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04
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04
2007年05月29日14:4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151 字体: 繁體

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04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佛的三个子就包括菩萨、罗汉,与六道众生。三圣六凡合起来就是九法界众生。
 
‘释提桓因’:是梵语,翻译曰‘能作’。能作什么呢?能作天主。释提桓因就是一般人所崇拜的天主、老天爷。释提桓因在楞严咒里即是‘因陀啰耶’——南无因陀啰耶。因陀啰耶也就是释提桓因。他作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中国一般人所恭敬的玉皇大帝。他虽在天上作皇帝,但还在六凡法界中,谈不上圣贤。所以释提桓因在佛教里来说,是个护法,护持佛教。释提桓因是怎样来的?他在往昔于迦叶佛时,是个很穷的乞婆子。有次见到一座破庙里的佛像金漆剥落,于是就发心联合三十二位女人共同重修庙宇,装饰佛金身。完成了这种殊胜功德,三十三人命终后,皆感现作天主。做首领的穷女人就作忉利天主,其余三十二女人就于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各为天主。忉利天是在须弥山顶上,四王天在须弥山半腰。
 
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人,同时到法华会上。还有明月天子:此天子如明月之皎洁分辉,令人见到心悦清凉。又有普香天子:此天子喜欢香气,身上常常放香,普薰法界。又有宝光天子:此天子喜欢宝贝,身上有股宝光。普香天子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欢喜香,于是放出一种普香于世上,把臭气全都驱除。如果不是这位天子放香的话,我们人在世上就真的臭不可闻。宝光天子也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贪心,喜好珍贵之物,故他放出宝光,满众生愿望。愿满则会发菩提心。这两位天子不是只有自己喜欢香与宝,而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闻香与宝贝,所以他们放出香气宝光,满足众生心愿。也令众生觉悟在世界上,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发无上菩提心。香是持戒清净,宝乃无相布施。
 
又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之半腰,他们保护著这个世界所有的众生,故称为护世四王。四大天王与其同类之眷属有一万多天人,齐到法华会上。
 
还有自在天子:此天子非常自在,住在化乐天上。化乐天的快乐是由变化而产生的,在其他天上的快乐,他可以把这快乐变化到自己的天来享受。又有大自在天子:就是他化自在天子。他那种快乐不是本天所有的,而是由其他的天,由他化现出来。此天子与其同类眷属三万天子俱,同赴法华会。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娑婆世界是个什么世界?是甜的世界,此世界最甜了。
 
有人说:‘法师啊!我听您讲经那么久,也没听您讲错过,但这回可真讲错啦!我看“娑婆”的翻译是最苦的,您现在怎么说是甜的呢?’
 
‘哦,那你知道是苦的,就不要留恋啰!为什么你还舍不了这世界?为什么我说它是甜的?就因为我看你舍不得这世界,所以当然就是甜的吧!若是苦的,你早就舍了嘛!’
 
‘法师您这样讲,我也没有什么话可讲。’
 
‘嘿!你没有话讲,我又有话讲了。什么话?这个世界既非苦,也非甜,而是一个没有味道的世界。虽然什么味道都没有,但麻烦很多,有很痛苦的麻烦。所以“娑婆”译曰堪忍,堪能忍受一切苦的环境。苦的环境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
 
1、苦苦:苦中之苦,贫穷困苦,既无饭吃,无衣穿,又无屋住,你说这苦不苦?
 
2、坏苦:或有富人,不但有屋住,且还住高栖大厦。不但有衣穿,且还穿最时髦美丽的绫罗绸缎。不但有饭吃,而且所吃的都是珍馐佳肴,山珍海味,尝尽天下美味。但好景不常,忽然间遭遇意外损伤,或者著火、撞车、被贼打劫...等,所有的富贵快乐都被破坏了,这即是坏苦。
 
3、行苦:非贫穷之苦苦,也非富贵之坏苦。但还有一样苦,什么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病,由病而死。念念迁流不停,如随波逐流,生生灭灭无有止境,这叫行苦。
 
八苦——
 
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你越爱一个人,但环境逼迫,不得不离开,你说这痛苦不痛苦?
 
6、怨憎会苦:你很讨厌一个人,不愿与他在一起,而到另一地方去。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遇到另一个人与你所讨厌的人一样,令你头痛讨厌。你说苦吗?
 
7、求不得苦:你想希求的,但求不到。苦吗?
 
8、五阴炽盛苦:这更厉害了。五阴(色受想行识)常跟著你,寸步不离,行住坐卧皆与你在一起,如火似的旺盛。这也是苦。
 
有这么多苦,皆堪能忍受,处之泰然。一般人都以为这世界如苹果,是香甜的,其实吃了才知道比黄连更苦!那么知道这世界的苦,若于修道上能受更多的苦,总是一定会成佛。
 
我以前有个弟子果舜,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捉去做劳工,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够,人若修道能受劳工所受的苦之一半,定会成佛的。所以他出家之后,日中一食,长坐不卧,行头陀行。在我所有弟子中,他是头陀行第一。
 
以后,他自己不愿意再逗留在娑婆世界上,所以用火自焚。烧完之后,身体仍是坐著,等到有人去看,用手摸他的身体,一碰就全落成灰,这就证明他有一种定力。如果没有入定的功夫,我们普通人用火往身上一烧,定会蹦跳起来。所以无论那个人说自己有定力,能入定,你可以试验他,用火烧一烧他,他若不跳起来,就真有定力。像果舜自焚化成灰,还是在那儿坐著,这才真有定力。没有这样的定力,就不要自夸有定力。所以我自己不敢说我有定力,否则就要受试验了。
 
主梵天王:‘主’,做主;梵,大梵天王。
 
尸弃大梵:‘尸弃’是梵语,译曰肉髻。
 
光明大梵等:又有一位天王叫光明大梵,与其他天王等,有一万二千天子那么多都来到法华大会。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龙在以前有很多,人人都可见到。到今时,龙却不出现。为什么现在龙不出现?因为现在人太多了,把龙吓得不敢出来。
 
