阿难便会永劫堕落,很难再修成功,在这千远钧一发之际,佛已知道,就赶快回祇园精舍,即刻结跏趺坐,放光现瑞,顶化如来,宣说神咒,普令文殊师利菩萨,持咒前往救护阿难。在楞严咒里面,有数段是专破外道邪魔,很灵验的,所以楞严咒一念,恶咒便消灭,邪术失灵,阿难如梦初醒,故需提他扶他。奖是奖励,因伽女痴心旧情,故需好言劝导她,奖励她去见佛,因此二人都归到佛处。
 
 
 
从‘如是我闻’,至‘归来佛所’,叫做序分。序又有通序、征信序、发起序、经前序、经后序等。序分即序述,举出证据;通序即所有经典都有序文;征言序,前面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发起序,因阿难受邪术所迷而发起此序;经前序,这段序文列于经的前面;经后序,佛说经典时,根本无此段文,只是阿难结集经时,才写进去,故叫经后序;这是序的名称,虽然不关重要,但研究佛法的人,也要明白这些道理,不然连序都分不清楚,还研究什么佛法?既然要学佛法,就要每段经文的意思,都要明白,都要深入经藏,即钻入经藏里,才能智慧如海。好像这部经是我所讲的,所有的道理,都从我心里发出,能这样设想,则这部经的道理,就能和本心合成一片,没有深、没有浅,只是很平常的事,就不觉得困难了。
 
 
 
这部楞严经的行文,是最好最妙。比中国之古文观止、四书、五经都好,我平生最喜爱这部经文,本来我想把它背熟,装入肚里,但始终没有时间完成我的心愿,我在香港有一个弟子,名叫恒定,他听我极力赞叹这部经,他就足足费了五年的时间,把楞严经和法华经都背熟,也算不负我所望,你们如果愿意学中文,那么就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能够把楞严经的文法学能,则其他的中国文学,亦可通晓。
 
 
 
阿难见佛。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文殊师利菩萨,将阿难带回,阿难迷梦初醒,见佛即顶礼悲泣(悲泣是悲至极点,泣不成声,形容人悲痛之极),恨即悔恨,好有在‘恨‘字,有恨即有开悟的表现,如果回来不坦白、不悔恨,若无其事,那就是假面具,永远不能开悟。阿难不戴假面具,坦白向佛悔过,恨自己从无始以来(无始即无人能知其开始,亦即最初做人的时候),多生多劫、生生世世,都注重多闻,所以记忆力特别强,但未全道力,没有修定力,才被邪咒所迷,因此殷勤,很诚恳地启请佛开示,请求释迦牟尼佛说一说:十方如来怎样修持,才能成正果,证菩提的道理?从这三种妙定:妙奢摩他、妙三摩和妙禅那,哪一种是最初开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门呢?
 
 
 
佛听阿难问这三种定,已知他尚不清楚,不知道成佛的正是楞严定,所以才有以后的种种发问,阿难幸亏有悔恨心,知道错误,知道改过,故经世尊逐一征问和解释,他才易于领悟而证果。
 
 
 
有人生出偏见,以为阿难一向多闻还要堕落,如此多闻无益,不如不修多闻而多修定力,但这也是偏见,不合中道,中道是不偏不著、不左不右、不前不后,阿难注重多闻,是属偏见,专修定力,不重多闻,亦不能成就,故要学行学解,行解双修,才能济事。我在未讲经讲,已告诉过你们:研究了一个时期的经典,就要开始学打坐,把万缘放下,摒除妄想,全副精神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不要把宝贵光阴空过,不要说闲话、打闲岔,不要做无意义之事——要遵守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专心学楞严经,专心打坐,诚心诚意,行解双修,那就保证你们不会把时间空过。就算不开大悟,亦会开小悟的;如不专心,不守规矩,那就像‘老大看戏白打工’,中国人叫蒙古人为老大,看不懂中国戏,故曰:‘白打工’。希望你们都不要白打工,既然千里迢迢来学佛法,就算我如何辛苦,我都不怕,一定尽我所能,和盘托出,来教导你们。只要你们能得到佛法的好处,我愿已足;不过我是这样说,听不听还是在你们,你们不听,我亦无办法,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但亦可说:你是我,我是你,因大家都是一体,你不阻碍我,我不阻碍你,大家专心共同研究,不管深浅,懂与不懂,就是懂得一字一句,已经得到好处,何况不只一字一句,这代价太高,这机会太好,希望你们不要失之交臂!
 
