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后,有三衣钵具,常不离体,常不离开自己。不离开三衣,这是持戒。那么穿袈裟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心要清净,没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净。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称金仙。所以往往人以为仙和佛距离很远,实际上,佛经上也常常说大仙道。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正出家时:前边偈诵那是说,想要出家而还没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时候,那么现在这偈诵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经出家了。这时又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护一切:能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所依怙。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自归于佛:这三皈依很要紧,〈大悲咒〉、〈楞严咒〉,其他种种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无尽三宝。〈大悲咒〉一开始‘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宝;〈楞严咒〉第一句‘南无萨怛他苏伽哆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这也是皈依十方无尽无尽的常住三宝。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是非常重要的!你诵持〈楞严咒〉、〈大悲咒〉,一开始这么说皈依十方无尽无尽三宝,这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你,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那还是最后的,等这十方诸佛护念你之后,那八万金刚藏菩萨常随著你。所以我们天天在寺院里头要三皈依。这是很要紧的。
出家比丘都应该常常受持三皈、严净毗尼的,所以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我就愿一切众生,能绍隆佛种,就是令佛的种子继续不断,接接连连,很兴隆的。我接接连连令佛种永远都不断,这叫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也就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我皈依法,法犹如大海,所以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深入到经藏的里边。智慧如海:智慧犹如海一样,无量无边的。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自归于僧:皈依僧的时候,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率领大众。一切无碍:一切所修行没有障碍。讲到这儿,希望各位都一切无障碍。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受学戒时:也就是受戒的时候。在受戒时,也叫学戒的时候,因为我们受戒,应该把沙弥十戒、五十三条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都应该读熟能背得出,这才许可受戒,所以这叫受学戒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发愿,因愿而起行。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善于学戒,会用这个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体、戒行,深入戒律这个行门,了解戒律的意义。不作众恶:怎么叫善学于戒呢?就止恶防非,把一切的恶停止了,而奉行众善。
受阇黎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受阇黎教:阇黎就是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译为‘轨范师’,又叫‘亲教师’。那么你受阿阇黎的教诲时,当愿众生:也发愿,因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这个威仪在儒教里也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佛教里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什么要具足威仪呢?因为你威仪若好,一切众生就见而生信——见著你就会生一种信心。若威仪不好,譬如你做一个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只猴子,甚至于——不是骂人——像只兔子,那么这样就很难看的,没有人相信。
我们必须要学马胜比丘,走路目不斜视,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威仪严整。所以摩诃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人一见到马胜比丘,就发菩提心了,问他:‘你是个做什么的?’那时候因为没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都是外道,一见著马胜比丘的威仪这么好,就说:‘你一定有位好师父,你师父是哪一位啊?’马胜比丘答道:‘我师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说佛,更不明白了,就问马胜比丘,说:‘怎么叫佛呢?’因为以前他没有听说过‘佛’字。马胜比丘就说:‘佛——我的师父所讲的道理,就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个道理就是佛所讲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啊!就欢喜得不得了:‘这个法说得真妙!这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师父。’那么跟著马胜比丘去见释迦牟尼佛,于是就皈依三宝了。你看看!这就因为马胜比丘的威仪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连这两个大外道都来皈依佛了。
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说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仪。’那又错了,你做居士,这是佛教的外护,你这外护要是行为好、威仪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为众人的一个法则,为众人的一个榜样。那么不信佛的一看你,这么样‘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语,不欺骗人,所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虚伪,‘行必笃敬’,你的行为很诚实,很笃厚的。不是做一些个假面具、伪装,不是‘老虎挂念珠,假充善人’——你不是这样,那么一般不信佛的人,见著你这么好的行为,也就会生信心了,你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这个威仪也是很要紧的。所行真实:无论所行所做,什么事情都要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
