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华严专栏>>华严演义【册一】02
华严演义【册一】02
2007年05月31日14:2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098 字体: 繁體

华严演义【册一】02
 
净空法师演述
 
陆丽珍居士整理
 
阮贵良居士校勘
 
三、别明时分
 
始成正觉。
 
清凉大师在科判中把它判作‘别明时分’。这是说初成佛的时候。‘一时’究竟是哪个时候?是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初成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把他所证得的全盘说出,所以本经所宣讲的是如来果地,真实圆满无障碍的境界。我们凡夫听不懂,不能接受,因此佛说完此经后,大龙菩萨把它收在龙宫,珍藏起来。为什么?世间人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座起来,为五比丘讲小法,讲《阿含》;从做人讲起,大家好接受。这是古来大德判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为四教之由来。华严家判‘小、始、终、顿、圆’五教;天台判的是‘藏、通、别、圆’四教。就好比现代学校教学,由浅而深,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向上提升。
 
‘始成正觉’,‘始’永远是一个始,始不是始终之始。初成正觉这个‘初’,也不是初后之初。古德对于这一句有三个说法,这三个说法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讲。‘一约不坏前后相说’,与前面‘一时’相应,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初,首七天说前面五会。第二七说后面三会,说后面的三会就是说到第八会,亦即第二七日说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第九一会乃在后时’。第九会是在祇树给孤独园,二七日是在菩提场。这个说法就是不坏前后。‘二顺论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第三种讲理、事都有,那就是说如来真实的境界,‘念劫圆融’。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说是‘始成即说’,始成正觉的时候一下就说完了。古人有个比喻,‘海印定中,一时印现’,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镜子一样,岸边虚空的境界统统照在其中,它不是分成多少层次照,是一时同现。佛是一时、一处、一音说法,《华严经》九会无尽的经文同时完成,这个境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没有先后次第。
 
什么叫“正觉”?在佛门中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事实,都有道理。大乘法中有别教、有顿教、有圆教。贤首大师判一代时教为五教,五教都成佛。天台大师判为四教,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究竟成的是哪一种正觉?我们不能不知道。古大德告诉我们,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经永离贪、嗔、痴、慢、疑等六种根本烦恼,才能入见道位。无所有处是慧,就是看破,看破一切法无所有。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生起轮回心,造轮回业;本来没有轮回,就这样将一真法界转变为六道轮回,在其中受苦受难,就是错得太离谱了。所以见思烦恼一定要断,不能不断。从哪里断起?从贪爱断起,于一切法生慈悲,不生贪爱。在小乘位,天台家讲的藏教,只要‘断有顶一地之惑,但三十四心’,就能够证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正觉,小乘成正觉。他所示现的是藏教的佛,佛门也称之为藏头佛。这些事相将来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十藏品’中有一段很长的经文,到时我们再详细给诸位介绍。
 
在大乘当中,如果就应化来说,佛所示现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示现的,也可以说是‘始成正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地菩萨修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也叫做‘始成正觉’。都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从理上讲,即古德所谓:‘古今情亡,心无初相,名之曰始’。凡夫总是会怀念过去,想著将来,这就是所谓的情见。如果三世情见都舍掉了,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正’,正知正见。见到自己觉心常住,这就称之为‘觉’。始觉与本觉,本觉是本有。实在讲哪有‘始’?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觉这个时候现前,佛法中称之为‘成’。这是‘始成正觉’的意思,这从理上讲。
 
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真心理体而言,在佛法中也称作法身,此其中没有成与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是两件事。禅宗所谓‘向上一著’,向上一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之事,如果你说成,成的对面是不成,成与不成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从向上一著来说,成与不成,念头都不能生,这是真的。
 
如果就华严本宗的教义来说‘始成正觉’,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以十佛法界身云’,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古大德注疏中常能看到,我们必须懂其意。十佛法界,这个十不是数字,表圆满,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什么身?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身。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懂,一般人的观念,讲到身,都认为自己的身体是身。其实这个身体是假的,绝大多数人误会,把它当作自身。当知佛的法身,是以一切法为自己的身。我们还得从比喻上来说,我们是凡夫,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在经论当中,用梦境作比喻的很多。当我们作一场梦,梦醒的时候,我们很冷静,细细的思惟整个梦中的境界,梦中有人,有山河大地,有虚空,当然也有自己,这些所有一切境界从哪里来的?原来都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自心是能变,梦境是所变,能所不二;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性是真的,相是妄的。为什么?相常常改变,不能永恒不变,刹那不住。永恒不变的,我们就称之为真;常常会变化,我们就称之为妄。所以相叫妄相,性叫真性,真、妄是这个说法。
 
