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因果感应>>因果报应录(二)
因果报应录(二)
2006年06月27日19:2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559 字体: 繁體

因果报应录(二)

唐湘清居士 撰

第三篇 孝顺善报类
  1.杨黼受老僧开示竭力孝亲
  杨黼,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感觉人生无常,立志修道,听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为了要亲近明师,他就辞别双亲,离开故乡,到四川去访师求道。刚抵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的顶了一个礼,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到四川来做什么?”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想到四川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法的大道。”老和尚说:“你要见无际大师,那不如见佛。”杨黼问:“我很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老和尚说:“你赶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着大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杨黼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装,雇舟返乡,在路上跋涉了一个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他敲着家中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宝贝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来开门,迎接爱儿。杨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妈妈,顿然觉悟父母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后来杨黼享八十岁的高寿,临终时候,诵金刚经的四句偈,安详而逝。(取材自德育古鉴)
  看到披衾倒屐的妈妈,顿然觉悟父母才是活佛。
  【湘清按】佛教的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从以上佛教的经文及古德的言论,可知无际大师对杨黼的开示,确有至理。
  2.徐一鹏纯孝感动猛虎
  徐一鹏,是浙江省鄞县人,对父母很孝顺,家中贫苦,老虎很受感动似的竟掉头而去。
  不得不出外谋生,在海滨一个村庄中设馆授徒。有一天夜间,他做了奇异的梦,醒来以后,对主人说:“恐怕我的父亲在家中病重,我急欲回家看一看父亲。”他在归家的途中,经过一处山领,忽然遇见一只猛虎,由于孝父的一片诚心,虽然遭此危险,一些也不惊慌,他很镇静的祝祷说:“我为了父亲害病,急欲回家侍候,愿老虎怜悯,不要阻挡我的去路。”说也奇怪,那只老虎好象很受感动似的,竟回头而去。徐一鹏回到家中,他父亲本已病重得昏迷不醒,看到儿子回家,竟苏醒过来,对他说:“我的爱儿,你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吗?刚才我被摄至冥府,听到一个绯衣人的谈话,知道我本来已命该寿终,因为儿子纯孝的感动,使猛虎也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寿命一纪。”后来他父亲的病,果即痊愈,过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近今西洋科学家亦极注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台北中央日报刊载李元庆译“神秘的灵感”一文,报导美国杜克大学灵感心理学专家李恩博士,研究心灵感应,极具成就。我国古代书籍,对于心灵感应的事实,颇多记载,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参,他的母亲在家中有事咬着手指,曾参在山中就发生心痛的感应。本文所载孝子徐一鹏,他的父亲在家病重,他在外就得到奇异的梦,这也是父子间的心灵感应。从孝子曾参及本文徐一鹏的事实看来,可以证明父慈子孝,最易发生感应。
  3.潘综以死救父免于匪祸
  潘综不顾自己的安危,尽力保护他老父。
  潘综,是晋朝时代浙江吴兴人。当时妖党孙恩作乱,匪兵攻破村邑,潘综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难于行动,他就背负着父亲,逃避匪祸。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给匪兵追上的危险。他的父亲潘骠对他说:“我年已衰老,不能行动,无法逃走,你年纪轻,独自一个人逃,还可来得及避去匪祸,如果带着我走,走得很慢,势必给匪兵追上,那么我们父子二人都要遇难。希望你不要管我,自己一个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命。”潘综听了父亲这一番话,虽觉很有道理,但还不肯舍弃年老的父亲,结果终于给匪兵追上。潘综向匪兵叩头说:“我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求求饶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他父亲潘骠也向匪兵请求说:“我的儿子年龄轻,本来可以走避,为了不肯舍弃我,所以没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没有关系,只求求保全我儿子的生命。”有一个匪兵正要举刀砍杀年老的潘骠,老人家吓得魂不附体,潘综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匪兵就举刀转砍潘综,一时被砍得皮破血流,顿时昏晕过去。忽然另一匪兵跑过来,对其余的匪兵说:“这一青年以死救父,是难能可贵的孝子,怎么可杀他呢?杀孝子是不祥的事,万万不可杀!”其余匪兵听了,急忙把潘综救活过来,护送他们父子二人安全回家。(取材自德育古鉴)
  4.孝媳守护病姑得免火灾
  他为了看护病姑,决心不再改嫁。
  清代乾隆庚子年间,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发生大火,焚毁的房屋,达百馀栋之多,死伤的民众,数以千计,一时大哭小喊,情况极为凄惨,至于损失的财产,更无法估计。可是在这一场大火中,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就是在火灾的断壁残垣之中,竟有一间破屋巍然独存,未被火焚。这一间幸运的破屋中住着什么人呢?为什么能单独避去火灾呢?据人们这样说:破屋中仅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她们姑媳二人,相依为命。老婆婆的儿子,早于几年前去世,邻村的人,很多来向寡妇说媒,劝诱她再嫁,可是这位年轻的寡妇,因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护,侍奉汤药,所以她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坚持拒绝人们的说媒,表示决不再嫁。一年复一年,她细心耐烦的看护着病姑,口无怨言,面无怨色。在这一场大火灾中,当熊熊的火焰燃烧到她们的邻居时,忽然风势转变了方向,所以火焰没有燃及她们的房屋。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孝媳守护病姑的孝行,感动了菩萨,因而菩萨保佑她们免了火灾。(取材自滦阳消夏录)
5.道丕法师诚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吃饱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暴露在风霜中,你能把它寻回来安葬吗?”法师奉了母命,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战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无法知道究竟那一具是父亲的遗骨。他就日夜的诵经,向空中祈祷说:“古人精诚的感应,有滴血认骨的事,现在我要寻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转动的,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他专心一志的注视着一大堆白骨,精诚祈祷,过了几天,忽然有一具髑髅从骨堆中跳出,摇动了很久,他知道这决对是父亲的遗骨,不禁高兴得跳起来,把那具髑髅抱在自己的怀中,带回家中见母亲。就在这天夜间,他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带着父亲的遗体回来,随即安葬。当时的人,都认为道丕法师的寻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诚感应所致。后来法师在朝中讲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颇获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师的孝行,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殁,至行超乎古今,可说是佛门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传)
  他注视着一堆白骨,精诚祈祷。
  【湘清按】益大师有言:“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传记所载,盖厉有明徵。”从道丕法师孝行的故事,不仅可以证明至孝的感应,且足以破除世人“释氏无父”的误解。
  6.宗赜禅师念佛度母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 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亲养育的深 恩,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切的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西。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取材自净土圣贤录)
  【湘清按】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
  7.徐积侍母寸步不离