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受和尚教:和尚。这个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这个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种名称。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圆满,人格非常地好,这叫和尚。所以到大丛林里头,只有一个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么你受和尚教的时候,也要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得到无生的智慧。到无依处:这个和尚是我们皈依的一个和尚。那么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种依赖心,以为我做坏事也没关系。不是这样的,你要不造杀盗淫的恶,才能不堕三恶道;你若造杀盗淫的罪业,那三恶道的门一样开著,很欢迎你。所以到无依处,你不要依赖,还要自强,不要犯戒,不要造罪业,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以为皈依三宝,这就永远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
受具足戒:就是受具足戒的时候。在这时候也要有一种观想发愿,发什么愿?就说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具诸方便法门。本来方便法门是很多的,那么总起来,有‘慈悲顾恋’,你用慈悲心顾恋一切众生,这也是一种方便。‘了知诸行’,你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门,善于用修行法门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一种方便。‘欣佛妙智’,你心里欢喜佛这种的妙智妙慧,这也是一种方便,还有你因为教化众生,‘不舍生死’,常常在生死里头来游戏;可是虽然在生死,轮回不能染污你,这也是一种方便,还有‘炽然精进’,你在教化众生的时间,时时都精进,时时都认真修行,这都是方便。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路’,归元就是成佛。你无论修哪一个法门,哪一条路,都可以成佛;但是方便法门是很多的,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得最胜法:那么具诸方便,你得到最胜、最殊胜、最妙的这个法门。
E3、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若入堂宇:你若到一个什么讲堂里头,或者是屋宇里边,这时也应该观心发愿,不应该打妄想,这个都是对治人一般的妄想,这发愿就是对治众生的妄想。你若能发愿,就没有旁的妄想了;若不发愿,就会打其他的妄想,失去正念了。若发愿就能护持你的正念,所以发愿也就是发菩提心,愿愿都是要得到菩提的。所以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升无上法堂。也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无上的这种觉位,所以就要升无上堂。安住不动:在这个佛的地位,你就能如如不动;能如如不动,就能了了常明。如如不动就是定,了了常明就是慧,这就是定慧圆明,所以安住定慧圆明这种境界上不动。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若敷床座:你或者安置自己的床,或者座位,这时候也应该发心,应该发一种愿,所以就说当愿众生,开敷善法:开敷、阐扬善的法门。见真实相:令一切众生都得到真实的相。真实相,本来无相,实相无相;可是虽然无相,又无所不相,所以一举一动都要发愿,修这个威仪。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正身端坐:就是端然正坐,坐得很端正的,不向左歪,不向右歪,不向前移,不向后仰。这正身端坐就是坐禅的时候,坐禅必须要把脊背挺直了,脖颈也要直的,不要低头,不要仰头,就像一座钟在那儿,这叫正身端坐。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坐菩堤座:要坐觉悟的座位,坐那个地方觉悟,就是坐那儿不要昏沉,不要坐坐就睡著了。菩提是觉,觉也就是叫你生觉悟的心,不要坐在那儿愚痴心就现出来了。愚痴心现出来,就睡著了,所以要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菩提就是觉,那么觉,你还不要著住到一切境界。坐禅会时时都有境界,有时一个善的境界来了,有时又一个恶的境界来了。为什么有一个善的境界来?为什么又有一个恶的境界来?就因为你在往昔生中,生了一个善念,等你坐禅的时候,善的境界现前了;或者你生一个恶念,那个魔障的境界就来了。无论顺境、逆境、善境、恶境,都是从往昔你所打的妄想那儿生出来的。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随便打妄想,能‘一念不生全体现’,你能一念不生,你那个全体大用、本有的佛性都会现前了,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一念不生,就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做一个无心道人,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为什么他不除妄想呢?他没有妄想了,还除什么?他不求真,真已经得到了,他还求什么?闲道人,他所作已办了,不受后有了,所以他做一个闲道人。闲道人,这就是心无所著了;心无所著,这就是与太虚同体,法界为一了,所以才能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结跏趺坐:这叫双跏趺坐。一切诸佛菩萨现禅定相的时候,都是结双跏跌坐。谈起双跏趺坐,又叫金刚坐,也就是方才所说的菩提坐。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听。这公案恐怕各位已经都听过了,那么你听过,不妨再多听一次,要有一点忍耐的心。不要说:‘啊!这个公案我听过了,你不要讲了。’那你没有忍耐心,六度忍辱波罗蜜就过不去。听法,不一定都是听没有听的,已经听的不妨听多一次;你吃饭,怎么天天吃也不讨厌?为什么听法听多一趟,就生出一种厌倦来?这是错误的。那么没有听过这公案的,听过一遍就增加你的菩提心。
以前,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有位老修行,不是老修行,是一个赶经忏的人。赶经忏的人常常去给人念经、拜忏、作佛事、作功德,但是都给人家做,不是自己的。那么这样,有一天他为人作功德回来,天已黑了,经过一个乡村,这村子的狗就叫。这时,人都已经睡了,那么狗一叫,就把人都吵醒了。他就听见房子里边一个女人叫说:‘喂!你看一看,狗叫得这么厉害,是不是来偷东西的贼啊?你看一看。’一个男人就说:‘哎!看一看...,不会吧!’大约他太太这么一叫,他就在窗户里边,那窗户糊的纸有窟窿,就由窗户纸的窟窿向外一看。这时候狗叫得更厉害了,他太太就问:‘是不是有贼了?’他说:‘哎!不是的,是一个赶经忏的鬼,一个经忏鬼!’这和尚一听,‘哦!他说我是赶经忏的鬼,不叫我赶经忏的神仙。’心里就很不高兴:‘哼!我赶经忏,关你什么事,你叫我赶经忏鬼,我若真是鬼,一定叫你头痛。’这样想,他就走过去这条村庄,又下雨了。
下雨,他就要避雨,走到一座桥底下,就坐到桥底下来避雨。他往那儿一坐:‘啊!平时听说双跏趺坐不错,我结一个双跏趺坐试试看。’就结上双跏趺坐,在那儿坐。坐,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发神经,也不知道他因为被人骂一个经忏鬼的名词,自己放不下,就神经错乱,看见鬼了,有两个鬼。可是这两个鬼一看见他,不单不给他麻烦,而且还向他叩头。两个鬼对谈说:‘这座金塔里边有佛的舍利,我们应该恭敬礼拜,我们赶快礼拜这金塔。’因为他结双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来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这是两个鬼。
