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
一 杂 三四五(三四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
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何等为三?谓贪、恚、痴。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贪、恚、痴。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何等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不学戒。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掉、不律仪、不学戒。何等为三?谓不信、难教、懈怠。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何等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何等为三?谓无惭、无愧、放逸。此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懒堕,懒堕故掉、不律仪、不学戒,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痴,此三法断已,堪能离老、病、死。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云何三?谓身见、戒取、疑,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云何为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云何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此三法断故,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云何三?谓无惭、无愧、放逸。
所以者何?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
【法义分享】
本经首先标出,因为有 “老、病、死”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问题,所以才有修行与解脱的问题。
悉达多太子是在二九岁那一年观察到生命的黑洞(死亡)的厉害而无比震撼,因而爆发出修行的动力,用生命去找寻出离生死轮回之道。
如果你也观察到生命的黑洞的厉害,你也会爆发出修行的动力。修行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脱离生死轮回的大问题。
解脱道是有次第有步骤的。行者只要依佛陀所开示的次第步骤而行,要见法、证果并非难事。若能像佛陀一样——“用生命去找寻宇宙人生的真理与解脱之道”你也能跟佛陀一样│此生此世就能到达究竟涅槃、解脱自在的彼岸。
第二章 善人 慈悲喜舍
一 增 四四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法义分享】
具体力行慈心、慈善,可得种种善果,自利又利他。
二 中 二七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
【法义分享】
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软化僵硬的心、打开狭窄的心胸↓扩展至无量无边。“慈悲喜舍”是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的重要桥梁。
三 杂 七五五(七四三)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嗔慢、毁诋、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法义分享】
俱正知正见的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慈善义行是有所不同的。
修习慈悲喜舍,绝对有助于修习禅定与开发智慧。
四 中 五二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法义分享】
“路——解脱道”是人走出来的。种恶因,得恶果;种善因,得善果。
若想要“明”——了知宇宙人生实相,想要“解脱自在”,平常要多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
人天善法,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步。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一 杂 一一三0 (一一四七)
是故我说:‘崄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佛法教专心归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经常磨迮,谓恶劫、老、病、死,磨迮众生。当作何计?正当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广无缺坏,
周遍四方来,磨迮此大地;
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
恶劫、老、病、死,常磨迮众生。
【法义分享】
修行的动力来自于见苦。若欠缺修行动力,是因为 “苦”吃得还不够。要深入去体悟世间的种种苦。
二 杂 三四五 (三四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
【法义分享】
“老、病、死”都是伟大的 “天使”,经常在刺激你、唤醒你: “醒来吧!不要再作梦了!”
由于观察到 “死神、黑洞”的厉害,悉达多太子无比的震撼!因而从太子王位跳下来,从此展开了觅道、求道、修道之旅。终于成道,解脱自在。
三 中 一八一
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法义分享】
凡夫因内心的苦闷不安,而不断的向外求。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祐。
有智慧者是向内↓净化身心↓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实相、真理。
四 杂 四六八(四六九)
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法义分享】
这是一般众生与解脱者的相异处,尤其在面临重大境界现前考验之际。修行证果的检验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中。
五 中 五六
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法义分享】
“老、病、死”之苦若没有震撼到你的心肝底,修行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停留在表
皮层、软绵绵的。或是为了展现我是、我能、我慢而修行。
“习苦,便有信”常常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修行的动力就会增长。
第四章 惭愧心
一杂 九八七 (一二四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
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
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
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
二 长 二
知惭,耻于己阙。
知愧,羞为恶行。
三 杂 一二三八(五七八)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四 增 三八六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
日悔无懈息,罪根永已拔。
五 中 四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
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法义分享】
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虚心学习。若能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才有可能跳出那狭小的框框。
修行路上,常常在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后就志得意满、我慢升起、想为人师。名利的腐蚀性很强、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会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贪染、慢染。明眼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在当事人还没有惭愧心之前、心不柔软、机缘不成熟之际,也没办法协助当事人突破。
在修行路上,只要还没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都要不断虚心的学习求教,如此才能一层一层的超越。
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
一 杂 七九二(七八0)
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令生,已生邪见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见不生,已生正见令退。
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
【法义分享】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但“恶知识”通常不会告诉众生“我是恶知识”。他会设法让跟随者相信他是“善知识”、是“好人”。所以学佛一开始就要以智慧为前导。
二 杂 七二九(七一七)
恶知识、恶伴党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嗔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嗔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三 杂 一一三二(一一四九)
尔时,波斯匿王为首,与七国王、大臣、眷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与诸大臣如是论议:‘五欲功德,何者为胜?’其中有言色胜、有言声胜、有言香胜、有言味胜、有言触胜,竟无决定。来问世尊,竟何者胜?”
佛告诸王:“各随意适,我悉有余说,以是因缘,我说五欲功德。然自有人于色适意,止爱一色,满其志愿,正使过上有诸胜色,非其所爱,不触不视,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如爱色者,声、香、味、触亦皆如是。当其所爱,辄言最胜,欢喜乐着,虽更有胜过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触不视,唯我爱者最胜最妙,无比无上。”
【法义分享】
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没有绝对的标准。
当你内心升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辈就会成为你现在的“善知识”。“赌神”是赌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财神爷是追钱族的最爱。物以类聚。
修行方面同样是五花八门,你内心升起的是什么样的欲求,你就会去找能讲出一套符合你内心欲求的善知识。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会去找有智慧的人。
四 杂 一一三一 (一一四八)
时,波斯匿王遥见斯等彷徉门外,即从座起,往至其前,合掌问讯,三自称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萨罗王。”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称姓名,合掌问讯?”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不得他心智故。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审谛观察,勿但洛莫!当用智慧,不以不智;经诸苦难,堪能自辨;交契计挍,真伪则分。见说知明,久而则知,非可卒识,当须思惟,智慧观察!”
对善知识的认定标准,会随着个人智慧的成长而异。人是在错误的摸索中,逐渐累积智慧而成长。在那脱胎换骨之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
五葛拉玛经(KALAMA SUTTA) 取自巴利<增支部>
当时,葛拉玛人们来见世尊。一些顶礼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葛拉玛人顶礼世尊跟世尊谈一些话后才坐到一旁,一些报告他们的姓名、字号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修行信任的规则
世尊说:葛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葛拉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着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开始就要冷静、理智,求真、求实、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