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记(立命之学)02
净空法师讲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做迷信。如果看做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真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
云谷在此就讲道:[岂惟科第哉],岂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积德,是要*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著就来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学问都很大。[祸]跟[福]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他劝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知道,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这是错误的看法。
[天不过因才而笃]。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实不然,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著想。
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生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台湾同仁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作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的公司,开不到两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
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
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这是世俗的观点。在出世间法,尤注说:
[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原因在他不晓得,还守著旧观念,无后为大。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到整个宇宙,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份,看不到全体,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份。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道的确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超出三界。
譬如小乘一定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为什么?证得位不退,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不会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份,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这一生就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一定要偿还。
如果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了,供养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还债,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依此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实在讲求生净土,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带业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行,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看得清清楚楚,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著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洗。[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
[尽情洗刷]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咒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能心平气和自己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
[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反转来]。[神]是精神。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譬如[悭贪],[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他还没有向我要,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要热心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这叫法布施。
[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叫无畏布施。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无畏布施。这是举例说明。
又如现在年轻的学生,都要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台湾的放生风气很盛,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但是现在放生有很多流弊。因为大家拼命去放生,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鸟兽;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这样的心态行为就不是无畏布施,而是戕害众生,好心也变成了造恶业。放生应该是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多活泼的动物,推想它决定可以活得下去的,就买来放生,这是慈悲救苦。我们还听说有很多鸟兽公司,自己饲养的动物,决定没有谋生的能力。一旦放生到野外,决定是死路一条。这些我们都要知道。所以菜市场偶而发现,买去放生。放生的仪式,给他念阿弥陀佛,念三皈依就很好了。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这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在德性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温和,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老师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谨就是谨慎;俭就是节俭,不奢侈,生活很朴实;礼让,孔夫子事事都让别人,决不会与人相争。这是夫子之美德。是做人的典型。
[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为人不实在。如果知道这些事实,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难以取信于人,因为我们不诚实。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要诚实。
[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浮嚣]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沉著,心要清净,要能定得下来。[骄慢者转之以谦恭]。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诸佛菩萨一切恭敬,孔孟亦无不敬。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懈怠懒散,是很大的烦恼。世出世间法如有这毛病,一定不会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精进,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阿那律陀懒散的毛病就很严重。被佛呵斥一顿之后,他真的振奋起来,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结果把眼睛搞坏了。佛很慈悲的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以后他得了半头天眼,不用肉眼比别人看得还清楚。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人一定要发奋,要振奋起来。懒惰,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间法也不能成就,一事无成。古今中外,世出世间那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懒惰的人,是散漫的人,没有。大乘善根唯一精进。
[残忍者转之以仁慈。怯退者转之以勇进]。[退怯]是退步,退转。这也是大病,必须要勇猛精进。
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叙述出来的。前面说过,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们也像他这样改进,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用方法来对治。下文云谷禅师教他修持重要的几个纲领: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务]是务必,一定要积德,断恶修善。积德,世出世间法都以这个为基础。前面讲的享千金之产,有百世之德,如果不是认真断恶修善积德,怎么能办得到?孔子受一国人尊敬,释迦牟尼佛受全世界人尊敬。一个是积世间的大德。一个是积世出世间的大德,佛是世出世间的德行都修积。