那么两个鬼向这和尚叩头,这和尚尽给人家超度亡魂,大约也常常见鬼,或者没有撞鬼,但是常常觉得有鬼,所以他就不怕这鬼。他坐坐双跏趺坐,腿就痛了,受不了,大约是咬著牙也挺不住,也忍不住了,于是把上边的腿就搬下来放到下边,就是左腿在上边,右腿在下边,这样叫半跏趺坐。那么半跏趺坐,一个鬼向他叩头一抬头,说:‘咦!这金塔怎么变成银塔了呢?’因为单跏趺坐,在鬼的眼里看来,就由金塔变成银塔了。另一个鬼就说:‘哎!金塔、银塔里边都有佛的舍利,我们就是礼拜佛的舍利,可以消我们的业障,还是要叩头的。’又继续叩头,鬼互相在那儿谈话,他都听得清清楚楚。
他就又坐,坐...坐...,大约又坐有一个钟头的样子,这单跏趺坐又受不了了。因为他平时以赶经忏来维持生活,所以这回打坐,之前双跏趺坐坐了半个钟头受不了,现在单跏趺坐,坐了一个钟头又受不了了;受不了,他又把左腿放下来,就随随便便那么坐。这时鬼又叩完头,起身一看,说:‘哦!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银塔,现在变成泥巴了,我们打它!’这两个鬼就拳踢脚打,要打他。他骇得——哦!这时战战兢兢地,忐忐忑忑地就赶快又结双跏趺坐。结上双跏趺坐,这两个鬼刚刚把鬼拳头举起来,想要往下打呢,一看,又变成金塔了,说:‘咦!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还是赶快叩头。’这两个鬼又继续叩头,他这回就是痛死也不敢再放腿了,就双跏跋坐,一边打坐一边念佛。一边念佛,念...念...,念到天亮,鬼也没有了,他的腿也不痛了。腿不痛,他就想:‘哦!我赶经忏,人家就叫我经忏鬼,那么我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也不单也不双就变成泥巴。结双跏趺坐,鬼都来恭敬礼拜,这真是不可思议!’
由此而后,他把经忏的生活改变了,再也不赶经忏,就发心修行,天天都结双跏趺坐来修行。一修,修了一个时期就豁然开悟证果了。证果,他自己想一想,溯本穷源:‘我这个修行不是自己发心修行的,这是两个鬼逼得我发心修行的。’所以不用以前的名字,以后就给自己起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叫什么?叫‘鬼逼’,所以人人都称他鬼逼禅师,鬼把他逼得修行。那么这个老修行本来是赶经忏的,你看!他也可以修行证果。所以‘英雄莫论出身低’,无论哪一个,若能真正发菩提心,能忍耐一点痛苦,都会有所成就的。那么双跏趺坐就有这样的好处。
在双跏趺坐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善根坚固:你双跏趺坐,这要有坚固心;双跏趺坐又叫金刚坐,金刚坐也就是坚固的意思。那么我愿意一切众生,善根都种得坚固,不退转。得不动地:不动地,也就是不改变修行的这种思想,你能继续发菩提心,练习跏趺坐,不要摇动,不要被痛或是什么境界来摇动。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修行于定:你修禅定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伏心:所以我常常讲‘性定魔伏朝朝乐’,你性若定了,魔就伏了。魔为什么不伏?就因为你性没定。我告诉你们,我在美国弘扬佛法,魔障多得很,但是无论什么魔来了,我都欢迎他。你们听过这种讲法吗?我欢迎魔来。无论什么魔来,我和他做朋友,我说:‘欢迎欢迎!Sit down,please.请坐,大家坐下来谈一谈。’为什么我欢迎他?就因为我Everything's okay!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的,没有关系。
有人就说:‘哦!你Everything's okay!谁若把你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偷去了,你也okay吗?你也说可以吗?’我说:‘那他偷去,他用和我用是一样的,为什么又要分他和我?他想拿去,他一定有用;他若没有用,他不会拿的。那么他既然有用,免得我保存这个东西,那又有什么问题?’有的人说:‘那他若真偷你东西,或者你就放不下了。’我说:‘那你可以试一试。’但是他也不敢作贼。所以‘性定魔伏朝朝乐’,天天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忧愁的。明心无难事,怎么叫明心?明心没有碍难事。怎么叫见性?见性没有忧愁心,见性就不知道愁了。‘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你若不打妄想,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安的,都是好的,不会说是:‘啊!这个地方不好,这个地方不平安。’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安,都是很好的,没有一切的麻烦,这叫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什么没有余了?究竟没有习气了。有余就是余习,余习就是没有定,没有定就有余习。好像这个高个子(上人的西方弟子)欢喜喝牛奶,这都是一种余习,还有另一位讲到下午要偷吃雪糕的事,这也是余习。那么他偷著买雪糕吃,以为这没有问题,结果老鼠就来,要分一份他们第二天吃的东西:‘你饿了吗?我也饿了,你不守金山寺日中一食的规矩,那我也就无所谓了,偷你和尚一点面包吃,这我也没有罪业。’所以它就来大吃特吃:‘你赶我也不走。’他想要抓它呢,它就飞了,你看!这只老鼠这么大的本事。这就是老鼠来教训教训这两位:‘你这偷东西的和尚,会变老鼠的,以后要小心一点!’幸亏他们也都觉悟了:‘哎呀!我们偷著吃雪糕、吃冰淇淋,老鼠就来偷吃我们的面包,这是如是因、如是果。’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若修于观:观,是修止观。修观就生观照的般若,能生观察的智慧。怎么能生出观察的智慧?首先就要修定,定也就是止,止也就是定,这都是换名不换义。你能止也就有定了,有定也就有止了,所以这修止观,也就是修禅定。那么修禅定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见如实理:如实理就是真实的理,真如实相的理,见这真实的真理。
永无乖诤:永无乖诤是什么法?也就是Everything's okay了,这就是永无乖诤。你能把一切事都看空了,这就是永无乖诤,和谁也不争,让而不争,也不争名,也不争利,也不争权,也不争一切地位,一切一切都与人无争,这叫永无乖诤。乖就是不合理;诤就是没有理想要讲道理,强词夺理,这都叫乖诤,拿不是当理讲。我告诉你们,律师多数都犯这个毛病,我们这里不知有没有律师?有律师最好学一学这个无乖诤法。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舍跏趺坐:就是双跏趺坐也不坐了,单跏趺坐也不坐了,也就是变成泥巴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一种观想,也要有一种观想,所以要当愿众生,观诸行法:观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间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归散灭:都是归于空,都是无常的,悉归散灭。
E4、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下足住时:下足,就是不坐禅了,把双跏趺坐解开,就要下地走动时。这时又要发一种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心得到解脱,无所著住。解脱,就是你一切无著,自然就解脱了,不要说我找个解脱。古来有一个老修行去请开示,问一位和尚:‘大和尚,请问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位大和尚对老修行就说了:‘哦!谁把你绑上了?’这个老修行一想,就是:‘哎!没有人绑著我啊!’‘那你为什么要找解脱?’‘啊!原来没有人把我绑著。’哦!他豁然开悟了。但你不能说:‘哦!我明白本来没有人绑著我。’以为这就可以了,那还不可以,要你开悟了才算。开悟,真得到解脱,打破你的黑漆桶了,那才算得到解脱。