  徐积,是江苏省淮安县人,在三岁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每天晨晚,跪在地上哭呼父亲,十分悲哀。少年时,读诵孝经,想到父恩难报,常常流涕不止。二十岁以后,跟从胡安定先生求学,深得孔门正心诚意的道理,因此事奉母亲,更加谨严,除非遇有极重要的大事,决不轻易离开母亲的身旁,每天衣冠端正的侍候,备了丰美的食物孝养。后来他赴京参加考试,因为不忍离别亲爱的妈妈,就背负着老母徒步进京,真是形影相随,朝夕相伴。他的父亲名石,因此他生平遇见了路上的石,不忍加以践踏,有人对他说:“你要避免践踏路上的石,那是不可能的事。”徐积答道:“我并不是故意躲避路上的石,实在因为我的父亲名石,所以我一看到石,就要想到我的父亲,不禁惕然伤心,不忍踏在上面了。”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痛哭到呕出血来,数天水浆不入口,居丧在坟墓旁的小屋中,每天在墓前哀呼问视,如同母亲生前一样。徐积去世以后,后人谥为孝节先生,至今祭祀不绝,人们都很崇敬他,认为徐先生的孝行,可与曾闵相比呢!(取材自德育古鉴)
  徐先生赴京赶考背母同行。
  【湘清按】大般涅经云:“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乾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以上经文,说明慈母健在,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所以徐积先生在他母亲健在时,要寸步不离的侍养;反之,慈母去世,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故徐先生在母亲去世时,痛哭到呕出血来。但在佛教的看法,慈母去世,固然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惟在临终时,万不可在床前哭泣,以免妨碍生西,而应抑制悲伤,以念佛代替哭泣,助慈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
  8.顾态奉父诚心不欺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二个儿子,十分钟爱,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今天我送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售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这样才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都给父亲分配应用,才能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怎可为了几石租米而改变孝心,怎敢把钱私用而欺骗我的父亲呢?”他收受了张氏全年的薪金,仍是诚心恭敬的全数奉献给父亲。由于顾先生孝顺的榜样,所以他的儿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际明的儿子,少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做到翰林的官位。(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慈父之恩,高如山王。”儒家的孝经上说:“孝莫大于严父。”像本篇故事中的顾态先生,诚心尊敬其父,可说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贵的儿子,真是善有善报。
  他把全年薪金,都奉献给父亲。
  9.杨孝行乞供亲死后升天
  杨孝子,是江苏省武进县圩桥里人。他的父母亲生活十分贫苦,并且体弱多病,终年与床褥为伍,苦水为伴,除了衣食以外,还要支出很多的医药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杨孝子实在无法负担父母亲的生活,万不得已,只好冒着耻辱做乞丐了。把行乞所得食物,供养父母,倘若父母还没有吃饱,虽然自己饿得饥肠辘辘,也不敢先吃,一定要待父母完全吃饱以后,方才进食。如有美好的珍贵食品,就跪在父母的面前,很恭敬的献给双亲吃。不仅在物质上,使父母亲的衣食满足,另在精神上,使双亲有所娱乐,可是地处乡间,没有戏院剧场等娱乐场所,杨孝子就自己编造了很多山歌,在双亲面前,一面唱歌,一面跳舞,博得双亲的欢笑。这样经过了十多年,当地的人,都为杨孝子的孝行所感动。有一家富户,要雇杨孝子为佣仆,但他并没有接受,回答富户说:“我的双亲终年害病,缠绵床褥,我每天除了行乞之外,就要在家为双亲侍奉汤药,不能一天离开家庭,所以我无法到你家中来做佣仆,只能谢谢你的好意了。”从此以后,他仍是像以前一样的行乞,稍有馀钱,就替双亲延医诊病。后来杨孝子的父母相继去世,他把行乞所得的钱,买了二具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虽天气严寒,赤身忍冻,也不顾惜。父母的遗体葬在田野间,他露宿墓旁,日日夜夜的哀哭,过了一个多月,竟因悲恸过度致死。
  杨孝子把美好的食物跪着献给双亲。
  在杨孝子死后的一天,乡间有一姓徐名道之的人,因病去世,被鬼差带到冥府,看到一个穿着紫袍的冥官,向冥王报告说:“杨孝子到了。”冥王趋前欢迎。徐道之仔细一看。原来冥王所欢迎的人,就是刚去世的杨孝子。当时听到冥王对杨孝子说:“久仰你的孝行,像你这样的大善人,我们地府是不敢惊渎你的。现在天帝有命令,召你升到天堂去。”徐道之因经冥官查明杨寿未尽,回阳醒了。在徐道之复活以后,逢人讲述在冥府亲闻冥王宣布杨孝子升天的事,因此当地的人,都知道杨孝子死后,受到升天的善报。(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依佛教的人天乘而论,孝行可得升天的善报。再进一步而言,修学佛教的出世法,求生西方净土,尤应以孝顺为本。佛说观无量寿经列举求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条件,当修三福,而以孝养父母列为三福的第一,可见孝顺在出世法上,亦极为重要。杨孝子因未闻佛法,所以虽极孝顺,其福止于升天,倘能更进一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往生极乐,尤胜于升天万倍了。
  10.崔侍郎竭力孝母子为贤相
  崔沔,自幼就有孝顺的天性。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母亲因为悲哭过度,得了目疾,十分严重,崔沔变卖了家产,遍请名医,为母亲诊治目疾,可是他母亲目疾太厉害,终至医药无效,双目失明。自从母亲成为盲人以后,他每日躬亲奉养,至诚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亲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气候的寒暖,适时供养,使老人家的生活过得很舒适,没有丝毫的匮乏。每逢美景良辰,一定要扶着母亲到野外去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虽老母双目失明,不能欣赏美丽如画的风景,可是崔先生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龙活现,津津有味地讲给母亲听。以及社会上每日发生的动人新闻及趣事,也一一向母亲有说有笑的谈论,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记了双目失明的痛苦,乐而忘忧,十分愉快。后来崔先生年龄渐高,官位亦尊,还亲自与儿子侄儿等。在庭园中种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树,使母亲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到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伤得形容憔悴,口吐鲜血。他为了报答母恩,晚年终身茹素。由于崔先生有高尚的德行,所以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书侍郎”的职位,他的儿子佑甫,也成为一代的贤相。(取材自德育古鉴)
  崔侍郎种植四季水果,为了孝养母亲
  【湘清按】感应篇汇编上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有惊怖心,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像本篇故事中的崔沔先生,于美景良辰扶亲出游,对母笑谈故事,就是实行了“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的孝行。
  11.朱寿昌修忏遇母
  宋朝朱寿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微*,在寿昌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母亲离婚,后来他母亲又改嫁民间,不通音讯,到寿昌长大以后,常常思慕自己的母亲,但不知母亲的下落,苦于无法会面,十分悲哀。他就辞去了官职,立志一定要寻到母亲,经过了万里的跋涉,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是没有达到寻见母亲的愿望。当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报纸,无从在报纸上登广告寻人,那样毫无方向的寻访,确实是十分困难,希望异常渺小的事。可是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休,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感应的不虚,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鲜血,用血写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众,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诵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萨的灵感。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天,他走到陕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见了母亲,那时他母亲虽已白发苍苍,面有皱纹,但容貌还能认识,可是寿昌以前还是七岁的小孩,现已长成了大人,他母亲却不认识他了。寿昌亲切的连呼:“妈妈!妈妈!”并且高声的说:“我是寿昌,我是寿昌。”他母亲哎呀一声说:“我的儿,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此与你相见。”母子二人,二十多年不见,一旦会面,不禁惊喜交集,喜极而涕,抱头痛哭,感动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驻足而观。朱寿昌把母亲迎回家中,尽心孝养,后来他出任“司农少卿”的官职,孝行更笃。当时士大夫中,对于朱寿昌的孝行感应,一时传为佳话。(取材自梦溪笔谈)
  【湘清按】近代心理学家,也承认有心灵感应的事。但心灵感应,并不常见,原因是如果缺乏诚心,就不易获得感应。像这件故事中的朱寿昌,刺血书忏,昼夜持诵,万里跋涉,而无退志,是何等的精诚!宜乎感应所致,而获母子相会,俗语说:“诚则灵。”信然。
  母子久别重逢抱头痛哭
