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记(立命之学)04
净空法师讲述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
这是举两个例子。[或买放生命],这就是放生。今天我们发心放生,要记住不要受骗。发心放生的人很多,都到鸟兽公司去买。他们是专门捕捉来给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是决定错误的。不但没有功德,还有过失,是有罪过。
所以佛教讲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买菜时偶然看见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缘。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动物活活泼泼,判断他可以活命,买下来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虽然是活的,买去放生他也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这个钱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们宣扬吃素,劝人不杀生,劝人爱护动物,都是放生修学的意义。不一定要买动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错了。像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画得很好,里面题的词,内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里面的题词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发心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再把画面改成彩色,再标上注音符号。多印给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观念,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广泛去修学,不能死在一句话里面。须知[放生]二字含义很广很深。布施则有财、法、无畏多种,义实深广不可思议。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先生夫妇断恶修善,显然比过去进步多了。在过去一天难得做一件好事,好几天才做一桩,所以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见得一天做一件善事,还有六百天没有做善事。现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几桩善事,比从前是大有进步了。想到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妇的确有毅力、有耐心。看他们这样努力,就晓得精进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没有毅力,没有决心,毛病习气不容易断除。这就是讲菩提道上何以进的少、退的多,就是这个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到癸未(发愿的时候是庚辰一五八O年,从庚辰到癸未一五八三年共四年),四年三千善就圆满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第二次发的愿四年就圆满了。“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请法师们到自己家里的佛堂来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他命里没有进士,所以现在要求中进士。命里面没有儿子,他得了儿子,这是他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求得来的。命里没有进士的学位,他能得到的话,这也是一个变数。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完全兑现了,有了灵验。那么他许愿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从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起发的愿,到丙戌(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进士。登第就是进士及第。命里没有的,他又得到了。
[授宝坻知县],朝廷分发他去做宝坻县的知县。这也是他命里没有的。他命里讲的,是到四川一个县做县长,命里没有说在京城附近。宝坻是京畿附近,当时的首都是在北京。宝坻县距北京很近,在北京的东南方,现在属于河北省。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是他做了官之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公务,替老百姓造福。县市长是朝廷选的,不是老百姓选举的。这个县市长好!他确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做了县长开始,他每天准备一本册子,空白的本子,名‘治心编’。这是对治心里、检点起心动念善恶的记事本。
[晨起坐堂],每日处理公务,审问案子。因为从前的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不但要管理县的行政,而且还要管县的司法。就是县里最高的司法官,案件都需要他来审察。不像现在行政、司法都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处理。从前县市长还要管司法,管审案,这叫坐堂。
[家人],家里的佣人。这本册子都随身携带。[门役]是县政府里的当差。门役就将这一册记事本放在他办公桌上。他每天做的善事,做的恶事,大小事都登记其中。因为他许愿要做一万条善事,所以小善、大善都要登记,看看到什么时候这一万条善事才能圆满。晚上他还要设香案。就是在庭院里摆一个香案,把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报告,不敢隐瞒在心里。
[彷效赵阅道焚香告帝]。古人有这种做法。彷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忏悔,身心清净,丝毫不敢隐瞒。这是佛家所讲的[发露忏悔]。
汝母见所行不多。则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从前没做官,工作不会太忙,所以太太帮助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了,住在官府里面,等于现在的公家宿舍。从前做官的住家与老百姓是不接触的,尤其是眷属,和外面不接触,家人无法帮助他行善。想一想,所许的一万条善事要到那一年才能圆满呢?这是使他太太发愁担忧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他白天动这个念头,晚上就有感应。晚上做梦,梦到一位神人,他就跟神明说:[我许的一万条善事,在公务当中修积善事,反而不及从前便利,这一万条善事很难圆满]。神就告诉他:[你在政务里面所做的减粮这件事情,你的一万条善事都做圆满了]。他的确做了这桩好事。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他做了县长之后就把田租减少了。前一任知县时,收租是按照每亩田收二分三厘七毫这个数字来收租的。[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神怎么知道我减租?想想真的有这一桩事。他减租税的幅度很大,所以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他的好处。这一个县何只一万农民得到他的好处,一万件好事不就做圆满了吗?所以他自己也怀疑,怀疑两桩事情,第一我做事情神怎么会知道了?第二、做这一桩事情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功德吗?所以诸位要晓得,俗语常讲,公门好积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没有机会。袁了凡要没有做县长的机会,他想做一万条善事那要做多少年!今天他有这个机会,能够利益万民,一桩善事就抵得一万桩善事。
公门里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不便利于老百姓,对老百姓有损害的,一桩事就是一万条罪过。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的范围就愈广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政策,一个善行与全国老百姓有帮助,那就行了千千万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亿万条的恶事。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在位,行善、造恶都很有限,都不太大。得到这个地位,有这个机会,造恶、造善都不能不谨慎。行善,前途绝对光明;造恶,必堕三途苦报。为什么呢?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来得深广。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他刚刚做了这个梦不久,恰巧碰到从五台山来的幻余禅师,了凡就把这件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那实在是好,所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实是“一行可当万善”。
这道理在[华严经]上,所谓[一修一切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这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修了;这一修没有见性,那一等于一,一不等于二。如果一修要见性的话,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净宗讲的清净心,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是,何止万善。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我们逐渐明了事实真相,才觉得蕅益大师的话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含在里面,万行都在其中。他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句佛号里面。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持戒也在里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净,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都圆满了,圆修圆证。多少人尚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一念从真性里生出来,特别著重在真心。真心没有界限,真心没有边际。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与真心相应,再小的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凡还没到这个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县内的老百姓。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只万善。纵然是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当时你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双忘,三轮体空。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是性德的显露。今天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有执著、有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著,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别执著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于万民。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常讲千僧斋,他要打万僧斋。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众大约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峨嵋、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
[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样慷慨大方布施,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次请客,请一万人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的钱全部都拿出来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就是五十三岁寿命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确,是八月十三日丑时,算得那么清楚。这一年有灾难,这一年过不去。