 
 
阿难为何已得了初果,终不能抵抗邪咒?因他过去所修,只用心识,而心识是有生灭,不得彻底,用心识思想来修定,好像天台修止观一样,是属于识,而不是不生灭性,要用不生灭性,来修不生灭定,才是真定,才不会被外境所动摇。阿难尽用心识来处事,甚至听经,都用心来强记,这都是识,不是根本办法,因此遇邪便不认识了,修道一定要认清境界,便不为境所转,而能用定力转境,一切善境、恶境、顺境、逆境发生,都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喜怒哀乐,全无动于衷。若轻易为境所转,就是没有定力。要像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隐’,始终光亮,不受染污,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定力、真正智慧,好像镜子光亮,就能彻底明净了。
 
 
 
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妙三摩: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维,用心来思维观想,如修止观。三止三观:观空、观假、观中,本来亦不错,但比楞严正定,则相差太远,禅那亦即静虑,现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彻底和不彻底,若用识心来修,训心有生灭,当然不彻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严定来修,但楞严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经文便会逐一分释,现在你们好像在深山上,太深太高了,而不知山的真面目,古时有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要走远点,便什么都看到。听楞严经亦一样,要钻入经里,要专心研究,然后再向前走,仔细看,什么密因了义,都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如入宝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生受用不完,将来能证楞严佛果,自利利他,还可以教化众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阿难请问佛定的时候,又有恒河沙数不尽的菩萨,及诸十方,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来依我说:则一方都没有,只是圆的,因地球是圆的,哪里有方呢?但佛经说方,所以就说方啦!我说圆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实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来藏性里,哪里还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是我的见解,或许不对。
 
 
 
大阿罗汉,不是说长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罗汉上面好像还未讲过,现在再补说一遍。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应供:应天人供养,比丘时为乞士,乞士为因地,应供为果地。(二)杀贼:不是杀外边的贼,是杀内边的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这是怎么说呢?本来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过度,眼睛看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样,耳朵听得太多,就会消耗你的闻性,所经它们都是偷窃你内心的真宝、无上法宝,不要以为它们是你的好帮手,其实它们偷窃你的无上家珍,这是连钱也买不到的真宝,而你还不知道呢!还经为我的眼睛多好、多锐,看得多远!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们不丢东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们现在还不明白,以为我说的都无理由,但等到你们明白,才知道我说的都是真理。(三)无生:无生就无灭,也不生也不灭,证到无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事已办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堕落轮回六道中。
 
 
 
在四十二章经里,佛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为真,那么就要堕落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何时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说:‘证四果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证四果,最好还是要听善知识和明师的教导。
 
 
 
辟支佛,都很喜欢踊跃来闻密法,大家退归本位而坐,专心一意,静默地听佛所说的圣教。承受即恭敬领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尔时世尊,这时世尊(即当众阿罗汉,及诸众大菩萨要领受教旨的时候,亦即阿难启识破十方如来,应修何法门,而得正果的时候),在大众中,舒即伸开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难顶。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这种爱护是普遍一切众生,不像世间之情爱,只限于男女之间,世间最大之爱,莫如父母之爱,子女不肖,打父骂母,父母还是爱护,比夫妇之爱更深。佛爱护一切众生,则比父母爱子女更深、更大,因为佛之爱是慈悲之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除爱护外,还要救度其离苦得乐。
 
 
 
用手摩顶,亦可说是,以佛光照除其心里之黑暗,使诸恶消除,众善增长,可惜我们生于末世,没有佛来摩顶以消灾难,但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后悔。佛虽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满十方世界,我们行住坐卧,吃饭穿衣,都在佛之法身里,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不过假如能诚心祈求,佛亦会来摩我们的顶。
 
 
 
佛摩阿难顶后,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大菩萨、大比丘、长者居士,以及国王等:‘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顶首楞严究竟坚固定王,具足万行,即包括无量无边,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来,皆从这首楞严王定,一门超出,而达到最庄严,最微妙之路。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专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听。’
 
 
 
