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戒淫文章>>明破净执方便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
2007年09月06日17:3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062 字体: 繁體

第三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

  摘自索达吉堪布所著《中观四百论广释 ——句义明镜论》

  戊三、(断净执)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乐受;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四、破于应当离贪境而执为净;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己一分二、一、享受欲妙无满足;二、越享用越生贪之喻。

  庚一、(享受欲妙无满足):

  问曰:身体的本性虽然是苦,但依可意的受用境,享受满足之时即有快乐生起。如果恒时享用这样的美境而不间断,即可恒时保持快乐,所以应当极力追求可意境享受安乐。

  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

  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

  虽然经过长久的受用,然而欲乐境永无穷尽之际,就象庸医治病,药不对症,你想依受用欲乐境来为身体除苦予乐,那只会徒劳无果。

  世间色声香味触五欲境,往往被异生凡夫贪执为可以引生安乐的可意受用境。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年轻时代应依世间的可意欲乐境,尽情地享受安乐,享受美好人生;到了中年,应致力于积累财产,将家务安排妥当;这样将整个世间的美境享受完了,自己可以心满意足,到了晚年便远离这一切,依法修持。这种想法极不合理,因为五欲美境不管人们如何受用,它亦不会有边际;依五欲美境的享受,也永远不会有满足之时。想以可意境的受用,止息痛苦,获得满足快乐,这种做法如同庸医治病,先未诊定病根,所用的药物方法不对症,因而不管服多少药,也无济于事,反而使病情加重。同样,人们不管受用多少美境,最终也不会治愈贪欲痛苦,得到满足安乐。因为贪欲病不可能用享受美景这种药方治好,它的根源在众生内心的无明颠倒邪执,心病还得“心药”医。不对症下药,不管人们追逐多少美境享受,最终也是徒劳无益,不会心满意足地放下贪爱,自动出离五欲尘世。

  譬如说,有一只公猴子身披豹皮,想藉此威慑其它的猴子,使它们成为自己的眷属,结果其它猴子不但不驯从它,反而恒时远离了它,使它无法满愿而更加苦恼。同样,众生想以颠倒贪执之心的“豹皮”,得到得到满足快乐的“猴群”,结果只有使自己远离快乐,更加陷入困境。月称菩萨以譬喻说:“水不可能用水来去掉,火不可能用火来烧尽,同样,人们的欲望不可能以享受美境而断除。”仁达瓦大师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在享受五欲境,但是现在仍然没有满足,反而增长了贪心烦恼,增长了自己的痛苦,这便是享受外境不能解决贪欲痛苦的最好说明。故有智者,当自警醒!

  庚二、(越享用越生贪之喻):

  问曰:虽然有贪欲便会引生痛苦,但是人们在享受美境满足欲望之后,对美境不是可以没有贪爱吗?

  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

  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

  如同有些依土生活的虫子,对土壤的贪爱终究不会止息;同样,贪爱欲乐的人,欲望会不断地增长,也如同土虫一样。

  有情愈享用欲乐,愈会增长贪欲,而不可能因享受满足便离开贪爱。以现实中可以现见的喻例来说,最明显的莫过于蚯蚓之类依土壤为食的虫子。这类虫子住在土中,行卧也在土中,遍满大地的土壤便是它们的食品、住房等受用,如此丰富的享用可以说是再无有能与伦比者,可是它们一直吃住受用,也从未见过它们能停止对土壤的爱执。古老传说中,说蚯蚓特别爱吃土,可是它非常担心大地会被全部吃完,于是每天都在焦虑中急急忙忙地吃土,从来不敢停息,然而贪心从来未曾满足过。同样,贪爱五欲享受者,时刻沉浸于欲乐受用之中,他不但不会得到满足,而离开贪爱的欲乐境,反而在不断地享受中,贪欲习气会得到串习增长,欲望会越来越强烈。享受欲乐的过程,其实就是增长贪欲的过程,因而由此不可能有满足。月称菩萨说:猛火中加薪,火焰会更加盛燃;同样,贪欲者得到欲乐受用,贪欲之火会更加炽盛。堪布阿琼将此颂解释成贪爱女人者,越享用女人,越会增长欲望,永远不会因满足而离开贪欲。但在月称菩萨、仁达瓦大师、甲操杰大师、俄巴活佛的注释中,都将此颂释为总说贪着五欲境无法满足而离贪,并没有释为贪爱女色的欲望,对此诸学人应细心辨析。