  12.林承美树德资亲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艰苦的守节,才把他抚养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难报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痛哭是没有益处的,当求怎样报答的道理。古语说:‘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你要报答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是真正的孝道。”承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立志戒杀放生,广修救人济世的善事,后来他享九十六岁的高寿,得到很高的科第。(取材自阴骘文广义)
  戒杀放生以报亲恩。
  【湘清按】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亲,孝之终也。”可见立身行道,是孝的终极,而林承美的戒杀放生,广修善事,尤为立身行道,报答亲恩的好榜样。
  13.钱氏孝护翁姑全家免疫
  清代顺治甲午年三月,江苏省武进县(古名晋陵)城东居民顾成,娶钱氏小姐为媳妇。有一次,钱氏回母家省视父母,忽然夫家乡间流行急性时疫病,传染很广,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数口都死于时疫,也有一条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数人。病势的凶猛,令人心惊股栗。如果得了这种急性的时疫病,至亲也不敢过问,大家深恐传染。不幸顾成夫妇也染了时疫,后来他的儿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钱氏在母家听到了翁姑都患时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视病,他的父母爱女心切,恐怕女儿也会染到疫病,所以力劝钱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可是钱氏深明大义,她说:“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现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归,那与禽兽何异!”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不怕疫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当钱氏回到夫家以后,顾成夫妇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当时的人,都认为顾成全家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钱氏至孝的感应。(取材自德育古鉴)
  钱氏听说家中染了时疫,急忙回家侍候翁姑。
  【湘清按】民国以来,我国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道德”的恶劣影响,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顺父母的儿女,固如凤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顺翁姑的女子,更寥不可得。像本文的钱氏女,能不怕疫病的传染,孝护病危中的翁姑,实可为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科学家亦认为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御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顾成全家的免疫,当是由于钱氏至孝的伟大正气,因而增强全家的抵抗力,而使病菌无从作祟,免于死亡。这种因果事实,是很合于科学的,绝不能视为迷信。
  14.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是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宿恶,明天午刻,将为雷击死。”吴二因为不忍离开老母,求神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准备了早膳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那知再过一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的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恶。”后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鉴)
  吴二跑到郊野,坐待雷击,那知天空放晴了。
  【湘清按】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报”之别,现报是现世造的业,现世受的果报。生报是这世造的业,来世受的果报。后报是某一世造的业,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报。本篇故事主角吴二,因前生恶业,今生本来要受雷击的恶报,这是属于生报。但吴二因现世至孝的感应,未受恶报,这又是心能造业,心亦能转业的道理。至于佛教虽非神教,只是佛教认为神还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与至圣佛陀相比,但并不否认神的存在,所以在佛经及因果故事中,常有关于神的记载。
  15.许坦舍命救亲
  许坦,是唐朝时代的孝子,在他十岁的那年,有一天,跟着他的父亲一同入山采药,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兽大豹,张开了血盆大口,攫着他的父亲。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许坦,并不惊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气,高声呼救,一面举起了木杖,奔着向前追击那只大豹。说也奇怪,那只凶猛的豹,竟出乎意外的,舍弃他的父亲,回头逃走。许坦的父亲,得以死里逃生,真是惊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饱受虚惊之后,再也无心采药,就一同徐步回家。从此远近各地的人,传播着这一件颇有传奇性的事实,大家都认为许坦的孝行,制服了猛兽。否则的话,那只凶恶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亲,怎么反而畏惧十岁的小孩子呢?这显然是至孝的感应所致。后来这件孝行的美谈,传到朝庭,皇帝唐太宗听了大奇,对侍臣们说:“许坦是一个小小的 儿童,竟能舍命救亲,因而制服猛兽,这样令人感动的至孝,应该予以大大的嘉奖。”后来 皇帝授予“文林郎”的官衔,享受殊荣。(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十岁的孩子,竟把猛兽击退了。
  16.孙瑾孝感天晴
  孙瑾,是元朝时代的孝子。侍奉父亲及继母,竭尽心力,表现至诚的孝行,颇为当时人民所称道。父亲去世以后,棺柩停在家中四年,他忧伤万分,整日衣不解带,每天只吃稀粥,断绝荤腥,虔诚的念佛诵经,以期父亲魂超极乐。将要出葬的时候,雇船载着棺柩渡江,正值狂风怒号,波浪汹涌,可是当运柩的船刚开出时,顿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好象行于平地一样,大家都赞叹这是孝顺的感应。他侍奉继母唐氏,宛如母亲,有一年,继母胸部生了一个大痈,脓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万分。他为孝心的驱使,不嫌脓血的污秽腥臭,用嘴吮着继母的疮口,用舌舐去皮肤上的脓血,过了几天,继母唐氏的痈,竟霍然而愈。唐氏又患眼病,起先只是双目红肿,视力模糊,延医诊治,病势并未减轻,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后竟至双目失明。他看到继母不能看见世界上的一切,实在太可怜,他想,以前继母患痈,是他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复明的希望呢?因此,他又不畏污秽,不怕麻烦,每天用舌舐着继母的双目,一星期,二星期的过去,并不见效,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每天继续为唐氏舐目,因为他想这样最少可给继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续了二个月,继母的双目,居然复明,重见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后来继母老病去世,将要下葬的时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间向天号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果然云开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顺利进行。葬毕以后,天又下雨,数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从孙瑾孝顺格天的事迹看来,可知孝顺之至,所求皆应。无感不通,真是不可思议。(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孙瑾为继母舐目,使盲者复明。
  17.陈氏受托养姑
  你安心出征吧!我在家一定孝养母亲。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陈氏,在二十岁那年出嫁,婚后正过着甜蜜的生活,那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离别,是多么黯然神伤。临别的时候,她丈夫谆谆地嘱咐她说:“我离家以后,你要好好的侍养我母亲。”她也温存的安慰丈夫,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她的丈夫在前线作战阵亡,英勇地为国牺牲,陈氏既遭生离之苦于前,复受死别之痛于后,悲哀之情,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但是为了要侍养堂上的老姑,不能不节制悲哀,保重身体。她的父亲看她双十年华,忽然丧夫,倘若守寡,虚度青春,未免太可怜,所以恳切的劝她改嫁。可是陈氏意志坚决,回答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你爱你的女儿,你更应尊重女儿的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嘱托,侍养他的母亲,而今丈夫为国牺牲,我怎可违背我对丈夫的诺言,抛弃堂上的老姑不顾呢?我宁可自杀,决不愿再嫁。”她父亲看她意志坚决,怕她真的自杀,也就不再劝她改嫁了。从此以后,陈氏勤苦操作,为人缝纫洗衣,所得微薄的收入,孝养堂上的老姑,一直经过五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到老姑去世的时候,丧葬都能尽礼。陈氏节孝的美德,感动了远近的人。伟大的事迹传到了朝廷,皇帝颁赐金旌,号曰孝妇。(取材自女范)
  18.黄道贤减寿益亲