龙乃属于畜类,但与一般畜生不同;它有神通变化,能变大变小,能隐能显。龙是怎样做龙的呢?龙的前生是修道人,修道时因‘乘急戒缓’,故堕人龙身。现在略释乘急戒缓。
 
‘乘急戒缓’:‘乘’即大小乘之乘,‘戒’即戒律之戒。这人修道虽很急进,但不守戒律,欲念未断,尤其是淫欲未断,对戒律苟且马虎散漫,所以堕入龙身。但因他修大乘佛道很精勤勇猛,所以有神通。
 
‘戒急乘缓’:严守戒律,但不精进于大乘法。这种修道人来生也为人。做什么样的人?很富贵,但不太聪明。他修持戒律很严谨,故做富贵人。但他不读诵大乘经典,不研究佛法,所以没有智慧,不太聪明。
 
‘乘戒俱急’:不但对大乘佛法非常精勤的向前修行,戒律也守得精严。这种修道人可以开悟证果。若不能证果,也将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
 
‘乘戒俱缓’:这种人既不修大乘佛法,也不持戒律,一天到晚非常懒惰。早晨睡到十点才起身,晚间早早就休息了。好像‘日高三竿身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一竿大约有三丈高,三竿就有十丈高。)意思是太阳高有十几丈了,但这个和尚还在床上睡觉未起身。那些求名求利的人不如我这么清闲,什么也不做,懒洋洋的更自在。乘戒俱缓者,不守戒律也不研究佛法。虽然挂名出家,实际上不修行不用功。欢喜躲懒偷安,有什么工作都不去做,尽往后退。但有什么好吃的,先偷吃些。时常好吃懒做,将来就会下地狱,一天到晚要你吃热铁丸子。欢喜吃喔!就请你吃这个。欢喜不做工,不欢喜研究佛法,到那地方不要你做,但只叫你受罪——上刀山、爬剑树、下油锅...,令你尝遍滋味,看你还懒不懒?
 
在此法华会上有八龙王,其余有许多小龙。讲到此处,我就想起在东北时,果舜(前面讲他将自己火焚,是个乘戒俱急的修道人,又守戒律又修大乘佛法)用茅草盖了一间茅棚,请我去为他开光。我带领果能、果市、果佑数弟子前往。晚上在他的茅棚住宿。于是就来了十条龙,要求皈依三宝。当时天正大旱,没有下雨,我便问十条龙:‘龙是管下雨的,为什么你们不下雨呢?’
        龙说:‘下雨需要有天帝释吩咐,有他的命令才可以下雨。否则我们是不敢随便下雨的。’
 
当时我跟龙说:‘你们应该到释提桓因那里去替我请求,我的要求是在我这方圆四十里内下雨。如果明天你们能请玉帝准许下雨,后天我就为你们授皈依,收你们作佛门弟子。’
 
我这样子对它们讲,果然第二天就下雨了,而且只在方圆四十里内下雨,四十里外就无雨下,所以在那后天我就给这十条龙授皈依。授皈依之后,诸龙皆发心修行。
 
我给这十位龙王同起法名叫‘急修、快度’——意谓快快修以便快快救度所有其他的龙种族。所以它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教化龙呢!因当时在这十条龙未皈依前下雨,所以我把果舜的茅棚命名为‘龙雨茅棚’。下过雨之后,就举行皈依仪式。讲起这话,好像是神话似的,实际上一点也不是神话,这是我现生的经验。
 
龙可以变化无穷,有神通。虽然人看不见,但是有龙的存在。现在在法华会上有八位龙王,皆各有其名。
 
1、难陀龙王。2、跋难陀龙王:‘难陀’是梵语,译曰欢喜。‘跋难陀’译曰善欢喜。这两龙王是两兄弟,以前很不守规矩,但遇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把他们两人降服了,以后就做佛教的护法,所以现在赶来法华会上听经。他们兄弟两人拥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风雨及时、五谷丰收。所以两龙王对人很有益处。
 
3、娑伽罗龙王:‘娑伽罗’译曰碱海。这龙王是住在碱海里。
 
4、和修吉龙王:‘和修吉’也是梵语,译曰多头。一个龙身,有的生七头、或九头、或十二头、或十五头。此龙王是位多头龙王。
 
5、德*迦龙王:‘德*迦’译曰现毒。他能现出很多毒气,人受此毒,则会死亡。
 
6、阿那婆达多龙王:‘阿那婆达多’译曰无热恼,没有热的烦恼。
 
7、摩那斯龙王:‘摩那斯’译曰大身。此龙王身体庞大,叫大身龙王。
 
8、优钵罗龙王:‘优钵罗’也是梵语,译曰青莲华。这龙王叫青莲华龙王。
 
‘等’:不仅仅这八龙王,又有很多其他龙族。每一个龙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带了许多龙子龙孙、小龙们,皆赶到法华会上来听佛讲经。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不但有龙,又有紧那罗,也是天龙八部之一。‘紧那罗’译曰疑神,因为他好像人,但头上生了一个犄角。他是玉帝之乐神,常为释提桓因奏音乐。
 
1、法紧那罗王:他有种种的方法来奏音乐。
 
2、妙法紧那罗王:他不但有法,而且还非常的妙,奏的音乐是美妙中听,人人都欢喜听。
 
3、大法紧那罗王:他所奏的音乐非常浩大,法也大,声也大。
 
4、持法紧那罗王:他奏出的音乐,会令人生出欢喜心,依法修行。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干阔婆王亦是玉帝的乐神,为释提桓因奏轻松的音乐。
 
1、乐乾闼婆王:所奏之音乐,非常好听。
 
2、乐音乾闼婆王:他所奏出来之音乐,比乐干阔婆王还更好听。
 
3、美乾闼婆王:能奏出非常美妙动听之音乐。
 
4、美音乾闼婆王:能奏优美的音乐,最微妙最悦耳。
 
他们最爱嗅香,以香为食,所以当玉帝想听音乐时,只要点起栴檀香,他们就带著百千眷属来参加法会。
 
在这部经里虽有提到能奏各种美妙音乐的神众,但他们本非佛教所有,而是归玉帝所管辖。玉帝在皈依佛后,他和他的眷属部下都成为天龙护法。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王又名无端正,也称为无酒,因为彼有天福而无天权,男的面貌奇丑,女的却很漂亮。他们爱斗争作战,一如世上好战份子及凶狠之猛兽。
 
