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保护云居寺、石经山核心景区,日前公布的《云居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合理分配游客,严禁新增过境交通线路,西部、东北部大部分山区作为">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佛学资讯>>云居寺核心区严禁新增过境路
云居寺核心区严禁新增过境路
2008年12月06日12:3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520 字体: 繁體

 

  为了更好地保护云居寺、石经山核心景区,日前公布的《云居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合理分配游客,严禁新增过境交通线路,西部、东北部大部分山区作为生态保育区不对外开放等保护构想和思路。
  规划要求,游览区应进行合理划分,分散不同目的的游客,减少重点文物建筑区的游人人数,以达到合理分配游人的目的,制定游览路线,对不能触摸的古建筑、文物和古树名木设置指示牌,采取保护措施。严禁在保护区内新增各类过境交通线路;各类市政工程设施必须经过核心保护区时应采用绕行方案,如不可能,必须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埋地铺设。
  根据《文物法》第十七条规定,核心景区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如遇特殊需要,必须进行建设时,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批准。此外根据《文物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设单位在进行选址和工程设计时,因工程涉及文物保护区的,应事先会同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保护措施,列入设计任务书。
  为了给云居寺整个风景区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和植被条件,起到保持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规划提出在西部、东北部大部分山区及作为景区依托的区域设立生态保育区,将不对游人开放。
  云居寺整体规划·揭秘
  石经山危岩治理已有具体方案
  守山人揭示石经山鲜为人知的三大秘密
  《云居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公示阶段。根据初步规划,石经山将成为云居寺景区的重要部分,与千年古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云居寺构成两大核心。记者从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了解到,《规划》中对云居寺以及周边诸多文物景点保护、开发、建设提出一套完整的保护思路,并且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云居寺塔及石经文物保护详规,对藏经洞危岩体治理、防风化、防渗漏、日常监测、洞窟保护及附属石刻文物保护等进行病害调查,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方案,并对将来文物展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昨天,记者再次探访隐秘在山野间的千年古刹,听守山人讲述石经山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揭秘之一:
  石经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
  “游客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云居寺的石经最早是在什么地方雕刻的。”陪同记者的赵进国师傅在此看经守山20多年,他用手指着一座海拔450米的小山说:“这里就是答案。”
  提起云居寺,自然联系到珍藏于此的10082块国宝石经。大多数人认为,石经就出在云居寺,藏在云居寺。其实,距云居寺东1公里原名白带山的石经山才是最早刊刻石经的地方,山腰的悬崖峭壁间至今完好保存着九个藏经洞,内藏隋唐石经4196块,整座山也因为刻经藏经而得名。
  据介绍,石经山的历史比云居寺还要久远。可谓先有石经山,后建云居寺。据赵师傅介绍,石经山成为雕刻经文的场所起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年),一位叫静琬的高僧鉴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开始寻找一处能将佛教经典刻于石板永传后世的地方。当他来到房山大石窝时,发现这里不仅出产上好的石料,还有祖祖辈辈以刻石为生的能工巧匠。他决定将刻经场所选在白带山,山上第一次响起了刻石之声。静琬艰苦刻经三十余年后积劳成疾,为了使刻经事业传承下去,他在临终前嘱其弟子,等刻经事业完成后才入土为安。弟子们在静琬灵骨的陪伴下,背靠荒山,面对芒野,铿锵斧凿,代代相传,矢志不渝刻经千载。从隋代第一块石经诞生于此到明末最后一块石经完成,这里成为延续1039年的刻经场所。
  最早雕刻石经的地点是九洞之中最宏伟的洞窟——雷音洞,现在此洞内还保存着一千多年前铺就的大理石地面。四壁镶嵌着静琬法师最早刊刻的146块石经。继开凿雷音洞后,静琬师徒又相继开凿了8个山洞用于存放石经。现在除了雷音洞对外开放外,其他的藏经洞都是先人用石门铁水固封。从石门的缝隙记者可以看到一块块石经整齐摆放,上面的文字雕刻工整。赵师傅说,上世纪50年代,专家曾打开这些藏经洞,利用三年时间对所有的石经进行拓片整理,出版了30卷精装影印本《房山石经》。
  ■揭秘之二:
  雷音洞——佛舍利发现之处
  雷音洞声名和地位显赫,除了存放隋唐石经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佛祖舍利的出土之处。据记载,舍利被静琬秘藏在拜石之下长达976年,直到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才首次被发现。这段历史记录在《涿州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中。
  389年之后的1981年,佛舍利再次被发现。当时的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在清理雷音洞的地面时发现佛座底下有一方石,掀开方石有一个石函。在场的文物专家立刻联想到史书的记载。经过一上午的挖掘,两颗佛祖舍利出土,确认为佛祖肉舍利,同时也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揭秘之三:
  白玉塘——石料的采集之处
  雕刻石经的石料从何而来?记者来到距石经山8公里的白玉塘。当年,刻经的石料就是从这里开采的,经过打磨后送上石经山刻经。因为此地有水,而“玉”生于水中,所以叫白玉塘。白玉塘因为与石经山的紧密关系而成为房山区级文保单位,山坡从上至下劈成20多米高的石壁,这是当年开采刻经石料留下的痕迹。巨大的石块随后被运到500米外的地方进行打磨,按石经的不同尺寸要求进行切裁制成碑形,后来在打磨石块的地方建起磨碑寺。
  云居寺整体规划·链接
  商业服务活动
  仅限于景区入口
  据了解,正处于公示期内的《云居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云居寺风景名胜区分成三个景区和一个游客中心,分为宗教文化核心景区、古今辉映景区、石文化景区。重点发展东部、北部、南部的游赏区,增加石文化游赏项目。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景区内的建筑,让环境风貌更为和谐,规划中明确要求所有相关的商业服务活动仅限在入口区。
  规划总体结构以云居寺、石经山游赏区为核心景区,利用景区内现有两条公路干道将其他游赏景区连接起来。其中云居寺、石经山核心景区规划范围包括云居寺(院墙内)及寺门两侧对称的南塔、北塔等。石经山游览区包括山上的藏经洞、塔林、碑等。核心景区的面积为1.92平方公里 。
  在核心景区外围保护区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他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核心外围保护区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须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不和谐建筑进行陆续调整、加强管理设施。
  为还原云居寺历史风貌,规划对景区的生态条件列出详细规定,包括景区内不再安排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和其他企业单位用地;有污染的工农业、有碍风景的农牧业等生产活动将停止;禁止进行采掘业、伐木业、大中型水利设施、高等级公路、大型管线及输电线路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景区内逐步减少并最终禁止使用煤作为燃料;周边村镇不得向景区内排入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稿源: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慈云法雨” 歌德公司将举行首场佛教书画专拍
下一篇:中国专家复原九华山近400年前“肉身菩萨”真容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