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他写这篇文章是六十九岁。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那一年也过来了,也没有什么灾难。没有求长寿,寿命延长了。由此可知,世间法里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寿命。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何况其他的呢?功名、富贵、儿女,没有寿命难求,寿命都可以求得到,那么其他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从至心上求,从自己心地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撇开了心地,从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内外双失’。所以佛门讲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中国世俗所讲的是求福、求寿、求儿孙。多福、多寿、多男女,多儿孙,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没有求不到的。我们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延寿、添丁,完全是超出他命里的常数。这是他一生修得的,不是命里注定的。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书]是[书经],五经里的一部书。[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
这两句话,[文见商书([商]是商朝)咸有一德篇],[商书]里面的一篇。[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
[命靡常],注解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明白的告诉我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又云。惟命不于常。
这也是[书经]上一句话。[周书康诰篇]里所说的,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皆非诳语。
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若不信,凭著自己的意思,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何况所得到的,定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你的地位,你的威势,你的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很重要警语。既然晓得业随身,业会随著我们走的,我们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著恶业走。带恶业,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善业引导生三善道;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
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这是了凡先生真正觉悟的话。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把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萨是圣人当中的圣人。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这是讲常数。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是圣贤之言。晓得这个道理,你还需要去算命吗?还去看相,看风水吗?不要了!相信圣贤之言,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开拓美好的前途。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他的儿子没有给人算过,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实在讲也不需要算了。[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以下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是他教导儿子: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为什么要作此想?是以后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自己能谦虚,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样样事都很顺利时,也常常想著遇到许多的困难。就是在顺利当中,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诸葛一生做事小心谨慎。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当的丰富,可是一定要知道节俭。如果在贫困时能常常守住这一点,德行、善行都能够增长。中国历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那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印光大师赞叹,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范仲淹是此中一个。中国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印祖在[文钞]里说还有一个人,清初的一位叶状元,这个人一直到满清末年时,他的家业三百年不衰。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俗话讲受宠若惊。别人爱护我们是好,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这样想法是好。时时能回头,进德修业,不负众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都足以戒除贡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烦恼,贪、嗔、痴、慢。傲慢与贪、嗔、痴有连带的关系,他从这里著眼下手,确实是断烦恼的好方法。断尽烦恼,性德才能够显露。这是真正修德有功。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以下的文字是这一章的总结,非常重要!立命的关键就在此。我们心里思的什么,想的什么,这是进德修善的典范。中国过去的教育,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教你常常想:[远]要如何荣宗耀祖,[扬]是显扬祖宗之德。自己在社会上,道德、学问、事业能为社会大众所尊重,是祖先之光荣。今天社会努力精进的动力是什么?是名利。大家拼命去做,为什么?钱财在那里鼓励,在那里推动。如果没有钱财,谁肯去做?大家都不愿去做了。从前人努力,勤奋工作,他的动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积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荣。这个动力比名利高尚得多。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道统,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对于祖宗的祭祀,祠堂的建立,都非常重视,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够孝亲,能够不忘本,自然能够心正行正,不会做坏事。
[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儿子孝顺,儿子对社会有贡献,父母纵然有一点小的过失,社会人士也会把它忘掉。父母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大众都赞叹他父母了。这是孝子。
[上思报国之恩]。国家对人民有君亲师的使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民应为国家尽忠。
[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不像现在的小家庭,从前的家是家族,内外眷属、是一个大的家族。为子弟的要常思造整个家族之福,不是一个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个家族皆能享受。
[外思济人之急]。从社会来著想,要尽心尽力替社会服务,为社会大众造福。在今日社会,最急者无过于伦理道德教育之复兴与发扬光大。
[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止,防止自己的过失。[邪]就是邪知邪见。我们今天讲的妄想要知道防止。绝对不可有非分之想,起心动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都能知道本分,能够守住本分,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孟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本分。守本分就是要尽义务。儒家所讲的本,是指五伦十义,就是要尽到我们在社会、在人生应该尽到的义务。应当做到的这些事情要认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为社会、为家庭造福。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日日知非]就是觉悟。佛家所说的开悟:始觉、本觉、究竟觉。始觉就是日日知非。始是开始,是天天开始。所以始觉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发现了就改。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见解、思想、行为。日日去改过。这就是大圣大贤的真实修功。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想离苦得乐,这几句话是关键,是锁钥,非常重要。一般人一生当中不能成圣成贤,修行得不到一个结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天天始觉。一发现就把它改正过来,这叫功夫。真的改过,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知一过改一过失,三年之后你不是圣人就是贤人,这一点都不假。一天改一条过失,一个念佛人三年之后,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这是修学成佛作祖!你肯不肯认真去做。一天一条过失都没有发现,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无过可改,那有进步?不进则退,自然堕落。“安于自是”,自以为是,是最可怕的生活。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真的,聪明才智的人很多。[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混日子。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了,这样过生活,就是定命。你命里面注定的怎么生、怎么死,死了以后要到那一道去,全按著定数去安排。这就是云谷禅师讲的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著命运去走,也是佛在经里所讲可怜悯者。这一段他教给他儿子,确实是世出世间修学用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了凡先生将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的理论与方法,写出来传授给他的儿子,希望他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了凡先生依此修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云谷禅师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深信不疑。
[至精至邃]。[精]是精华、精纯、精彩到了极处。[邃]是深远,真实决定正确。
[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把它读熟深思,细细去体会,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会得到其中的法味。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做!
[勿自旷也]。[旷]是光阴空过。不可虚度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