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华严专栏>>学佛者的信念03
学佛者的信念03
2007年06月04日08:3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83 字体: 繁體

学佛者的信念03

 
 
济群法师著述
 
 
 
第八章、请转法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法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的国家始终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轮宝非常的厉害!它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见到这个宝,马上就归顺他。同样的,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作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法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法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当时他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后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继续苦修。
 
 
 
后来,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祖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祖真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出于权威的压力,都不自觉地都站起迎接,并侍奉他。但他们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这局面,才对他们说出:‘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悦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没有离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没有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有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一种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答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烦恼,证真实;道,是八正道,证得的途径。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寂灭。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人的病已到晚期,无药可医,你还拼命去治,到头来治一阵还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医,对方也花了很多钱治病,结果劳命又伤财,是不是?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什么的,他的病才能够治好。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就成了治标不治本了吗?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作他的病人。当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什么呢?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有苦苦,二、依乐受,说有坏苦;三、依舍受,说有行苦。总之,任何感受结果都是苦的。广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现在先依苦受谈苦苦,此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的住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记,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刚落地时,是呱呱大哭的,这哭声不知道意味著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这世界不适应,不习惯,而发出的哭声,不过慢慢会习惯了。人的诞生,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没有哪一个人说;他最喜欢病,生病不苦是乐。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描写美人高士,极尽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会苦: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与情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啦!这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霖》:‘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啦!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是。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燃烧,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苦谛的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阴苦总结了身心诸苦。由于身心活动都是造业,这又牵连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盛阴苦不仅是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连续不断,永无止期的根源。
 
 
 
其次,该讲到坏苦了:坏苦是依乐受建立的痛苦。因此,坏苦我们一般不易察觉到了。有的人也许会说,人生有苦也有乐,你一下子中奖了,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富翁,出了几块钱,买了两张奖券,换来一辆小轿车,出手十几万,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说是苦呢?但佛法认为这件事的本质也是痛苦的。因为快乐的背后蕴藏著不快乐,有这样的一句话‘乐极生悲’,便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城里,有个青年人从外地到西昌打工,到了那里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身上还有六元钱,他去买了三张奖券,一下中了头奖,得到一辆十几万的小轿车,他喜出望外!把这辆车卖了十万零八千元,没料到钱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杀死。此事成了该城电视台的头条新闻,一时哄动整个西昌城。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乐极生悲的活生生的现实。这件事充分地说明,坏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常发生。
 
 
 
那有的人说,我喜欢跳舞,当那些优美的曲子响起的时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档,使人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令人忘却了一切烦恼。但假如规定你必须每天连续跳上十几个小时,不让你歇气,跳到后来,简直就要累死,恐怕以后见到舞厅,就会生厌,以后再也不想跳舞了。还有的说,我特别喜爱看电视,尤其是看国际蓝球比赛。最令人兴奋、激动的是莫过于看世界超级球星,对于一个蓝球迷来说,看这样的比赛,确实令人快乐,但如果规定你一天看上十几个小时,看到后来,你就会头昏脑胀,眼睛酸痛。再如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吃两个馒头,感到快乐,假如继续让你吃上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甚至更多,这时你还快乐得起来吗?这就不是快乐,而是在受罪了,是不是?
 
 
 
上面所举的仅仅是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快乐,何尝不都是这样。如洗澡、亲友见面、走的时间长了坐下休息等,这些快乐的特点是:一时间短暂,二把握不好就会引起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快乐问题的反思?首先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它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假如这种快乐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快乐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足见这种快乐并非客观的真实。因此通常的所谓快乐,只是因为人有了某种欲望之后,在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反之,假如没有某种欲望,让你去享受某种境界,就不会有快乐的感觉。有时不但不会快乐,还会产生痛苦;在享受的时候,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时间一长了,就会生起厌倦的感觉;某种物欲的享受培养出来之后,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创造条件,来满足这种需要,而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则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时,总是很难把握好自己,往往会放纵欲望,而纵欲的结果是后患无穷。由此看来,欲望带来的快乐,实在是苦多乐少,因此佛家称乐受为坏苦。
 
 
 