安住不动:安住不动就是常常有一种定力,常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是不动的,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么不动?你的欲心不动。你若能时时没有欲念,那是真正不动了。所以孔子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孟子说:‘四十不动心。’这个安住不动,就是不动心。不是说:‘我这个身体不动。’那要等死的时候才能不动,你活著没有法子不动,对不对?不动就是不动心,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动,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颠倒了,这是真不动。这个不动,是在你自心里头,不是到外边去找。
不是像一块石头在那个地方,说那就是不动了,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动,但是石头没有用的,所谓‘死水不成龙。’这所谓不动,就是不动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紧的,每一个人回光返照:‘哦!我学佛学了几十年,淫欲心停止了没有?’你要是没有淫欲心,那我承认你是一个真学佛者;若有,那还没到家呢!还要修,还要学,你那个余习、习气还没有断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识,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到家,就向人说我怎么样不得了,我怎么样了不起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骗自己呢!还了不起!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若举于足:若是举于足,这是走路的时候了。前边那坐完禅下地了,但是还没有走路呢!现在是举足了。举足的时候,应该念一个偈颂: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从朝寅旦直至暮’,朝是早晨早起,寅旦是天一光的时候;直至暮,到晚间,暮是晚间。‘一切众生自回护’,一切众生你都回避一点,自己保护自己。我因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没看见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点,你看我下地要迈步的时候,赶快走,赶快逃之夭夭,不要在这儿等死,所以说‘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假设你也没跑,我也没看见,你就在我的足下丧形,我把你的身体压死了。我有一个无知的罪,你有一个枉死的罪,‘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请你即刻就往生极乐世界。出家人一早举足时要诵这首偈颂,还有个咒来念,这在《毗尼日用》上都说得很清楚。所以说‘若举于足’,举于足就是将要迈步的时候,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所有一切众生都离开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众善的法。
著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著下裙时:下裙,在印度、缅甸和泰国天气热,他们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五衣,他们做这个裙。在中国来说,下裙也就是裤子,中国穿裤子,也就等于裙子一样。所以说著下裙时,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服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护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穿衣服似的。善根就像我们的衣服,所以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为什么要著下裙呢?就因为我们要知道惭愧。如果不著下裙,这很丑陋,不雅观。那么不雅观,你就这么裸体,好像去年美国就流行一种裸体跑,不穿衣服,这就是不知惭愧,无惭无愧,他才裸体跑!以为:‘你看!我这个本来面目,原来如此!’但是你为什么要跑?既然不穿衣服,应该站在那儿,叫大家看个够啊!但是他要跑,这还是不究竟,还是不到家,他无惭无愧这种思想还是不究竟,还是有一点点惭愧,所以他要跑。跑,作戏似的,给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们看不清楚,这就是没有惭愧,不具足惭愧了。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所穿的衣整理好了,也是合乎威仪,合乎教相,穿得很好的。不是拖泥带水的样子,不是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齐,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钮子;或者裸露,扣上一个钮子,或者两个钮子,其余的就叫它露著。这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都叫衣冠不整。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衣整齐好了。好像穿中国的长衫马褂,穿好了它,到一种会场,或者开一个什么party(宴会),去到那地方,令人看见,很恭敬的,这都叫衣冠整齐,衣冠楚楚;毕挺的西装,领带也打得很好的,这叫整衣束带。那么出家人,现在在台湾这儿没有系腰带子的,以前的出家人都要系一条金刚带,有这么宽系到腰里,精神抖抖的,好像一个纠纠武夫的样子。出家人抖擞精神,你一看,哦!这每一个出家人,不论练过武术,没有练过武术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尤其以前少林寺的和尚若出来,那不得了了!那么这是整衣束带,都要做得很整齐的。
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一切众生,检束善根:检点自己的善根是完全、不完全?善根具足、不具足?要自己检点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功夫、所种的善根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种懒惰心,或者生了一种畏难的心,说:‘哎呀!修行这么难,我不修行啰!’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七衣又叫上衣。当愿众生:也要发愿一切众生,获胜善根:得到殊胜的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罗蜜,六度波罗蜜都得到圆满,所以至法彼岸,到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杂碎衣。那么著这衣的时候,当愿众生:也发愿。入第一位:第一位就是佛位,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动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动法了。不动的法就是没有所著,无所著,也就是一个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这都叫得不动法了。