1、婆稚阿修罗王:‘婆稚’是被绑之意,被谁绑?被天兵天将所绑也。或译为最胜,能胜一切情欲境故。
 
2、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此谓广肩髀(大肩膀),以能荷法故。
 
3、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是海水波音之义,或译为净心。他是玉帝之岳父。
 
4、罗侯阿修罗王:此云障持,其身长广,手持日月,障覆光明,换言之,他时时为烦恼所障碍,以致终日发脾气。
 
这四种修罗之眷属皆来听闻佛法。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王是大鹏金翅鸟,羽毛金色。
 
1、大威德迦楼罗王:其威德最大,胜诸同类,能遮天盖地。
 
2、大身迦楼罗王:他居住在金刚山大树之上,两翅展开长达三百三十六由旬。
 
3、大满迦楼罗王:此鸟只要往海中一蹲,海水尽泻,并能以翅煽开海水,及入海啖食而大满其意。
 
4、如意迦楼罗王:此鸟颈上有如意珠。只要他想到吃龙,龙皆自动入其口,非常如意。就因为金翅鸟有吃龙之本领,以致龙几乎断种,为了保护其生存,龙王乃求救于佛。佛遂将其旧袈裟给龙王,龙王将之分为一条条线,每一只龙予一缕线。果然金翅鸟不得食其肉。于是金翅鸟也向佛抱怨,佛于是趁机劝他勿再吃龙肉,并答应以后在僧伽用饭时,分一些给他吃。此四大鹏金翅鸟遂皈依佛陀。现在带著他们的眷属到法会听法。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阿阇世王即韦提希子,是频毗娑婆王之子,亦是众王中最凶恶者。因彼曾犯五逆重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众。他之所以这么大逆不道,皆因提婆达多(佛陀之堂弟)从中挑拨离间。因为提婆达多早已想谋夺佛位,所以唆使阿阇世弑父、弑母以夺王位,欲仗阿阇世王之势力来对付佛陀。没有人性之阿阇世,将其父王囚禁于七重墙门之监狱内,想要活活将之饿死,且不准人见大王。其母韦提希唯有偷偷的将葡萄浆水装入空心之璎珞内,然后亲自交给其夫作为充饥之用,两人相对啼哭,痛不欲生,天地间岂有弑父之子?在悲痛之余,生起求助于佛之心。此念一生,佛马上得知,并派遣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到狱中为彼等说十六观经,彼等依法修行,果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韦提希’是思惟之义。
 
‘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未出生前就不吉祥)或为断指之义。在他出生后,其母极为厌恶之,而将其手指咬断,故称折指或断指。
 
阿阇世王本来罪无可恕,应堕无间地狱,所幸他后来能真正起大忏悔心,改恶从善,皈依佛陀,并带了眷属到法会闻佛法,向佛顶礼后,退身就一面坐。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时,所有的天龙八部纷纷向佛顶礼,各安其位。‘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居士)及优婆夷(在家女居士)。四众另外的一个意思是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及结缘众。发起众——知道众生机缘成熟而向佛发出问题,有权巧方便之智慧。当机众——从佛闻法,得道授记,如金刚绖之当机众为须菩提。阿难及二十五圣是楞严经之当机众。阿弥陀经的当机众是舍利弗及大阿罗汉、菩萨等。影响众——大菩萨们早已听过许多佛所说之法,并已明了,但是为了影响他人对法生起信心及诚心,也特地来拥护道场,使他们注目聚神而洗耳恭听。结缘众——余虽预闻,心未明了,用为远因,结缘众也。彼等亦以物品或食品来供养三宝及与法会大众结缘。
 
当时四众弟子周围旋绕,绕佛三匝,由右边绕至左边(因为当时四众不知如何绕佛,净居天人就化成人,带领他们从右往左边绕,然后退坐一面)。除了绕佛外,尚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佛、供养佛、赞叹佛。我们在唱赞中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或‘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礼佛作观的偈语。
 
再讲一讲结缘之重要性。如果没有‘缘’,即使你对他再好,他也还是对你不满意。从前,有一位能过目不忘、辩才无碍之法师,天人都来听他演说微妙之法,只是与人无缘,故无人来听他说法。因其深明因果故,特地购买许多米,然后到深山饲喂小鸟,并不停的念大悲咒、楞严咒加持这些米,观想所有小鸟吃下此米后,得以托身为人,舍离飞禽身。过了二十年,这位法师再出来演说妙法时,竟然有许多人,且都是年轻人来听法,都是必恭必敬、五体投地。这群年轻人皆是昔日之小鸟,得其法施故方能为人。为报恩德,特来拥护道场。是故要常与人结善缘,不要以嗔心对人,否则与人无缘,人人皆避而远之。
 
‘供养’,是要用诚恳及真心来供养。真心即是能舍之心,能舍掉所心爱执著的东西。诚恳心就是没有杂乱心,做事要实实在在,专心一致。
 
从前,有一个乞丐,因见人供养三宝修功德,而引起他也要供养之心,但因钱不多,只足以购买一瓶油来供养三宝。这时庙上之方丈和尚(具有天眼通)却出来迎接他,并请他吃素。于此之同时,又有一个富人,也送来了一篓油,有三百多斤,作为供养三宝之用,然而,方丈却不亲自出来会客,只叫知客僧招呼他了事。许多僧人皆不明其意——为何方丈如此厚待一个只能以一瓶油来供养三宝之穷人,却冷落另一个送三百斤油来的富人?当他们在议论纷纷时,方丈就解释说:‘以一个富人,买二、三百斤的油算不了什么。然而,以一个穷人份上,能将身上仅有的钱,全拿出来供养三宝,虽然只是一小瓶油,但其功德却远远超过那个富人。这叫难舍能舍,他才是以其真心来供养三宝,他是一位大护法!人在极为穷困时,还会想到供养三宝,这个功德才伟大哩!而一个人今生富有,也就因为他前生所修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所积下来的福荫。’听完这一番话,众徒方明白,供养三宝需要有真心及诚心,才名为真供养。
 