[务要包荒],是讲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我们自己的烦恼就多,对于佛法的修学造成了障碍。我们是修觉、正、净,如果心不得清净就不会觉悟,我们的见解也就会有偏差。正知正见,大觉大悟,一定是以清净心为基础。所以要能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认真计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是真实的。就是世间一切境界,古人也说:如[过眼云烟]。这种看法跟[金刚经]非常接近。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碍了自己的清净心。
[务要和爱],这是了凡最大的弊病。一定要和气;一定要能够博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佛讲的慈悲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儒家讲仁爱,仁爱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确实相当接近。孔老夫子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这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那就不是仁爱了,仁爱是没有敌对的。没有敌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虽然儒家讲的话不一样,其实里面的内容是相同的,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真正利益自己得到。
净宗讲[一心不乱]。有了对立,一心绝对得不到。有对立是二心,就是有对待。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所用的还是妄心。心里果然清净,决定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真心才能显露,清净心才能现前,净宗所修的一心不乱,我们才能获得。
不要说真正的一心不乱,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乱,我们讲[功夫成片],也是从这里下手的。念佛人念了多少年,功夫成片没有得到,就要找出毛病在那里。将病根找出来了,然后再把病根消除。障碍就没有了,功夫就可以成片了,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不必问别人,功夫到何程度自己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是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是生实报庄严土。品位与功夫正好成正比。
功夫成片里面也有高下不等,所以有九品。上三品的都能自在往生,中三品的都能预知时至。上三品的自在往生,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暂时不想走,也可以随意多住几年,一切皆能随心所欲,确实能做得到。一心不乱功夫更高了。因为事一心、理一心都不是我们凡夫一生中能达到的,但是功夫成片则人人可以做到。所以要想这一生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我们一般凡夫也可以做得到,这就是凡圣同居土里的上三品往生,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的。
[务要惜精神],要爱惜精神。因为了凡喜欢彻夜常坐,不知道保养身体,所以对于身体精神的保养要重视。上面大师所讲的都是针对了凡的开示。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后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则又造一次新业,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所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绝对不再去想它。要紧的是改正现在的,修正未来的。所以[疑]跟[悔]都是烦恼,在[百法]里是属于二十六个烦恼的心所。佛不叫我们常常去想过去。[此至人造命诀也]。[至人]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这一段的开示,开示的精要,就是从[务要积德]到[义理再生之身]六句。确是改造命运的秘诀。
尤居士此节小注说得好:‘改造命运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一一积习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保善天真。如保赤子。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积习]就是我们讲的习气,如前面所讲的坏习惯,[悉皆扫除]。
[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对待自己要严格,不要常常原谅自己。常常原谅自己,前途就有限了。律己要严,对人要宽。对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厉。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对治自己的习气。[保善天真]。[保]是保护,[善]是纯善。什么叫[天真]。心里面一念不生就是天真。天天在打妄想,天真就失掉了。天真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
[如保赤子],好像慈母照顾婴儿一样,要全心全力,全副精神去照顾起心动念。
[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改造命运之事完全在我自己,与诸佛菩萨与天地鬼神毫不相干。所以真正把这本小册子明了了,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去看相、算命、看风水,都用不著了。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命运,就知道了;怎样去改造,也晓得了;不会再受别人的欺骗了。
[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前面云谷大师说,什么样的人叫[极善之人]?我们净宗讲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之人]就是[极善之人]。那一类的人是上善之人呢?能够改过的人就是上善之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都反省、改过,一直到没有过可改了,那是成佛了。
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什么过失?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他的毛病,就是他的过失,他还要改过自新。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要改过,何况我们?我们看到这里应该觉悟了,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从现在起发心改过,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改过,过失都没有了就成佛了。有过失就不能成佛,所以菩萨叫觉有情,菩萨是有情众生,不过他觉悟。觉悟,就是知过能改。我们凡夫有情不觉。不觉就是不知过不会改,认为自己样样都是对的。想想自己有没有毛病?想了半天,一个毛病都没有。所以常说凡夫没有毛病,菩萨毛病很多。菩萨常常检点,知道自己毛病很多,不断在改,三大阿僧只劫都还没改完。你想想看,这毛病多少?凡夫居然没毛病。这怎么得了!就是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不觉]。知道自己一身毛病,这是觉悟的人,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菩萨;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就是佛家讲的凡夫。这很好懂!菩萨不是神。菩萨是一个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常常改过自新的人,称为菩萨,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改过自新,又能发阿弥陀佛之愿。我们天天念[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念得很熟,这只是初步工夫。第二步工夫就拿[无量寿经]当作一面镜子,每念一遍就是照一次。照一次就是对照一下,去寻找自己的毛病。我们照镜子晓得那个地方脏了,赶快把它洗净,洗净就是修正。心里面肮脏不能觉悟,要读经。经是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照一照,知道我们心里那些地方有毛病,赶紧把它改过来。所以第一步是念熟,第二步是依教奉行,就是依照[无量寿经]来修行。
修行第一要发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我们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心,咱们跟阿弥陀佛是同心同愿,真正的同志。同愿、同志,就是一个人,换句话说你也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弥陀佛是榜样,我们要照这个样子来塑造自己,把自己改变成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心一样、愿一样。你想想,你怎么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心愿相同,然后言阿弥陀佛之言,言语相同了。平常处世、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言阿弥陀佛之言,行阿弥陀佛之行。