阿难听佛说后万分感动,即起身顶礼,以伏受如来大慈悲心流出来之法旨,恭谨敬诚听佛宣讲楞严密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我同气’——即同祖宗之气脉血统,阿难与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实同兄弟,可以均分天伦之乐,什么是天伦?伦亦轮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孙,互相轮递,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伦常,亦是天合之伦。中国有叙天伦之乐。中国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将来子女才会孝顺,如不孝敬父母,则子女亦不会孝顺,故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中国又有二十四种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亲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会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种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祷祈求早日长出瓜来,让我可以孝敬父亲,他这种精诚,真的感动了不知是佛菩萨?还是天神?瓜籽终于长出芽来,而开花、结果了,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应。还有孟宗哭笋,双亲要食笋,他就在竹的旁边哭祷,果然竹笋生长出来,得以孝敬双亲。还有王祥,其母亲生病,思食鲤鱼,当时也是冬天,河水已结冰,无法得鱼,王祥只得卧在冰上,求获鲤鱼,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鲤,其母因数孝心而得鲤鱼,恐为龙王赐,终不敢食,将鱼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为这些事太奇怪虚渺,这皆是一念孝心,真诚而获感应。例如舜因大孝,感动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孝感动天,历史常有记载,所以为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伦之乐!
 
 
 
在美国,子女十八岁便能独立,不依赖父母,父母亦不管,虽然,子女能独立,不依赖人,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有时未免因为年纪小,经验浅,很易误入歧途,被不正当朋友诱入歧途,或被世风染污,现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家庭的含意,未免太可怜。
 
 
 
佛问阿难:‘你最初发心出家时,在我佛法中见到什么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间的恩爱舍弃而出家呢?’世间父母之恩最深,夫妻之爱最重,能把这深恩重爱之心转过来学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这段经文中佛问阿难,怎能放下一切而跟佛出家?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对佛说:‘因见佛有三十二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可查佛学辞典,因时间关系不能详说),殊胜无与伦比,同时身体透明,光辉皎洁,犹如琉璃内映外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我自己心里时常思惟(这思惟就是用识心来想),这种妙庄严相,绝对不是世间情欲及爱念所产生。欲气粗而浊,男女交媾时,气味十分腥臊,脓血杂乱,非常不洁,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体,是不会发生胜净妙明,庄严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辉无比的佛身,是故我心里非常渴仰爱慕,因此从佛剃度出家。’
 
 
 
阿难用思惟——即第六识思想分别妄心,来仰慕佛相好,此亦是爱心,舍爱从爱,把一个爱心舍弃,又执著另一个爱心,虽不属情爱,但还有爱心,这与家庭爱无异,所以他的错处,便在不是为佛法而出家,而是为爱佛陀相好而出家。阿难不学佛之智慧德行,修定觉悟,而只要相好,可能过去世中,喜欢著相,爱佛相好便满足了,故有爱心而无定力,他又恃佛是堂兄,将来一定会帮他得定力,但不知心身本不相代,这亦是他的错处。那么是不是不爱人,便讨厌人,什么人都讨厌,不喜欢,要自己独自修行?不是的!修道要不憎不爱,觉得人人都和我一样,平等不偏,你我如一,怎会有爱和憎呢?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才合乎道。
 
 
 
学佛法一定要专心,要得真正定力,一定要把爱心放下,念兹在兹,朝于斯,夕于斯;朝参禅打坐,研究经典,晚上亦如是,不要妄想及说闲话,否则空费时间。希望你们,在这九十天的暑期班里,应尽量用功,牺牲一切,专心一意来研究佛学,参禅打坐,行解双修,到明白时,才得真正智慧,方不枉此一行。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阿难因为喜欢佛之妙相庄严,就舍离世间之深重恩爱,落发出家,当佛住世时,所有比丘出家落发,不必用剃刀,佛只说:‘善男子,汝今舍俗出家,须发自落,袈娑披身。’佛只需这样说,出家人就须发自落,袈娑披身,这是佛用神通,为他们披剃。佛入涅槃后,出家就用剃刀落发,还要到戒坛去受戒。在中国戒坛需要三年,才能受戒,后来因时间太长,缩短时间,用科学办法,改为五十三天,就可受戒,但现在有的要更快,就改为七天,有的更简化,只需三天便可受戒,三天实在太马虎,是不合法的。
 
 
 