恭敬佛时要身心恭敬,内外合一,尊敬而不轻慢。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法时有六种祥瑞:(一)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
 
佛陀这一次的说法跟以往不同,因为此次是先说法而后入定。佛陀为一切菩萨,在大法华会上,讲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大乘经’,有七义:(一)法大——即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经亦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内。(二)发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转,名为发大菩提心。(三)解大藏——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净大——能见道而净心大。(五)庄严大——即福智大。(六)时大——佛能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长的时间,亦可称为因大。(七)具足大——是六度万行都圆满了,以相好自严而得此菩萨果,亦可称为果大。因为有这七种意思,所以叫大藏,摩诃萨有七种大,但跟这个是迥然不同的。
 
‘说大乘经’,上契佛经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故名契经。在说法华经前,佛陀先说无量义经。‘无量义’,即无数量之义。无量乃从有量而来,有量从一而来,一则从无相而来,无相却从实相而来,所以无量义亦是实相义经。所谓实相无相——无生死之相、无无相、无涅槃相,而无所不相。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也即是实相。甚至连一也没有,只是人头上安头,弄出一个‘一’来,这是自寻烦恼而已。
 
‘无量义经’,是教化大乘菩萨的一个方法,‘为佛所护念’,无量义经是佛自所证得,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说完了无量义经后,就结跏趺坐,亦名莲花坐、金刚坐。结跏趺坐,非常有助于修道,不会使人昏沉打瞌睡,且易生出定力。由定自然发慧。人能端然正坐,即本有之戒体能现前。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拥护,其他妖魔鬼怪自然会避而远之,所以金刚跏趺坐是修道最圆满的一个坐法。现在以一公案来证明其重要性。
 
关忠喜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个修外道的,有徒众三千人,但他却了解本身无道业,未能了生脱死,为此他急于求正道,到处找寻明眼善知识,但过了三年仍遍访未遇。
 
一夜,他的侄子关占海,从未见过我,竟梦见我,且求道于我,而我却用手从他头顶往下撕扯,剥下了一张猪皮,并说这张孽皮去掉后就可以修道。第二天,我去拜访他的叔叔时,关占海一眼就认出我,并从他叔叔口中得悉我在亡母坟旁守孝三年之事。两人惊喜万分,认为‘道’送上门来,竟一起跪下来要向我求道。但我说我没有道行,不能收彼为徒,可是我能带他们去找名师。结果因为关忠喜找不到令他满意之师父,他又回来向我求道。我说我没有道,不过却能教他修行之方法,但他必须先学好双跏趺坐。他果然依法修行。此人双膝奇大,要学双跏趺坐实在相当困难。他的一边脚,跷起来有半尺多高,怎样也不能贴地。然而他一点也不怕辛苦困难,仍然坚持要坐下去。这么一坐,可把两个膝盖弄得又红又肿。过了七十多天,我去看他时,他竟连走路也不行了!我劝他不要过分为难自己,但他却坚决的说,除非自己死了,否则一定要把它学好。如果连双跏趺都练不成,还说什么修道呢?
 
过了一百天后,我再去看他时,哦!他的双膝不肿、不痛了。非但如此,他还能把腿盘得很好,有志者事竟成,他的双跏趺成功了!我遂教他坐禅之方法。
 
他的侄子关占海,一如其叔叔,寻师五年亦未能如愿。结果还是再回来,并抓著我的袖袍跪下。我问他:‘你做什么?’他说:‘我寻师多年,如今才发觉您才是最真的,希望您收我为徒!’眼看他拉著我的袖子,我就装著发脾气,并拂袖而去。那知走了半里多路后,回头一看——他还跪著!‘你在做什么?’‘您不收我为徒,我就跪死在这儿!’为了试验他的诚意,我再次拂袖而去,这回走了一里多路,回头见他还是跪著不动,足见其诚意十足,于是收之为徒。他是我在东北所收的第一个徒弟。
 
关忠喜依法修行了五年后,有所成就,就想见我,并要说感激的话,因为他已预知往生的日子。但这一件事他一直都不能满愿,因为由始至终,我都未能与之联络。果然,正如他自己所预科的那一天,他便端坐安详往生了。是日,许多忖人皆梦见有两位青衣童子领著他到西方去!所以结跏趺坐,对于修道上有莫大的帮助。
 
佛说完无量义经后就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即入实相定。‘身心不动’,身不动即心不动,心不动则身不动,这个真心(非肉团心)本来就不动。这是佛之入定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这一段文是雨华瑞。在佛陀入定,身心不动之时,天华从天下降。曼陀罗华即小白华,摩诃曼陀罗华即大白华。曼殊沙华是赤红小华,而摩诃曼殊沙华是大赤红华。这四种华都散在佛陀身上,及法会所有大众,皆得供养。这四种华代表四种位置: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十地;也即菩萨道的四种进度,是修行所必经之阶段。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地动瑞。佛陀为了表示法华经之重要,而现出种种祥瑞。普遍十方三世佛的国土,都有这六种震动——震、吼、击(声音),动、涌、起(形像)。这些震动喻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将其扩大,六种震动中,每一种内分三种,共为十八种,亦即喻为十八界。如何将每一种又再分为三种?譬如‘动’——可分为动、遍动、等遍动。‘震’——震、遍震、等遍震。‘吼’——吼、遍吼、等遍吼。‘击’——击、遍击、等遍击。‘涌’——涌、遍涌、等遍涌。‘起’——起、遍起、等遍起。
 
‘动’,只是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是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及北俱卢洲),皆为震动。‘等遍动’,即三千大千世界皆震动了。
 
这六种震动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亦即表示,欲破无明,先要经过六次遍动的阶段。修习禅定者皆会亲身体验,经过这些阶段。对没有修禅者来讲,这只是六根之震动而已。
 