心像什么样子?心在作梦的时候,能变现出境界相,所变现的境界相就是心,‘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就是自己。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佛教我们从梦境当中去体会,体会到事实真相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相是幻相。因为所有一切相都会变化,而且刹那刹那在变化。而此虚空法界之相,就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唯有佛与法身大士亲证这个境界;法身大士真的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你要问他什么是身?他会答: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个自己。就如同我们梦醒之后,豁然体悟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肯定是自己,一丝毫没有错误,这叫清净法身。不再以这个肉身为自己,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也就是法身。
 
身‘云’,云字在此地是帮助我们觉悟。云彩我们远看有,近看无。所以经典中常用云表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相是假相、幻相,不是真实;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相。大乘经教中,‘云’这个字用得很广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法界身云,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悟,佛的法界身云,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身云?佛证得清净法身,我们又何尝不能证清净法身?如果你从今天起,真的豁然觉悟了,虚空法界原来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你与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同一个看法。那恭喜你!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始成正觉,你也始成正觉了。这个不是邪知邪见,一点错误都没有,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然后如古德所说:‘遍因陀罗网无尽的时处,念念初初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何等自然!连痕迹都找不到,就像《普门品》中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什么能应?因为他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的应身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句句都是实话。佛菩萨如是,我们一切众生又何尝不如是?只是他们在觉,我们在迷,只有这一点不同。所以才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变众生,就一念差别而已。
 
就本经的教义,经中具足主伴,在这个法会中,释迦牟尼佛是主,所有大众是伴。主与伴并无一定,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你做主,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伴;菩萨做主,诸佛如来也是伴;主伴圆融,这才叫真平等。人如是,法也如是。《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也是伴;《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也是伴。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做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伴,主伴圆融。这是真平等,这是真自在,真实的解脱,自自然然含摄了十方三世,一法不漏。所以始成,这一个‘始’字中,就包含了无量劫;说一个处所,就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所以《出现品》中说:‘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换句话说,如来成,众生就成,佛佛平等,一切成佛。《无量寿经》上讲‘一切皆成佛’与《华严经》一个意思。正是古德所谓一鼻孔出气,没有两样。这都是给我们说明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在那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一丝一毫。这是‘始成正觉’的大意。
 
李长者对于这一段经文,也说得很好,也能帮助我们作深一层的体会。他解说‘如是我闻’说得简单,容易懂。他说‘如’—‘如佛所说’;‘是’—‘是佛所说’。‘如是我闻’,这部经如佛所说,是佛所说,‘非阿难自说,亦非魔梵所说’。阿难在此地为我们复讲,句句话都是佛所说,没有加一点自己的意思,如佛所说,非常忠实。‘又我闻一句,是阿难从佛所闻,非转转传闻故’,不是别人传闻,他亲自听说的。‘亦非是非人所制故,又非如外道经书,青鸟衔来,石崖崩得故’,我们可以相信。长者在《合论》中,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几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依这个道理去修学,对于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决定有帮助。这个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作参考。
 
讲到表法,李长者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著重‘阿兰若法’、‘菩提场’,尤其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给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始成正觉’,长者《论》又说:‘古今情尽名之为始,心无所依名之为正,理智相应名之为觉,得如是法名之为成。’
 
四、别显处严
 
接著是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也就是六种成就中的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也是三种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和众生世间(有情世间)。‘主’,主讲者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的前面两种,智正觉世间与器世间,即是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的依正庄严。‘众’,此地的众不是普通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无比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件事在本经中每一件都有十种庄严,它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中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处秽土而见净土?通过学习《华严》,能在秽土中见到净土的人就成功了,真正入了《华严》境界。
 
‘别显处严’,此‘处所’有四段经文︰一、大地,二、树,三、宫殿,四、师子座。从事法中,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趣。第一个讲‘地’。地是什么?地表心地、法身。‘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所学习的境界,逐年向上提升,这就好比树,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夫子三十岁建立好道德学问基础。‘四十而不惑’,夫子境界向上提升,不至于被外面境界迷惑,意思就是智慧开了。‘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普贤十愿中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佛法中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也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在佛法中,此‘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觉悟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高。
 
‘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我们的心要住在哪里;不是指身,是心,心要安住在哪里?佛告诉我们:‘心要安住在大涅槃。’涅槃是梵语,意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是‘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是涅槃境界。你的心住在‘有’,样样都执著,错了;如果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两边都不住,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表这个意思。
 
‘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来坐,除了睡觉之外,大概坐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座位就很重要了。如来升座讲经,‘座’表什么?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这个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有很深的意思在,就是给我们讲了四件事:‘谓地表心地法身,树表菩提,宫殿表无住涅槃,座表法空’。也就是我们见到大地,要想到心地、法身的圆满;看到树木,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并不断向上提升;见到宫殿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的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何处,看到座位立刻要想到一切法空。这都是说法,佛以一切万法说法,所谓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哪里?《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从表法上说,《华严经》不在书本,《华严经》不在讲堂,《华严经》在我们生活当中;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现实的生活。
 