第三种叫行苦:行苦是依舍受建立的。行苦本身并不是苦,只是因为人有了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关系,才有了行苦。什么叫行呢?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是指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变化无常,迁流生灭、不遑安住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无法去面对绝症和死亡。我们希望事业成功,就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希望爱情永恒,就无法面对爱人的变心和离去。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无常的支配。无常的风在不断地吹,无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烧。无常是无始无终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无常。整个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经历著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变化的过程。在生灭变化不停的时光中,才见冬去,春又来临,今日花开,明日花谢,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现。正所谓:‘人生如梦,转眼百年’。无常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人类面对著这许多的痛苦,如何去改变它呢?其实,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改变人生的痛苦。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直到今天高科技的发达,无非是想改变生活状态,使人类活得幸福快乐。可是当我们仔细想想,现代人存在的痛苦难道比古代人少吗?相反,现代人的生活,虽然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居住的环境也发生了飞跃的变化,但却没有激发出人的幸福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即是人们的自然需求的产物,物质文明的诱惑力就在于怂恿人自由进取,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实现自我的价值,很多人放纵个人的欲望和意志,结果机遇和成功,必定是少数的。当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实现时,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当今国内的社会生活中,铁饭碗、大锅饭的打破,许多企业的破产,干部终身制的废除,无疑使很多的人产生痛苦和危机感。一种普遍的孤独、失落、彷徨、焦虑的情绪正在滋生和蔓延。为了满足生命意志的需求和人生的种种欲望,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获得人生的快乐呢?回答是否定的。叔本华发挥了佛教的意志论和人生苦难的思想,他认为,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它的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质,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惨的,因为人生不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抛掷,而且还要受到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叔本华认为,当意志决定人生时,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自私自利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因此人生犹如战场,社会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压迫的埸所。憎恶、仇恨、暴力和罪恶就充斥整个世界。
 
 
 
佛法认为要解决人类的痛苦,不能只从外界的环境去寻找原因,如果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的痛苦,这只是扬汤止沸的。真正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要从人的生命内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解决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办法。这就要进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应该怎样修?对这个问题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为念几句佛号,或者念念密宗的咒啊、诵一本经、拜几拜佛,就是修行了。虽然这也属于修行的一种方式,但修道远远不仅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要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语言。修行,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看经书、念佛、拜佛都是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人处事,服务于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却依然故我,自己的烦恼、不良习气、为人处事,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好不到那里去,甚至更差,这算什么修行啊?人家说你一句,你照样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样起贪心。该骂的还是照骂,该打的照打,该贪的照贪不误。这算什么修行呀?你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这就算不了什么修行。是不是?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贪嗔痴,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为浓缩到极小的范围,或者说舍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谈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说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的八正道就是八种灭除痛苦,证得的正道。《中阿含经》说八正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称作‘八圣道’,‘八由行’,‘八圣道支’等。其具体的内容说起来,实在太多。总之,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容,也就是道谛的内容,我们倘能依《普贤行愿品》修行,便能断烦恼,证真实,成就无上佛果。
 
 
 
殷勤劝请 佛陀说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成等正觉的觉字,本来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说这种智慧是没有邪见、偏废的智慧。法界是没有穷尽的,虚空界也是没有穷尽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都像极微尘那么的多,在每一个极微尘里边,又各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这种极微尘数广大佛刹的每一个佛刹里头,念念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佛陀在成佛。动一个念头,就有这样多的佛成佛。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著一切诸佛。围绕诸佛干什么呀?就是为了要劝请一切诸佛,来转法轮,说法救度众生。在无佛出世的情况下,我们有机会请法师、善知识说法,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而我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请佛转法轮不是嘴上说请,心里没有表示;也不是心里想,语言上没有一个虔诚的表示。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虔诚自己要感觉到整个身心都投入,这就是身口意三业。种种方便,就是想尽办法,非常热情的去请转妙法轮。请佛陀给我们说法吧!请您不要入涅槃。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时,他观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发现根基太差,他悟道的道理太高深了。他觉得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说法,他们恐怕不能理解。他就准备入涅槃了。这个时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说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后,就来到我们人间。他说:‘佛陀啊!请您慈悲、慈悲吧!请您不要入涅槃吧!我们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佛出世,要是您入涅槃后,众生怎么办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劝请佛陀说法,救度众生。最后佛陀慈悲,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要常常劝请一切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说法,劝请他们说法的热情是不断的,是要尽未来际的。因为我们只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请佛为我们说法,人类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请法的功德非常大。普贤菩萨的第六个大愿:‘请转法轮’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第九章、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住世
 
 
 