E5、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在以前,无论是印度的、中国的出家人,都有嚼杨枝。手执杨枝:嚼杨枝,手一拿起杨枝,就发这个愿,说当愿众生,皆得妙法: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究竟清净:将来得到清净了。
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一)能明目。杨枝有一种苦味,能去头上的火,所以能明目,这是第一个好处。(二)除痰。常嚼杨枝,痰会没有了。我们人有痰,是因为有火气,杨枝这个苦不单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没有痰,除痰。(三)除口臭。你嚼杨枝,口的臭气也没有了。它有很多种的好处,但是现在出家人因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杨枝。我在苏州灵岩山住的时候,那儿还有这个老风气,还有这个老祖的家风,天天都嚼杨枝。这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好处很多很多的,不过现在都把这种家风放弃了,很少用。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嚼杨枝时:正在嚼杨枝的时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随随便便的,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心里很调柔清净的,没有烦恼,所以说噬诸烦恼:把烦恼都给咬碎没有了,没有烦恼。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
大小便时: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时候,也都应该发一种愿,不要在厕所上,到那个地方就开会。因为厕所那个地方不可以互相讲话的,所以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弃贪嗔痴:把贪嗔痴都舍弃不要了,不要贪嗔痴。蠲除罪法:蠲就是没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扫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样,它很肮脏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弃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弃了。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事讫就水:事讫,是大小便完了之后;就水,到那儿洗净的时候。比丘大小便后,都应该洗净,或者洗手,或者洗肛门,都应该把它洗净了,所以这叫‘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出世法,要赶快到出世那个地方去,不要留恋在三界火宅里头。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洗涤形秽:这就是洗净。小便完了之后洗手,大便完了之后,要用水来洗肛门。那么洗完了之后,就发愿,当愿众生,清净调柔:得到清净调柔。调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里头,就是没有脾气了,没有无明。毕竟无垢:将来一定没有一点的尘垢,没有肮脏的东西了。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以水盥掌:用水盥掌,就是洗手。洗手的时候,也应该发愿。我们洗手要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得清净手:每一个众生都得到清净手。受持佛法:为什么要得到清净手?用这手来翻经典,来修持佛法;你手若不干净,就不应该修一切的法。好像〈大悲咒〉,《千手千眼陀罗尼经》上有四十二手眼,想修这种法的人,必须要保持你的手时时都清洁干净的,时时都没有邋遢,才能受持这种法。
至于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千手千眼。在以前的佛教,称马遛子,叫‘千手观音’。我们修十手千眼这个法,并不希望做‘千手观音’去偷东西。因为手太多了,人看不见就可以偷东西;眼睛也太多,人家看不见你,也可以偷,不是那样。你修千手千眼,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是救人的。我们每一个人要是得到这种四十二手眼,都可以变成千手千眼;不单千手千眼,是万手万眼;不单万手万眼,可以说是无量的手眼。有一句俗话说:‘那个人手眼通天哪!’手眼通天就是有千手千眼的能力。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观音菩萨并驾齐驱,都可以有千手千眼,但是可惜都没有修这个大悲法,四十二手眼就是得到千手千眼的这种法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得到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以水洗面:你用水来洗脸的时候,也要发愿,要当愿众生,得净法门:得到清净的法门。永无垢染:永远都没有垢染。
E6、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分三
F1、有十二愿游涉道路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今F1、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手执锡杖:手拿著锡杖的时候,这也要发愿。人人都知道摩诃目犍连尊者拿锡杖,是开地狱的一个锁匙。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设立大布施的会。示如实道:指示人真实的道路。大施会就是一个法会,大法会就是指示人一条修行的道路。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执持应器:就是拿著钵的时候。钵叫应量器,你手里拿著钵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成就法器:都做一个法器。法器就是载法之器,就是能以荷担如来的家业,这都叫法器。受天人供:得到天人的供养。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发趾向道:这一句偈颂是说,你想要修行的时候。想要修行,譬如走路,在这时候也要发愿,由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趣佛所行:我们修道应该依教修行,依教奉行,依照佛所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入无依处:无依处就是叫人不要生一种依赖心,一种怠惰的心。怠惰就是懒惰,懒惰就生出一种依赖心。就好像阿难尊者,以为佛是他的堂兄弟,自己不修行,到时佛也会给他三昧。可是想不到是‘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所以不可有一种依赖性。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
你要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就是若在于道,也要发愿,发愿当愿众生,能行佛道:能依照佛所修行的法门去修行佛道。向无余法:要修到无挂无碍、无余的涅槃这种法。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涉路而去:就是在路上行走。出家人在路上走的时候,也不能打妄想,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当愿一切众生所行履的,所到的地方,都是清净的法界。心无障碍:自己心一点执著也没有,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没有障碍。