‘涌’,从东边涌出而西边落;东涌西没。东为木,也即青色;青色喻肝脏,属于眼根。南方为红色;火也,也喻心,属于舌根。西方是白色,属金;指肺部,属鼻根。这表示‘眼’之功德生,则鼻之烦恼灭;眼之烦恼灭了,则鼻之功德生。这六根皆有其功德,功德生时烦恼灭,烦恼生时功德灭,也即是六种震动。北方是黑色,属水;喻肾脏,属于耳根,亦与其他五根互相交流功德及烦恼。身属于四方(眼耳鼻舌皆在其内)。意有攀缘这四方之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及妙觉是外之震动,而眼耳鼻舌身意却是内之震动。
 
这六种震动是‘地动瑞’,表示六根门头之震动。这六根互相帮忙,结成一党,狼狈为*,能造善,亦能造恶。造恶时会使法身堕落三恶道中(地狱、饿鬼及畜生)。但人成佛,亦要*六根之互相帮助。如鼻子之功德生出来时,眼睛之烦恼则灭。什么是眼睛之烦恼?什么是眼睛之功德?当眼见自己所喜爱的色(物质),但又得不到时,就会产生烦恼,随而起贪著之心,也即是烦恼之根源。然而眼睛也会带来不少的功德,它能助人看经典,研究佛理,深入经藏;或见到佛像而起恭敬礼拜之心。以此类推,此六根皆具有协助或破坏之功能,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它。用之为善,则有功德;用之为恶,必堕落无疑。所以楞严经云:‘成佛或堕地狱皆依此六根也。’所以说愚痴即是智慧,这个道理跟六根的运用是一样的。比方说若能善加利用耳根来闻法,佛法听多后,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此等道理,可以将衣食住行作为比喻。人为什么要吃饭?为养命故。穿著衣裳,为御寒故。所以吃饭、穿衣、睡觉是生命中所不能缺少的。而我们自性却极需要佛法来滋养,不然问题就会产生。因此就得利用六根来成无上觉道,此谓六根震动也。学过坐禅的人,会有这种震动的经验,或手,或眼,或耳、鼻、舌、身六根震动之情况。楞严经云:静极光通达,别有一重天;此是修禅之功夫到了极点,现出来之一种境界。如果不起执著,将是一个善境界。
 
在这个暑假的楞严法会中,有人坐禅时,手会自动,这是身体之变化,动则变,变则化。身体的自动,是人在修禅时曾下过一番苦功才发生的现象,但必须经明眼善知识的指点,才不会误入歧途或生恐惧心,或因此而放弃修禅。其实这种恐惧是多余的,此自动不外是六种震动之一。佛经上所谓之道理,必定和我们的自性身体都相合,无非是为我们找一条相应之道路,而这条道路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来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恶习坏毛病。然而人虽有这种种之坏习,却不能自知,以致终日为尘劳所转,以苦为乐,一天天往下堕,还不醒觉。因之,佛于此经中以六种震动为喻,来对治六根,作为消除恶习之方法。‘震动’即是破除无明烦恼。六种震动是破六种无明;破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之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等觉之无明,此为六种成佛之阶段,也即是六种次第成佛之果位。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是众喜瑞。
 
当尔之时,也即是在六种震动之时,于法会中有大比丘、比丘尼...。‘比丘’有三义:(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恶。‘比丘尼’,其义同上,是出家之女众。从前,有一位修行者,为了确定自己真已开悟,就去参访一位已开了五眼六通之高僧。当高僧知其来意时,就开始‘考’他:‘你有什么所得?’修行者:‘我没有所得。’高僧再问:‘你开的什么悟?’他回答:‘我知道比丘尼是女人做的!’高僧一听,马上给他印证,说他真的已开悟了。为什么说他已开悟?因为高僧知道来者没有一丝一毫打妄语,他是很肯定的答话。那么,如果我们作同样的答覆,是否亦算是开悟呢?非也。开悟不是拾人牙慧,凡是学人已讲过的都不是真开悟。除非是自己悟出来,另有一番见地,而这句话又要是从未有人说过的。
 
‘优婆塞、优婆夷’,有两义:(一)近事男或近事女。(二)住在庙里的男居士或女居士,或称为近住男或近住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为四众弟子。此外,还有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诸小王、转轮圣王...。‘夜*’,是速疾鬼,又名勇健;勇猛捷健之义。此大力鬼神,可以移山倒海,一手把山推至百里外,另一手又将它拉回来。‘摩侯罗伽’,是一种比龙之身型较小之大蟒蛇。‘非人’,为八部鬼神之一。‘转轮圣王’,有大福报,有千子,又拥有七宝,其中一宝是如意宝珠。此宝珠能令其主人随时随地得到所需要的钱物,要多少有多少,遂心如愿。此外,他有金轮车,可在转眼间载他周游四天下,路程比去月球还远得多哩!是以,当初若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时,不放弃王位去修无上佛道,就只能成为一个转轮圣王而已。有人会很狐疑的问:‘佛陀时代若没有转轮圣王,那么,转轮王到底从那里来?’转轮圣王由他方而来,不是我们所能见到或听到的。‘知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以为自己所见不著的就说没有这一回事。一个人除了自己之居所外,尚有邻居、有城镇、各大城市等等,因此要把视野放宽,不能以一个乡巴佬之眼光来看城市。‘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因未曾听说过此佛法,故‘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当时,众生皆欢喜而专心观佛,佛亦欢喜,故眉间放出白毫光。这是说法瑞之六——放光瑞。现代之造佛像者,皆在佛像眉间镶上一粒珠或宝石来代表佛之白毫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东方属木——象征春天万物生长。此喻万八千世界之众生慧命皆在佛光周遍普照下得以增长。以上六种说法瑞皆为得度之放光瑞。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现在所现的为他方得度之祥瑞。佛所放之光,非但照见此世界之祥瑞,甚至能往下照至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此地狱一人下去即满,多人下去亦满,受苦的时间和空间皆无间断。只要罪孽深重,而堕入其中,则万劫难复矣。‘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即色界之最上一重天。从这娑婆世界之东边看去万八千的国度,可尽见彼土的六道众生(六趣众生),每一种的果报皆能清楚看见。
 