世:是世界。住世,是请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要离开娑婆世界。因为只有佛陀留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众生讲经说法(转法轮),我们才能听闻正法。众生听闻正法后,就必然有许多的众生可以解脱烦恼,出离三界。
 
 
 
我们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呢?原因是诸佛的出世,是非常难得的!要有诸佛出世,才有佛法的住世。有人可能会提出:你刚才在上面才说过:法,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出世存在,佛陀不出世它也存在。那么请佛住世,就可请可不请了,这样行不行啊?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出世的话,我们凡夫之人就没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法,虽然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真理,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那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因此,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指示我们如何认识真理,如何了生脱死和断除人生痛苦。使我们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们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呢?原因就在这里。
 
 
 
佛陀的住世关系到众生在流转生死中,能否出离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像黑暗中的明灯,像大海的航标灯,像天上的太阳。如果世界没有太阳出现,那么,整个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众生也就无法生存。佛陀的出世与太阳的出现,道理完全是相同的。因为万物的生长是*太阳。那么,众生要脱离苦海,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就要*佛和法。
 
 
 
请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不仅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佛陀的一生要度化多少众生呢?佛陀的一生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佛陀的心里,并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他绝对没有这个想法。《金刚经》里面边说:‘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此,佛陀虽然度了很多、很多的众生,他完全是出于慈悲心的一种感应。这是佛陀的愿力和胸襟,我们对任何事件都不要著相。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的好事,用实际的行为帮助了无数的众生,但心里边却没有一个念头觉得是在帮助别人,不会认为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对众生有何功劳。
 
 
 
佛陀在世时,由于众生的懈怠,有些人就有一种依赖的心理。有的人觉得,反正佛陀存在,纵使不好好修行,到时听佛陀的开示、点化,有可能一下就开悟了,那么佛陀感到他该度的众生已经度了,如果对依赖心强的这些众生,不示现的话,那么这些众生就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就不会精进地去修行。
 
 
 
涅槃就是寂静。指断绝烦恼相累,寂然常住,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涅槃,是圆满的寂灭,它是学佛修行的最终理想境界,是宇宙万物的实相,是绝对的真理。众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达到这个境界,但这种境界不是用语言和思维所能够表达和把握的。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刹数的佛,到了该要入涅槃,现涅槃相的时候,我就要向这么多的佛,劝请常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请他们不要入涅槃,我们不仅要请求诸佛住世,而且要劝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常住世界,不要入涅槃。
 
 
 
避免误入歧途
 
 
 
下面讲善知识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重要性。有很多人,他自以为很聪明,认为学佛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几本书看看,学一学,也能学好的,善知识可有可无。也许有少数的人,他们的根基比较好,有可能学好。但更多的人,假如离开了善知识对他的帮助,难免会误入岐途。
 
 
 
现在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是也很多吗?佛法也有冒牌货。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希望你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在修学佛法时,请你们大家要认清真假佛、法、僧!认清这些‘伪劣产品’,不要上当受骗!因为出家人也有冒牌货,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女的,她们头上戴个帽子,头发也不剃,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衣服,拿著纸笔,走街窜户,到城市、乡村、挨家挨户去‘化缘’,声称自己是九华山、五台山下来化缘的,说是要盖寺庙什么的。许多人信以为真,乖乖地接过她手中的笔,在她的所谓的‘随喜功德’本子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出五元、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声:‘阿弥陀佛’,诈骗了你的钱,你上当受骗,自己还不知道。不知你们在坐的人,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事啊?(众回答)有!看来这种冒牌的现象很普遍,各处都有。
 
 
 
在汉传地区,许多人因为对密宗的无知,对西藏来的活佛有一种盲目式的崇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们这种迷信和盲目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是喇嘛。然后手上拿著一个铃,在你的头上晃来晃去,手在摇著铃,口中念念有词。‘咿哩哇啦’的说一些人们听不懂的话,说这是为你灌顶,传给你一个什么咒语之类的东西,有很多人就上当了。有些人被骗了不知道,还说很有加持力。可笑!可笑!
 