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如何把我们的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都错误,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首先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中的金刚之地。‘二、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智慧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世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四、亦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行︰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中特别显示出依报的庄严,就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行,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又或一种因行成一种庄严;也有一切因行,成一切庄严。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今但明一行一严,显所表故。然各摄无尽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我们先看‘地严’︰
 
一、总显地体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二、地相具德
 
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三、地上具严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四、举因结用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
 
‘地严’这段经文,十句分四个段落,第一段“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这是坚固,不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危脆’,土石沙砾,古人常讲‘沧海桑田’,地壳的变化,大地的震动,说明这个地不坚固。诸佛如来所感得的依报,大地特别坚固。你要问什么原因?原因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心生妄相,地当然不坚固。佛菩萨的世界纯一,他们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感得的大地,当然成金刚不坏之体。
 
佛讲经说法,其他经论中多半说到‘敷座而坐’。在佛陀那个时代,敷座都是用草。在大乘经中,多半都说佛坐的是以‘金刚为座’,可是讲整个地面都是金刚的经典就很少。佛在往生经中,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而此地所讲的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报土,整个大地是金刚所成。
 
第二段是‘地相具德’,言此大地的相状,及其所具足的德用。第一句是“上妙宝轮”。大地既是金刚所成,当然所有的器用都是众宝成就,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同。‘轮’表圆满,代表一一行门中具足一切行门。“及众宝华”。‘华’也是表法。花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共同的喜好,所以我们用香花供佛,以及供养一切众生,来表达敬意。‘华’代表六度因行,我们看到花要觉悟。花能令人喜悦,我们的心行也要像花一样,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经中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华’的意思。所以我们见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看到花,就是提醒我们一定要修六度万行,唯有六度万行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及众宝华’,什么是‘宝’?布施是宝,持戒是宝,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宝,这是性德的流露。
 
“清净摩尼”。‘摩尼’是宝珠,叫摩尼珠,显得特别的清净明澈,以此庄严自己的心地。‘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世间人所喜爱的,世人叫它珠宝,大家都喜欢收藏。出门把珠宝佩带在身上,来庄严身相。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就知道是用来庄严心地。我们一一行能够包含一切行门,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就是‘清净摩尼’之意。在外表上、事相上,庄严我们的色身;理上,庄严我们的心地。“以为严饰。诸色相海。”这个‘海’是比喻,形容深广。“无边显现”,这是说隐显自在,显示出自在无碍。
 
第三段是‘地上具严’,地上具足的庄严。经文有五句,“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摩尼’是宝珠,珠有光。“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光’与‘音’指其作用。摩尼能放光,它是宝物,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宝树一样,微风吹动的时候有微妙的音声,所以说‘恒出妙音’。‘罗网’、‘缨络’,是装饰,也表法。所以佛家形容讲经说法为‘高树法幢’。‘幢’是圆形,‘幡’是扁长形,都表‘降魔伏外’。哪些是魔王?烦恼是魔王。哪些是外道?错误的知见是外道,邪知邪见是外道。而魔王、外道不在外头,魔王、外道都在自心。佛家常讲,破烦恼障是降魔,破所知障是伏外道。如果把魔王、外道认为是心外的境界,永远不能成就,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增长而不自知。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对付自己的二障。
 
‘智光常照,慈音外悦。’我们今天最妙之音是‘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的不知有多少。因此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宣扬往生经,劝人往生,也无一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妙香华缨’,‘缨’是罗网、缨络。罗网、缨络不但是一种装饰品,而且防非止过,降魔伏外。‘周匝垂布’,这个‘垂布’有保护的象征,表戒、定。用什么来护持自己正法的修持?一定要用戒、定。如何护念一切众生?一定要学习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样子。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因地修行,说实在话,除障而已。古德所谓‘但除妄想,切莫觅真’,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为什么?离了妄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头上安头’,又错了。
 
神识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中也是它,将来修行证果作佛还是它。它要真正明心见性,就转识成智,不再叫神识,在相宗叫大圆镜智。一般经论则称之为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法界,名词很多,在佛经中有一百个以上的名称,都说这件事。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让我们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对了,不要执著名相,怎么说都可以。佛不分别、不执著,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光—佛菩萨的光、觉悟人的光,是智慧之光,这个光的颜色好,金色光明,晃曜炽盛。不但自己住真实慧,而且这个智慧之光能够加持一切众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就是‘大方广’;与这个相应,智慧之光就能加持,就起作用。
 
我们总结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一生的生活行持,就是佛经中,佛常叮嘱我们的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摄法第一条‘布施’,我们要懂得怎么修布施,决定不是讲到布施,就是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为人演说’,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能觉悟、回头,改过自新,布施的功德就达到了。我们学佛的人要以身作则,做出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做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心地真诚;世间人喜欢两舌(挑拨是非),我们对于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布施供养。
 