佛听阿难说出家因缘后,便赞叹说:‘真好,阿难,你是大丈夫,能舍俗出家,但你应该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至今,即是从最初做人到现在,生死连续不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脱白骨如山丘,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都是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常住,不增不减是真心,自性是清净,光明遍照的,但是你们不知道,都把它忘记了!’自身虽有无价宝珠,但自己不知道。好像法华经上说:有富家子,舍家远游,父母恐他流浪异乡,穷因无钱,便将宝珠,暗藏在他的衣里。但儿子不觉,依然过其流浪生活,虽身在穷苦中,而不知自身藏有无价宝珠。
 
 
 
我们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便如无价宝珠一产,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灭心——识心——把我们支配得颠颠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根本这妄想是不真实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流转,没有休息的时候,不能断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轮回,这是佛对阿难说明,不认识真心,才受生死轮回之苦。
 
 
 
心字是最不好的,中国心字:‘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芽,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我老早已告诉你们:十法界不出一念心,心是万法之源,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就是成佛作圣;心念纷飞,就堕生死轮回。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你现在欲研究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无上菩提,即佛的果位?你必须要真实明白发现,你自己本具不生不灭的根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来藏性,亦是成佛之道。你现在应该用直心,来答复我所问,不要用曲折妄想心。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在未想——即一念未动之前,是第一念,是真心直心。若加以思惟,便落第二念,便是妄想心。第一念,即直心,即道心,亦即第第一义谛,要即问即答,不要思前想后;若思前想后,便不是直心。为何要用直心来答我呢?因十方如来,皆用直心,才能成佛,才能出离生死苦海,佛皆是用直心,不用弯曲心。心直则言直,像这样从初地,即干慧地,而成妙觉地。始为初地,终是佛地;从初地而至佛地,经过十地、等觉地,才至妙觉佛地,中间经过很长的时间,一点都无曲折心相,都是用直心,才能成佛。这是佛要阿难,舍弃偏计妄执心,而用直心来答复他的发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能爱之心,即攀缘心,佛要破阿难之攀缘心,所以再问他:‘阿难!我再问你,当你最初发心的时候,是因为你用攀缘——即爱慕之识心,来见如来三十二相,究竟是用什么来看见?谁爱如来之三十二相?’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对佛说:‘这种爱乐,是用我心和目看见的。由目看见如来,相好庄严,遂心生欢喜,所以我就发心,愿舍离生死轮回,来跟佛出家修道。’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告阿难:‘如你现在所说,你的真实爱乐,是从你的心和目。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与目之所在,那你就没有力量,来降伏尘劳。’尘是染污心性,劳是扰乱心神,识心即尘劳,亦即烦恼,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扰乱,就不能了生脱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譬如国王,被贼所侵扰,国王要发兵讨贼,但出兵前,应该知道贼在何处?才能擒其贼首,斩草除根。我们无始以来,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认为由目观见,而取爱乐为心,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执了妄心为己心才生出种种的颠倒!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这种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转于生死,在六道轮回中辗转不停,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过错,我现今再问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阿难被佛追问,手足无措,不知所云,只得委诸众生,做不负责任,没有把握的答复:‘世尊!一切世间,即三界之内,十种异生(本来是十二类众生,下文有详细解释,现除去无色和无想,这二类都无心目,故说十类;而业报形体,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他们都将识心——即分别心,居在身内(阿难不说自己,而说众生,含有狡辩之意),我现在再看如来之眼,清净长广,好像青莲一样,亦是在如来面上。’用亦字,含意明明在佛面上,还要问我,但不敢公开说出。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现在再观看,我之浮根,即眼根——乃四尘,即色、香、味、触所形成,非常明显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别美丑的识心,实在是住在我的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佛听阿难说:‘心在内,目在面。’并不答复对或不对,只再问他:‘你现在坐在如来讲堂,你看只陀林,究竟在何处?’阿难答:‘世尊!此广大重叠楼阁,及清净不染讲堂,实在给孤独长者之园,而只陀太子之林,实在讲堂外边。’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讲堂中,先见到什么呢?’阿难答:‘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见如来,再见大众,然后向外瞻望,便见到只陀林,和给孤独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问阿难:‘你看见只陀林和给孤独园,是怎样能看见呢?’阿难答:‘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开通,所以我在讲堂上,便能望见外边景物。’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反问阿难:‘假设就如你刚才所说的一样,身在讲堂时,窗户打开,便可以看见外边园林,但是否亦有众生,身在堂中,而没看见如来,只看见堂外之物呢?’阿难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没看见如来,而能看见外边之林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阿难。汝亦如是。
 