 
 
这几年从台湾传来青海的‘观音法门’,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的一个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个佛教徒。后来,她到印度学了锡克教之类的法门,得到锡克教的真言,然后她就到处给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有许多佛弟子也在跟著学。因为她宣称自己有一套即刻开悟的方法,能够让你马上开悟。有很多人一听即刻开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拜倒在她的脚下。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强大的魔力。其实,这种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这种魔力能破坏干扰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脑失控,不由自主的跟著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现在,给你印心的一瞬间,她的眼神对著你的眼神,你就掉进她的魔网里去了。进入她的魔网中的人,要是你没有一定的功夫,想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学佛的人喜欢追求特异功能,这种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时间,电视天天在播放;奥姆真理教干了多少坏事,如像杀人、绑架、放毒气……,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还有像美国一个叫卢胜彦的人,他也称自己是什么活佛。再如我们国内,有许多气功门派,这个称自己是佛,那个称自己是菩萨。学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会误入岐途,走入深渊。所以,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在学佛的知见上,没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你就邪正不分,邪见人给你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自己还搞不清楚的话,那就惨了!
 
 
 
善知识的重要
 
 
 
佛经里边讲,有一次,阿难问佛陀:‘善知识在我们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错了!不是一半。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用’。善财童子为了修学佛法,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这里是在赵州祖师的道埸,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就体现出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能够请善知识住世,弘扬佛陀的正法,把世间上的众生,带上光明、正确的修学佛法道路;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这方面的因缘,那我们的功德简直无量无边,像虚空那样大,比你出几块钱的功德要大几万亿倍!
 
 
 
我们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听闻正法,树立正知正见。然后我们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话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我们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学习、去修行,才能断烦恼,证真实,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善知识?你去亲近他,那你就要误入岐途,走向毁灭的深渊!
 
 
 
‘我悉劝请莫入涅槃’,就是劝请诸佛,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我们要一齐劝请他们,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入涅槃,请他们常住在世界上。为一切众生转法轮,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离苦得乐。‘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经文的意思跟前面还是一样的,所以,不再重覆解释了。请佛住世,第七个大愿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第十章、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生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佛与佛学
 
 
 
学佛与佛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学佛的人里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闻思。有些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视闻思,也就是不注重经教的学习;有些偏重闻思的人,虽然注重经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会出现迷信现象,是非不分,沦于盲修瞎练。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学佛要信仰,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的基础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证得涅槃,得大自在;*得是智慧,不是光*信仰。佛教里边讲:‘有信无智长愚蠢’。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信仰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愚痴。真正学佛的人还是要从闻思经教入手,闻,是听闻正法。依经教引发如理思惟,树立正知见,然后依法修行。
 
 
 
有的人说,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么多佛理干什么?其实,要念好一句:‘阿弥陀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见有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烦恼执著一点都没有减少,终日还是妄想纷飞,念到后来越念越没信心,一旦遇上气功师,三言两语就能把他带跑了。这与缺乏经教的闻思,没有正知正见,盲目念佛有关系。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当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不可以称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做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是自我。烦恼、痛苦,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另外还有一种人学佛,喜欢追求神秘玄妙的东西。希望出现特异功能什么的,他们学佛后喜欢讲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有些人过份追求神奇的体验,这种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实,神通只是学佛修行的付产品,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学会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闻思修的过程。
 
 
 
向佛、菩萨学习
 
 
 
我们现在学佛法,比释迦牟尼修学时方便多了。因为佛陀把自己证悟成佛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和盘托出。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能否照他所说的话去实践、去修持、去证悟的问题。《普贤行愿品》的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佛。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们的行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照样去做。
 
 
 
譬如我们在念观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以观音菩萨,作为我们修学上的典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坐的人多数都念过了吗?普门品的内容,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圆满的宏伟的愿力和悲心!可是当你念《普门品》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呢?你想的是观音菩萨,请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业顺利、找一个理想的职业、伴侣、发财……,是不是这样呢?可是大家在求观音菩萨保佑你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自己应该向观音菩萨学习呢?你是否想过照《观世音菩门品》里边的话去做,去学习观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先得从菩萨做起,要以观音菩萨的行为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
 
 
 
有的人喜欢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曾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你在念地藏王的圣号时,想的是什么?耽心我有一天下地狱了,能得到菩萨的关照;还是你想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为众生下地狱,代众生受苦,让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呢?你想过为众生去死、去受苦,给众生带来幸福和欢乐吗?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见自己喜爱的心上人快要死的时候,心里痛如刀绞,恨不能为对方去下地狱,受苦受累。这样的慈悲,在热恋的情人中,或母亲中是有的。但这不是菩萨精神,因为一旦换了环境,这种慈悲就没有了。
 