‘六道轮回’,是天趣、阿修罗趣、人趣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阿修罗有时亦可列入三恶道中而成为四恶趣。‘天’,是因为修五戒十善而得生天。作为一个人之最基本条件是持五戒:(一)不杀生戒。持此戒者,能得寿命增长,有长寿报。相反的,嗜杀生者,会有短寿命或夭亡之果报。这亦说明人为何有长寿或短命之分。(二)不偷盗戒。偷,损坏他人之财物及福命;盗,即未得他人之许可而擅自拿去某种物件或钱财。果报是在今生或来生中,自己的财产亦会被人偷盗或抢走。如果能够持不偷盗戒,则得以富贵增长。(三)不邪淫戒。淫人妻女者,将来之果报即被人玩弄,或自己的配偶不贞,婚姻出毛病,家庭破裂等等障碍烦恼。(四)不妄语戒。即不以谎话骗人。然而有些人却说,我这一生都是老老实实,从未骗过人,又没害过人,为什么老是被人骗?被人害?须知这种果报非为一生所造,而是通三世,即过去、现在及未来。从前所造下之妄语业,在因缘成熟时,业报现前,就要受被骗害之果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五)不饮酒戒,也包括吸烟、抽大麻、吃迷幻药、吸毒及麻醉性能使人失去理性之药品。饮酒会令人越喝越多,喝越多就越糊涂,以致扰乱性情,而做出种种酒后失常之罪行,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现时医学界对药品之滥用,亦应列入此戒内。因为过份的使用麻醉或刺激性药品唯有使病人之病情恶化,使精神更加散乱而不安宁。
 
五戒,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主要在于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恶习,更进一步,连杀、盗、淫、妄及饮酒之念亦不起。凡未获得他人之许可而偷偷的拿去使用,即是犯盗。譬如见人买了一瓶酒,心里想:好香的酒,是我的就好了,可以先来一杯...这个念头一起,则已犯了盗戒及饮酒戒。是不是不饮酒的人就不会犯饮酒戒?非也,人虽不喝酒,但也会饮牛奶或其他饮科,若起贪爱执著之念,亦是犯此戒。譬如,见冰箱内有一罐牛奶,于是一念贪起,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就喝,喝完了后不晓得是谁买的。牛奶是小事,但未经他人之同意而喝了,即犯偷盗戒。反过来说,牛奶被偷者,亦应起反省之心,为什么他人会偷我的东西?哦!那是我前生曾偷他人财物,这是一种报应。以此作为回光返照,时时提醒自己,以后不再重犯。但是偷取牛奶者则不能说,现在我偷你的,等来生再偿还。须知来生可能无物来偿还于人。总而言之,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不是自己所有的,若未获主人之同意而擅自取走,即犯了偷盗戒。其他基本戒的道理亦复如此。
 
‘天’的福报是无穷无尽,但极高也必堕落。福报享尽时,五衰相现,还是会堕落。因此,只修天福而不修慧,则永远辗转于六道轮回中。‘阿修罗’,亦是修五戒十善,但却坏在以斗争心来做功德,在行善布施时总爱出风头,争第一,在众人前更是以大慈善家之姿态出现,出的钱一定要比别人多。以这种炫耀自我的方式作为布施,简直是以金钱来买名誉,根本不是真心行善,故所得之功德亦是有漏的。更有一些虚伪之士,表面上静悄悄的行善,暗地里却又故意让人知道他们在布施——这种偷偷摸摸,自我宣传之伪君子,比那些在人前大事宣传自我功德之辈,更为阴险欺诈,属于阴性之修罗。‘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在种因时心不真,将来所得之果亦会变成恶果。若其心不正、好斗争、嗔心重,来生会成为阿修罗,因此在布施时不要错因果,应以真诚及乐善好施之心来行事,才会有善果。‘人’,亦是修五戒十善而来,属下品之五戒十善,阿修罗是中品之五戒十善,而天是上品之五戒十善;这三种皆为三善道。
 
三恶道之果报皆由贪、嗔、痴而起。‘贪’太多会成为饿鬼。人在生时太贪吃,结果死后什么也吃不到,一无所有。‘嗔恨’心太重者,会在死后入地狱受种种苦刑,如入油锅上刀山或剑树等等。因此脾气坏的人要改过,没有脾气的则不要使之生起。学佛可以使人明是非辨事理,明白因果后就不会有愚痴的行为,而能得般若智慧。人太过愚痴,则其果报会随其业力而沦为畜生。愚痴的言行即是诽谤三宝、拨无因果,自己不但不信佛,还怂恿别人也不要信佛,自以为很聪明,硬说学佛是很笨很迷信的事,结果得畜生之果报。
 
所以在六道轮回中,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成佛之因可成佛。但若是种下地狱之因,定会下地狱去,是以要上升或下坠之权力,皆在人本身之抉择。六趣众生之种种相貌皆在佛陀之白毫光显现出来。这一段是他土六瑞——(一)六趣瑞。(二)见诸佛瑞。(三)闻说法瑞。(四)见众得道瑞(证果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双。‘白毫光’,表示中道了义,不偏左,不偏右,而在两眉之间;亦表示法华经圆顿法门,中道实相之道理。
 
