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提议重建弥勒寺 重拾城市记忆
中共云南省委搬迁广福路后,位于昆明市西昌路的省委大院旧址何去何从,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此前,媒体报道旧址将变身开放式公园。近日,有关公园的详细规划方案出炉。令人关注的是,在规划中5.4公顷约81亩的公园能否提升整个西坝片区的街区品质。因为,更早之前,曾有政协委员提出议案,重建弥勒寺,重聚这一带曾经的历史文化韵味。
规划方案未提及重建弥勒寺
按照规划,弥勒寺公园分为南北一大一小两个区域,共设7个主要入口,南部区域主要定性为城市街头绿地,北部区域主要定性为纪念场所及城市休闲公园。公园南部区域保留利用现有苗圃、大型乔木形成绿化空间,通过游路的穿插合理组织交通,形成景观优美、可游可憩的城市街头绿地。其北部开辟为小型场地,可供聚会及小型健身活动。东部邻近主入口广场片区则将设置叠台,解决场地高差问题,同时也可作为看台进行休憩,叠台下部邻近原苗圃的区域硬地,则开辟为小型运动区,设置小型障碍物、坡道等,可供年轻人进行小轮车、滑板等小型极限运动展示。公园建成后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对于这个规划,曾经为呼吁恢复重建弥勒寺而多方奔走的市民刘忠有些失望,从目前公布的规划情况看,其中并未提及会重建弥勒寺,刘忠觉得,历史记载着弥勒寺铜佛堪称世界之最,目前弥勒寺城中村正在规划改造中,结合整个片区规划重建弥勒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弥勒寺旧址深藏城中村
省委大院与城中村毗邻,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相伴,这就是西坝弥勒寺片区给人的印象。昨天,记者来到原来的弥勒寺旧址,这里是典型的城中村建筑。绕过阴暗逼仄的小巷,在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记者看到曾经在寺庙中担当主要水源的一眼水井,在井边还有刚打过水的痕迹,除此之外只有寺庙里的两扇镶着虎头铁环的朱红大门被保留了下来。弥勒寺被毁后,村民们自己筹钱在旧址的前厅修建了一个小小的香案来供奉,慰藉他们的怀念之情。
“我16岁就嫁到这里来了,那时就只剩下一个摆放大香炉的架子,其他什么也没有了。本来要在这里盖猪圈,后来村民们都不同意,大家就自己凑钱修了现在这个香案间。”今年92岁高龄的徐情英老人告诉记者。采访中,不少村民还对以前寺中弥勒佛肚子上可以放4人桌子的传说津津乐道,接受采访的几位村民对重建弥勒寺表示支持,有些还建议像金殿一样全部用铜来建造,这样对弥勒寺的历史有一个交待。
政协委员建议重建弥勒寺
在今年云南省“两会”和昆明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姜雪梅两次提交了《关于“恢复重建昆明弥勒寺”的提案》,在提案中姜雪梅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一次有各方人士参加的论证会,对是否重建弥勒寺进行讨论并作出结论性意见。如果建,建在哪里,规模多大?若不建,也应向提议者和支持者说明理由。
目前提案还未得到回复,姜雪梅认为,弥勒佛在佛教中是未来佛,在大家心目中是慈祥、欢乐、大度包容的象征。昆明弥勒寺既是古来就有的建筑,又是现代昆明的一个地标,如果能结合原省委大院地块的规划建设整体考虑,在其中建一适当规模的新寺,对提升西坝片区的历史文化品位无疑会有积极意义。(稿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