 
 
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可是当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向阿弥陀佛学习,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为众生建立一个净土,让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净土里面去,让众生在你的净土里边得到幸福和安乐呢?也许没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要告诉你,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要有这种心襟、愿力和气魄,那我们才能向佛学习。我们学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证佛所证!这才是常随佛学的意义所在。
 
 
 
我们学佛如果仅仅停留在求佛菩萨加被,求佛菩萨保佑,一天到晚总想得到佛菩萨帮助,那你的学佛是不会有出息的,你永远都是可怜的被保佑的物件。所以,常随佛学就是要以佛、菩萨、古代圣贤、高僧大德、及诸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如像近代的几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都是我们学佛的楷模。我们要学虚云和尚的苦修;学弘一大师的严持律仪;学印光大师的精进念佛。
 
 
 
释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娑婆、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堪忍两个字,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毗卢遮那,也是梵语,翻译中文有几种说法,大家习惯用的,是遍一切处四个字,是说佛的光遍照一切地方。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称作娑婆世界呢?许多学佛的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它的真正含义,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弥陀经》里边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生活在这种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原因是这个世界本身太污浊了!这是称为五浊恶世的所以。五浊恶世的内容如下:
 
 
 
一、劫浊:劫,是时间单位,人类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也就是说:世界有形成的时间、安住的时间、毁坏的时间、消失的时间。就世界安住时期,也有种种自然灾难:像地震、火山爆发、台风、发洪水、冰雹、泥石流,这些灾害随时都危及到人类生命的安全,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痛苦和不安。
 
 
 
二、见浊: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而又自以为是,结果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乱。佛教中说有五种恶见:即身见,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执我为常一不变;或人死如灯灭。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的存在。见取,执上面的这些观念为正确。戒禁取,在错误认识,错误信仰的前题下,持各种牛戒狗戒。世间上的许多宗教、哲学、以及通常人们的许多错误观念,都是属于恶见的范畴。像有的人本来是为了求解脱,但没有明师的指导,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结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脱反而不解脱。犹如伤口上又散上了盐巴,你说见浊可怕不可怕啊!
 
 
 
三、烦恼浊:是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有这样的两句歌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说明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人烦恼,贫*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的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不仅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吃饱了没事干,心里空虚无聊,坐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写得实在恰当!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使我们无处逃避。
 
 
 
四、命浊:就是人命无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爬得起来。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四十二章经》里边,佛陀问他的弟子:‘人命几何?’弟子们有的说‘饭食间’;有的说‘数日间’。佛陀都不同意。正确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提不上来,生命就完蛋了。那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饭,筷子掉在桌下,在捡筷子这一瞬间,一口气不来就死了。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可见,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五、众生浊:众生,指有情的生命,从低级的蚂蚁、蚊子,乃至高级如人类,每一个有情,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就如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存在各种污浊现象。如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骗。诸如此类的丑恶、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有权有势者表现地特别明显。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从刚刚发心求成佛的那天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为了寻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从中国到印度去,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寻求佛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一百个人去取经,能够活著回来的人没有几个。因此,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
 
 
 