见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
见升高路:就是向山上走的时候,向一步比一步高的道路。走这种路也要对境发愿,见到这种境界就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出三界: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心无怯弱:出离三界不容易,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离三界。可是虽然经过这么一段长远的时间,心里也不要生出一种畏惧的心。怯弱,怯就是怕了,以为佛道长远不容易修行,就生了退心。退心,这志愿就不坚固,就软弱了,软弱就没有力量向前走了。
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
那么向高处走,发这种愿;而有的时候也向下走,向下走也要发愿,所以见趣下路:向下坡走这道路,也当愿众生,其心谦下:心里很谦恭的,不骄傲。谦下就是不骄傲,没有贡高我慢的心,心里和任何人都有一种谦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比我没有知识的人,我也要请教他,他甚至于不一定比我没有知识。所以要有一种谦德、谦逊的德行,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能对一切众生不生一种骄傲心,没有轻视一切众生的心,这就是长佛的善根。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众生都是鬼,他也不会成佛。所以我们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舍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是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舍不正道 永除恶见
见斜曲路:路,有一种路不直,弯弯曲曲的,有的路又好像蚕丛路,蚕所行,虫子所行的路。好像中国四川的路就不容易走,所以古人有诗: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山从人面起’,那山,好像在人的前边就生出一座大山了,看不见路。‘云傍马头生’,那云,是在马头前边就生出了这云雾。所以四川的路是不容易走的,崎崎岖岖,弯弯曲曲的,很危险。
若走到这斜曲路,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舍不正道:舍就舍弃。所有一切众生都把不正当的道路舍了,要行正路。永除恶见:恶见就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就好像斜曲的路,因为这个,所以要发愿,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谄无诳
若见直路:这个直路就是表示我们心里要正直,所谓‘直心是道场’。我为什么要把佛法推行到西方去?就因为我见到有一些西方人都很天真无邪,心很直的,不像亚洲人这么会打妄语;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期间,学习打妄语,还没有完全懂。那么在这个时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们这个直心更能延续时间长一点。
那么若见直路,这路是正直的,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愿一切众生的心都正直。无谄无诳:谄就是谄曲、谄媚。一般的人喜欢谄富骄贫,厌故喜新。谄富,见到有钱的人,把面就仰起来,对著这个有钱的人说话,现出一种谄媚的心,所谓‘胁肩谄笑’,这一种态度是很可耻的。而无谄就是没有这种谄媚心,不谄富;又不骄贫,见到贫穷的人又不骄傲。那么富贵的人要是不骄傲,这就有一种德行;贫穷的人若不谄媚,也是有一种正直的德。
厌故喜新,我们人无论什么事情,新鲜的就欢喜,若旧了就不欢喜,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谄富骄贫,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这种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谄富,也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骄傲也不对,你对穷人骄傲是不对的,对有钱的人骄傲也是不对的。
各位都知道,中国有位关帝公,他欢喜穿绿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绿袍送给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里边,曹操就问他:‘我送给你一件新袍,你为什么把它穿到里边呢?’他说:‘因为外边这件袍是我刘备大哥送给我的,我穿得惯了,你送给我这件是新的,我不愿意喜新忘旧。’曹操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说:‘这个人哪,我没有办法来利用他了。’所以关公大义参天,他不谄富、不骄贫、不厌故、不喜新。
‘狂’字,加个‘言’字,有的读诳(音往),有的读诳(音狂),也就是打妄语。为什么要打妄语?打妄语的动机就因为自私,若没有自私心就不会打妄语了,若大公无私,绝对不会打妄语的。
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
这个‘坌’字,有的读坌(音笨),有的又读坌(音刹),《四十二章经》上也有这个字。因为你在路上见著多尘,所以就远离尘坌。
见路多尘:你在见著路上很多尘土的时候。好像我们到印度,这个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饭就会饱的。怎么会饱呢?吃尘土面子,这尘土把你口鼻里边都灌得满满的,耳朵里也吃得都有尘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于眼睛也可以吃尘土,那真是尘土太多了。那么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这也要发愿。这么多尘吃不了了;吃不了,就远离尘坌:远离这尘以免掉到自己身上。从上边掉到下边,这叫坌。获清净法:得到一种清净的妙法,没有那么多尘土了。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
见路无尘:见到路上很干净的,好像在美国,路上都很干净的,是柏油路,马路也都很宽,那么见路无尘。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么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所以我有这么几句话,对这个大悲心是很好、很恰当的。怎么说?
真认自己错 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体名大悲