  譬如说,喜爱睡懒觉者,越睡会越想睡,一天到晚睡懒觉,也不会有满足厌离之时;喜欢懒惰放逸者,一天天会越来越懒惰,而不会对放逸懒惰生起满足厌离;又如贪着不净行者,越行贪,贪欲越会增长,永无满足厌离。这个世间,可以现见人们的各种欲望,从来就没有谁得到过满足而离开贪爱,而只有越享用越增贪。譬如为干渴逼迫的鹿子,在大草原上见到远处的阳焰水,于是拼命地奔跑,想去饱饮止渴,结果只有越来越干渴。同样,《三昧王经》云:“见野马如水,愚者欲趣饮,无实可救渴,诸法亦如是。”世间的一切五欲美境,唯是虚幻的阳焰水,不可能满足止息世人的欲望,只能使追逐者增添欲恼。

  己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分二:一、破贪爱女人之身;二、破贪执不净之身。

  庚一分六:一、不应贪爱女人之美色;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三、破贪爱有德相之女;四、不应对爱著自己的女人生贪;五、世俗教言中须依女人之说是颠倒;六、不应贪爱女人的其余理由。

  辛一分二:一、不应贪爱女人美色之理;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贪爱之因。

  壬一、(不应贪爱女人美色之理):

  问曰:对一般姿色平平的女人,如果想到过患,也可遮止贪爱,但是对与那些姿色特别艳丽的女人,如同酥油遇火一般,无法遮止贪爱。

  一切诸妇女,稠密无差异,

  色亦为他用,美女汝何为?

  一切妇女的不净身内,稠密交会处并无好坏差别,而其外表容貌姿色也是他人所共享用的,所以你贪著美女干什么呢?

  若能于丑女遮止贪欲,也理应遮止对美女的贪爱。愚人认为对美女生起贪爱,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分析之下,这唯是分别迷执生起的妄念。不论世间什么样的凡夫女人,她们的身体从外到里的结构都相同,皮肉筋骨里盛满了血脓、粪便,全身上下的孔穴往外流泄着不净物。自心迷乱颠倒的男人,与女人不净身之稠密交合时,并不会因女人的美丑好坏而有差异,从不净行中获得的触受满足也不会有差别,如是贪爱美女厌恶丑女究竟有何理由呢?如果说是因为美女外表的姿色非常艳丽,所以见而生贪,那么你应仅凭眼睛欣赏便可得到满足快乐,而美女外表的姿色,是任何有眼根的有情可以共赏的,不必要贪求,也不存在可贪之处。如果这些外表的姿色,真的存在可贪爱之处,那么那猪狗在受用这些美色时,又为何不生贪爱呢?或者那些美女刚刚死去,那时美色如故,人们又为何不生贪心呢?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男人,娶了一个相貌非常丑陋的妻子,那位男人对妻子说:“你好难看,我很不喜欢你。”他的妻子极为聪明,马上回答说:“不管外表好看还是不好看,你们男人贪爱女人,其实只是想作不净行满足贪欲而已,在这点上我与其他女人又有什么差别呢?”可是,那位男人想不通,仍然不想与妻子接触。后来有一天,他的妻子在金银瓷等不同器皿里,装上同一种菜,给他食用。他觉得奇怪,便问:“为什么外面的器具不同,而里面盛的菜却无差别呢?”妻子回答:“是啊,我们女人也一样,外表的姿色有好有坏,可里面无有区别,男人依之得满足乐受也是一样的。”那位男人听后,心里的疙瘩豁然解开,从此不再嫌弃自己的丑女人。在月称菩萨造的大疏中,另有一个譬喻,说以前有一个人,对自己的丑妻子非常厌烦,一天他在外面看见了一个美女,不由得生起很大的贪爱,日夜都想着:要是得到这这个女人,我该多快乐啊!他的朋友知道了,便告诉他:“我可以想办法,让你与这个美女幽会,但是她是种姓高贵的人,一般不愿与别人说话,所以你在与她接触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话。”然后他的朋友告诉他在某天晚上,去某处等待。到了那天晚上,朋友将他的丑妻子悄悄带到了幽会的地方,在黑暗中交给了她那位想入非非的丈夫。第二天,那位愚人跟朋友说:“啊,昨天那位女人真好,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女人能给我带来那么大的满足欢乐。”同样,世间那些贪爱美色者,与这位愚人一样,都是因自己的迷乱颠倒分别而致,其实女人的美色哪有可贪之处呢?若能于丑陋的女人断贪,也应同样破除迷乱妄念,断除对美色的贪爱。诸女性修行人当知本论与其它经论一样,其字句主要是针对男众修行人而言,而相对女众修行人,应从其间接意义上理解,如《宝鬘论》中所言:“知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男人的身体同样是不净也不应贪爱,依此层层破开自心的迷乱分别,而彻断颠倒贪执。