  黄道贤,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丧母,全赖父亲把他辛辛苦苦的教养成人。他深深地感觉到亲恩如海。因此侍奉父亲,竭尽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诚诚恳恳的向父亲嘘寒问暖,从来没有一天懈怠。有一年,他父亲患了很重的病,遍请名医治疗,那知非但不见痊愈,反而一天一天的危险,神识昏迷,不省人事,竟使群医束手。黄道贤看到父亲危笃的病状,急得日夜忧虑,手足无措。幸而他平日有宗教信仰,想起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就在观音菩萨圣像前焚香点烛顶礼祈祷,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一纪,增添父亲的寿命。俗语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当他祈祷完毕以后,父亲的神识就清醒过来,全身病痛,爽然若失,许多名医看到他父亲不药而愈,都叹为奇迹。到了元统一年,他的父亲才老病去世,果然符合增添一纪之数。道贤虽自愿减寿,却反而享到高寿,并且生活富足,儿孙满堂,临终的时候,毫无痛苦,安祥而逝。(取材自万善之元)
  他父亲不药而愈,名医叹为奇迹。
  19.吴老人诸子妇轮养记
  吴老人五世同堂孙辈绕膝共祝寿。
  清代江苏省崇明县,有一位吴姓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为家中赤贫如洗,把儿子都卖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个儿子都在富人家中当奴仆,长大以后,都赎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家同住在一起。起初,他们奉养父母,是一月轮流一次。可是儿媳们说:“一月一轮,必定经过三个月后,才有侍候父母的机会,这样对父母太疏远,应当一天一轮才好。”后来觉得一天一轮,还是要经过三天以后,才能奉养父母,仍是太疏远,应当一餐一轮更好。从此以后,他们改为每餐轮流,譬如早餐轮到大儿子奉养父母,午餐就轮到二儿子奉养,晚餐轮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轮到最小的儿子老四奉养,这样周而复始的轮流奉养父母。每逢五日十日,四个儿子共同设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个儿子及孙子们东面坐,四个媳妇及孙媳们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吴老人夫妇敬食敬菜。在老人食堂的后面,儿子们为老人置一木橱,橱中每家都放一串钱在里面,当老人每次吃饭完毕,就回头在橱中取钱一,到街上去买水果糖饼吃,橱中的钱,从来没有匮乏的时候,因为四个儿子每天源源的把钱补进去。老人空闲的时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时候与朋友一同下棋,有时与朋友一同打牌。他的儿子们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几百文钱给老人的朋友,请朋友故意把钱输给老人,老人赢了钱,扬扬得意,回家津津乐道的告诉孙儿们,或买玩具给孙儿娱乐,并不知道赢得的钱,就是自己儿子的,因此整天乐而忘忧,全家洋溢着一团喜气。当老人九十九岁的时候,老太太九十七岁,长子七十七岁,次子七十六岁,三子四子也都已须发斑白,五世同堂,曾孙玄孙绕膝,共约二十馀人。崇明刘公兆给吴老人题一门联:“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这真是人生第一乐事,孝顺善报的现实写照。凡是做儿子的人,都应当像吴老人的儿子一样,竭力尽孝,及时奉养。大家不见世上失父的人吗?要孝父亲而无从尽孝了;大家不见世上丧母的人吗?要孝母亲也无从尽孝了。像吴老人儿媳们孝顺的事迹,真是值得世人效法的。(取材自渔洋夜谭)
  20.魏母陈悟证居士割臂疗亲
  魏母陈悟证居士,是清代末年湖南郴州诗人陈筠心先生的孙女,也就是邵阳佛学钜子魏默深大德的孙媳。他的儿子魏逖先,法名真安,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经讲述他母亲割臂疗亲的孝行,极能劝世励俗,现在写在下面:
  大家看了老太太割肉处的刀痕,感动而泣。
  魏母十二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远出谋生,因此只有她一人在家侍奉母亲。有一天深夜,她的母亲忽患急病,吐血不止,这时家中没有一个男子,母女二人,惊惶失措。正在危急的时候,她毅然割下左手臂上的一条肉,煎了汤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她母亲喝了汤以后,吐血立止,转危为安。当时她为了顾虑母亲心痛不忍吃,没有告诉母亲是煎臂肉的汤,只说是药汁,也没有对别人说,所以这件割臂疗亲的孝行,不但当时没有人知道,且当时妇女都是穿的长袖衣服,无人发觉她臂上的刀痕,因此数十年来一直无人知晓,就是她的儿女也不知其事。直到一九二八年,这位童年时曾经割臂疗亲的魏老太太,已是七十三岁的高龄,这年冬天害病,她的儿子逖先居士,想到母亲衰老之年,世间的供养,力不从心,就发心为母亲祈求出世的大道,在十二月十八日,左臂燃香,为母发愿祈求三业清净。到同月二十三日的夜间,魏母忽有衰弱无力的现象,呼吸微弱,全家的人睹状,就环绕在她病榻旁齐声念佛。那年的除夕,逖先居士又于右臂燃香九炷,为母发普贤十大愿。到了第二年,即一九二九年正月十五日的夜间,逖先居士的妹妹悟进居士,也燃香左臂三炷,正月十六日的早晨,又燃右臂六炷,三月初一日,逖先与二位妹妹,再各燃香左臂三炷,共同为母祈求佛力加被。这时魏母陈悟证居士,看到儿子们的孝心,极为感动。因此呼唤儿女们到病榻前说:“我在十二岁的时候,曾割臂医疗你们外祖母的急病,当初我绝对没有希望将来我的儿女也能报答我,想不到现在我病了,你们竟为我燃这样多的臂香,祈求佛力加被,这应该是我童年时割臂疗亲的感应。”说完以后,就揭开衣袖,露出左臂给儿女们看,大家才发觉魏老太太童年时割肉处的刀痕,长约三寸,宽约七八分,看到的人,都感动而泣。到了三月初六的辰时,魏母在念佛声中,含笑合掌而西归。
  我们看魏老太太童年时的割臂疗亲,志在救亲,非求名闻,所以经过六十年之久而无人知晓,因为纯孝出于至诚,所以能不著相,不求表扬。但到临终的时候,儿女们都在臂上燃香,使其母获得佛力加被,得生净土,这显然是她童年时割臂疗亲的感应。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确是真实不虚的。(取材自真安居士笔记)
           第四篇 不孝恶报类
  1.陈廿三蛇伤虎咬
  陈廿三是宋朝时代的人,住居在偏僻的山地。他生就一副凶暴刻薄的恶相,又浓又粗的眉毛,眉尾向上竖着,好似一把弯弯的刀;三角形的眼睛,一丝一丝的红筋交织在眼白中,每当无明之火暴发时,眼眶中的红筋更显露得厉害。
  猛虎毒蛇,包围了逆子。
  最可怜是陈廿三的父亲,已是将近古稀的风烛残年,平日营养不良,操劳过度,以致到了高年,百病丛生,咳嗽气喘,连年不愈,一口一口的痰涎,终日吐个不停。照道理讲,陈廿三应该耐心的侍候父亲,不要说割肉疗父,最少也应该为父亲好好的延医服药。可是他对父亲的疾病,完全不放在心上,反而说父亲夜间的咳嗽声,打扰了他的睡眠,又说父亲的痰涎使他看了恶心,因此常对父亲厉声呵斥,“老不死”三个字,成了逆子陈廿三的口头禅。
  俗语说:“强妻逆子,无法可治。”陈老头子面对着这样不可理喻的逆子,也只徒唤奈何,常常暗暗流泪。躺在病榻上,越想越伤心,自言自语的说:“儿子对我忤逆不孝,我总是活不长的了,可是我真为儿子担忧,他这样忤逆,将来恐怕要受到蛇伤虎咬的恶报。怎么办泥?”陈老头子在病魔及逆子的双重夹攻之下,不久就永别了人间。
  有一年,陈廿三与同村青年数人,结伴到深山去采柴。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忽然草地中游出来一条四脚蛇,对准着他的脚部猛咬一口,一时鲜血淋漓,染红了他的裤子,也染红了地上的青草。他为了躲避毒蛇的缠身,忍着痛苦向前行走,那知不到几步,树林中风声起处,突然地又跳出来一只斑额吊睛的猛虎,同伴的人看到了老虎,都纷纷的拼命逃走,可是陈廿三因为给毒蛇咬伤了脚,没法用力的逃,结果给老虎咬去吃掉。当他给毒蛇及猛虎包围的一刹那,也已觉悟这是忤逆的恶报,哀哭呼天,可是当恶报临头的时候,呼天无效,懊悔也已来不及了。(取材自德育古鉴)
  2.刀警逆妇
  河北省文安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全家共有四人,夫妻二人之外,上有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已是鸡皮鹤发,老态龙钟;下有一个六岁的男孩,还没有进学校读书。
  小商人每天到市场上去做买卖,早出晚归,白天只有婆媳二人及小孩在家。从表面上看来,媳妇对婆婆似乎并没有太荷刻的虐待,老太太吃得饱,穿得暖,物质上不虞匮乏。可是一个人的生活,物质与精神是并重的,老太太在物质上虽不忧冻馁,精神上却遭遇着不可忍受的痛苦。
  逆妇在尖刀警告下战栗求饶。
  原来这位小商人的太太,每天家事之余,只知陪着自己的小孩玩,从来没有考虑到婆婆的寂寞,看到了婆婆,总是板起了铁一般的面孔,很少与婆婆讲一句话,好像婆婆欠她债似的。就是招呼婆婆吃饭,也没一丝一毫恭敬的态度,没有柔言和语的声调,常是暴容厉声的说:“吃饭的时候到了,怎么你还不知道?”
  起初,老太太只是忍气吞声,即使忍不住了,也只背着人暗暗地哭泣。日子久了,也不愿当面责骂媳妇。可是痛苦隐藏在肚子中,如果没有适当的发泄,是十二分难受的。老太太为了发泄精神上所受的虐待,就每天在厅堂上自言自语的发牢骚,蹬脚拍胸的说:“我这苦命的人呀,活在世上受罪,还不如早些死了好。狼心狗肺的大娘子,占据了我的儿子,我老太婆成了她的眼中钉,我死了她才舒服。狠心的大娘子,总有一天要吃苦头。”
  媳妇心中有数,明知老太太自言自语的骂人,骂的是自己,但因婆婆不是对着自己的面骂,也就不敢公然与婆婆争吵。但当丈夫每晚回家的时候,诉说婆婆的罪恶,甚至在丈夫的面前声泪俱下。小商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方面是恩深如海的慈母,一方面是美艳似花的娇妻,双方都不敢得罪,所以听了妻子的哭诉,只能默然不答。
  可是小商人的妻子,一不罢,二不休,接连不断的在丈夫面前诉说婆婆的坏话,迫得小商人无法沉默了。一天晚上,小商人忽然拿出一把锋利的刀,假意对妻子说:“你说我母亲凶恶,那么我把她杀掉怎样?”
  “好极了,这样可除了家庭中的赘瘤。”商人妻回答。
  “你暂且先忍耐一个月,每天和颜悦色的尽力侍候我母亲,这样使邻人都知道你是贤慧的孝媳,我母亲是凶暴的恶婆,到那时再杀她,还不算迟。”小商人接着说。
  小商人的妻子依照了丈夫的嘱咐,从此对婆婆的态度,完全改变,每天晨晚都要到婆婆房中去和颜悦色的问安,有暇的时候,常对婆婆说说有趣的故事,声音是十分的柔和,态度是十分的可亲,解除了婆婆的寂寞,温暖了婆婆的心灵,使婆婆心满意足,因此在这一个月中,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没有指手画脚的骂过人,对媳妇十分和善与爱护。
  一个月过去了,小商人问妻子:“最近婆婆待你怎样?”
  妻答:“婆婆最近待我较前好多了。”
  小商人又说:“那么你再和颜悦色的侍奉婆婆一个月,看她怎样?”
  又过了一个月,小商人持了前次那把锋利的刀,重问妻子:“婆婆待你怎样?”
  商人妻答:“婆婆最近待我很好了,这是因为我受了你的吩咐,和颜悦色的侍奉她,所以她才待我很好,可是我是勉强的,恐怕不能持久呀!”
  小商人听了大怒道:“人生以孝为本,父母的恩德,杀身难报。你既嫁给了我,与我结合,那么待我的母亲,就等于待你自己母亲一样,应该竭尽孝道。可是你嫁我以后,对我母亲忤逆不孝,不仅没有给她精神上的温暖,反而受尽你的冷落。你非但不知反省,反而每晚向我说尽母亲的坏话,后来我假意要杀母亲,你竟赞同,我才教你试着和颜悦色的侍奉母亲,你勉强试行,一、二个月以来,证明我的母亲很是慈爱,以前她偶发脾气,完全是因为受尽你的冷落,受你精神虐待刺激所造成。你这不孝的逆妇,要你做什么?”
