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印祖文抄>>信 愿 念 佛 04
信 愿 念 佛 04
2007年05月05日16:1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233 字体: 繁體

信 愿 念 佛 04
 
 
卷三
 
颂赞(附偈)
 
佛宝赞
 
  佛宝赞无穷,尘劫前证大雄。
 
  常住寂光悲心隆,垂迹度群蒙。
 
为说机理双契法,云发九界瞆聋。
 
灵山一会愿常逢,受记振宗风。
 
法宝赞
 
  法宝实难量,空有体用圆彰。
 
  一尘不立万德昌,无住心生光。
 
  真俗互存互泯处,若何始能赞扬。
 
  证到得无所得方,堪称法中王。
 
僧宝赞
 
  僧宝不可思,本迹凡圣难知。
 
  文殊曾为七佛师,示作寒山痴。
 
  凡僧力修戒定慧,担荷如来菩提。
 
  由此凡圣二洪仪,法道永传持。
 
药师佛像赞
 
  十二大愿德难量,称名即得脱苦缰。
 
  待到业尽情空后,东西原是一觉场。
 
药师佛偈
 
  药师如来琉璃光,誓愿宏深世莫量。
 
  显令生善集福庆,密使灭恶消祸殃。
 
  拔苦必期二死尽,与乐直教万德彰。
 
  法界圣凡同归命,蒙恩速得证真常。
 
阿弥陀佛像赞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阿弥陀经塔赞
 
  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
 
  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
 
  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
 
  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
 
西方三圣像赞
 
  三圣各已证无心,无心遍应有心人。
 
  普引众生归极乐,身心了无起止痕。
 
多宝塔赞
 
  多宝如来,为满宿愿。
 
  显实已竟塔涌现,显本为洪范。
 
  普令闻见,悉得登彼岸。
 
观世音菩萨像赞
 
  遍尘刹国悉现身,尤怜娑婆世界人。
 
  不到众生皆成佛,莫息寻声救苦心。
 
观世音菩萨偈赞
 
  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
 
  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印池。
 
  尘刹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兹。
 
  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普护持。
 
  观世音誓愿深,度生悉出苦轮。
 
  兴慈运悲遍刹尘,一一摄入普门。
 
  三十二应示现今,异竟令证佛心。
 
  常念恭敬观世音,灾消吉庆临。
 
观音七回向偈
 
  愿此持诵胜功德,即蒙大士垂加被。
 
  消除自他宿现业,增长我人胜善根。
 
  永劫恒存大士心。遍界常行大士事。
 
  尽未来际作饶益,普令有情无祸害。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
 
  咸皆尽灭除,世界永升平。
 
  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安宁。
 
  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庆祝观音偈
 
  端坐普陀常入禅,众生有叩遍垂怜。
 
  欲知感应玄妙义,请看一月印万川。
 
改正俗传观音偈赞
 
  观音菩萨德最优,正法明佛久证修。
 
  浩浩宏恩被沙界,巍巍金佛立冠头。
 
  瓶中甘露涤沉垢,掌上祥光灭隐忧。
 
  遍尘刹感尘刹应,一月万川印现周。
 
大势至菩萨像赞
 
  如子忆母勤念佛,都摄六根耳听着。
 
  若依大士此开示,因心各得契果觉。
 
大势至菩萨偈赞
 
  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导普贤王。
 
  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
 
  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势至利生深,专主念佛法门。
 
  如子忆母忆世尊,直下即蒙恩。
 
  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
 
  都摄六根妙难论,愿遍界流存。
 
地藏菩萨像赞
 
  猗欤大士,誓愿宏深。
 
  愍念众生,长劫沉沦。
 
  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常处地狱,冀解倒悬。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未空,成佛无期。
 
  由此因缘,诸佛赞叹。
 
  况彼六道,能不悲恋。
 
  虚空有尽,誓愿无穷。
 
  欲报深恩,特印尊经。
 
  愿见闻者,同生净信。
 
  展转流通,利益无尽。
 
 
地藏菩萨偈赞
 
  大士誓愿不可测,运悲周遍尘刹国。
 
  天台智者,以六即释佛:
 