禅宗二祖慧可,关于他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慧可,从小爱读《周易》、《老子》、《庄子》等得道书,后因接触佛教,发心学佛。云游到嵩山少林寺,闻听达磨西来在此面壁,便来拜师,寻求真理。达磨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了,神光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剌骨,雪花飘飘,洒满神光的全身,他成了一个雪人。一夜之间,大雪竟没过了神光的膝盖。直到此时,达磨方才开口说:‘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何心愿?’神光毕恭毕敬的答道:‘唯愿老师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达磨神态淡然说:‘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神光闻言,便毫不迟疑的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断了自己的右臂,把断臂放到达磨的面前。以表示他的求法的虔诚,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达摩为这种舍身为法,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把衣钵传给了他。慧可后来嘛,也就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慧可断臂求法的做法,对我们来说,自然无法仿效,但他的这种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障碍、困难是很多的,有的要*勇气去闯,有的要*耐性去忍。断臂是勇,立雪是诚,二者兼备,方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个罗刹,罗刹说自己懂得佛法,但现在肚子很饿。释迦牟尼佛为了从他那里听到:‘诸法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当时就舍身了。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圣贤,为了寻求真理,听闻佛法,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所以,我们要向诸佛菩萨,古代的大德圣贤学习!学习他们‘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这种舍身忘我,不惜生命寻求真理的精神!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陀为了寻求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当纸用;把身上的骨头,取出来当作笔;把身上的血刺出来,当作墨用。用自己的皮血骨,这种特殊的‘纸墨笔’,来写各种的经典。所写的经典有多少呢?堆积起来,竞然有像须弥山那么的高大。前面已经说过,须弥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玛拉雅山一样。那你想想,这么多的经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是说,积如须弥山这么多的经典,是古代无数的高僧大德,先贤圣者们,用他们无数的生命和鲜血,为后人留下的。因此,我们现在能够读到佛经,应该怀有一种感恩之心。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佛陀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来,写出这么多的经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重法故,只是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所以,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那么何况生命以外的王位呢?当然更能够舍弃了。放弃了王位,那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落、所该享受的王宫、金殿、花园、树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够闻到真理,晚上死了也无所谓,也不感到遗憾、后悔的。反过来说,有的人活了几十年,佛法的梦也没做过,也许有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佛法,寻找人生的归宿,是不是?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生存意义的问题,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你说这种人活著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记得俄国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为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名言:‘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应该为自己的一生感到后悔!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感到羞耻!’这句话是这本名著的灵魂所在。你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呢?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这样才不枉来到人间一趟。
 
 
 
佛陀的事业
 
 
 
‘乃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下面讲诸佛成佛之后,他是怎样传播真理的。众生的根基不一样,因此佛陀说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对机说法才行。像有的人悟性差,你跟他讲禅宗的公案,就浪费口舌,讲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听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里非常强调对机说法,就是契机契理,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让对方能够理解接受你讲的道理。在坐的人,如果你们在弘扬佛法时,必须要对机说法,假如法不对机,那弘法的效果就会很差。
 
 
 
佛陀做了许多难行苦行的事,最后到了成佛的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无上菩提。成佛后,为了度化众生,方便善巧为众生说法,然后示现种种神通。神、是难以揣测、无法理解的意思。通字、就是通达,没有妨碍的意思。有的众生,只有通过神通的力量,才能够接受佛法。那么,为了说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经常显神通。
 
 
 
南传佛教的巴利文《沙门果经》中说,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获得各种神通。所谓神通:是说不可思议为神,如意自在,随心所欲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门果经》说:获神通的人,可一身变多身,有时隐身,穿墙透壁,横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这些神通,颇似吴承恩《西游记》里边描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显示神通时,‘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在坐的人,大家也许读过《观世音普门品》,经里边说:’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如果对方是国王,为了对机说法的需要,佛陀就会以国王的身份出现,为他说法,他才能够容易接受你的说法。在《普门品》中描写了,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为不同的众生说法。
 
 
 
我们学佛的人,有很多人经常关心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你们说观音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体是无相的,法身无相,应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说,心想事成,随心所欲,凭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的形象,比孙悟空还厉害得多。
 
 
 
‘处种种众会’佛陀常常到各种法会中为人说法。‘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埸;或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埸;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埸;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埸。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刹利,是梵语,翻译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说是王、或是王种。所谓的王种是因为他们世代做王。婆罗门,是印度国西天竺地方,四大族里头一种。婆罗门,也是梵语,翻译中文,是净行两个字。长者,是对道德高、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居士,在我们中国来说,主要是称呼在家修学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所谓的居士跟我们所说的居士不一样。他们把从事商业阶层的人也称为居士。
 
 
 