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是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爱语。纵然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于社会,不利于众生,决定不做。第四‘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即现人身而为说法。所以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叫四摄。四摄在这一句经文中就是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
 
下面说“摩尼宝王变现自在”。这个‘变现自在’是讲神通如意。神通是智慧德能。这个智慧应用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上,用得非常灵活巧妙,没有任何障碍,能令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能令一切众生生起欢喜心学习佛法。这个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随机说法就是‘变现自在’之意。无论什么样身份的人,无论哪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应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应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当中,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法宝,而且法宝无量无边。
 
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于地。”散花在世法中,有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中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像一种地毯,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此‘地’为金刚宝地,指当人自性、心地、真心、本性。以六度万行庄严自己的心地,是真实的庄严。
 
后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底下还有一段经文,述说宝树的庄严。树代表建立、建树。中国古人常说,人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让后人有一个好的纪念。那就是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这是世俗人的观念,而是否真能做到不朽,很难说。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岂能真正做到不朽!可是佛法中,性德是真实的不朽。为什么?自性没有生灭,凡是称性的德行,都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往后本经还有很多地方会说到。
 
第四段是‘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前面所说的果德,到最后真的是有所建树,因此以‘宝树行列’作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就有了成绩。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为什么?与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之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统统包括了。‘影现’两个字用得好,表幻有,不是真有,如影相,没有自体,体性空寂,诸缘所生,缘起性空,如‘梦幻泡影’,可以受用,不能执著。
 
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这些人家,在世界上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别墅。但是他自己工作忙得不得了,不能去住,怎么样呢?请人,每个月让他住还给他钱;受他雇用的那个人就是有享受权,没有所有权,叫真正有福报。那个有钱人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盖那么好的房子,那么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著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只在那里住一个晚上。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死的时候还挂念著,这个地方有产业、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之人。
 
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六尘说法?正报中一一毛孔,依报中一一微尘,都在转妙法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但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后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第二段‘树严’:
 
一、总显高胜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二、体摄众德
 
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
 
三、妙用自在
 
其树周围,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四、举因结用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总显高胜’。这个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么叫宝树?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来,其妙无穷,迷的人看不出来。为什么?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算诸佛如来共同宣说,说一个阿僧祇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中举一个例子—菩提树,‘菩提树’印度人叫它‘毕钵罗树’,菩提是觉,佛在这个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所以以后就把此树称为‘菩提树’,作为纪念
 
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戒定慧三学,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于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无不通达。所以成正觉,就是成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与佛一样,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是发现了、明了了。我们有同样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发现?有障碍把它障住了。
 
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中将这些障碍,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不能现前,不起作用。圣人懂得转此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想功夫得力,如果不做个转变,决定不能成就。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教我们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性德。十善: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也是性德,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哪里是佛提倡,哪里是佛教我们?自己有,忘掉了。现在所行,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一百八十度相违背,因此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但加不上。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来约束我们的,而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本有。如果你觉悟,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回头是岸。
 
菩提树的高,‘高’是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盛’是行为殊胜,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树显示出性德的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当中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这个不昧就是‘觉而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哪一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的意思。
 
自己的光色、德行流露在形象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余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这个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来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中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菩提树表法。
 
第二段‘体摄众德’,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主干,从这个本再生枝,枝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所成。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
 
‘身’是讲本体,这是以菩提树为喻,来讲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么?三昧。“金刚为身”,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为根本。‘金刚’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在金属中,唯有黄金颜色不变,所以特别令大众喜爱,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表不生不灭。‘刚’是非常坚固,金刚是不但不变,而且表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三个都不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不离这个基础。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一,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智慧往外透,内外明澈。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天眼的人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的身体中虽然也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
 
‘杂宝枝条’,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叫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的表示,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于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之法都属于说法。而无意的表法,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同样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中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心性,观察内在极其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观察,则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自己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
 
“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相对于实而言;后得,则对根本说。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此地以杂宝比喻,说明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为什么有那么多?禅定与正受都说明,我们在境界当中能保持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那就不是正受,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中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每一类又有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与乐受;心中有忧受与喜受。舍受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能常常保持就叫三昧,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差别在此地。
 
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布在枝条当中。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得非常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树影、花影,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给文人带来灵感,因这个灵感能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谱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画出上好的杰作。可是在佛法中,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修道人的方向、角度正对著真心本性,正对著「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点不一样。
 
东晋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加入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么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今天,《四库全书》中也有他的作品。但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但是他的角度不是对著「大方广’,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中去。远公怕他看到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所以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
 
 ‘宝华光影’表神通,也就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以世法来说,对于音乐家,令他得到灵感;对于画家,能画出名画;诗人,令他写得好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专心接近定,心专于一门,往往触目动心,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才有感应。所以本经‘净行品’中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是‘净行品’整个的大意。
 
