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药师专栏>>药师本愿经讲记5
药师本愿经讲记5
2007年04月11日11:1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168 字体: 繁體

丙三  赞许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此称曼殊为童子;童者、独也,表般若无分别智,独一无二。又、此无分别智出障圆明,最极清净,一切无漏功德皆由此生。盖真见道位,此智现前,舍前诸漏,具足无漏,故称为童子;即表根本智。善哉善哉,乃双叹之词;以曼殊之问,具足上求下济之义故。诸佛名号本愿功德,此非过未诸佛,即指现在十方诸佛。说诸佛法故,可令闻者业障消除,解脱诸缠。缠、即缠缚,如人犯罪,杻械枷锁被缚其身.不得自在;众生被三障所缠,囹圄其身,亦复如是!若能闻法修行,即可解脱诸缚,出三界樊笼,如鸟翔太空,鱼游渊海,得以逍遥自在也。虽一切时皆有业障众生,今曼殊唯指像法者,正为像法有情极可悲愍。佛体其意,叹为甚难,故允所求。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为诫劝词。谛者、审也,诫听法时,须深审察,一字一句不得含糊,方能得益。既审闻后,又须如理思惟,乃与无漏法义善能契应;此乃由闻慧而起思慧也。又、善谓善巧,能善巧思惟,即可触类旁通,会融其义。须能如是听法,方不辜负说法者心,故先警诫。
  丙四  乐闻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曼殊既蒙世尊赞许,心怀踊跃,随声作答,故曰唯然。唯然,形容其答应得迅速自然,毫无勉强。故常人答应之快者,亦曰唯唯。乐字之本义为音乐之乐,圈入声,为快乐之乐;今为好乐之乐,宜圈去声。
  上为本经缘起之叙,依曼殊之问及佛之赞许,说此经之缘由,可以显矣。如金刚经之法会因由分,善现启请分,皆为说经之缘起也;故此亦可称曼殊启请分。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示体相
  丙一  总标依正体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从此文起,为正说分。于中先示体相,后明机益。此经之体相,即以药师佛果依正功德,及其依正功德所由成之本因愿行,为此经特有之体相。通常判经之体,曰实相,曰真如,曰中道第一义,往往儱侗含糊,不能彰显各经之特殊体。如以真如为体,则诸法缘生无性,即空之所显,通于一切;然于其中,不妨地以坚为体,水以湿为体,是则如是诸法,各有别体。故今明此经,即以药师之因果、依正示其体相;由此体所起之功能,即全体大用也。后明机益,即显众机闻此法所获之益利,乃此经之功用也。示体相中分三科,今第一总标依正体。
  总标依正体者,有世界名净琉璃,即总标药师依报之体;佛号药师琉璃光等,即总标药师正报之体。佛告曼殊室利,即佛向曼殊室利说。从此娑婆世界东去,经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一世界,名净琉璃,其土有佛,号药师琉璃光。殑伽沙、即恒河沙;奘师以前,多译恒河沙,奘师以后,多译殑伽沙。恒字音短,殑伽音长,稍有区别,实为一河。恒河在印度,亦犹中国之黄河。有言其发源于天上,实则出之阿耨达池;如中国古探黄河之源于星宿海,而今日考察所得,实与长江同出自青海。恒河多沙,佛说法处多在恒河流域,故为顺便通晓起见,经中遇说数目极多时,即以恒河沙为喻。如七佛药师本,则从四殑伽沙说起;今本但明药师佛土,故直从十殑伽沙说。佛土、即世界,一佛土,即一大千世界。净琉璃、即清净青色宝,言其国土居七佛之后,最极清净,无漏庄严;故前言青色宝时,以万里无云之白日清空为喻也。
  此药师佛,具足十号:
  一、如来,义如前。
  二、应,亦译应供,梵音阿罗诃。依法华论,有十九义,通常或三或五,言应受人天供养,应已断惑证真,应更不受生死;而应供之义,通声闻、独觉。
  三、正等觉,亦作正遍知,梵音三藐三菩提。
  四、明行圆满,亦称明行足。明、为智,行、即万行;明以智能为先导而修万行,故能成福慧两足尊也。