天,是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龙一类的动物;三、是夜*,能在空中飞行的神鬼,要吃人的。四、是干达婆,是帝释那里作乐的神。五、是阿修罗,是六道众生里的第一道,他们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罗道里边去的,他们常常同帝释战斗,很厉害!六、是迦楼罗,是一种大的了不得的鸟,它们左右两只翅膀张开,可伸到三万六千里远的地方,也是很凶狠的!七、是紧那罗,也是帝释里边的乐神,他们头上生角。八、摩侯罗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人非人是什么意思呢?人、是世间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罗等。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就开始了传播佛法的事业。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怀,有时在大菩萨的法会里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的法会道埸说法,乃至到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许多的法会道埸里边,去为众生说法。佛陀在种种的法会道埸里边,对机说法,让众生早日得度。佛的声音又婉转又好听。佛说法的声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动一样,随著众生不同的根基,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佛陀自成道后,为众生开示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现涅槃,才算功德圆满。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像上边所说:佛陀从出家修学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埸,说法度众生,种种难行苦行,我也要样样跟随佛学习。如果我们用普贤的十大愿王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普贤菩萨;如果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说我无所谓。那我告诉你,那你就无所成就,那你就随波逐流,你愿意到生死流转里边去浪荡,你就去吧!哪一天,你实在受不了了,再来学佛,反正众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多得是,不著急。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这段话进一步告诉我们说,我们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上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但要跟随他们修学,而且还要晓得佛本来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学。所以说‘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就是说,我们常随佛学,永远也没有停歇的时候。那有些懒惰的人会说,学佛太难了,太漫长了,挺烦恼的,干吗要学佛呢?还是自己学自己吧。那我告诉你,你要是自己学自己,你永远在六道轮回中去流转。所以,我们学佛是长时间的,没有穷尽的时候。要有’念念相续,无有疲厌’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学,要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雄心壮志的味道在里边。普贤行愿品的第八个大愿:‘常随佛学’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第十一章、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依于地水火风而住者;或依于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乃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那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是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请问你?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在坐的同修,你们能理解我说的话的意思吗?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是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要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他要去杀一个人,那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那你要不要随顺他呢?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我们讲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的。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的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著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是什么呢?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你们讲讲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你住宾馆交了钱嘛。这个道理很简单,是吧?他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因为,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著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是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如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打,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有没有意义啊?又比如对方要吸毒,毒隐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有没有利益呀?那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是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题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如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那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那你说,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他们要不要吵架呢?那肯定是要吵架的。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表现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很别扭。但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著、个人主义等不良的行为唱对台戏,那你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众生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一律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是太难做到,对吧?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你的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的身上,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我们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去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地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有的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啊?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著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那么,凡是对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那蚊子叮你一口,一巴掌还击过去,那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蚊子诉讼于法庭,去告状,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是不是?那我们的法律为什么不制定动物保护法呢?现在欧美国家大谈人权,当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覆。’依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存在虚空中。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如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一样;相貌不同,相貌有美有丑陋;寿命长短不同,如乌龟能活上千万年,但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如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民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见,就是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乐、快乐。欲乐,就是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感。有情的欲乐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如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种种意行’是说由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付菩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数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是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是说饮食习惯不同。如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牛、羊也是杂食动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是说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说是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想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今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是,是指前边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很多众生,曾经都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骨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脸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所以才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边正在大办喜事,宾客满堂,无比的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妙,上前问:‘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既然不化缘,站著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众生活得非常的苦,而且实在可怜、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啊、羊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另外你娶的儿媳妇,是婆婆的转生;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物件,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是说见到有疾病痛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们医病,给他服药。这是对身病而言;那对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人家。给他们讲一些道理,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如果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如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人家正确的路线,免得他走错路。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著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如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成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啊!如像社会上许多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那些搞艺术创作的人。这些人嘛,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我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脱痛苦,从迷茫、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个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在《法音》上在看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九四年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嘛,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分,在朋友中去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来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著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我顺著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著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奇岖又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著师父指引的正道,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他在信中还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悄的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著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消极了!你们说,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它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他们什么都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有钱人,他们往往生活的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有钱的人,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也是财富,健康的身心是财富,慈悲也是财富,博大的胸怀是财富,有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给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作好,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上边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的慈悲啊!
 
 
 
佛经中记载:‘举身微笑’,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笑,肯定没有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著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我们的人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那你说说,你就是什么呀?你就是佛菩萨嘛!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的人没有区别,那你对三宝一点贡献也没有。不仅没有贡献,而是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在人群中作出榜样。在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把它找来学习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希望你们回去以后,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这个同体大悲就是无私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嘛!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啊、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如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你的父母和你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做手术,他的病就能够好的话,那么我宁愿为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同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我们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到一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不仅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心。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心,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能对它们产生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发了菩提心,才能证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佛所以能够成佛,是建立在渡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是指在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所以枝、叶、华、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里用比譬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如果干旱了,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只能剩下树杆,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的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那又哪会有花与果呢?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渡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有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都是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想成佛,那是门都没有。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边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永远、永远,有点天长地久有尽,随顺众生无绝期的味道。第九愿:‘恒顺众生’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学佛者的信念04
下一篇:学佛者的信念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