‘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了之后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万’不是数字,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的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海。菩萨是觉悟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于大菩提—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
 
我们学佛,学什么?求什么?就是求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那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只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这种有求之心,依旧是轮回心,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成佛。
 
我们学佛,要学得与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但是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没有比这个更难。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后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般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似,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人有分。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何况这个果又是菩提涅槃的大果。
 
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中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与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决定不为我自己,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
 
身心湛寂,外面放光。接触外面的境界,自己的缘没成熟,没入华严境界。可是我们的确每一天在认真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中的‘含晖’,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就发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果子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果成熟之后,果树自己并不享受,都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不虚。果要是自己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得了大的财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又能享受多少?每一天还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了,家亲眷属糟蹋了,旁边的近人糟蹋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有享不尽的福报。最可怜的是什么人?就是我们一般讲得老人痴呆症。他有地位、又有钱,但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照顾,往往一躺躺个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样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在佛法中有没有救?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那么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也明白,把他的财富拿去布施,做慈善救济事业,帮助苦难众生。那么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折磨,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么?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的钱。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
 
我们明白之后,‘果’决定是给大众共享,这是真实的果报,有意义,有价值。我讲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过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与‘大方广’相应。或者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与花间列在一起。本经经文中也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中也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此信皆是佛种。菩提树表觉悟成佛,成佛的种子是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怎么会成就?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悲心,是由清净心中生、平等心中生,对一切众生不附带任何条件。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于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佛在经上举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从中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恭敬心,与对畜生无二无别。我们在这个境界中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从慈悲中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将树身比成般若,根本智,枝干比成其余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又将禅定比喻树叶,将德能比喻花,将一切智比喻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后得智、权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之智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后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么?鸟是最上力,表如来果地十种特殊的能力,十表圆满。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
 
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其树周围,咸放光明。’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开导大众,为大众讲经说法。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开启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得来的,是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实智慧从清净心中生,而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两字的意思,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第二句,‘于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的果报是苦,悟的果报是乐。佛法教学真正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第三句,‘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要拿出成绩来,这个成绩就是超凡入圣。原来是凡夫,现在变成菩萨。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信心生了,慈悲心现前,智慧也现前,转凡成圣,这就是菩萨。我们要真正去修信种,种慈悲根,成就智慧之身,然后结成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自然生无量真实智慧。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这是第四小段,举因结用,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的修学著重在实质,不著重形式,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形式是表法的,我们在这段经文当中学习到,以后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
 
‘无有尽极’,无尽无极。从空间讲,广多无尽;从时间讲,竖穷无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想做一件好事,障碍重重。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世间的好事也不容易成就。有智慧能解决障碍,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才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而做佛事,要*佛力加持,我们不离诸佛如来教导的原理原则,就是得佛力加持。
 
再看第三段‘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
 
一、总明分量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
 
宫殿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宫殿的形像能覆盖,避免日晒雨淋,使我们得到安稳,表慈悲之意,佛在此地用殿堂表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
 
“楼”与“阁”是一样的意思。楼是两层以上;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未必有两层。看外面结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也叫阁。它表的是慈悲与智慧要合起来用。以智慧帮助慈悲,慈悲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而建,底下一层要托得住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
 
‘广博严丽’,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与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法界,随他的心量而扩张。“博”是不窄狭。内,清净寂灭,是博;外,无边际,是广。‘广博’两个字连起来讲,广与博意思相同;分开来,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中种种的装饰都属于‘严’,现代叫室内设计;“丽”者华美,法与义统统具足。末后一句“充遍十方”。为什么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就是经题‘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
 
二、体相圆备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
 
圆是圆满,备就是具足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如来世尊所处的宫、殿、楼、阁,都是‘众色摩尼’宝成就,这一句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建筑材料。众宝摩尼就是称性的智慧德能,这个种种庄严是佛无量劫中累积功德的成就,这是从事上讲。从理上讲,自性中本具功德庄严,本具就是本有;佛有,我们也有;佛能够显现,我们也能够显现。今天,我们称性的德能不能现前,是因为我们有业障。《华严》中所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建立的原理,从这个道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是唯识所变的注解。你心里想什么,这个境界就随著你的心想而转变,千变万化,变化自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种种宝华以为庄校”。‘庄’就是庄严,‘校’是装饰。这里面珍奇之宝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显示如来果地上的神通妙用,圆满具足。怎么变现出来的?是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悲智等运;他有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他有真实智慧,不住一切相。
 