  壬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贪爱的因):

  问曰:虽然外表颜色不是生贪的主因,但是依美貌的女人,会得到很大的快乐,所以应该贪爱美色。

  谁于谁悦意,以为彼生喜,

  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

  谁人对谁人感到悦意时,就会由接触对方而生起欢喜,这是犬等旁生也共有的习性,所以你这个有颠倒分别念者,为什么还要贪着美色呢?

  所谓美色,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分别恶习所造成,而外境中,并不存在实有的美色,所以人们对异性的贪爱,并不一定是因对方姿色,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颠倒分别恶念。现实生活中,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感到悦意,或觉得与对方相投时,就会由彼此的接触而生起欢喜心,这种贪爱欢喜的生因,并不是因对方相貌美妙,而主要是依各自的习性。比如说黑人中的男人会喜欢黑皮肤女人,鼻梁低的男人喜欢同类的人,各以习气而选择不同的异性为生贪境,甚至在犬、马等旁生中也会如此,只贪爱各自同类中的异性。而这些贪爱境中,是不是都很美呢?事实并不是这样。一些东方国家的人刚刚见到西方人时,觉得金发碧眼白皮肤极难看,然而在西方国家生活了几年后,便渐渐变了,有些东方人会觉得金发碧眼的女人非常好看,对这些原先觉得丑恶的异性也会生起贪爱。这种贪欲是欲界众生所共与的恶习,而在观察下,其实外境中并无真实可贪爱的对境。因此,当斥责追问凡夫的恶分别念,你到底为什么而贪着并不存在的外境界呢?你为什么还要随顺那颠倒恶习而编织轮回网呢?

  譬如说,以前有两个罗刹各娶有罗刹女为妻子,一天那两个罗刹在一处闲聊,各自夸谈自己的妻子如何如何美貌,结果两个为谁的妻子最好看而争吵起来,没办法得出结论。然后两个罗刹找到附近的一名比丘,让他评论谁的妻子最美,那位比丘想了想,告诉说:“对你来说,你的妻子非常好;对他来说,他的妻子非常好。”同样,对每一个有贪爱对象的众生来说,各自悦意的对象,只是他自己的分别念认为可爱,而别人并不一定会如是看待。只有情人眼里才有“西施”,外境并无真正引发贪心的美色,藏族古人说:“山再高,也有不飞鸟的地方,人再美,也有不愿共处交朋友。”因此,若外美境真实存在,那对此人人都为何不生贪心呢?

  辛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

  问曰:美貌悦意的女人非常难得,如果得到了那不是很稀有吗?所以应当对她生贪爱。

  汝得端正女,原为众人共,

  获彼汝觉奇,此奇实非有。

  你现在所得到的面貌端正之女,原先是众人所共有的,获得这样众所共女,你如觉得稀有难得,这种稀奇实际上是不应有的。

  美貌悦意的女人,实际上并不是稀有难得之珍物。你得到一个美艳的女人时,应知在没有得到她之前,她是许多人所共有的,就象路上所丢失的物品一样,谁人都可以检为已用。在你得到之后,她也不是你个人所独享的,她的姿色眼神、语音、香味等等,你所贪爱她的一切都可以为很多人共用。古人说:“女人如水,谁都可享用。”所以,在得到这样众人皆可共有的女人时,你如果觉得稀有难得,觉得这样的机缘很稀奇而深生爱著,那是极为愚痴的颠倒执着,极不应该。众人共可享有的女人,得到她实际上没有任何可稀奇,也没有可以特别贪爱的理由。而且得到她之后,你的痛苦无疑又要开始增长了。月称菩萨说:“对这些如同丢失在路上的财物一样的女人,你通过百般辛苦而获得,有智慧的人谁会认为是稀有呢?”