 
 
佛说:‘阿难!你亦是这样的。’你既然说心在身内,但不能看见内边,只能看见外边,岂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灵是指心为万物之灵,及心有灵知之用,佛说:‘你的心灵,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么你现在这个明了心,实在是居在身内,应该知道身内的一切,可否有众生,先看见身中之物,然后再观看外边之物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你说心在内,见在外,为何心在内而不能先见心、肝、脾、胃呢?纵然看不见,那亦应该看见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络的转、脉搏的摇,你心应该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所以证明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是错误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佛给阿难一个当头棒,打破他的执著,他那‘心在内,见在外’之理论不成立,于是阿难又说:‘我听闻如来说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实在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什么道理呢?好像灯烛在房间燃著,这灯烛便能光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外边庭际,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脏腑,只能看见外面,就如灯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内一样。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这道理一定是对的,不会再起疑惑,并和佛所说之了义一样,大概错不了吧?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用灯光来譬喻心是在外,以为佛一定说他对,但佛不答复,只问阿难:‘刚才众比丘,跟从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乞食是佛制,为除贪慢心,乞食资身,随所化缘,不贪好食。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饭来食),回来只陀林,我已宿斋(即止食),你现在看众比丘,一人食时,众人会不会饱呢?’阿难答言:‘不会饱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众比丘,虽是证果阿罗汉,但究竟身躯还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会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佛告阿难:‘假如你的觉察明了之心,实在是在身外,那么,身和心自然分开,没有连带关系,毫不相干,则心所知之事,身便没有感觉,如果感觉是在身处,心亦不会知道。’(因阿难说,心在外,那么心有所知,身当然不能感觉。)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佛又说:‘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你眼看见时,心里是否有分别呢?’阿难答言:‘是的,世尊!’佛告阿难:‘如果你眼看见时,心便会知道,怎可以说,心在外边呢?’
 
 
 
‘兜罗绵’印度语,译意细香绵,色白如霜,十分柔软,这里是譬喻佛手柔软似兜罗绵一样。眼见心知,若心在外,则是相义,应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说心在身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又说:‘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分别心,是住在身外,这理论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好像佛所分析解说,不看见身内之肝肺脾胃,就不应该居在身内,心与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离,就不居在身外,这道理是很对的,我现在再仔细思想,已经知道心在一个地方。’
 
 
 
阿难只知用生灭识心,来推测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种种譬喻来开导他,来破他的妄执。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佛即追问:‘今在何处?’阿难答言:‘这个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内,而能见外,我再三思惟忖度,一定潜伏在眼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浅绿色宝石,碗字照中文意义是小盂,这里则喻如眼镜,用透明小盂盖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见东西),合在他的眼睛处,合即戴。虽有物合,即眼睛虽戴上眼镜,但一点都有阻碍,所以眼根一看见,便能分别是什么,即是说:琉璃不阻碍眼见,眼根不阻碍心见。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为何我的觉察明了,而能分别之心,不能看见身内之五脏六腑?这乃因在根里的缘故,清清楚楚能看见外边的东西,一点都无障碍,因为是潜伏在眼根里边的缘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问阿难:‘如果照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犹如琉璃一样,那么当那个人用琉璃罩盖在眼睛上,应当看见山河大地,但是否还可以看见琉璃呢?’阿难答说:‘世尊!这个人戴上琉璃镜时,实在亦见琉璃镜的。’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问阿难:‘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相合,所以向远看,可以看见山河大地,在近处又可看见琉璃,但又为何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有人说:‘只要照了镜子,我可以看见我的眼睛,但这肉眼是不能回光返照,来反观其目,反观自己的面的。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假若能见自己的眼,那么眼睛就同外境一样,不是自己的,怎能成为随见随即能分别呢?假若不能看见自己的眼,怎可说这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一样?因心脏眼根内,如戴眼镜一样,便能看见山河大地,应该亦能看见眼,既不能见眼,则此譬喻不能成立。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像琉璃合一样,这理论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阿难错在用识心来思惟,左思右想,不知真心就是清净明性,所以便越走越远,现在他又举出另一个譬喻。
 