‘真认自己错’,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认自己的不对,自己的错误。不要文过,不要护过,不要掩饰自己的过错,所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你有过,若能改,《左传》提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过,这就是个善。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你有过错,不要怕改过;你怕改过,那就是要文过、饰过了。这饰过,就掩饰自己的过错,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我们人往往不谈话则已,一谈起话来,就是说人的不对,说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见自己,所谓‘乌鸦落到猪身上,看见猪黑,看不见自己黑。’一天到晚说人家的不对,自己一点不对都没有,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这一句话证明,圣人才能无过;贤人能寡过,能寡少过;君子能改过,君子就会改过的;小人就护过,小人保护著他这个过错。有过能改,这是最好的,所以莫论他人非,不要尽看人家的不对,也不要尽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这样想:‘啊!旁人不对,就是我的不对。’就是有人骂我,我也很高兴的;有人说我不对,我也很高兴的。为什么?就因为我觉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不要和旁人分开。说:‘这个吃亏吃得太大了。’吃一点亏怕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坏的?就因为不肯吃亏;你也不肯吃亏,他也不肯吃亏,都想占便宜。所以说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这就是‘同体名大悲’,一切众生与我同体,一切众生与我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润泽:这个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丽;你若有德行,身体就有一种光泽,有一种光辉,所以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若见险道:险,就是危险的道路。什么是危险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轮回里头,都是危险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险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难得,所以说在六道轮回里是很危险的。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住正法界:住于正法,离诸罪难:离开一切的罪业和障难。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见众会:若见大家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说甚深法:说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没有争,大家在一起都不争。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若见大柱:这个大柱,有的经上是翻译成大树,那么柱和树,意思都是一样的。当愿众生:也发愿愿一切众生,离我诤心:离开我慢、诤论的心。无有忿恨:心里没有一种忿恨。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若见丛林:丛林就是大树林。在中国,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丛林。为什么叫丛林?每一个出家人好像一棵树,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丛林。因为树可以利益众生,所以见到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一切诸天和一切世间人,所应敬礼:都应该恭敬礼拜。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若见高山:如果见到有高山的地方,又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什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呢?善根。无能至顶:到没有能到的最上那个地方。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见棘刺树:棘刺就是荆刺,生刺的那种树。见到这种有刺的荆刺树时,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说当愿众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么?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贪毒、嗔毒、痴毒,这三种犹如毒箭一样,所以应该把它剪除去。剪除还要快一点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没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见树叶茂:见著树的枝叶很茂盛时,也要发一种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这树的叶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脱。而为荫映:荫映,就是在上边覆盖著。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若见华开:假设你若见著有某一种的花开时,这时也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种境界不要打妄想,要发一种愿。愿意怎么样?当愿众生,神通等法:愿一切众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种的法,如华开敷:好像花开敷那么茂盛,那么美丽。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树华:假设见著一切树木开种种的花,在开花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愿意一切众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若见果实:就是见著一切的水果树,或者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总而言之,一切的果实。你见到一切果实的树木,又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这种法。证菩提道:证得涅槃觉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大河:假设见著大河的话,或者好像见到恒河这大河,当愿众生:这又要发愿了,愿一切众生,得预法流:预就是参预。参预这法流,法流就是入圣人法性流,所以说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里边。你得预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若见陂泽:陂泽,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这个水不是常常流的,这叫陂泽。这又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很快地觉悟一切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实相的道理。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若见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别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灵台的时候,‘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个灵沼一样的,‘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这个灵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也即刻就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语业满足:语业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善业满足了。