  五、善逝,善能顺法性而寂逝,盖佛用而常寂,住于无住涅盘。不同二乘子缚已断,果缚犹在,住于有余涅盘;佛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为度生故,非生现生非灭示灭。虽现生灭而常寂静,故云善逝。
  六、世间解,佛具十力等智,事理、相性,明解照了,如脱桶底。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亦作无上丈夫调御士。士为人中才智之多能者,如普通社会农、工、商中,以智足多谋文武双全有力用者,名之为士;故亦以无上之士称佛也。调御丈夫者,丈夫为有大志荷大事者,平常仆妾之于男子,亦称丈夫,正显丈夫勇敢无畏。善能调御一切,如善骑马,调伏猖獗,喻佛善能摧伏魔军,惊驭三界之众生也。
  八、天人师,佛为三界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故名。
  九、佛,梵语佛陀,此云觉者,三觉圆满,故号为佛。无明漏尽为自觉,调化众生为觉他,自觉之果圆,亦即觉他之行满也。
  十、薄伽梵,即世尊。涅盘等言,自如来至佛为十号,薄伽梵乃十号之总称。而佛地、唯识等,则将无上丈夫调御士合为一号,故自如来至薄伽梵,方成十号。此二说者,各有其根据也。
  丙二  别陈行果相
  丁一  行愿
  戊一  总标大愿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此下为示体相中第二别陈行果相。行为因中所发誓愿,果乃佛位所成之果德。此中复二:一、行愿,二、果德。行愿文中复三:今第一总标大愿也。
  彼世尊,即指药师如来;以释迦为此土之佛,故以药师为彼。由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之二句,则本愿二字亦显矣。此十二大愿,在药师未成佛之因地中,同为凡夫,行菩萨道时所发。道、为菩提行之总相;但道虽广,可摄为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修道所获之果为菩提,亦名为道;其修因之差别行为分法,亦名为道品。欲证菩提涅盘之果,须由所趋之道路,如行者欲达其目的,须由路途。此举道之总相。
  若别明真菩萨道之自体,由初发心三慧所起:由闻教故,生起闻慧;闻而极善思惟,如理作意,即成思慧;然后如实修习,即成修慧。成闻慧时,与信相应;成思慧时,与戒相应;成修慧时,与定相应。由修集资粮至加行位,引发根本智无漏无分别般若之大慧;复由根本智而起后得无分别慧;所谓加行无分别慧,根本无分别慧,后得无分别慧,皆由加行慧而引发;各以慧为自体,与诸善心所及善遍行,善别境等相应而起者,即由善等心所相应。根本亲证诸法真如自性,起后得智,通明法界事理,与此无漏智相应而等起施戒等万行,皆为修习道行。故有道自体,道引发,道相应,道所缘,道等起,综合之皆为道也。
  十二大愿者,为药师如来因地所发之本愿,盖其所发四弘誓愿为通愿,此为别愿。发愿即是立志,由内心策发,确立而定;以此志愿督促之、鞭策之而行其道,方遂其愿。如地发芽,生根不动,而得成婆娑之大树。但普通人虽亦立志,督策自己,然因意志薄弱,见色闻声,往往情不自禁,不堪外境之诱惑,而为其所转!诸佛发愿,与之迥异,既发愿已,三业依之修习,坚固无有动摇,由此必证菩提,故能令诸有情所求皆得。盖既证菩提,则一切行愿之所求自然满足矣。由本行二句,行道发愿,智断成就;由令诸二句,广被有情,恩德成就矣。
  戊二  别陈诸愿
  己一  正报庄严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此别陈诸愿,即有十二大愿。概而言之,此中自第一至第五愿,乃依四谛中灭道二谛境而发;自第六至第十二愿,乃依苦集二谛境而发。前五愿中更可分别,第一、第二依所证灭谛果而发;后三依菩萨所修道谛而发。后七愿中,前三后三皆由苦谛而发;然苦因于集,故中间一愿乃依集谛而发。今此第一愿,明药师之正报庄严。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药师在因地行中说:愿我当来成佛之时也。成佛一名,每多滥称,其实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方称成佛。梵语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即是无上最高之义。三藐三菩提,译正等觉,亦遍正觉,或作正等正觉。此菩提觉之上,复加阿耨多罗与三藐三之言,正简此觉与泛常之觉有异。泛常觉冷热是非等曰感觉,曰知觉,自以为觉,实则迷而不觉,乃颠倒妄想之错觉;虽云觉悟今是而昨非等,亦非正觉。以正等觉者,觉悟宇宙万有之真理,平等平等,无有高下,如理如实而觉,方为三藐三之正等觉。