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像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这比‘义理再生之身’高明得多。这是即身成佛,成了阿弥陀佛了,把我们凡夫身摇身一变,成了阿弥陀佛再来。本来我们是业报身来投胎的,现在一变,变成了阿弥陀佛,乘愿再来!这是改造命运最殊胜、最上乘的改法。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其实这里面的重点是讲妄念,妄想执著。身与数实在讲不相干,真正有关系的是心。身是受心的影响,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总而言之,自私自利。这是凡夫心,一定堕在数量里。如果拿佛法来讲,若用意识心,亦决定堕落在数量里,也就是用八识,八识是有为法。佛菩萨为什么能超越?转八识成四智。他不用八识,所以不落在数里面。
[义理之身],自己觉悟之后,用的是觉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如果用的是觉智,[岂不能格天]![精诚所至。金石为裂。此至诚所以格天也]。这有一个典故。汉朝名将李广,有一次行军时,路边草很深,草里面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以为是一只老虎。他拔弓箭射它,用的力很猛,箭射去插得很深。下马一看是一块石头,自己也很惊讶,想我的力量这么大,箭能插得这么深!再射一次就射不进去了,才知是[精诚所至]。正像罗什大师七岁时举大鼎一样,没有心、没有念头时把它举起来。再一想我人这么小怎么能举得动?再举就举不动了。李广把石头当成一只老虎,不知道它是石头。知道以后箭再也射不进去了。这是比喻一个人以真诚之心,真诚没有妄念,所以金石为开。
由这两则小故事也能证实[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才没有妨碍;如果心不清净,事事都有障碍。所以触事成障,心地清净就没有障碍了。
[至诚所以格天]。[格]当作感格、感应讲。儒家讲的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我们要舍弃欲望,就是这个意思。舍弃欲望,不会被欲望所转,这叫[格物]。此地讲[格天],天就是数,就是定数,也就是我们讲的命运。以至诚感格而改变了命运,转移了命运。至诚就是真心,至诚心。[观无量寿经]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时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为,以后得大贤伊尹的教导,他改过自新。这几句话是他说的,这是他改过自新之后,对于伊尹感谢的话。
[天作孽,犹可违]。天命所作的不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修善积德就可以改变的。[天]就是指天命,[天命]也就是[数],我们一般讲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天作孽]是宿世的,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一世所得的不善果报可以改,这就是宿命可以改。现前造的罪业,那就没办法了。现前继续再造,你就不会改过。过去有恶因,现在再加恶缘,必定结恶果。过去有恶因,现在断恶缘,虽有恶因不结恶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缘]上,[因缘果报]。[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没有法子改变,能改变的在[缘]。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瓜与豆的种子是因,不能把瓜子变成豆,不能把豆子变成瓜,因是定数。我们今天想要瓜,还是想要豆,就在[缘]上加以决定。我们想要豆,把豆的种子种下去,瓜的种子收藏起来,它就不会结果。结果需要缘,缘有土壤、肥料、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缘都具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若不想要它结果,虽然有因,只要把[缘]断了。譬如瓜子放在茶杯里,放一百年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它没有缘。
所以过去虽然造作恶因,这一生中不造恶业,断恶修善,恶的缘就没有了。过去生中总有善因。一个人那有一生做恶没有做善的?找不到!一生都行善,没有一点恶,这种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善恶混杂,多少是有的。或者是恶做得多,善做得少。恶做得多不要怕,只要今生不再做恶,恶缘断了。虽然是少善,少善也会开花结果,所以一定要断恶修善。
[自作孽]就是现在还继续不断去造恶业,恶的果报一定现前,所以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过去生所做的,这是我们可以改造。现前再要不断的造作恶业,那就没法子改造了。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是[诗经],五经与十三经里都有[诗经]。[诗经]里面有两句话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是永□/span>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自求多福。这两句话就是佛家早晚课诵真正的目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早晚课作得就有意义了。在佛陀的时代,早晚课的内容就是三皈依。早晚课所念的词句是出自[华严经净行品],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早晚都一样。现在我们所见的课诵本是古德所编的,内容适合于当时在一起共修的大众。早晚课诵对于我们自己修学恰不恰当?不恰当要修正。根据什么修正?针对我们的毛病来修正,则课诵对于我们才有大利益。
如果天天拜忏,心还是不清净,业障不但不能消除还在增长,这些药用下去之后没有收到效果,生病的人就得赶紧换个医生,另外换处方才对。这是治我们的心病,治我们的烦恼,若没有效,就要想方法对治。
所以夏莲居居士所编的[宝王三昧忏],比起其他忏本更契合于现在众生的一般毛病。诸位仔细看看就晓得,里面许多文句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病痛。因此早晚课诵要根据自己病痛来选定。
图书馆早晚课诵都念[无量寿经],就是修定。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作课诵,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愿。晚课念三十二至三十七章,这六章都是讲因果报应。希望自己能改过自新。早课提醒,晚课反省。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地所讲的[天心]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与自性相应,与真心相应,这是第一善。所以[天]不是指天地,天神。也就是[无量寿经]中讲的八个自然都是这个意思。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也。
孔先生给你算命,你命里没有登科第的福报,没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积的恶业,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就是命运是有,但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是常数,现在再造是变数。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云谷禅师非常具体的指出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改,“扩充德行”,就从这里改。由此可知,在外面改、外面求,则云谷讲的[内外双失]。现在有人改风水,改个门,改个窗,改个位置,莫不内外两失。表面上好像是有得,其实还是命里有的,依然还是个常数,不是变数。
要知道从心里面改,从观念上去改,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阴德]是你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让人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一点好事,到处宣扬,受人赞叹,果报就报掉了,一面做一面就报掉了。你的德积不住。做了好事没有人知道,做了好事还有人骂你,更好。骂你是给你消业,罪业恶报都消掉了,好的善的都藏在那里没动,善是愈积愈多,恶是愈消愈少。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毁谤而不甘心,做了好事为什么还遭恶报?其实那才是善报。作了好事人家马上表扬,好人好事,现前都报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累积,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你自己这一生所造的善业,当然你自己享受。佛经里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修的。这一生修的,来世得果报,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现前就报了,是这么个道理。了凡居士后半生的命运全部改过来,就是这个道理。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待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著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演,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预知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演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推算得出来的。
云谷禅师讲,超越数量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他能推断的是常数,没有办法推断变数,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常数是定数。[易经]知道有变数,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与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命运就会被人算得很准。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不增也不减,完全相符,一点也不错的。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他的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变化大就超越了。因为能超越常数,所以[吉可以趋]、[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争取的。