巧能演说:善巧方便来说一切的法,演说诸法实相。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若见汲并:汲井就是吸水的井。这个井,现在是机器井了,一按,水就会上来。古来的井是要用一个绺绾,要用井绳往上这么一绞。若见到这种井的时候,你就也应该对境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足辩才:你得大辩才。你念观音菩萨,得大智慧,得大辩才,得大无畏,得大安养。辩才有四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演一切法:能演说一切法,善说诸法,就像富楼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说法第一。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若见涌泉:若见涌泉的时候。涌泉,就是从地里头所涌出来的水泉。若见这种水泉的时候,也应该对境发愿。这〈净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对一切的境界,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来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会把它转得好了。怎么会转好呢?就要发愿。所以若见涌泉,当愿众生:又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不是单单一个人。方便增长:方便的智慧会增长。善根无尽:这个善根没有穷尽,源远流长,源源而来。没有种善根的人,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就令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就令他解脱。所以这个善根是无尽无尽,重重无尽的。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若见桥道:若见桥道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桥梁,就是从河这边可以到那边。我们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须要藉著般若的桥梁,那么这个般若的桥梁,能令我们了生脱死。所以说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广度一切:广度一切众生,犹如桥梁:就好像桥梁,令人从这边可以到那边去,从那边又可以到这边来。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若见流水:若见有河里流水这种境界,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这个欲就是愿,发的愿;得到这个发的善愿。洗除惑垢: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是起惑、造业、受报,起惑、造业、受报......。那么这种的起惑、造业、受报,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净,是一种染污法,所以是一种惑垢。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
见修园圃:园,就是或者花园,或者菜园,在那儿种花、种菜,这叫园圃。我们修行也好像种花、种菜一样,所以见著花园和菜园,有人在那儿做花王,修理花、种菜,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五欲圃中:我们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花园里头,五欲的菜园里边。耘除爱草:我们应该把爱的这种草拔去铲除。耘,就是耕耘。耕耘把这种草拔除去了。什么草呢?爱草。这爱草在我们菩提园中,是一种障碍,它能令我们堕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见无忧林:见著没有忧愁的、很快乐的这种地方,也就是见著这个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无忧无虑的。这时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贪爱: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离开贪心和爱心。有贪心、有爱心,菩提心就不会增长。佛就是业尽情空的人,人就是业重情迷的众生,我们人如果把业消了、情空了,也就会成佛。怎么没空?就因为有贪爱。不生忧怖: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无忧无愁,无挂无碍。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
若见园苑:这个园苑都是花园之类的。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对著花神写一首诗,给花神下命令。那时是在冬天的时候,花还都没开呢!她想看看这花草树木是不是听她的话,她说的话是不是有效验,所以下了一道圣旨,也就是一首诗。这首诗怎么说?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枝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明朝游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园里去游玩。‘火速报春枝’,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应该开了,因为我明早要去游花园,这叫火速报春枝。春就是春天,虽然是冬天,你们应该行春天的时令。‘花须连夜发’,所有的花都应该在今天晚间就给我开了,要连夜开发。‘莫待晓风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风来吹,你们才开,你们在晚间就都应该赶快给我开。她写了这么一首诗,第二天到花园里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开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这花草树木都要听我的招呼!
那么这个武则天,在佛教里头,佛以前早就给她授过记的,这是在中国应该有这么一个女皇帝,她是护持佛法的。虽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这都是大权示现,令人明白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看花草树木都听她的话,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统治。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不要懒惰,要精进勤修,不要懈怠。诸行,所有一切行门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赶快到佛觉悟的果位上。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
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