  故单言觉时,即通凡外。但凡外为错觉非正觉,故以三菩提简之。又单言三菩提时,即通二乘菩提,但二乘不能普遍正觉,虽破我执,觉生空真如,而法执未破,法空真如觉而不显,虽觉生空而非普遍,乃以三藐三菩提简之。又登地菩萨,虽可称为分证三藐三菩提,而不能冠以阿耨多罗,以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至等觉,后后胜于前前,皆有上故;是故惟佛与佛,方为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今药师因中愿其当来成佛时,自身光明照耀一切世界。身、有三身:一、法性身,亦曰法身;二、受用身,亦曰报身;三、变化身,亦曰应身。法性身为诸法之真实性,为诸佛究竟觉之所彻证,故遍一切处,具无量智德光明。
  然此所谓炽然照耀无量无边世界,乃指受用身而言。受用有自受用与他受用:自受用身,佛果无漏不思议界,唯佛与佛之所能知,即等觉大士亦如隔云望月,蒙胧非真,何况地下圣凡!但此不思议自受用身土,一佛一切佛,非异非不异,无量无漏福智功德,自佛他佛无有分齐,等同一味。然亦不妨各从自受用身而现起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乃为教化地上菩萨而现,所谓『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华严之毗卢遮那,梵网之卢舍那,皆为地上菩萨所现之他受用身,光明灼耀,微尘剎海;故此身光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即他受用身也。佛光既照无边世界众生,故今吾人皆在药师佛光照耀之中,不亦甚亲切乎!炽然、状况光力盛而且大,尽虚空法界之边际,无所不照,无有限量;故弥陀号无量光,而此药师亦具无量光明。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随其一形相等遍法界而言,亦是他受用身;而依通常教理说,则属变化身。此有大变化身、小变化身、随变化身三种。大变化身,为三贤入四加行位菩萨所现,在定中所见色究竟最高大身,亦为此身;所言佛身千丈,或十六万由旬,皆属此身。小变化身,如今娑婆教主释迦如来,现丈六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属之。其实释迦佛身,通法性身、自他受用、及大变化;而依标准教义,唯局小变化身。今药师愿将来成佛,亦现此身,应化众生。大丈夫相者:如人间之转轮王相,天上之梵王相,佛法中则为大士相,佛相。具此大丈夫相者,即能荷负教化众生之伟业,如转轮圣王,即能负担一四天下众生之事业──详见大般若经及诸大论。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千辐轮相,乃至三十二顶成肉髻相──详见法数。此等宝相,皆自修得,非偶然成,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可以知矣。八十随形,即三十二相上所现之种种形好,如眉间白毫相光,其体通明透彻,其色极白洁净,即此体明色白为相上形好。既有宝相,复具形好,故其身极庄严,无与伦匹。
  药师如来,愿其佛果正报庄严如是,亦愿令其世界一切有情正报如是庄严,故能生琉璃世界者,皆具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亦如往生极乐世界,即无男女相,无六根残缺等相,皆具大丈夫相、大士相焉。
  前年戴季陶等朝野名人,迎班禅大师于宝华山建立药师法会,亦本药师之十二大愿,而发十二种愿,其云:『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优生,教重安养,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严』。今科学有优生学,本此优生学施优生政策,能使人民生活善良,身心健美,此正与药师之第一本愿,遥相呼应。故前讲此经缘起时,亦言依药师佛法门可实际应用于现实人生之改善也。