 
 
阿难说:‘世尊!现在我又有这样的思惟,众生的身体,腑脏居中(脏即五脏:心、肝、肺、肾和脾。腑有六腑,即五脏的宫府所藏的地方,胃是脾之府,胆是肝之府,膀胱是肾之府,大小肠是心和肺之府,三焦是命之府),窍穴居外(窍是孔穴,人有七窍即眼二、耳二、鼻二、口一,共七窍),有藏则暗,因五脏是藏在六腑里,属暗,所以不能看见;有窍则明,窍穴则在外边,属明,所以可以看见。’
 
 
 
我们人这个口穴,是深不可测,无法填满,今天食多少东西下去,明天又饿了,新陈代谢,都给它排除,因此每日都为食忙,如果不食三餐,则可节省三小时宝贵光阴来学佛法、来参禅,食三餐便白白花费三小时宝贵光阴,实在太可惜,所以我主张每日食一餐。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业和合而生,不是一种,而是由多种业缘和合,好像一粒种子,需要泥土、太阳、雨水……等等才能长大。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又说:‘我现在对佛面前,开眼看见光明,就叫做见外,闭眼看见黑暗,就叫做见内,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佛不答复阿难对不对,只再问他:‘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黑暗境界,是和你的眼相对,还是不相对?假若和你眼相对,那么暗就在你眼前,怎可说在内呢?’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你如果执眼前的黑暗境界,成为见内,那么你居住暗室里面,没有日、月、灯三种光来照明,那么这暗室中的境界,都成为在内,都属你的焦腑,岂有这种道理呢?假若所见的黑暗境界,不和眼相对,那怎么能看得见呢?
 
 
 
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属命府,是六腑之一,所以叫焦腑。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假若你见暗时,是离开对外之见,不是反观,是内对身中,所成之见,则闭眼能见暗,见到身中之黑暗境界,但为何开眼见外的时候,不能见到自己的面部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假若开眼见明时,而不能反观,看见自己的面部,则可以证明,闭眼见暗时,亦不能反观,看见自己身中。所以内对之理论,就不能成立。假若开眼见明时,又能看见自己的面,那么这个明了能知分别的心,以及你的眼根,都是在虚空中,怎可说是在内呢?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假若你心和眼根,都是在虚空,虚空自然不是你的身体,和你就无关系。你若仍旧执著,离体之见,还是自体,那么我如来,现在亦离你体,而能见你面——难道亦是你的身体?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你眼已有知,你身是否有感觉?本来都是你身合当无觉。假若你一定要执著,心和眼有两种感觉,那么心和眼亦应有二种知觉。如果是这样,岂不是你一身,应该成二佛?因此应当知道,你说见暗即是内,是不对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阿难以前,都用自己识心来推想,心和见之所在处。但所提理论,都被佛所破。现在不敢再逞己见,而引佛的话。故又说:‘我过去曾时常听佛对四众开示(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即男居士、优婆夷即女居士),由心生的缘故,所以种种法生。法无自性,本来是无生的,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佛说心法互生者,因法本无生,由心故有;心本亦无,因法固有。所以说:心生法生,即法不自生,从心而起,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故很明显地指出: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体俱无,心法皆空。而阿难又错认心法之心为识心,所以有执著。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今再忖量,这个会思想之体,就是我的心性。随它所合的地方,心就随之,若遇有缘合便成我心,没有缘合便不成我心。所以心不是在内、外和中间三处。’
 
 
 
阿难依然错误,思惟是他的心性,不知思惟只是分别缘尘的妄想心。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告阿难:‘如你刚才所说,由法生的缘故,种种心生。因有所和合故,就有你心。照这样来说,你心是否有体相呢?如果心无体相,怎能和前尘境相和合呢?假若无体相,而能有合,不是由十八界,再加这个无体的七尘,而成为十九界?这个义理是不对的。’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间又生出六种分别心叫六识,合共十八界,下文再详释。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又说:‘假若心有体相,则你用自己的手,来捏自己的身体,你的心就会知道有点痛。这个知道被捏之心,是从内出,还是从外入?如果心从内出,应当见到身内的腑脏;如果是从外来,那么就应当先见自己面部。’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说:‘能见是眼睛,能知才是心,怎可求心见佛,这个义理是不对的呀!’
 
