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印祖文抄>>读印光大师文钞记12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12
2007年05月19日18:3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073 字体: 繁體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12
 
会性法师敬记
 
此下为最忙的人示十念法: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瑕,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
 
‘小净土文’,谅即指前文所说之净土文;以朝暮课诵本中,此文之后,有‘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故云‘但念’。
 
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慈云忏主:法号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子。深通台教。常修忏法,积劳呕血,感观音而疾愈。临终念佛坐脱,时年六十有九。师生于宋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寂于宋仁宗明道元年(西纪一0三二)。事迹详见净土圣贤录卷三。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借气摄心,既有大益,极忙人固可行,就是通常修净业者,亦不妨依行之。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依此法则,订定早晚功课;平时,则忆念佛号,勿令忘失;久而久之,自能心佛打成一片。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与佛合。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而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弘一大师‘净宗问辨’中明念佛人现生利益,有:瞽目重明,沉痾顿愈,冤鬼不侵,危难得免等。(见弘一大师讲演录)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绝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
 
一、小乘教典中,不说他方佛土;二、往生极乐,必须发菩提心:故知净土法门,决非小乘。
 
又、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经直解后,所咐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印祖文钞续编、复江景春居士书曰:‘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
 
——与陈锡周居士书竟
 
(附)关于小净土文的字数问题
 
笔者在前面二七七页‘读印光大师文钞记’中,曾提及慈云忏主所作的净土文的字数:‘全文一六四字’;后来有人问:据今时流通的‘课诵本’,只有一五六字。‘一六四字’,是否错误?
 
据当今流通课诵本中的‘一心皈命’净土文,实是一五六’;字,没错。笔者的‘一六四字’,是据台湾光复前的瑞成版课诵本算的,也没错。为啥会多八个字呢?因为末后‘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两句是‘重句’读的,即:‘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后面还有‘愿生西方净土中’的四句偈,才接‘十方三世一切佛’等三句。从前狮山元光寺的晚课都是这样念的。
 
查‘禅门日诵’(俗称‘大课诵本’)的净土文,与四十年前瑞成版课诵本全同,瑞成本可能是依‘禅门日诵’。而云栖‘诸经日诵’亦同,仅略去‘愿生西方’偈而已。
 
今时的课诵本,可能是据‘灵岩山寺念诵仪规’,以仪规中‘广度’二句不重读,即接‘十方三世’三句。再查慈云忏主原本,亦只‘一五六字’。
 
与心愿居士书(代友人作)
 
‘心愿’、应是法名。书中发挥心愿之义,令其顾名思义,解行并进也。
 
心者、一身之主,万法之宗。顺之则速成菩提,逆之则永沉生死。
 
‘顺’谓背尘合觉,‘逆’谓‘背觉合尘’。
 
一切众生,遂背本心,随逐妄境,起贪填痴,造杀盗淫,轮回于大道之中,汩没于三界之内,久经长劫,莫能出离。
 
‘本心’、即本具真心,自性清净心。随逐妄境等,即起或、造业、受诸苦报。此明从无始来,背觉合尘。以下明从今学佛,背尘合觉。
 
汝既发心归依三宝,为佛弟子,须发菩萨四宏誓愿,自利利他。四宏誓愿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须知:此四宏誓愿,乃三世一切诸佛誓愿之本:汝于日用举心动念,须令与此相合:若与合者,扩充令其圆满;若不合者,断除令其净尽。
 
四宏誓愿,稍懂佛法者,多能背诵:但日用则罕能相合。解脱道论云:‘诸有作为,必先观察:吾斯行者,为于净戒有违犯否?为于善法有亏损否?为于他人有损害否?为于自心有不净否?如斯观察,诸过皆无,然后加行,行令究竟。设异此者,即制止心身,令不复为。’若能时时如此用心,庶几近于四宏誓愿。
 
然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使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大智度论曰:‘……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卷二九)
 
如来所说了生死法,无量无边;唯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末由。
 
净土法门,是‘当生成就之佛法’,急须进修,切勿错过。亲到宝山空回手,一失人身万劫难!
 
所谓净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
 
普贤行愿偈曰:‘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心愿之义,如是,如是。若能顾名思议,身体力行,可谓超格丈夫,火里莲华,如来真子,大士嫡孙矣,勉之,勉之!
 