  譬如说,以前恰西国王得到了一个女人,其容貌非常妖冶,国王觉得非常稀有而对她深生贪恋,异常地宠幸。而实际上这个女人原来是一个*女,是众多男人所共用的*种女人,并非什么稀有难得之物,而且在国王得到之后,已习惯于朝秦暮楚的*女,没有任何可*性。仁达瓦大师也说:女人恒时贪求男人,只要是好看的男人,她肯定愿意与他相好。所以,认为美色难得而生贪爱的愚人,当知美色是世间众人所共用之物,实际上并非稀奇难得,而应断除贪爱。

  辛三、(破贪爱有德女)分二:一、不应贪爱有德女;二、生贪与否不一定随顺有德。

  壬一、(不应贪爱有德女):

  问曰:虽然不应贪爱女人,但是有些女人禀性善良、品行端正等具足德相,对这样的女人难道不可以爱著吗?

  具德则觉爱,相违则生嗔,

  不决定住故,前后何者实。

  若见具足德相的女人则觉得可爱,而对有相违过失者则生嗔恨,然而一个人相续中的功德过失不会决定安住,所以前后功过何者为实呢?

  对具足德相的女人觉得可爱,那么对有相违过失的女人,就会生起嗔恼厌恶,这是凡夫会自然生起的好恶选择分别。一个女人,具足善良等德相时,如果因此而觉得她可以贪爱,那么当她有嫉妒、放荡等种种过失时,也就会觉得她可恶。然而,世间凡夫众生,各自相续中的功德过失不会决定安住,比如说,一个人具足财富美貌、正直等功德,但是反过来观察,他作为凡夫又会具有种种过失,如贪心大、傲慢等,此时你应嗔恨他还是会喜欢他呢?如果只取功德不取过失,而对他生欢喜,或只取过失不取功德而对他生嗔恨,都是不应理的。而喜欢与嗔恨厌恶是相违的法,二者也不可能同时存在。月称菩萨说:如果因对方具足德相而应生贪心,那么对方也具足过失的缘故,也应对她生嗔恨心。所以,认为女人具有德相而应贪爱者,其理由无法成立。在一个凡夫女人相续中,功德与过失都会存在,那么你应执前者功德为实而生贪,还是应执后者过失为实而生嗔恨呢?

  譬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受用美食佳肴,但是不喜欢上厕所,这种态度肯定不合理。因为按客观规律,一个人吃得多,上厕所也会多,这是一件事物必具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不可能有选择一方面的力量。同样,一个凡夫女人既会有功德的一方面,也会有过失的一方面,你不可能只选择她有功德的部分生贪爱,而不嗔恨她的过失。另有譬喻说,有人喜欢到朋友家里看他家那座很精致的厕所,但是到了厕所里,闻到里面的味道时,也就不喜欢了。同样,一个女人有其贤善光彩的一面,也有其丑恶阴暗的一面,如果喜欢她那贤善的一面,也必然会为阴暗的那部分而生厌恶。所以,为颠倒恶念所蔽者,当认清凡夫相续中,德与过皆有存在,自己切不可因见德相而对异性生贪爱。

  壬二、(生贪与否不一定随顺有德):

  问曰:虽然对有过失的女人应生嗔,但是对具有德相的女人,只见其贤善可爱的德相,而不见其它,以此为因,难道不是会自然生贪爱吗?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生贪者,其灭岂从因。

  愚夫生起贪欲的对境,不唯是具有德相者;无有这种因就生起贪爱者,其不生贪爱难道是因为不具德相吗?

  有些人认为如果见到了女人的过失应该生嗔,如果只现见女人有德相,那么生贪爱也是合乎自然,是应理的。然而在实际中,愚昧无知的世人,对异性生贪爱与否,并不一定是以对方具德与否而决定。比如说可以现见一些人喜欢屠夫、猎人、*女等,这些人肯定不具足贤善的德相;还有一些人喜欢什么梦中情人之类,莫名其妙的什么理由也没有,就对某人深生贪爱。再说,如果真的以德相为生贪因,那么凡夫的身体,唯是不净物的堆聚,哪儿有真正的德相呢?所以,从实际中观察,世人的贪爱因缘无有一定标准,对境无有德相而生贪爱者,也是随处都有的现象,而对异性不生贪爱,也不见得是对方不具德相的原因。根登群培大师说过:“人心是反复无定的,有时候看到丑陋的老妇也要生贪心,有时侯看到天女也不会生贪心。”不知取舍也不知羞惭的男人,只会随顺迷乱的贪欲心而转,而不会顾及德相具足与否,有时对丑妇也会生贪心,而有时不生贪心,其原因也不是因对方不具德相。月称菩萨说:愚笨的人根本不会观察功德与过失,而百般贪求女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极为愚痴的行为。