 
 
阿难太恃己能,居然正式来和佛辩论,说佛之义理不对,不知自己错上加错。因为眼根本是个透明体,是视非见,需借心灵才能有知有见。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说:‘如果眼能见,那么你在室内时,门户是否能看见东西?好像世间上,一切已经死了的人,他们的眼睛还存在,应该能看见东西,但如果能看见东西,怎可说是死呢?’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佛又叫阿难:‘又你的觉察明了,能知分别之心,若果一定有体相,那究竟是一体相,还是有多体相?现在心既在你身上,究竟是遍满四肢之体,还是不遍满四肢之体呢?’四肢是两臂两腿。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如果心是一体,那么你用手捏一肢的时候,如果四肢都有感觉,这个捏就应当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是捏有一定的地方,若捏一肢,则只觉得一肢被捏。那么心是一体之义,当然不能成立。如果说心是多体,则变成多人,究竟哪个体才是你呢?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假若说,心是周遍全体的,则如前面所说,一捏便应该遍体皆痛。若不是周遍全体,那当你用手触头的时候,亦同时触著你的足,头有所感觉,那么足就应该不知道。但现在你不是这样,若头有所感觉,即心在头不在足,足就应该无知。如果足有所觉知,则心应当在足而不在头,头就无感觉,这样才可以说,心不遍体。现在你不是这样,因此证明,心不遍是错误的。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因此应该知道,你认为随所合处心即随有,这个理论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阿难再引用佛所说的来作证据。阿难向佛说:‘我亦曾听闻佛对文殊,即妙吉祥菩萨和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佛为法王,菩萨即法王之子,谈论实相的时候,世尊亦曾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实相是真实之相,亦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实相有三种意思:(一)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的相,并不是本体亦无。(二)无不相的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不是完全无相。(三)无相无不相的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如果说它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如果说它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
 
 
 
佛和文殊菩萨所谈的实相,亦不在内,亦不在外。是谈真心无相,清净本然,离一切相。既无相,就无在,故不在内不在外。又真心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故虽无在,但又无所不在。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我现在再仔细思惟,内不能见腑脏,外又不相知。内既无知,但不在内。眼见佛手,心即有知,这是心身不相离的缘故。所以计心在外,这个义理亦不对。现在身心既然互相能知,在内边又无所见,那么应该在中间了。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佛言:‘你说中间,中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含糊迷乱的。既然非无所在,你现在推想是在中间,毕竟中间在何处呢?是在外境之外,还是在内根的身中?’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假若在你身上,那么究竟是在前边,还是在后边?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在边就不是在中间了!如果说在身的中间,那么就和在内一样。假若是在身之边处,那么是否有表志呢?还是无表志?无表志,就等于无定所;有表志,亦等于没有一定的中相。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什么缘故呢?好像有人,用标志来作记号,说这里是中间的位置。可是如果你从东方看时,则标志是在西方,从南方看时,则标志是在北方。表体既然混乱,不能表达,那么,你心就更加杂乱无定了。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二种的。我的意思是,好像从前世尊所说:“眼根对色尘,中间便生眼识。”眼和色互相为缘,因眼有分别,而色尘本身,是无知觉。可是在眼和色相接触的时候,中间就生出能分别的性能。这就是识,所以识是生于眼色之中,是否心就在眼色中间呢?’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言:‘你的心假如是在眼根和色尘中间,那么这个心的体,是一个还是二个?假若心是有二个体,则哪个是你的心体?哪个是这个物体?如果分不出来物体和心体,就变成杂乱无章。物体是无知无觉,心体是有知有觉,亦即是说:“眼根是有知之体,色尘是无知之物。”和与无知合在一起,就会成为敌对。同时一半是知,一半不知,亦成为二边。那么何处是中间呢?所以兼二的道理,不能成立。况且你心既不是同根之有知,又不是同尘之无知,离这根尘两者,即是无识的体性。你说心在中间,那么用什么作为体相呢?所以应当知道,心在中间,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阿难所提出的理论,都被佛所破,变成词穷理屈,六神无主,所以又引佛以前所说的话,来挽救他的失败。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以前亦曾听见佛和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大家一齐转法轮,说法教化众生。(轮即轮回,不停地轮回说法,亦有推辗的意思。即可以辗破外道,亦可辗破无明。)世尊时常说,这个能觉察知道,分别的心性,是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都无所在,一切都没有著落的地方,就叫作心。那么我这个无著落,是否可以叫作心呢?’
 