三、妙用自在
 
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
 
“庄严具”,我们晓得是德行的成就,这个话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经文中用一个云字作比喻,“云”表事有、相有,体空寂。我们常讲‘得其受用,绝无执著’,这是云代表的意思。在《华严经》它表的意思很多,这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意思。讲经说法要依清净心,清净心是寂的意思。我们要懂得、要认真的修学,要把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清净心才能现前,与法才能够相应。不仅仅佛法要以清净心修学、弘传,世法也不例外。世法如果也以清净心去做,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此世法就是佛法。
 
世法与佛法没有界限,是一法不是二法。我们一定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梦幻泡影,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古德亦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这一生,实实在在讲,你说你拥有的,无论是财富也好、地位也好,任何一法也好,你说是你所拥有的,那是一个错误的妄想。你怎么可能拥有?连自己的身都得不到。这个身体我们知道是由许许多多细胞所组成,细胞刹那刹那在新陈代谢,你都止不住,换句话说,你都得不到,连这个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全是假的。在假中做活计,这叫造业。
 
《华严》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将佛在经典中教导我们的许许多多法门,把它归纳成五句,好记好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句每一句中就具足其他的四句,这是古人所讲交融的意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诚心中如果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没有慈悲,不是真诚心;慈悲心中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不是真慈悲;说一法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这才能够相应。相应之后就有力量降伏魔外,显示它超出魔外了。这是‘从宫殿间,萃影成幢’的意思。
 
我们的录像带流通得很广。我没有版权,所以我的钱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有版权,所得到的就仅仅那么多。这一点要是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了,学佛就叫白学了。出家如是,在家也应该如是,你就得大自在,你与性德就相应了,性德中的智慧、德能、财宝,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的时候,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要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就来了,要多少就来多少,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多快乐。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邪知邪见,才能成功。
 
《华严经》是世尊成道之后二七日,定中所说。如来在定中,那是果地的境界。他在定中宣说大《华严经》,无量的菩萨参与佛定中这一会,岂不是果中有因吗?这是古德所讲‘众圣冥会’。‘冥’的意思是凡夫不能够觉察,凡夫肉眼见不到;不但凡夫见不到,华严海会,二乘人都绝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在本经中看到,也有许许多多的神众,实际上,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与大菩萨在九法界中教化众生,示现的形相。所谓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参与华严海会,他也现这个身相。我们今天有缘能参与这一会,虽然不是世尊亲自主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说、听都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如果没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一会很难成就。
 
“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著重在光、音、网。音,说法;光、网表法。罗网,前面也给诸位介绍过。“网”是比喻、是形容,形容教网大张;网的作用是防止,高级的艺术品用罗网拦起来,防止小动物去破坏。所以这个‘网’在佛法中就有防非止过的意思。对外,防止邪知邪见;对内,增长智慧、慈悲。所以佛的教法不仅仅以言说,六尘都表法,六尘都放光,六尘都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才显示出如来教网确确实实无量无边。这个罗网是以宝成就的,所以能出如来智慧光明,圆音说法。
 
此段经文“不思议”,古德说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音声不可思议’,‘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第二个意思是‘所说难量’。所说的理深,所说的事繁。佛能够以很少的言语文字,说出甚深之理、无量之事,这个不可思议。第三个不可思议是‘说即无说’,无说而说,无闻而闻;说、听都不可思议,这是真说。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我们也只是在公案因缘当中听说而已。禅宗对上根利智,就采取这一种教学的方式,能够契入甚深境界。第四个意思就是经上讲的‘一具一切’,一法中含摄一切法。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多不二。
 
底下一句,“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这是正报的作用,为我们说明依正圆融。前面是依报中有正报,当然正报中也有依报。依中有正,正中有依;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参而不杂,依正分明,因果分明,所以它能够出生。佛告诉我们,有无量因缘在其中,因缘聚会的时候它就起现行,就起现相,这个起现相叫做出生。如来果地事实真相如是,我们今天在凡夫地,实在说亦如是。所不一样的,佛果地上境界的出现是佛的愿力,是佛的神通德能。我们凡夫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无量境界出现,这种境界出现实在讲全是业力。我们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业,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出现的境界,多半都是不如意的,世俗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是有道理。因不善,果哪里会如意?佛在经上说六道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恶比善多得太多了,所以人起心动念都是恶的多,善的少。恶的念头力量强,善的力量薄弱,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起心动念,恶念多过善念,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
 
末后一句,“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这是妙用中最后的一句。‘众生’是凡夫,凡夫心地受染污,生活环境也染污。这里给我们说明是‘无染现染’。如来是清净的,没有污染;如来境界中也现众生,也现众生生活的环境。这就给我们说明,净中有染,染中有净。染、净虽然交融,但是染与净界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境界清净,因为自性清净,佛随顺性德,就现清净的依报与正报。凡夫违背了自性,所现出来的是染污的境界,依正都染。我们今天身心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不清净。不但我们居住的地球不清净,接近地球的这些外太空也不清净,然后才能够体会到其影响力之大。不是华严会上,我们很难讲,通常我们也不愿意讲。为什么?难懂。今天我们在这一会,应当要讲。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算不了什么,你要这样想,错了!你动一个善念,极其微弱的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都欢喜、都赞叹;你起一个恶念,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受到影响。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这部经给我们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在华严会上才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不是方便说,是真实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
 