白毫光能伸能缩,近时亦能照远,犹如琉璃筒,光明遍照。这情形就好像在黑暗中,忽然开了手电筒或车头灯,一道光明划破黑暗而直射向前,能照远处。而此白毫光是遍满整个宇宙虚空,随意照那一方皆可,现在所照的是东方万八千国土。佛陀在过去没有示现眉间放白毫光,只有在法华经法会中才现此瑞相。在楞严法会中,佛陀说法时,是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这两种光皆有不同之意义。人只要能听到法华经中之一偈一句,即能种下成佛之因。但要多久?这可不一定。能闻法华经者,皆有善根因缘。故佛法与我们有重大关系,可以使我们悟道成佛。有些人却不以为然,还说我才不相信我会成佛。然而,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的。尽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佛教内。即使他现在不相信,将来他也会相信,也能成佛,这就是妙法莲华经微妙之处。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这是见诸佛瑞,是圣和凡相对;圣是佛,凡是人。如来之白毫相现出了诸佛国土及诸佛,在教化众生。是以白毫光又有两义—(一)应机设教。(二)断惑除疑。像阿弥陀佛亦有白毫相光,如阿弥陀佛赞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表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是无与伦比。‘白毫宛韩五须弥’,眉宇间所放出之白毫光不停的在转动如龙舞,光之宽度如五座须弥山。‘绀目澄清四大海’,清澈明亮的眼睛如四个大海水。‘光中化佛无数亿’,弥陀佛于白毫光中又再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亦化成无量无边之菩萨。‘四十八愿度众生’,每一愿皆令众生成佛。‘九品咸令登彼岸’,人可分为上、中、下品,从三品中又分为九品。故九品莲华即上上品、上中品及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及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及下下品。这九品之众生在阿弥陀佛加被下都能登涅槃之彼岸。
 
释迦牟尼佛之白毫光亦大如五座须弥山。在观佛三昧海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出世时,白毫光是五尺,修苦行时是十四尺,成佛时则有十五尺。白毫相中间空,白色如琉璃筒——表示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中间空代表中道,亦是‘常’之义。其相柔软表示‘乐’卷舒自在,随意的可长可短代表真‘我’。白色是清净,亦喻为涅槃四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中道、实相之宝印,于白毫相光中又见他方国土之诸佛,而释迦牟尼佛由出生乃至于涅槃,一切修苦行,种种相貌及功德,亦在光中显现。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是闻说法瑞。诸佛皆在每一个国土说法教化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使他们依法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或成菩萨,或得佛果。此为证果瑞。是人和法相对,亦即闻法瑞和证果瑞之相对。‘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又见菩萨及大菩萨。‘种种因缘’,以种种因缘来修种种之法门及教化种种众生。‘种种信解’,指四谛法、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等之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以种种行门,修种种法。‘行菩萨道’,佛陀之白毫相光由此土到他土,表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萨道。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般’,是入灭之义。涅槃是不生不灭,圆寂之义。功无不圆,德无不寂——功德圆满。此现诸佛施教化众生之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现灭息教化。乃至起塔而做佛事,是以表示始于出世,而终于像法。‘以佛之舍利起七宝塔’,以佛之舍利来建塔。‘舍利’,是灵骨之义。这是在佛入灭后,以火焚之获得的舍利,其数无量,故建塔而供养。‘塔’,有两义:(一)方坟。(二)高显。此七宝塔供养舍利,表示佛之法身所在,这是现佛涅槃瑞。菩萨行行瑞及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对。菩萨为始,佛为终。以上所讲皆为他方国土瑞。‘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处涅槃。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之佛,是补处菩萨。‘弥勒’译为慈氏;又名为‘阿逸多’,无能胜之义。他以慈眼平等视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心。现在他不明白佛陀为何要以白毫相光现神变相(化现神通力,变净土相),于是引起他一连串三个念头——为什么佛陀要现六种瑞相?今世尊入于三昧乃不可思议希有之事,应该问谁?哦!可以问文殊师利菩萨,上座法王子。他曾经供养过去无量诸佛,自然会明了此希有祥瑞之事,我就应当去问他。‘文殊师利’,妙极或妙乐之义。为何弥勒菩萨会起疑问呢?因为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九地菩萨又不知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亦不知等觉菩萨之境界;何况是佛境呢?所谓庸人不知智者。庸愚之人不知有智慧者之境界,不是过之就是不及;心散之人不知定者。总是心神不宁,瞻前顾后,心根散乱,不会了解人定之境界,所以凡夫不知圣者,小乘不知大乘。舍利弗是小乘阿罗汉中之大智者,可是舍利弗又不能了解菩萨之境界。一般菩萨又不能明了补处菩萨之境界。‘补处’,将来补释迦牟尼佛之佛位。弥勒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菩萨。然而,补处菩萨又不知尊极之佛果菩萨,是故他才会起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不但是弥勒菩萨,连这四众及天龙鬼神等也起了怀疑之念头,为什么佛陀要现光明神通之相?其实弥勒菩萨并非真的不知佛陀现瑞相之因缘,他也曾供养过无数过去诸佛;他只是为了请法,为了替大众释疑,才现怀疑之相而咨询文殊师利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这时弥勒菩萨欲求开示决疑,又见四众弟子及诸天龙鬼神等生出疑念,于是问文殊师利菩萨。‘鬼’,分为饿或饱鬼。鬼之义为皈也,皈回去。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无明烦恼而造业,死后由其业力带去(皈去)地狱、饿鬼道。因为生时不会好好利用此‘人身’来修善,死后方知错用心,走错路了,以致背觉合尘而沉沦于苦海中,苦不堪言。但是若能及时回头,知迷返觉,佛陀亦能令之登彼岸,终能成佛。‘神’,天心之义,有神通及自然之感应。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言:‘请您慈悲告诉我们,什么因缘,佛要现此希有神通之相,放大光明而照于东方万八千土?同时又俱见无数亿佛之国土及佛宣说法相祥瑞。’以目前科学界最先进之发展,以为登陆月球或发射人造卫星到别的星球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似白毫相光早已悉知悉见一切宇宙多度空间之秘密。显现在白毫相光中之万八千国土,一切众生及诸佛是那么清晰、美丽而庄严。为了令众生明白佛意,于是弥勒菩萨再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的导师——佛陀何故眉间白毫,大放光明普照呢?‘导’,是引导。导师即是释迦牟尼佛。他引导我们从黑暗走到光明之路,回到老家去。是那一个家?常寂光净土也。这时天上降下白色及红色的曼陀罗及曼殊沙华,不但美丽柔软,并且散发出栴檀香味,直到周围四十里。所以众生皆欢喜而满足。天华既集,地则庄严而清净,而此世界,又发生六种震动,四众都因睹瑞而身心畅快喜悦,这是前所未有之希有事。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佛陀之中道白毫光先照东方,再照满八千土,乃至整个虚空,皆成了金色之瑞相。‘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有’,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有顶即是三界中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界原为无色界,无形色故不可见,但却于白毫光中而能承光远见。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辗转难出。生死即是所趣之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即指精神与身体)。‘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正是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看你住那边跑而已。修的是修善业,造的是造恶业,要上升或下堕,全在自己掌握中。人身难得矣,若不赶快修五戒十善而行恶,则来生不易再为人。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这是就因地而说。修善者得好的果报,若造恶则得丑之果报。这一切都是顺心性,顺著业力而趣。故众生于六道中互相造业而互相受报,辗转轮回,旋出旋入,永无了期。这一切业缘果报,皆在白毫光中尽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又见诸佛,佛是圣中之主,犹如师子一般。这一种法既微且妙,极为希有。佛之声音非常清净,言词非常流利圆满,既响亮又柔软,悦耳动听。每一个人欢喜那一类的声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种声音来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梵音深妙’,这种清净之音非常深妙,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受而深信佛乃胜智。同时他方世界每一位佛皆在其世界演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全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种种因绿’:因为人有种种根机及种种习气毛病,是故要以无量比喻而为众生说法,使他们得以明了真正之佛法,而依教奉行。‘照明佛法’:以智慧之光明来了解一切佛法。‘开悟众生’:使众生之智慧及菩提增长,一如金矿,若不将它开发,则永远不会取到真金,这也是比喻。人本来具足佛性,可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若能遇善知识为其点破,及谆谆善诱,则可依教奉行而得返本还原。所谓‘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若人遭苦’:一般的凡夫,虽然身心皆受苦,却不知是苦,反而以苦为乐,于是苦上加苦;越受苦时则越要造苦。无明烦恼为苦之来源,可是人却执著而不愿舍弃它,故不能脱离苦海,反更堕入地狱,永远受苦沉沦而不能自拔。而外道亦为要了苦而寻求门路,却摸不著了苦之路,终因背道而驰,堕入饿鬼道中。
 