优婆塞戒经云:‘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与卫锦洲居士书(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
 
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难免遭遇逆境。熟读此篇,心地释然。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其可怖畏!’
 
见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偈颂中。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乐天知命:谓顺应天命而自乐也。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疏: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中文大辞典)
 
不怨天不尤人:谓不怀恨于天,不责怪于人也。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注:君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行者、优游自得之意。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
 
素贫*行乎贫*,(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之节,不敢妄为。)
 
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
 
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
 
此‘素富贵’等四句,出‘中庸’。兹录原文如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行乎贫*,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新解,释曰:
 
‘素、是‘现在’的意思。君子做人,在怎样的地位,就怎样法,不希望做地位以外的事。在富贵的地位,就照富贵的地位去做人;在贫*的地位,就照贫*的地位去做人:就是在夷狭的地位,也就照夷狭的地位去做人;在患难的地位,也照患难的地位去做人。君子不论在什么地位,都是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之望,所以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居士虽有好善之资,未明儒佛至理,以故一遇逆境,便发狂乱耳。
 
凡夫总是‘心随境转’,所以碰到逆境,难免发狂。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矣。
 
今谕之曰: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沧海桑田:喻世事变遂之巨。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书言故事、地理类:‘山河改转,曰:沧海桑田。’精注雅俗故事读本、土、地舆:‘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中文大辞典五)
 
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孙,得绵世系。
 
纲鉴一:‘壬子,(周敬王)三十一年(西纪前四八九),春,孔子自蔡如叶(楚邑),楚子(昭王)遣使来聘孔子。’纪:‘楚子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危矣!’相与发徒,围之于野,不得行,绝粮。使子贡至楚,楚子兴师迎孔子,然后得行。’
 
被围于匡:史记四七:‘(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朴,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索隐:‘匡、宋邑也。’正义: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颜刻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货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告君曰:“往者阳货今复来。”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乃和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军士僵仆,于是匡人有知孔子圣人,自解也。’
 
史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邱明亦丧明。
 
颜回,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发尽自。蚤死(年三十二)。(史记六七)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史记六七)——案:史记缺载年岁,逝时几岁,无从查考。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史记六七)
 
左丘明:春秋、鲁太史。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述其意而作传,曰‘左氏春秋’。后人因其失明,称为‘盲左’。(人名辞典)
 
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让,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沈于汩罗江中。)
 
屈原:战国楚人。名平,号灵均。博闻强记,文辞雅丽,为后世词赋之祖。仕楚为三闾大夫。怀王重其才,靳尚辈,谮而疏之,乃作‘离骚’,冀王感悟。顷襄王时复用谗,谪原于江南,原作‘渔父’诸篇以见志,于五月五日,自沈汩罗而死。(人名辞典)
 
纲鉴一:秦伐楚,取八城,秦(昭襄)王乃遗楚(怀)王书曰:‘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楚王欲往,恐见欺:欲不枉,恐秦怒。昭睢(楚之族)屈平(字原)曰:‘毋行,而发兵守之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王稚子(名)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劫之与西,遂留之。时楚太子横方质于齐,昭睢诈赴(告丧也。俗作讣)于齐,齐王归楚太子,楚人立之(是为顷襄王)。初,屈平为怀王左徒(官名。犹后左右拾遗)志洁行廉,明于治体,王甚任之。后以谗见疏……其后,子兰又谮之于顷襄王,王怒,迁之于江南,原遂怀石自投汩罗(江名。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以死。(时周赦王十六年(西纪前二九九)壬戈、五月五日。)
 
子路作醢。(临、音海,肉酱也。子路仕卫,卫蒯聩与其子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喜闻过。事亲孝,尝为亲百里负米。有政事才,袖仕鲁,后仕卫,为孔悝邑宰,孔悝母伯姬与竖良夫谋立太子蒯瞆,迫孔悝盟而劫出公,出公奔,子路将入,子羔止之,子路曰:食焉不避其难。遂入。蒯瞆使人攻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中国人名辞典)
 
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故所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以当时现境论之,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
 
此总结上文。
 
人生世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棱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海味?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
 
秦始皇:姓嬴,名政。庄襄王之子。西纪前二四六年登位,时年十三岁。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廿二年灭魏,廿四年灭楚,廿五年灭燕,廿六年灭齐,全国统一于奏,定皇帝称号。收天下兵器,销以为钟、鑢、金人,置宫庭中。卅四年,烧诗书百家语。三十七年(西纪前二一0年)七月,东巡至沙邱而崩,时年五十岁。
 