现代科学发达,用先进的技术及仪器,能侦测出极其微细的波动。而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现代的科学家也明了,知道所有物质现象不是真的。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象就是波动,比前所发现的原子、粒子更进了一步。波动的现象,现在我们比较清楚一点,我们知道光波、音波,这些波动的现象非常复杂,有长波、短波、电磁波等。所有一切种种不同的波动,究其根源是心波,起心动念才是根源。而心波波动的速度绝对不是光波、音波、磁波所能够相比的,都比不上。电波的速度现在科学家计算得很准确,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心波,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生灭当下,已经到达尽虚空、遍法界。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怎能相比?于是我们恍然大悟,为什么经上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害怕来不及了,必须要承受。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果来了,怕也没用处。如果不愿意接受不善之果,那我们决定不能造不善之因。不但不善的事不能造,不善的念更不能起,这才叫从根本修。
 
四、举因显广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
 
佛说法,先说果,然后再说因。我们羡慕如来依正之果,就要懂得怎样去修因。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此地在总结中用个佛力,这个不是客气话,是真实话。使我们深深的体悟到,佛都要*诸佛神力加持,我们不仰赖佛力加持,怎么能成就?诸佛神力加持,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极其微弱的一个念头,刚才说了,它的影响尽虚空、遍法界。此其中包含了事法界、理法界、清净的一真法界、染污的十法界。
 
经文到这里总结。前面讲充遍十方,这是讲‘通局无碍’;通是通达,局是局限,有限制;我们现代的话讲突破时空。集菩萨众,集是集会。在我们凡夫感触中,好像佛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现瑞,召集这么多大众,其实佛没有意思。菩萨心地清净,感应灵敏,就来了。我们的心粗心大意,烦恼妄想很重,不灵,不是佛的音波、光波、心波达不到我们这儿,早就达到了。我们这个机器不灵光,虽然电波来了,收不到,没有反应;菩萨有反应,所以他懂得到那个地方去闻法。这是声光集众,显示佛的德能,即‘摄入无碍’。就像有很强的磁场一样,十法界有缘的众生,统统吸收到此地来。又‘现生舍宅,即染净无碍’。
 
悉包法界,这是‘广狭无碍’。‘一念即能’,这是‘延促无碍’,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一念又能够展开成无量劫。所以诸位要晓得,空间与时间不是真的。真法是一,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虽同时存在也不碍有过去、现在、未来,圆融自在。此界、他方同在此处,妙不可言。就像我们看电视的频道一样,电视空间很广,此界、他方我们频道一转换都在一个萤幕上,此界、他方同在此处,空间没有了。时、空都不是真实法。末后,‘集菩萨’显示‘因果无碍’,‘出佛神通’显示‘依正无碍’。
 
在本经第五十四卷中,世尊给我们说出,菩萨有十种宫殿。这一段讲到宫殿的庄严。我们在这段经中所看到的,显示出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将种种无碍合起来说,不外乎这四大类。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言外之音,修学才有下手处。清凉大师在《疏钞》中,节录出五十四卷中讲的十种宫殿,第一种‘菩提心是菩萨宫殿’。宫殿是住所,诸位要知道,最要紧的不是我们身住哪里,要紧的是心住在哪里。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了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金刚经》就讲这两件事情。请教世尊,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降伏其心’,就是烦恼妄念我们要怎样去降伏,所以说到宫殿,就是讲心安住之处。心要住在哪里?所以佛第一句就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是觉,你的心要安住在觉道中,不可以迷惑。安住在大菩提上,那就是妙宝宫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蕅益大师又教我们,一心向往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不忘,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妙宝宫殿,不发菩提心者,就舍弃了大乘;二乘人没有菩提心。
 
第二,佛说‘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菩萨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诸位一定要记住,菩提心是根本;没有菩提心,什么都谈不上。然后你心中常有十善业道、有福德智慧,就能教化三界中的欲界众生。欲界众生心量不大,教他修学大法,他不敢当。所以要教他做好人,来生不舍人身,还比这一生过得更好;再好的能够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要以十善业道、福德智慧去教化这一类众生。
 
第三种叫‘四梵住’。梵是梵天,色界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都叫做梵天。他们的心安住在慈、悲、喜、舍四条,所以叫四梵住。我们如果连这个心都没有,不管行什么善、修什么法门,色界天不能去。你有很深的禅定,没有慈、悲、喜、舍,也不能到四禅天。你的定功很深,能超越欲界,可是没有慈、悲、喜、舍,顶多只能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所以,慈、悲、喜、舍是菩萨宫殿。
 