  众生尽后誓方休,地狱空时愿始息。
 
  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
 
  受化多成无上道,自身犹示声闻迹。
 
   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
 
  只缘生佛性唯一,欲令同获究竟即。
 
  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地藏大慈悲,誓愿永无了期。
 
  所化成佛数难思,犹秉声闻仪。
 
  直待狱空生度尽力,方肯示证菩提。
 
  恳祈冥显施恩资,海会预莲池。
 
 
弥勒菩萨偈赞
 
  慈无能胜补处尊,常居兜率演圆音。
 
  现身尘刹有谁识,融心法界许彼亲。
 
  袋中宝藏全倾出,笑颜等付者个人。
 
  愿偕弥陀垂接引,好令三会证一真。
 
 
文殊师利菩萨偈赞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龙种上佛,乃文殊过去劫中成佛之名,出《首楞严三昧经》。龙种上尊王。另是一佛,须知!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华经》
 
 
 
 
卷四
 
印光大师·智言慧语
 
 
一、去疑生信心
 
不可有一念疑心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已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书一·十三)
 
 
见贤思齐,当仁不让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书一·一五)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行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至圆至钝,至简至易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芦、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之天然妙法也。
 
 
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 哀哉!(书一·四八)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 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书一·六五)
 
 
君子素其位而行
 
  人之处世,一一须按当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居。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乃自误耳,非佛咎也。(书二·八)
 
 
二、信愿俱足
 
信愿最要紧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书一·二一)
 
 
全由持名深浅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书一·二二)
 
 
真信切愿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书一·二五)
 
 
不求世间福报
 
  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书一·二六)
 
 
免刀兵水火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书一·四十)
 
 
三、念佛方法
 
从心而发
 
  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何名为愿?现世之愿,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须从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中求。(书一·十七)
 
 
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早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诸大乘经,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致不得其全益耳。(书一·四二)
 
 
皆为净土助行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书一·五二)
 
 
回向法界众生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一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书二·六)
 
 
四、用心对治习气
 
字句从心而发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书一·六六)
 
 
净土难遇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能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 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书一·七四)
 
 
以怖苦心念佛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书二·五)
 
 
成就净念
 
  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 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槃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贪恋黏着乎哉?(书二·十六)
 
 
制心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书二·三二)
 
 
心常觉照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遭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重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书二·四十)
 
 
不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着。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悚然耳。(书二·四二)
 
 
不随所转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书二·四十)
 
 
唯精唯一
 
  设或根机陋劣,未能证入。且约生灭门中,指其趣证之方。既由迷心逐境,向外驰求,全智慧德相,变成妄想执着。固当唯精唯一,执持弥陀圣号,真信切愿,企其往生西方。持之久久,心佛一如。不离当念,彻证蕴空。妄想执着既灭,智慧德相亦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不离当处,冥契寂光。唯此一处,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跋·四)
 
 
执着我有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无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只因执着有我,不肯放下。其念虑固结,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目,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沉沦,可不哀哉。(序·三二)
 
 
作已死想
 
  嗔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书二·六八)
 
 
海阔天空
 
  所言嗔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嗔习愈增,其害非浅。至于念佛,必须按自己之精神气力,而为大声、小声、默念,及金刚念(即有声,别人听不见者,持咒家,谓之金刚念)之准则,何可过猛,以致受病。此过猛之心,亦是欲速之病。今既不能出声念,岂心中亦不能默念,何可止限十念乎?况卧病在庆(床),心中岂能一空如洗,了无有念。与其念他事,何若念佛名号之为愈乎?是宜将要紧事务,交代家人,长时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心中不挂一事。于此清净心中,忆想佛像,及默念佛名,并观世音菩萨像及名号。果能如是,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疾病痊愈,身心康健矣。盖阁下之病,属于宿业,因念佛过猛而为发现之缘,非此病完全系念佛过猛而有。使不念佛,又当因别种因缘而得。世之不念佛者多多,岂皆不得一病,长年康健乎?了此,自可不误会,谓念佛致病,有损无益也。(书二·六七)
 
 
尽心竭力
 
  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书一·四六)
 
 
忏悔无始宿业
 
  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嗔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嗔痴三惑,自可消除也。又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躲脱耳。(书二·三九)
 
 
由观闻性证圆通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亦难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书一·七七)
 
 
五、勉修行人
 
 
力修净业
 
  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醒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书一·三一)
 