  己二 身光破暗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前第一愿,诸佛大体相同;今第二愿,则唯药师独具。得菩提时,即成佛时。身如琉璃者,身有三身,三身中现自受用、他受用、大变化、小变化时,皆现佛相,唯随类变化,或现人天,或现鬼畜,无有定相。今身如琉璃之身,且据变化身言。此变化身,如青色宝,内外明彻,净无瑕秽。瑕为玉中疵,玉有污点,即成美中不足;吾人之身亦具琉璃智光,而为肉血烦恼所障,不能内外明彻。例如水晶珠等,亦能内外明彻,而每不免瑕疵。唯此药师琉璃光身,内外明彻,净无瑕疵,其广大遍一切处,功德无量,如山巍巍。
  善能安住焰网庄严,即所谓『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焰、即光上之线,如曙光东升,光线夺目。一光焰照一一光焰,一一光焰照一光焰,光光相映,结成罗网;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于此由光线所组成之光明灿烂的焰网之中。药师如是,其土众生亦各能身善安住于焰网庄严,此其所以光明过日月也。盖吾人所居之世界,以日、月、星为三光,而尤以日月之光为大;然日月虽能照破幽冥,若黑夜即无日月。如今交通所及,知吾人所居之地球上,亦有半年无日月光照者,有终年无日月光照者,而亦有人物生其处;此诚如佛教所谓黑暗地狱众生也。但净琉璃世界,有药师琉璃光身之光明,则一切黑暗皆破除,幽冥众生悉蒙开晓。如盲者得眼,即能于光明熙和中随意所趣,平等自由,作诸事业者也。
  药师法会愿云:『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耀』。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一切作业,悉得成就,亦药师此愿之实际应用者也。
  己三  智能资生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此第三愿,标以智能资生者,以药师成佛时,欲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资济众生。此第三愿至第五愿,依道谛而发。道者,广则八万四千波罗密多,略则三十七品,再略之、则为戒定慧。而此三愿,即依此三而发。是第三愿,乃依慧发。无量无边智能,出智能之体;无量无边方便,为智能之用。故方便之自体即智能,智能之妙用即方便;若无方便无以显智能之深广,若无智能无以起方便之巧妙。故智能与方便,皆是无量无边。
  无量者,普通言量,约有二义:一、读平声,如升斗量米,尺寸量布之量,为动词,表现动作;二、读去声,如言度量数量之量,为名词。又如言不可以尺秤量其长短轻重,亦为平声。此无量乃无有限量之量,乃去望之量也。以今通用名词言之,量即空间。空间在数理学上有三度量:一、量长短,二、量阔狭,三、量厚薄高低。如一墨点,不成为量,须成一线,方有长短之纵量。但祇一线不成为物,物必有阔狭,故有第二度阔狭之横量,所谓先量长短,后量阔狭。既有长短、阔狭,既有南北东西之方向,然亦未成其为完整之物。盖完整之物,既如一纸,必有其反面的厚薄,故第三度即量其高下浅深。如此经过长短、阔狭、厚薄之三度量,乃成为物,既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六方分。故无论何物,凡成其为物者,须具足此三度量之空间,知其自南至北有几何,自西至东有几何,自高至下有几何,方成一物,否则不成为物。小自茶杯房舍,大至地球、华藏世界,其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皆具此三度量以各占其空间。若超此量,无彼此,无分别,则不能说成一物,亦即无可思想分别而入于无量矣。此乃无量之本义,佛果智能方便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者,边依量立,若有量,即有四方上下,此量尽处即有边际、有此方物,有彼方物,即有边际分齐;故立有边,即基于量,若无量、则边亦不可得矣。