  说罢,举刀要砍妻子。这位太太在丈夫尖刀警告之下,吓得满脸发青,全身发抖,跪在地上求饶。
  小商人看到妻子已知悔改,就把利刀丢下。袖中取出一位和尚送给他的一本“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令妻早晚虔诵,依教奉行。(取材自暗室灯)
  3.倪九夫妇的下场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县人,虽出身贫寒,但由于经商得法,薄有积蓄,渐渐成为当地的小财主了。他自幼丧父,早年母亲为生活重担的逼迫,曾在富户人家充当奴仆,才茹苦含辛的把他养大成人。照道理讲,倪九现在生活宽裕,应该知道如何孝养白发苍苍的老母,报答天高地厚的深恩。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对于老母很瞧不起,认为老太婆是奴仆出身,极为低*。倪九听了妻子的枕边絮语,竟把老母深恩抛在九宵云外,视母亲像眼中钉一样。夫妇二人的想法,老母本来是做奴仆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当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扫,厨房的烹饪,厕所的整洁等大大小小杂事,都要视茫茫而发苍苍的老太太独负责任,倪九夫妇却享受着安乐的生活。
  看!逆子逆妇的下场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备宴客,早晨天色刚亮,倪九夫妇醒在床上,还不起身。倪九却在床上,高声大叫,呼唤隔房的老母说:“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么还不起身!”从大叫的声音中,可听出倪九对老母颇有怒意。可怜的老太太正在好梦方酣的时候,给儿子大声叫醒,只好揉着昏昏沉沉的睡眼,拖着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厨房去烹鸡煮饭。忽然一霎那间,天空中狂风怒吼,接着疾雨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在狂风暴雨中裂开,飞落在倪九寝室的屋上,顿时屋梁倒塌,倪九夫妇都被巨石压死。他母亲因为在厨中烧饭,幸而安然无恙,邻居的人,都认为这是倪九夫妇不孝的报应,证明因果的可畏。(取材自感应篇集注)
  关公怒目斥逆子。
  4.罗巩死于非命
  罗巩是宋代大观年间的太学生,他的父母亲在二年中先后因病去世,棺柩停在屋中,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还没有入土安葬。他推诿这是哥哥的责任,可是他的哥哥呢?认为父母是兄弟二人共同的父母,关于父母遗体的安葬,罗巩也应负有责任。后来罗巩赴京应考,当时京中有一关帝庙,传说很有灵感,因此香火很盛。他在应考期中,憧憬着美丽光明的前程,也到关帝庙去焚香叩头,诚心祈祷。这天夜间,梦见关帝指着他父母棺柩对他说:“孔夫子论孝道,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现在你的父母去世很久,还没有安葬,这是你大大的不孝,冥司对你已记上了一件极大的重罪,恶报难逃,不必再问什么前程,还是早日回家去吧!”罗巩听了很不服的说:“我还有一位哥哥,父母遗体没有安葬,我哥哥要负很大的责任。倘若有罪的话应归罪于我哥哥,怎么冥司把罪恶记在我的账上呢?”关帝怒叱道:“你是一位儒者,读过孔子圣书的人,应当明礼知义,知而不行,罪加一等。你的哥哥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碌碌愚人,不足深责,怎么可把责任推在哥哥身上呢?”罗巩一觉醒来,大为惶恐。急急忙忙雇舟返家,在返家途中,竟覆舟而溺毙水中。(取材自宝害编)
  5.窦芳转眼成痴呆
  地藏菩萨对他说:你忤逆不孝,倘不知悔改,恶报难逃!
  陕西省有一窦姓老人,他的儿子名叫芳,天资本来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可惜骄傲异常,目中无人,总以为自己的一切胜过他人,好像世界上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窦芳生成这样狂妄的性格,因此对于老父,也是事事违逆,父亲说白,他偏要说黑,父亲要向东,他偏要向西,他决不虚心领受老父数十年处世的宝贵经验,却认为父亲是一个老顽固,凡是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与时代脱了节,不足为青年人取法的,窦老头子面对着这样倔强狂妄的逆儿,常常气得老胡须直竖,摇头叹息不已。有一天,老父训戒窦芳说:“孝顺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父母顺从,可是你事事都违逆父亲的意旨,从来没有顺从,还谈得到孝吗?”那知窦芳听了,反而大声咆哮的说:“时代的巨轮,不断地向前推进,你要叫我顺从老顽固,那不是开倒车吗?”父子二人反覆辩论,但窦芳口若悬河,绝不接受父亲苦口婆心的训导,反过来要教训父亲,真使窦老头子无话可说。
  窦老头子既无法管教儿子,后来索性对儿子窦芳采取放任的态度,家中一切大小事务,窦老从此不闻不问,一切听由儿子作主。亲朋中有事到窦家来商量的,也都由儿子窦芳应付,因此家庭内外,都只知有窦芳,不知有窦老。窦芳有一位已出嫁的姊姊,也就是窦老的长女,因为夫家贫困,生活无法维持,回到娘家来乞援,窦老怜悯女儿穷苦,命窦芳赠送小麦二担给姊姊,岂料忤逆成性的窦芳,不仅不孝其父,对同胞姊姊也毫无情感,竟一毛不拔,坐视姊姊饥饿,一粒小麦也不肯施舍。这一件事,伤透了窦老头子的心,父女二人,抱头痛哭。
  有一天,窦芳与朋友同游报恩寺,看到寺内有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内载目莲救母的事。他又大发议论说:“一个人死了,那有什么灵魂,更那有什么地狱不地狱,何况目莲的母亲在世时,不过喜欢吃鱼,不敬僧人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大罪,何致堕落十八层地狱,受重重的恶报?经上所说,真是胡说八道。”说罢,把地藏经撕得粉碎。他一时困倦,借僧房午睡,梦中至一精室,门上悬一对联,上面写着:“地藏本愿经,无非行孝:菩萨光明藏,方是能仁。”一会儿,有一童子走出来说:“菩萨请你进来!”他跟着童子进门,看到地藏菩萨手执锡杖而立,装束与塑像无二,训戒窦芳说:“目莲救母的事实,载于佛经,佛是真语实语的至圣,怎有欺人之理!你把佛经撕得粉碎,那是大大的不敬。你看目莲救母于死后,那是何等的大孝,你却违逆父命于生前,与目莲相反,真是大大的不孝。像你这样的不敬不孝,何以为人!倘不立即忏悔,恐恶报难逃”。菩萨是这样慈悲恳切的教化他,可是恶业深重的窦芳,刚强难化,没有悔悟的表示。
  窦芳一觉醒来,神魂颠倒,对于眼前的事物,不识不知,整天痴痴呆呆,与前判若二人。给他饮食,也不知饥饱,有时自言自语,不知所云,有时哭哭笑笑,不知羞耻。一个原来聪明伶俐的青年,忽然变成疯疯颠颠的神经病,这还不显明是忤逆不孝的恶报吗?(取材自太上宝筏图说)
  6.侯二死后投猪
  清代康熙年间,邯郸有一位侯老太太,秉性仁慈,乐善好施,就现生而论,可说是令人钦敬的好人。但或许由于前生的恶业,她生着一个忤逆不孝的儿子,名叫侯二。侯二的性情,恰与母亲相反,待人极为刻薄,吝啬异常,对于任何公益慈善事业,都是一毛不拔,因此他对于侯老太太的乐善好施,非但不加赞助,并且十分反对,常常予以阻挠。虽然侯老太太苦口婆心的晓论儿子说:“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能将财物布施给穷苦的人,一定能得好报。”可是悭吝成习的侯二,不听老母的忠言,反而恶声的责骂母亲说:“混账的老太婆,我们自己的钱也不够用,那有什么力量布施,像你这样今天捐款救济穷人,明天捐药救助病人,浪费金钱,我是不能忍受的。”侯老太太受到儿子的责骂,欲哭无泪,只得暗自饮泣,从此以后,侯老太太捐款做功德,再也不敢给儿子知道,常常背着儿子,把省吃俭用节省而来的金钱,暗暗地做了很多济世救人的好事,还叮嘱受施的人,决不可把她布施的功德宣扬,也不许把捐款的收据或谢函寄到家中,深恐给儿子知道而受到责骂。
  侯二的儿子说:那只小猪前生是我父亲!