 
恶业现而专心念佛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书一·四一)
 
 
厌此欣彼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则多劫之重报,转而现生轻受。罹灾戾而猛修持,则娑婆之痛苦,即是极乐导师。当作偿债之想,懊闷自消。倘生怨尤之心,罪障续起。逆来顺受,始为乐天知命之人。厌此欣彼,方是修净念佛之士。(书一·五九)
 
 
六、临终之事
 
一心同声念佛
 
  人未终前,若彼自能沐浴更衣,则甚善。如其不能,断不可预行沐浴更衣,令彼难受疼痛,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着法衣,令其盘膝趺坐为遗憾。不知当此之时,只好一心同声念佛,万万不可张罗铺排(如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张罗铺排,即成落井下石,切记、切记!(书二·五三)
 
 
退一步想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耳。(书二·六十)
 
 
只可念佛
 
  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诮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书二·六十)
 
 
皆属自培自福
 
  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
 
 
七、因果之理
 
善恶不出身口意
 
  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序·十六)
 
 
断惑证真
 
  佛法流通,利益无量。天机深者得其深,即可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天机浅者得其浅,亦可改恶修善,希圣希贤。良以如来设教,虽则正为出世,而随顺机宜,循循善诱,故于经世之道,亦复发挥净尽,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凡一切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了无异致。其所异者,一一各示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逾越。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佛天。即下而贪残暴恶之伦,绝无信心,以久闻因果报应之事,其心已冥受制伏,亦不至十分酷烈。观于列国杀人殉葬,以多为荣,佛教东来,遂息此风,可以见矣。(疏·五)
 
 
如来四生慈父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明明德,止至善之道,若能会通佛法,则事半而功倍。以世间圣人所说,但止令人尽分。唯上智之人,方能恪遵。若在中下根性,则便漠然置之。佛则详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期于证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佛天。如来以三归、五戒、十善,普摄在家男女。能修五戒、十善,便可胜残去杀,反浇复淳。永离三途恶报,常享人天快。最浅者尚能如是,况其最深者乎?故知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由是圣君贤相,通人达士,莫不依教修习,护持流通。以一切诸法,以心为本,唯有佛法,究竟发明故也。(杂着·二七)
 
 
八、因果之事
 
报通三世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美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书一·二八)
 
 
种稂莠不能得嘉谷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书一·二九)
 
 
乐天尽性
 
  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书一·二九)
 
 
九、劫因
 
悟净缘,舍染缘
 
  今之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为训,决难收效。以吾人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悟净缘,则证三乘,及佛法界。随迷染缘,而成人天,及四恶趣法界。虽十法界之升沉苦乐,天地悬殊。而本有心性,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倘谛了此义,虽使丧身失命,决不肯舍悟净缘,取迷染缘。以致永劫轮回,莫之能出也。
 
  是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法,乃标本同治,凡圣共由之大道。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舍此法,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齐出,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杂着·二八)
 
 
众苦充满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愚痴,常住其中。纵受极苦,不求出离。虽有本具佛性,由其迷背,反作起惑造业之本。以致经尘点劫,莫由解脱,可不哀哉!
 
  况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杀劫之惨,振古未闻。加以新学潮流,拨无因果。圣贤道义,斥为迂腐。任己臆见,而为提倡。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蚩蚩蒸民,诚堪怜悯。于是有心世道者,奋发大志欲为救援。以为此等业果。皆由唯知自私自利,不知三世因果,善恶报应。(杂着·三一)
 
 
十、禅法与净土
 
专究自心,专仗佛力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向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各适其宜,则有利无弊矣。(书二·三一)
 
 
只为心头未悄然
 
  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念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遂皆开悟,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书一·三三)
 
 
久历荆棘,忽达康庄
 
  不执着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着,弃舍幻妄,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
 
  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不丈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书一·三八)
 
 
禅净真相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杂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本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论·五)
 
 
禅净双修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论·六)
 
 
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忤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己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论·六)
 
 
菩提路远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八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链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辨。(论·六)
 
 
仗佛慈力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
 
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入死入生,了无挂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 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序·二七)
 
 
十一、悟证
 
亲见归路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书一·四九)
上一篇:印光大师法音
下一篇:信 愿 念 佛 03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