有些世智辩聪之人,虽然有点小聪明,也通达世间法,却不明了出世间法。因此,当苦难来临时就不懂得如何去应付,要了苦时反更造苦。当一个人处于贫病交迫之逆境时,若能了解‘受苦即是了苦’倒好,知道这是前生所造业而招来之果报,今生就要安份做人。但若抗债不还,自造业而不自己去承当,反更怨天尤入,甚至于利用小聪明去偷、抢、拐、骗;那么‘上得山多终遇虎’,骗人之伎俩终会为人所识破。当计谋一败露、盗铃一响,警察马上来抓人。于是就得到坐牢之果报,或长期或短期,皆由其犯罪之轻重而定。这种果报只限于身体上受苦而已,最严重的莫过于此种恶业会导致将来得到畜生之果报。人之所以会遭苦,皆因本身所造种种恶业。若再不醒悟,则不能再为人而堕入三恶道中,亦称为三涂苦。
 
‘厌老病死’:苦有三种:(一)苦苦:苦中之苦。(二)坏苦:本来没有苦,但因为快乐是很短暂,乐不久住,是以称为坏苦。(三)行苦: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犹如大海中之波浪,前浪灭时,后浪又生;后浪灭时,后后浪又生,循环不息。因此行苦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此外,尚有八苦:(一)生苦:当小孩呱呱坠地就哭著:‘苦啊!苦啊!’可见世间有多苦。但是在此堪忍(娑婆)世界住久了,反而以苦为乐,流连忘返。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于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于冰冷地狱一般。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在出生之际,犹如两山相压;出生后,经风一吹,身体又像被刀割,痛入心肺。但是对于这种种‘生苦’,一般人过了三岁后也就渐渐淡忘。(二)老苦:年纪大了,健康衰退,眼蒙耳聋,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老态龙钟,五官不再受其指挥。换言之,无人能阻止自己日渐衰老,这不是很苦吗?(三)病苦:这苦更是无人可避免,不管你是国王,或总统,或大臣等等叱吒风云之人物,都得屈服在病魔老死之下。病症有种种,而患病所带来之痛苦亦数之不尽。(四)死苦:最苦莫过于死苦及生苦。生时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是以学佛之目的为何?即为了生死而脱轮回。
 
(五)爱别离苦:世俗多贪著情爱,难分难舍。但越是恩爱,到要生离死别时越痛苦。一般人误将爱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之一部份,而自命为多情,或以痴情种子自居,于是爱人去那里,他也紧紧跟著,那怕是上月亮或往太阳处,皆尾随不舍。有的甚至为了爱人而殉情,这些都是最愚痴之行为,因为,殉情岂不成了‘死苦’!为爱人之去留而烦恼,也即为爱别离苦所困。这些情爱皆为沉沦苦海之因,若能拔除出来,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即不再受轮回。否则于苦海中头出头没,永无了期。
 
(六)怨憎会苦:这个人我最讨厌!我不想见他!但若对自己的太太亦起了厌恶之心,而她却常常紧跟不舍,那真是‘相见憎如不见’,或者自己讨厌某人而要避开他,可是偏偏又窄路相逢!这些都是‘怨憎会苦’。然而,心自在则一切自在,心如意则一切如意。如心内有著太多厌恶憎恨,所见所闻亦不能使自己如意,就是自讨苦吃。
 
(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亦是苦。若想升官发财,或男的想求个好太太,而女的又想嫁个好丈夫,但是都不成功,于是烦恼生起,夜不安寝,食不知味,精神恍惚,心神不定,苦也!有些人说我并没有这些贪求,该是没有烦恼了吧!但是,殊不知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一天天的要我们的命。(八)五阴炽盛苦:身体原本为苦,是无常。是故此八种苦时刻逼迫我们,支配我们,心为形役。故佛陀‘为说涅槃’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若不执著此假躯壳,而求无上道,则能得涅槃。亦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乐,故‘尽诸苦际’,一切苦之边际亦能了。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05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03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