[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著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行]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著各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数是缘,改造命运的关键在缘上。佛法对[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著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数,因是常数,掌握这个变数,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槃]。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上来说的。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经]了解世间宇宙人生的常数,但是他也知道这里面有变数。掌握了变数,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则可以代世界国家谋求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看相算命的书,实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中说,[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为人送终的经卷,这实在是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易经]沦落到看相算命、看风水一样,太可惜了。[易经]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的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运,关键的所在,就是闻到善言他能够深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的命运怎么会不转?决定能转过来的。
[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后人称之为经典。经典所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几千年前所说的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永远不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去还是这个道理。超时间,超空间,这才称之为经典。
所以听到这些话,知道这些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著作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佛经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
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是绝对的真理。你能相信,绝对得利益,得好处;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
[疑是罪根],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圣言,你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都是从这里生出来了。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深信。
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处我们见到了凡尊师重道的真诚表态。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照做,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认真的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萨为作证明。[宝王三昧忏]里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将自己的过失一桩桩的说出来。[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聪明智慧的人,自己弊病愈多人知道愈好。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业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越积越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别人说出来自己要感谢。纵然没有过失,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冤枉我们也是替我们消业,不必去辩白、辩护。常常为自己辩护,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说了,那个恶就大了。
中国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就是他不护短。任何人可以当他面说他的过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责备人。为什么?他要知过改过。
了凡先生发愿[先求登科],这[科第]是他命里没有的。命里没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条],发愿改过修善。[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讲神明。报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云谷禅师赠送[功过格]给了凡先生。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列出具体的条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教导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省检点,有过失要记下来,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佛门里也有。莲池大师就编有功过格,名称叫[自知录],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标准。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可以给我们做参考。了凡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时代背景跟现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许多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要用智慧,然后细想当前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法。目前还没有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过格,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了凡如果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著重在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
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第一、中国语言不会忘掉,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中国文字能够认识;第三、目的是通达文言文。文言文能通达,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同时,第四、也有能力读佛经,作为学佛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非常重要。能断恶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符箓]是道教的一种法术。类似佛门里的念咒。[不会书符],就是不会画符。[被鬼神笑],不会画符的人,画的符不灵,鬼神都笑话他。[此有秘传],这符要怎样画才灵?密诀[只是不动念也],就是不动念。[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画符的密诀就在此。你懂得密诀,也就会画符了。
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灵,念大悲咒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那里?就在此地。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灵了。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咒就不灵了。同一个道理。所以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楞严咒非常之灵,现在念楞严咒的人很少有灵验的。为什么呢?念楞严咒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个妄想都不灵了,何况打很多妄想,当然就不灵了!
同样的道理,念经也是如此。念一部[无量寿经],如果没有一个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读经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所以符咒真灵,不是不灵。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电报打去,那里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他就收不到,没有感应。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