  今中国人皆能说佛法无边之一语,佛法无边,诚如所言,惜深知其义者鲜耳。其实、一切世法皆落边际,唯有佛法确实无边。然佛法无边,非离世法之外另有一无边之佛法,若离世法另有一个无边佛法,即此世法与佛法之间已落边际矣!故须无量,方成无边。前言量有三度量,以明四方上下之空间,今更进而言之:依最新学说有四度空间,乃将时间加入空间而成第四矣。楞严经言:『四方上下为界,过现未来为世』;以之说明世界为空间时间之交织,颇相近似。是故一物之成为一物,不特有六方,且有三世;如今讲经之法堂,占有上下四方之空间,经未造、落成、朽坏、三时之时间。有此一法堂,即具六方、三世四度量;扩而言之,凡物皆有此空间与时间而成立也。故平常所谓人生几何,天长地久,皆自空间量上显明时间。六方、三世界量无,则边际乃无矣。
  但如何言唯佛法无边耶?此盖诸法实相,法尔如是,本无边际;故无量无边,实为诸法之本来面目。自佛法言之,若真若俗皆无量无边。何以故?自第一义之真谛言之,量不可得;以量从分别而起,诸法真实相无此分别量故;既无量,复何有边耶?自众缘所成之俗谛上观之,诸法亦无量边,以诸法从众缘生,缘生无性,一法之生,即依法界诸法为缘,故一切法不出一法,一法即括尽一切法,则无一一之定量可得,何有一法一切法之边际哉?如一小杯,为四大成,土质为地,调泥为水,烧炼为火,鼓扇为风,容受为空,加以人工之思想模样,由此种种因缘,即成此一小杯;则此小杯,即依虚空法界众生辗转增上之缘力而成,即可摄尽宇宙万法。故能通达一物,此物即遍虚空法界,无可限量,亦无边际,此在俗谛而论诸法,诸法亦无量无边矣。
  但诸法小自微尘草木,大至华藏世界皆无量边,何独唯指佛法无边耶?良以诸法虽无量边,倘无佛智能,即不得而知,而妄执有量有边,并认定此有量有边之法,方为实法,而以无量无边为非实法,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自具缚凡夫乃至三乘贤圣,未得诸佛智能,皆不免此颠倒分别而执有量有边!是故唯有佛法无边,其理亦了然矣。
  复此、人之心境上有此分别量故,世界随之有成住坏空,人生随之有生老病死,一切皆由此分别心量境之生灭而生灭,则世界人生皆落生灭之窠臼矣!若了真俗诸法其实本无量边,如是如是,则当下即不生灭,当下即了生死矣。如人计我,我生于何时,我作若干事业,我经几何年月日时而死,此在量上作边际想,故人生之生老病死起矣。又如!计此世界为上帝创造,创造于何时,至何时毁灭,则世界之成住坏空作矣。若知佛法真俗二谛之理,诸法本性无量无边,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一即一切,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无定量可立,无极边可得,则人生生老病死即非生老病死,世界成住坏空即非成住坏空,当下本无生灭生死可了,即是菩提大般涅盘。是知法法无边,洵惟佛无量之智能方显焉!复依此无量无边之智能,等起无量无边之方便,依方便之权智,达智能之实智。由智能之本体,起方便之妙用,随机设法,应物施功;是知一切方便,皆由智能而成。如十度之方便、愿、力、智,皆依般若而开发。经云:『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五明者:一、因明,二、声明,三、医药明,四、工巧明,五、内明。此除内明为佛学外,其余四明皆为济世利人之方便用;而此方便之无碍自在,功由智能。如今科学发明,供给吾人衣食住行上种种享受之物质,皆是方便之用;但因无无量无边之智能以为妙体,故虽有用而非妙用,有尽际相可得,此有彼无,起贪瞋痴互相争夺,世界祸乱从此起矣!人民痛苦由是生矣!故此世界非无方便,实由无无量无边之智能不成妙方便耳。由此、今日之人世,若依药师之智能,则科学资生之方便,妙用无尽,斗争永息,世界和平,人民衣食丰富,所受无缺乏矣。
  药师法会愿文云:『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广行四摄,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万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实成就』

上一篇:药师本愿经讲记6
下一篇:药师本愿经讲记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