  譬如说,以有一个婆罗门女,由于她是一个石女,结果被村落中的男人撵出村外。她走的时候特别痛苦,悲泣不止,别的女人问:“你为什么要哭,是不是为离开我们而痛苦吗?”她回答:“不是,你们能享受交合的乐受,我却从来没有享用过,我是为此而悲泣。”同样,世人贪著异性,其实如同石女儿一样,唯是为交合的乐受而贪求,而对境具足德相与否,并非是生贪与否的主因,故有智者,当详察内心的分别妄念,不为遮盖贪欲丑相的种种假相所蒙蔽,而直断贪爱烦恼之根。

  辛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

  问曰:有些女人特别爱自己的男人,甚至在丈夫死后能自杀殉情,对这样忠情于己的女人,难道不可以爱著吗?

  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

  如果没有了知与其他男人交合的乐受,那时才会爱著自己的丈夫,所以妇女象恶症一样极易感染,应该恒常防止其他男子的外缘接触。

  三界内的凡夫,心思毫无稳定性可言,尤其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她们对男人的爱著情感极易动摇。女人对丈夫,只是在她们刚刚与之相好,没有外遇、没有感受与其他男人作不净行的乐受之前,才会有所谓的忠情。一旦有了与他人接触的乐受时,那时对自己的男人一点也不会在乎,立即舍弃之如敝帚。那些能为丈夫死亡而殉情的女人,只有可能是她们尚未与别的男人接触,才会有这种迷乱的自绝决心。否则,不管丈夫死也好病也好,她是毫不在乎的。因此说一般凡夫女人,就象恶症一样,极易为外缘所感染而变质发作。所谓恶症,指极易感染发作的病症,比如说一些遭魔而经常发狂者,这种疯病暂时没有发作时,病人很正常,但是若有地水火风的不合,或者在下午遇到客人等外缘,疯病立即会发作。因而对这种病人,必须极为细致地防护他与外缘接触。同样,一般心意不稳固的女人,如果与外面的男人有接触,容易被外缘摇动,引发炽烈的贪欲恶症,变得放荡起来,而不愿再忠于自己的丈夫。所以,必须恒常防止她接触别的男人外缘,月称菩萨说:女人的贪心一直随着别人,一旦受到了与他人交合的乐受时,对自己丈夫的贪心就会渐渐减少,所以凡夫女人没有可*的感情可言。

  譬如说,以前有一对婆罗门夫妇,开始时感情很不错,周围一些男人故意去找婆罗门妻子调笑时,她立即回到丈夫身边,说自己很讨厌那些人,以后他们再来闹的时候,自己会立刻喊叫,让丈夫听到后迅速来解围。但日子稍久,她与那些男人却勾搭上了,受到了与他人作不净行的乐受。自此以后,她经常花言巧语地欺骗丈夫,偷偷地跑出去与其他男人鬼混。后来她丈夫知道了这些消息,又想起她以前所说的话,内心因此明白了女人所谓的爱著感情,其实是极不可*,极易受到他缘而改变,由此而生起极大厌离心。还有在藏地一个譬喻说,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丈夫突然患急症死了,那位女人当时非常悲痛,想自杀随丈夫而去,周围的人百般劝慰,日夜守护着她。到她家念经超度仪轨的小僧人也想:“这个女人恐怕会伤心坏的!”可是,四十九天的度亡经还没念完时,那位女人已与一个男人好上了,天天有说有笑,满面春风,伤心的表情丝毫都没有了,那位小僧人不由得想:“噢,这就是世人所谓的恩爱感情,多么无常!”认为有女人深爱着自己,而对女人生贪爱者,当知这只是一时的迷乱情感,一切都是无常的,当生厌离啊!

  辛五、(世规典藉中须依女人之说是颠倒的):

  问曰:有些典藉中说,在年轻时依女人享受欲乐,这样做极为合理,也是

 

 

  有功德的,难道这些说法不应理吗?

  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

  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

  世人在壮年时自己所作的贪爱行为,到了老年时也不会再乐于这些恶行,而那些解脱者,又如何不对这些贪欲恶行生起忧恼呵斥呢?

  世俗中那些外道典章所言须依女人之说,唯是堕于断见常见之中的颠倒邪说,稍加观察,就会勘破其迷乱颠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人肾如灯芯(原创)
下一篇:七情六欲与地震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