  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面黄饥瘦的乞丐,行乞到侯家,适值侯二不在家中,侯老太太因无人阻挠,才大胆的到米仓中拿了二升白米,布施给乞丐,正当乞丐接受白米说声谢谢的时候,忽然侯二从外面回来,看到母亲又在把白米送给乞丐,不禁怒火中烧,当场大发雷霆,立即把母亲打了一拳,还殴逐母亲出门,侯老太太受到儿子的殴辱,痛哭失声,引起了邻人的围观。侯二的妻子在房中听到丈夫与母亲争吵,急急忙忙跑出门来,向侯二泣谏,苦劝丈夫不该殴辱母亲,但侯二还是不听妻子劝告,仍坚持着不许母亲进门。邻人都为侯老太太抱不平之鸣,然而侯二总是不改忤逆的恶行。
  善恶到头终有报,有的报得迅速,有的报得缓慢。侯二的忤逆不孝,很快就得到了报应。不久以后,他遍体生了很多一颗一颗的毒疮,浓血淋漓,痛痒交加,痛的时候痛彻心肺,痒的时候痒入骨髓,终日呻吟呼号,有如置身活地狱一般。虽经名医诊治,投以清火解毒的药剂,可是侯二吃了很多苦水,病势不见减轻,日益加重,病了一个多月,竟全身溃烂而死。
  侯二去世以后,不到一星期,他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侯二对他说:“我生前因为对你祖母忤逆不孝,昨经阎罗王审判,说我罪大恶极,要罚我投猪。我犯了忤逆不孝的罪行,现已后悔莫及,希望你要好好的孝顺母亲,更应孝顺你年老祖母,不要蹈我覆辙。明天早晨京师宣武门张姓屠夫家中,有一只大母猪,就要生产小猪。其中最瘦的一只,那就是我,你速到张家去赎回,救救你的父亲。”说毕,痛哭流涕。侯二的儿子一觉醒来,想到父亲对祖母的不孝,认为这梦绝非虚幻,一定是父亲托梦求救,就决心要到张姓屠夫家去探问究竟。
  第二天,侯二的儿子赶到京师宣武门去找张姓屠夫,说明要买小猪,张屠夫告诉他,刚好今晨母猪生了六只小猪,领他到猪栏中去观看,说也奇怪,其中最瘦的一只小猪,看到了侯二的儿子,昂首注目,好像是迎接的样子。侯二的儿子对屠夫说:“那只小猪前生是我的父亲!”,张屠夫听了,起先以为他是神经病的呓语,但看到那一只小猪好像认识侯二儿子似的,也觉得奇怪起来,就问他说:“你怎么知道那只小猪前生是你的父亲呢?”他就把父亲生前忤逆不孝的情形死后托梦的经过,原本的说来,并愿以十元金币的代价,把那只小猪赎回。(取材自香祖笔记)
  7.温五夫妇的惨死
  温五,是一个浓眉大眼,身躯高大的彪形大汉。性情横暴,行为粗鲁,乡人都畏之如虎。在家庭中,他常常辱骂父亲,殴打哥哥,他的哥哥是一无知乡愚,懦弱无能,绝对不敢与他计较,只得携着妻子,迁到遥远的地方居住,避免与他冲突。可是温五对哥哥还是不肯放松,常常寻到哥哥家中,坐索酒食,强借金钱,稍不如意,兄嫂都要受他的凌辱。
  这样一个横暴的恶汉,倘有贤良的妻子予以劝导,或许稍可改变他的恶性。但不幸得很,他妻子对丈夫的恶行,不仅不加规劝,反而助纣为虐,协同他忤逆父亲。有一天下雨。他呼唤父亲上街买菜,父亲知道自己儿子脾气很坏,不敢不从,但雨天道路泥泞,无法行走,然恐触怒儿子,不得已宰烹自养母鸡供养儿媳。温五老实不客气地,带着妻子围坐而食,狼吞虎咽,吃个精光,并不留一些余食给父亲。锅中仅剩残余的鸡汁,父亲私取残汁尝尝,给温五看到了,拍桌大骂父亲口馋,盛怒之余,还连汤带饭倾入厕中。他父亲遭遇如此的羞辱。怨无可伸,只得跪在灶神前面泣诉,温五认为父亲是在灶神前咒他,更暴跳如雷的说:“你要咒死我吗?我是天不怕地不怕的。”
把这对忤逆的夫妇,打成齑粉。
  有一天,父亲抱着孙儿嬉戏,偶一失手,不慎把孙儿跌倒在石台上,额部跌伤,温五认为伤害了自己的儿子,拿起棒来要打父亲,他父亲急忙躲入床下,他一棒打在床上,把床打得倾斜破碎。他父亲呼号求救,声达四邻,但邻居们都畏惧温五凶暴,闭户不敢过问。
  初秋的八月,正是台风的季节。黑夜中,狂风怒吼,暴雨如注,接着大地震动,房屋摇摇欲倒,温五急忙携妻抱子,出外避难。年老的父亲,行动不便,拉着温五的衣袖说:“儿子救我!儿子救我!”可是残忍成性的温五,不管老父的危险,反把父亲推倒在地上,只顾自己带着妻子逃命,刚逃到巷口的时候,巷口两边砌着大石磨,这时大地震动更加厉害了,巷墙倾斜,巷口两边砌着的大石磨相对着倒下,将温五夫妇拦腰夹住,墙上砖石倒如雨下,把这对忤逆不孝的夫妇打成齑粉。事情发生以后,很多人都看到石磨上斑斑的血迹。深信这是忤逆不孝的恶报。(取材自太上宝筏图说)
  8.忏悔难灭不孝罪
  张义,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翁。从表面上看来,张义这个人,还算忠厚老实,生平务农,克勤克俭,并没有做什么很缺德的事,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一般人认为并不太坏的人,在一生之中,也难免有或多或少的过错,张义岂能例外。好人与坏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好人有了过错,能知道反省,自己认错;坏人做了恶事,不知反省,绝不认错。张义是有良心的好人,反省自己的生平,深深地感觉过错很多,因此他常在菩萨面前痛切忏悔,诚心改过。他年老多病,精神衰惫,有一年病中,他被二个冥使,带到冥府去,冥王拿出黑簿给他看,在那本黑簿上,把他生平的罪业,记载得钜细无遗,历历如画,像残杀生禽啦,虐待动物啦,欠缴官税啦,调戏妇女啦,借钱不还啦,恶口骂人啦,挑拨是非啦,妒忌贤能啦,诽谤好人啦,……等等过错,都已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由于张义晚年痛切忏悔,诚心改过,以上种种罪过,簿上都已一笔勾消。他看了那本黑簿,一则以惊,一则以喜,惊的是冥间对于人们的罪恶,竟记载得如此详细;喜的是幸而晚年诚心忏悔,勾销了许多的罪恶。可是当他再仔细看下去时,不由得使他吓得冷汗直出,原来黑簿上还记有一件恶事,独独的没有勾销。为什么其他许多的罪恶都已勾销,独有一件恶事不能勾销呢?那件恶事不是别的,就是他曾对父亲忤逆不孝。
  张义在青少年时,不但不帮父亲耕种,还要指骂父亲。
  说起张义的忤逆不孝,那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了。在大约五十年以前,张义只有十七岁,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他的家庭,世代务农,父亲是一位耕作十余亩田地的自耕农,那时科学不发达,在农业收获的季节,从割稻、以至打谷等过程中,一切全*人力,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农具,所以旧时代的农夫,胼手胝足,是异常辛苦的。有一年秋收的季节,农夫们都忙着在田中割稻,秋天的气侯,普通说来,应该是凉爽的,可是有时到了秋天,气候的炎热,有时反而胜过夏天,俗语形容秋天炎热,称为“秋老虎”。那一年的秋天,气候就特别的炎热,火伞高张,偏偏又没有风,人们坐在家中,尚且汗流浃背,何况在烈日下的田中割稻呢?可是成熟的稻,倘不收割,会受到牲畜践踏和鸟类啄食的损害,所以不论天气如何的炎热,农夫们都要尽快的收割。张义的父亲,在那农忙的季节,十分紧张忙碌,不在话下,当时张义已是十七岁的大孩子,农忙中应该尽力帮助父亲,本是理所当然。岂知当他父亲命他帮助割稻时,他非但没有欣然受命,反觉得父亲不该在炎热的气候中命他做事,竟对父亲怒目而拒,好像要打骂父亲的样子。使他父亲受了很大的气,胃痛发作,饭也吃不下。张义不仅没有帮父亲的忙,且连父亲的工作效率,也因生气而受到不良影响了。就是为了这件事,在张义本人阿赖耶识的账簿上,记下了一笔染污极深的黑账。
  张义看到黑簿上,记下了上面一笔黑账,尚未勾销,正在惊骇失色的时候,冥王对他解释说:“罪恶好比衣服上染了污色,忏悔好比用肥皂洗涤。浅的污色可用肥皂洗涤得掉,深的污色是无法洗除的。你生平所犯其他罪恶,都是不深的污色,得因痛切忏悔而洗除。但忤逆不孝,其罪最重,是极深的污色,虽经忏悔,亦不易洗除。这是你的黑簿上,其他罪恶都已勾销,独有不孝罪业尚未勾销的原因。好在你晚年诚心改过,所作功德很多,虽未能勾销不孝恶业,尚能延寿,让你回阳去吧!”说罢,冥差接着把张义的肩膀一拍,张义就醒回阳来了。
  从此以后,张义把冥间所见所闻的经过,逢人讲说。使人们都知尽心尽力的孝顺父母,千万不可犯忤逆不孝的恶业。(取材自德育古鉴)
  他竟完全忘了抚育之恩,非但不肯相认,还饬属加以驱逐。
  9.张继宝不孝遭雷殛