谁知陈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子孙尽遭屠戮,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子遗!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西纪前二0九年,秦二世胡亥元年,阳城人陈胜(姓陈名胜,字涉)、阳夏人吴广起兵,刘邦、项梁等应之。故云‘群雄并作’。
 
始皇于二十六年统一全国,三十七年死于沙邱,前后不过十二年。胡亥三年,赵高弑之,而立子婴。次年,项羽入关,杀子婴,掘始皇冢。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纂;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褚,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钱。
 
净土圣贤录卷六:‘佛安,字誓愿,苏州人。年三十余,邻家杀猪,出其腑,有文,曰‘曹操’。翟然发心,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以念佛为课……乾隆四十一年(西纪一七七六)二月,有疾,遣徒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三日,演瑜伽焰口一坛。期满,明日,设斋筵,召客为别,称佛名,其徒和之。香三灶。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便灭亡。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
 
曹丕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西纪二二0)十月篡位,至陈留王曹奂(操之孙。在位六年)咸熙二年乙酉(西纪二六五)十二月,司马炎依样画葫芦,曹魏亡。计四十五年。
 
下此:若两晋、宋、齐、梁、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
 
西晋自西纪二六五至三一七年,东晋自西纪三一七至四一九年,两晋合计一百五十五年。
 
南朝:刘宋五十九年(西纪四二0—四七八),萧齐二十三年(西纪四七九—五0一),萧梁五十五年(西纪五0二——五五六),陈三十二年(西纪五五七——五八八)。隋二十九年(西纪五八九——六一七)。
 
五代:后梁十六年(西纪九0七——九二二),后唐十三年(西纪九二三——九三五),后晋十一年(西纪九三六——九四六),后汉四年(西纪九四七——九五0),后周九年(西纪九五一——九五九)。
 
此乃正统,其余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究其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
 
末代帝王遭劫受戮之事,史书具载;兹且引南朝刘宋末代史实如下:纲鉴易知录卷三:
 
‘己未(西纪四七九)夏四月,齐王(萧)道成称皇帝,废宋主为汝阴王,徙之丹阳。——宋主下诏禅位于齐,而不肯临轩,王敬则勒兵入迎,启譬令出,宋主收泪谓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宋主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宫中皆哭!——通鉴一三五)五月,齐王道成拭汝阴王,灭其家!’
 
刘裕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后裔如此下场!
 
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与、有福无殃也耶?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倓虚大师释曰:‘一切者、包括无遗之意。三界一切有为生灭之法也。如梦者、众生界内,迁流造作,皆是虚妄,譬如睡时似有,觉了全无;万法迷时似有,悟了全无:故曰如梦。如幻者、有为诸法,悉皆如幻:如幻师削木为人,结草为马,本无实体;万法缘生,亦复如是,故曰如幻。如泡者、风击水成泡,忽有忽无,乍起乍灭;万法不实,亦复如是,故曰如泡。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而有,是为依他起性,全是假名,故曰如影。如露者、露即朝露,见日即晞,万法是愚昧暗结,智照即灭,故曰如露。如电者、电即电光,一闪即灭,一切有为法,其不实也,亦复如是,故曰如电。’(金刚经亲闻记)
 
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
 
水中月,水中所现之月影也,以譬诸法之无实体。空中花,眼膜于空中所见之种种花。热时焰,即阳炎,热、空、尘等因缘和合,于旷野中现水相者也。乾闼婆城,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上现宫殿之相者也。
 
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
 
楞严经,佛问波斯匿王:‘汝见变化,遂改不停,悟知汝灭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王答:‘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乃至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熟读楞严,可知‘不变随缘’之义。
 
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舍迷染缘,随悟净缘,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倘若焦思过度,或致丧身失命,则长劫难出轮回矣!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谓妾与子也。)何愚痴一至于此也?
 
若能‘素患难行乎患难’,若知逆境、苦难是良师,‘恶因缘是好因缘’,则不致如此愚痴矣。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月避影,徒劳奔驰。
 
彻底显示迷痴凡夫的病根!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若知报通三世,则不致退心谤法矣。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上一篇:读印光大师文钞记13
下一篇:读印光大师文钞记1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