 
 
佛所说的不在内、外、中间,即是无相实相之义。因为觉知分别心性,是随境生灭,原无实体。但阿难错认心性有体,以为无著是心体。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佛告阿难:‘你现在说,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所在,一切都无著落处。可是世间、虚空以及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是依报,即器世间。水陆飞行,及一切众生是正报,即有情世间,(世界就是依正二报所成就)。在这依正两报间,所有的物象,名为一切。你所说不著者,是你心离一切的物象,另有一个心所在;还是你心离一切的物象,本无心的所在处,所以叫不著一切?’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如果你心离开一切物象之外,本来就无所在,那么应该心相亦无。无心相就好像龟生毛,兔长角,根本是不可能的,根本是没有的,怎么可以说不著呢?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如果你心是离一切物象之外,另外有一个所在处,只可以说是不著一切;但亦不能说完全无著。如果说无相,则根本是没有,何必头上安头,骑驴觅驴,再说不著呢?如果说并非无相,那么就应当有相。既然是有心相,就一定有所在的地方。有所在,就有执著,怎可以说无著呢?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所以应该知道,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是不对的。
 
 
 
以上是世尊七番破妄识无著。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当时阿难,从大众中,即刻离开座位,站立起来,露出右肩。‘袒’是露出,中国以露肩为不恭敬,印度以肩为恭敬。在佛教里,即以偏袒右肩为最恭敬。右膝跪在地上,表示身业清净;合掌恭敬,表示意业清净;而对佛说,表示口业清净。即身、口、意三业都清净,才向佛请示正法。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媱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阿难回忆出家经过,向佛述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堂弟,(阿难是四王八子中,年龄最小),承蒙佛慈悲爱护,现在虽然已从佛出俗家。出家有很多种——出俗家,出烦恼家,出无明家,出三界家——阿难只出俗家,情感心还未断,故心中犹依恃自己是佛小弟,佛一定娇怜爱惜他,所以便有点放纵,只修多闻,而不勤修定力,故未得无漏。人要证四果阿罗汉,才得无漏。阿难只是证初果,尚没有力量来降伏外道邪法——娑毗迦逻咒,终被邪咒所迷,沉溺在淫室里。这都是因为不知自己的真心,在什么地方,才有这种种过失。(诣即在的意思)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现在只有希望世尊,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我等,为我等开示奢摩他路,即修正定之路,亦令诸阐提,阐提是印度语,意思是‘信心不具足’,亦译作焚烧善根。意谓只存恶根而断善根的众生。隳即毁坏,弥戾车,意思是喜乐垢秽,亦即是恶知见,全不相信佛法。阿难之意是请佛,开示修正定法门,不特使阿难和在会大众,都得到定力,能够降伏外道邪魔,同时亦可令信不具,和断善根之众生,亦能毁灭恶知见,而得正知正见。
 
 
 
关于阐提,有一公案如下:道生法师讲涅槃经时,当时该经还未全,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上半部经说:阐提无佛性,不能成佛,后半部经说,阐提亦可以成佛。道生法师讲上半部经时,他认为佛不舍一众生,何况阐提,所以强调说:‘阐提有佛性,可以成佛!唯时间迟早而已。’当时一般法师都认为他别开生面,违背经理,与经不相合。其实他虽没有看见后半部经,但已明白其中道理,故敢断然说可以成佛。既然遭人反对和排斥,讲经时就没有人来听,所以他就跑到苏州虎丘山,对石头说涅槃经。讲至阐提无佛性时,他问顽石说:‘我认为阐提亦有佛性,你们说对吗?’当时顽石都点头,所以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本来石头是无知之物,可能当道生法师说法时,有鬼神或幽灵附在石头上来听经,受感动而点头摇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阿难说完以上的话后,便五体投地,把首和两手两足伏在地上,表示最诚恳恭敬。同时并和其他大众都倾心渴望,翘诚伫待著佛说法。大家的法身慧命,十分干渴,需要法水来滋润,故恭敬虔诚,来听佛开示教诲,修正定的道理。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04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