  张继宝,是宋仁宗时的人。他本来姓薛,因为幼年时兵荒马乱,在避难逃亡中,与他的亲生父母离散了。幸而有一位张元秀,怜悯他的孤苦,收为养子,这个原为薛家的孩子,从此就改姓为张。张元秀夫妇因为没有亲生儿女,对待养子继宝,极为疼爱,如同亲生儿子一样,辛辛苦苦的把他抚育成人。并且延师课读,培养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有一天,继宝外出游玩,途中适逢自己的生母,他竟忘记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辞而别。
  张元秀夫妇失了儿子,悲痛万分,终日在家盼望继宝归来,可是望穿秋水,不见爱儿的踪影,失望之余,老夫妇哭泣不已。后来家道中落,老夫妇沦为饥民,因此更渴求继宝的下落,四处探听,逢人询问。过了几年,得悉继宝赴京考中了状元,并且做了大官,老夫妇听到这消息,喜出望外,急忙借了路费,赶到京中去寻觅爱儿。好不容易见到阔别多年的儿子,那知继宝看到二位老人衣衫褴褛,好像失了他的颜面,竟完全忘了抚育之恩,非但不肯相认,还饬令属下加以驱逐。老夫妇气愤填膺,头撞墙壁而死。一会儿,天空中阴霾四合,雷电交加,霹雳一声之下,张继宝在雷殛中毙命了。(取材自古病今医)
  雷击不孝的事,不仅古今笔记载录很多,即近代报纸新闻,亦常有登截,如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上海申报载,海通社华沙五日电云:“波兰索里卡村,昨日发生骇人之逆伦惨案,有平民勃里斯图巴者,年三十二岁,因继承财产关系,与其母发生口角,竟以利斧将其母砍死,勃甫自家中逃出,即触雷电而死,乡人咸谓雷击逆子云。”
  出苦飞航作者何侃如老居士说:“空中自然之电击,雷神借之以击恶人,科学神道,两不背谬。”
  10.逆子断手而亡
  邱太太丈夫的堂弟,服务于铁路局,刻薄寡情,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毫无情感的冷血动物,对待他年老的母亲,不仅谈不上孝顺,并且忤逆之极。在他的眼里,简直看母亲连下女也不如了。
  逆子终遭车轮辗断右手而亡
  有一年夏天,他的母亲患了严重的痢疾,每天要登厕数十次,红白相杂的脓血,不断的从肛门中泻出来,痛若的情状,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可是他是一个铁石心肠无情的人,对于自己的母亲,也没有一些同情心。虽然他也延请医生为母亲治疗,但并不亲自在旁侍奉,也不雇人侍候。而老太太泻下的脓血,一股臭秽之气,薰得满房满室。他每天买了十余元的香水,洒在母亲卧室的门外,藉以驱除臭气。人家劝他说:“你为什么不把买香水的钱,雇一个人来侍候你的母亲呢?”他对人家善意的劝告,概不采纳。老太太因为久病身体虚弱,四肢无力,行动没有人扶掖,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竟跌了一跤,折断右手。不久以后,经不起病痛的磨折,一命呜呼。
  就在这年冬天的某日,他办完了一天的公,乘铁路局的手摇车回家,那知车行不到一里,驶来了一辆火车头,手摇车不及躲避,车上其他的人都跳车逃走,他来不及跳车,手摇车为火车头猛撞,翻落在铁轨的外面,他的右手给车轮辗断,一时鲜血淋漓,终因流血过多,急救无效而去世。
  这是一件很明显的果报事实,可是这仅是大家看得见的报应而已。逆子去世以后,不知要轮回在那一道里受苦,说不定投畜生,也可能堕地狱,那种肉眼看不见的果报,比较明显的断手惨死,更加要可怕万倍呢!(取材自真安居士笔记)
  11.腹诽造下不孝业
  俞麟,是山西太原的儒生。从外表上看来,温文儒雅,对人彬彬有礼,满口仁义道德,俨然以君子长者自命。在家庭中,也看不出有忤逆父母的不孝举动,因此人们还认为俞麟是一个正直的好人。
  年年赴京应考,年年名落孙山!
  王用予是俞麟的同学,与俞麟的性情不同,并不专在外表上做功夫,而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切实的从方寸上修养,尤崇拜文昌帝君。每日黎明即起,漱口洗脸以后,整齐了衣冠,在文昌帝君像前。恭恭敬敬的焚香礼拜。到了晚上,又跪在帝君的像前,反省一日的言行,善者加勉,恶者悔改。
  有一天,王用予梦见在文昌帝君的像前,帝君很恳切的对他训谕,戒他举心动念,时时检点,不可动歹心,不可做恶事,因为善恶是有报应的。当王用予向帝君叩问自己的前途时,帝君说:“你自己的前途,完全把握在你自己。如果你的心念言行是善良的,前途一定光明;反之,如果你起心动念,言语行动,为非作歹,那么前途的命运,一定是险恶。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己的前途,何必求神问卜呢?”
  俞麟是王用予的好朋友,接着王用予又向帝君叩问俞麟的前途。帝君说:“俞麟这个人,完全是一伪君子,对人评论太苛峻,言语太刻薄,不近情理。他对父母亲,用腹诽法,造下了不孝的恶业。因此俞麟的终身,功名无成,应考科举,永远不会及第的。”
  王用予问:“怎么叫做腹诽法呢?”
  帝君答道:“俞麟对于父母的言语举动,心上常常不以为然,对父母怀着愤懑轻鄙的心理,但为了伪装君子,勉强着不露在表面。实际上视父母如路人,毫无孝心。要知孝是心德,大孝大逆,完全系于一心。俞麟对父母满腹的恶心,这叫做腹诽,当然是一个逆子。可是他还以君子自居,这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伪君子,最触天怒,一定没有前途的。”
  说也奇怪,俞麟虽然能写一笔的好字,能诗善文,可是在考场上总是失利,年年赴京应考,年年名落孙山。眼看着年龄比他轻,学问比他差的朋友们,一个个的考中了秀才、举人、状元,可是俞麟始终是一个老童生。
  人们常常说:“考试凭着七分本领,三分运气。”那么所谓三分运气,或许就凭各人的阴德,含有因果报应的成分吧!(取材自德育古鉴)
  12.临终驴鸣
  周拔,是明代正德年间浙江省平阳县人。自幼读书,过目不忘,七岁能文,还擅吟诗,有小神童之称。到十六岁的时候,诗文更有不平凡的造诣,名噪一时,在当地获得“平阳才子”的美誉了。可是很可惜的,因为他天才很高,大家都称赞他,父母更溺爱他,养成他狂妄骄傲的性格,目中无人;暴躁如雷的脾气,动辄发怒。邻居的伯叔们,家中的兄弟们,都为了爱他的天才,于他的坏脾气,处处容忍、时时让步。就是他的父母亲,也对他千依百顺,深恐他发怒,对于他的坏脾气,从来不敢加以训斥。那知这样不仅不能造就他的天才,反而害了他的终身。周拔的狂焰,一天比一天的高涨;周拔的脾气,一年比一年的暴躁了。
  冥 王对逆子说:你要失去人身,堕为畜生。
  有一年,周拔准备赴京应考。他的父母千方百计,东借西凑,替他筹画赴京的旅费。延请裁缝,裁制赴京的新衣。在他父母来说,为他赴京应考的准备,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从来不知满足的周拔,还是百不称心。他嫌旅费太少,又嫌新衣不称身,袍子太宽,裤子太长,帽子的式样太旧,鞋子的颜色太深。总之,这样不对,那样不是,父母费了很多的心计,反而招致他满口的牢骚,满腹的怨恨。他的父亲实在忍不住了,才教训他说:“拔儿!你不要嫌旅费不够多,也不要嫌新衣不漂亮,要知父母为你准备赴京,筹划旅费,缝制新装,已经伤尽了脑筋,添了多少的白发,像你这样的不知满足,我是没有办法的了。”周拔听了父亲的话,不仅没有感动,反而咆哮着大言不惭的说:“我是天上下凡的文昌星,我是一个大贵子,像你这样一个草包的土老儿,还有资格做我父亲吗?我不是你生的,你没有资格做我的父亲。”他那素来容忍的父亲,受了儿子这样的侮辱,竟也气得当场昏晕过去,经延医急救,才把他的父亲救醒过来。
  这天夜里,周拔被摄至冥府。冥王对他说:“你现在虽具人形,可是你平日太忤逆父母,因此阿赖耶识中种下了很多畜生的种子,徒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的心,日后心田中畜生的种子结出果来,你就要失去人身,堕落为畜生。”
  周拔听了冥王的话,很不服气,居然侃侃答辩说:“我平日对待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能算是忤逆不孝呢?况且我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才子,怎么会堕落为愚蠢的畜生呢?冥王!你的一番话,还不能使我折服。”