第四句是‘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能染故。生净居天,净居天是四禅中的五不还天,也叫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一共九天,四种是凡夫天,五种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菩萨为什么要生净居天?不生净居天,就度不了净居天中的三果圣者。如果根利的人、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在这个地方就回小向大。如果是小乘根性的,菩萨在这个地方教化他们,他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证四果阿罗汉。
 
第五,‘生无色界是菩萨宫殿’。第六,‘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杂染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佛菩萨也不舍离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果然不错。杂染到极处是饿鬼、地狱、畜生。放焰口,焰口台对面,通常纸扎一个青面獠牙的鬼王,这个鬼王叫‘焦面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中要现鬼身,才能够度这些鬼众。人如果给鬼说佛法,鬼就吓跑掉了。所以你们要记住不要怕鬼,谚语说得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人若被鬼吓到,那你可糟了!鬼本来是怕人的,结果你怕祂,你说这不奇怪吗?所以遇到鬼,气要壮一点,鬼就吓跑掉了。所以菩萨在哪一道,要现哪一道身,才能度那一道的众生,帮助这些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
 
第七,‘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示现在普通住家,你的家中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古代的时候都是大家庭,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虽然提倡小家庭制度,这一句经文的意思还是讲得很圆满。菩萨示现在一个家庭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度化这一家的众生。这一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变成你的家亲眷属,都是过去生中有密切的因缘。佛常讲因缘很复杂、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缘,不会变成一家人。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败家子,搞得家破人亡是报怨来的、报仇来的。所以要晓得是这四种缘聚集成一家人,觉悟就好了,都当作法眷属,一家人变成同修伴侣。过去这些恩怨债务统统消除,变成法眷属。度家人要从自己本身度起,在四摄法中属同事摄。所以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把自己毛病习气统统改掉,你家人就相信了。
 
第八句,‘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这一句中,轮王指转轮圣王,实在说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他度外太空的人。不但度我们地球上人,其他星球上人我们也要度。轮王是人道,不是天道。其他星球上也有人,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比我们更高。讲到‘护世’就是四天王,‘释’是忉利天王,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梵’是大梵天王。菩萨也示现这些身分,所以这些都是菩萨的宫殿。
 
第九句,‘住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菩萨以善巧方便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善巧方便中就有游戏、就有神通、就有禅定、就有解脱,无量的智慧德行融合在一起。我们读《地藏经》读到,供养菩萨要供养玩具。从前有人问过我︰供养玩具是什么意思?玩具就表游戏神通,所以供佛可以供玩具,游戏神通,这经上都有的。
 
末后一句是‘一切佛所授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作一切法自在。佛在这部经中给我们说了十种宫殿。菩萨没成佛,在菩萨位,往往也得诸佛给他授记。
 
第四段是‘师子座严’。佛在这部大经一开端,给我们说明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在种种庄严当中,特别为我们介绍地的庄严、树的庄严、宫殿与宝座的庄严,用意非常之深,可以说将整个华严的境界,都在这里面显示出来了。华藏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这种种庄严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而大地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性,心地法门,所有一切依正都不能够离开大地,说明万事万法不出一心。我们看到如来果地上依正庄严,就要想到怎样修学,我们的性德才能够显示出来,与诸佛如来果报等齐。诸佛如来他们的建树,如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实际上,世间人做这个三不朽并不彻底,也不究竟;唯独诸佛菩萨他们的立功、立德、立言是真正的三不朽。为什么?样样都称性,样样都与‘大方广’相应,这是宝树的庄严。宫殿是让我们身能够安居,宫殿中表法,虽然有众多的义趣,但是总以慈悲为本,以大慈悲心遍覆九法界一切众生,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是菩萨宫殿,也就是慈悲是佛菩萨安心立命之处。佛菩萨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大慈大悲。
 
第四段给我们讲师子座,为什么不说别的,要说座?佛法是师道。在古时候,老师都是坐著教书,而且要高坐、上座,表尊师重道。在中国的习惯一定是请法师上座,不但是讲经,讲演、讲开示也都给法师设一个讲台,设个座席;可是在外国不如是,在外国上讲台讲演,多半是站著。现在的潮流是民主时代,‘民’比谁都高,我们在形象上都能看到。在从前,民间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高过官府。一个都市,市政府,你的房子要高过市政府,市长的权威没有了;你的房子高过总统府,总统的权威也没有了,所以它有一定的高度。现在我们看每一个都市,高楼大厦都比市政府高好多倍。时代虽不一样,可是这种原理原则还是没有变。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清楚,但是今天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的人越来越少了。此地不说其他,特别要提老师讲经说法的座位,这个座位称为师子座。请看经文:
上一篇:华严演义【册一】03
下一篇:华严演义【册一】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