  这一位冥王,并不似一般世人想像中面目极为凶恶的阎罗王。听了周拔傲慢的答辩,并没有发怒,还是很和善的继续解释说:“你现生聪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是因为你前生有善行,所以今生聪明。可惜你今生没有好好地保持善良的种子,反而恣意的狂妄、骄慢、暴躁、忤逆等种种恶劣的现行,薰习成染污的畜生种子,把原来善良的种子,摧残殆尽,你将要失去人身,堕落畜生,势所必然。你狂妄到旁若无人,目空一切,那么你的报应,将堕落为驴,给人遮除两目,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冥王以上进一步的说明,颇觉大有道理,深知恶报难逃,大起恐慌,惊惶而醒。当天就得了急病,牙关紧闭,喉间发出驴鸣,延请名医会诊,都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发病不到二天,就在鸣鸣的驴鸣声中一命呜呼。(取材自暗室灯)
  13.逆媳地灭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江苏省无锡县北乡曹溪里,有王姓的儿媳,是一个泼辣凶悍的逆妇,平日懒于操作家事,一切煮饭洗衣,乃至打扫等杂务、都要老态龙钟的婆婆动手。可是婆婆年老力衰,对于家事的操作,当然不能做得理想,或是房屋打扫得不够整洁,或是菜肴烹调得不够味儿,因此时常遭受逆媳的恶言咒骂。
  逆媳陷入泥土中,越陷越深!不到一小时,全身灭入地中。
  那逆媳的丈夫,亦即婆婆的儿子,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坐视妻子忤逆自己的母亲,不敢加以劝导,更谈不上管教。邻居的人,有时看不顺眼,偶而从旁劝解,总无法遏制逆媳的恶性,至于婆婆本人,为了爱护孙儿,竟甘受逆媳的凌辱,逆来顺受,日子一久,逆媳益发肆无忌惮。
  有一天,婆婆带着孙儿玩,不知怎的,孙儿跌了一交,跌破了头。逆媳认为是婆婆太不小心,以致跌伤了自己的儿子,竟对婆婆破口大骂。正在咒骂得凶狠,使婆婆痛心万分的时候,忽然乌云四布,大雨倾盆,不一会儿,房屋内外,都积满了水,逆媳两脚踏在泥地上,因泥地被洪水冲得很松,逆媳竟陷入泥土中,越陷越深,她不禁惊慌起来,急忙大呼:“婆婆救我!婆婆救我!”婆婆看到媳妇陷入危急状态中,虽已忘了平日的怨恨,很想救她,但在狂风暴雨中,束手无策,逆媳身体的大部分,都已陷入地下深泥中了,放声痛哭起来,可是哭也无用,不到一小时,全身灭入地中。
  狂风暴雨过后,邻居们把逆媳从泥地中挖掘起来,已经窒息毙命。这样的惨死,好像是被活埋一样,远近的人,看到逆媳死得如此的奇,都说显然是忤逆的现身恶报。当时有人作了一首诗说:
  “大地难容忤逆人,一朝地灭尽传闻。婆婆叫尽终无用,何不平日让几分!”(取材自万善之元)
  14.老妇冤魂控逆子
  朱伟度先生在山东省平县做官的时候,公正廉明,颇有政绩。有一天,乡间发生了一件老妇自杀的命案,他偕同法医前往验尸。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季,朔风怒号,天空中飘舞着柳絮般的雪花,大地也笼罩着白皑皑的一片雪,变成银色的世界了。朱先生坐着八人抬的大轿,后面跟着的小轿,则是法医及随员等,两边还有差役侍卫,一路上浩浩荡荡,使寂静的雪地上,平添了一番热闹。
  他们一行到了乡间,经法医详细检验老妇的尸体,无他杀的痕迹。朱先生并对老妇的儿媳及有关人等详细讯问,也认为没有被人谋杀的可疑,断定老妇确系服毒自杀身死,才将尸体交老妇家属具领埋葬。他们验尸完毕,回到官署,已是万家灯火,黄昏时分。
  朱先生素有气喘宿疾,这次冒了大风大雪,到乡间去验尸,饥寒了大半天,疲乏已极,所以回到官府时,已经累得气息奄奄,面无人色。朱太太知道他受了凉,就煮一碗姜汤给他喝,那知朱先生喝了几口姜汤以后,忽然大吐,把胃中的饮食也吐出来,喷到朱太太的脸上。朱先生吐过以后,精神已恢复常态,可是他的太太不知什么原因,竟昏倒在地上。
  昏迷中的朱太太,口中发出呓语。说也奇怪,朱太太说话的声音,与平时不一样,听来是老妇说话的本地口音,瞪着眼睛说:“我的儿子忤逆不孝,不听我的教训,终日在外赌博,不问家事,使我气愤之极,因而服毒自杀。远劳青天大老爷亲自赴乡验尸,感激之极,现在要请大老爷严办我的逆子,否则我死不瞑目。”
  老妇的阴魂附在太太的身上申诉儿子不孝。
  朱先生一听,是自杀的老妇说话,知道那位老妇的阴魂,已附在太太的身上,就摆出严肃的态度对她说:“你的儿子忤逆,固然应当严办,可是这里是衙署重地,你怎么胆敢到这里来?”
  老妇说:“我的儿子忤逆,使我气愤自杀,抱憾无穷,要向大老爷申理。刚才大老爷在尸场时,我钻进老爷的轿中,当时老爷全身发冷,我乘隙进入老爷口中,由口中钻入腹内。老爷喝了半碗姜汤,我热不可耐,才从喉间冲出,不料冲到太太的脸上,特附在太太的身上,向大老爷申理。”
  素有青天大老爷之称的朱先生,听了老妇一番话,不禁大怒道:“你胆敢混进庄严的衙署,还缠绕我的太太,真是岂有此理!”接着呼唤差役道:“速取杖来,打她几下,教训教训这个没有礼貌的死老太婆!”
  朱太太惊惶恐怖的叩头说:“我马上离开,我马上离开,但求老爷惩治我的逆子!”
  朱先生说:“你的儿子忤逆,固然可恶,可是你是自杀的,你的儿子不犯杀母之罪,我也没有办法判他死罪呀!”
  老妇说:“我也不希望办我儿子死罪,只希望杖他一百下,警戒警戒他就可以了。我要出去,恐怕给门神留难,请求老爷派人点了香带我出去,我才能出门。
  朱先生派人点了香,带领老妇的阴魂出门,朱太太就清醒过来了。
  第二天,朱先生派警把老妇的儿子拘来,打了一百杖,以惩不孝。当地的人,都认为这案办得很公平。(取材自庸庵笔记)
  15.巨蛇猛咬逆媳心
  沈老太太是一位慈祥的老妇人,虽已鸡皮鹤发,可是精神很健旺,常常喜欢与人讲述她生平所见所闻的故事。讲起来总是娓娓动人,每使听者乐而忘倦。最难得的就是,她讲的故事,常含有劝善惩恶的因果意义,不仅使人听了精神快乐,还能发生很大的感化作用。下面一件就是沈老太太常常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高川地方有一个乞丐,原来在乡间有一简陋的茅屋,自从某年高川发生水灾以后,他那一所聊蔽风雨的茅屋给无情的洪水冲走了。从此他才成为无家可归的乞丐,只得带着七十多岁的老母,不到三十岁的娇妻,在一座破庙中住下来。
  一条巨蛇钻入了逆媳的心咬了一个大洞。
  这是一座供奉土地神的神庙,地方很小。由于连年天灾,当地的民众,衣食也很难维持,谁也没有余钱捐款修庙,原来住的庙祝,早因无法生活而离开。在乞丐一家没有住进去以前,久已空无一人,屋内到处结满蛛网,屋顶上处处都是漏洞。可是在乞丐一家看来,灾后找到容身的归宿,也觉得之不易,虽然说不上满足,倒也并没有什么怨尤。
  乞丐虽然贫穷得三餐不继,可是侍奉母亲,却很孝顺。他除了行乞以外,就是捡拾麦穗。当农人在割麦季节,把一捆一捆在田中割取的麦,挑回家中时,常有许多麦穗掉在道路上。所以乞丐每天捡拾道路上的麦穗,常能满载而归。
  有一天,乞丐整天放弃行乞,专在道路上拾取农夫们漏掉的麦穗。辛苦了整日,拾到麦粒一斗余,带往家中。他的老母和妻子,看到他带了一大斗麦回来,有如久旱逢甘霖,都快乐得眉飞色舞,希望能痛快地吃一顿美好的面食。乞丐嘱妻子把麦磨成面粉,并且还特别吩咐要把好的面粉制成饼,供养母亲。
  那知乞丐虽是一个孝子,而乞丐的妻,竟是心黑手辣的逆妇。她对于丈夫的嘱咐,表面上是唯唯应诺,暗里却违背丈夫的意旨,反把好的面粉藏着自己做饼吃,用粗的面粉,掺和污水制饼,给婆婆吃。乞丐的母亲吃了饼,滋味不好受,以致引起呕吐腹痛。
  这天晚上,风雨交作,在那一座小小的破庙中,黑漆漆的一团,忽然听到乞丐的妻号淘大哭起来。乞丐点燃了灯,起身一看,发现一条巨蛇钻入他妻子的胸中,把他妻子的心脏咬了一个大洞,鲜血直流,一霎那间,逆妇竟一命呜呼了。
  小庙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了这件怪事,一传十,十传百的,远地的人,也络绎不绝的到小庙去观看。沈太太当时也曾前往看热闹,亲眼看到蛇尾垂在逆媳的胸间,有二尺多长呢!(取材自阅微草堂笔记)

上一篇:因果报应录(三)
下一篇:因果报应录(一)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