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健康素食>>佛教与心理健康
佛教与心理健康
2007年09月18日11:0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435 字体: 繁體

如果是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含糊地定义为心灵(或灵魂)的学问,那时将心理学与佛法中的心性说等谈,还情有可原。可现、当代以来,心理学先是被纳入“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模子;接着又被定格为“研究行为的科学”;最终,现代心理学被普遍界定为“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随着心理学内涵一步步狭义化与具体化,心理学日趋与世间现实和科学实验接轨,心理学与佛法心性学愈相背离,心理学的世间性与佛教心性修证学的出世间性之间,存在着愈来愈深的鸿沟。
尽管现代心理学大师们(如弗洛伊德、荣格等),力图通过所谓“无意识”的探讨,来缩小心理学与佛教心性修证学的差距,但最终还是难圆二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似乎已触及了佛法中“烦恼习气”的理念边缘,其“原型爆发”似乎已能局部解释佛法修持中的“阴魔”现象,但用佛门正理判来,这一切同样是浅薄的、似是而非的,根本触及不到心性问题的实质;行为主义心理学,虽打破了独钟于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模式,但却陷入了过分强调心理学“客观自然性”的偏执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之一的罗杰斯,强调人的现实责任、强调透过现象看个体人格、强调此时此地之“当下”生活的重要,这些似乎与中国禅宗的修证理念有相通之处,但其理论核心的“自我概念”与“自我实现”,与佛法中的“我相”及“破我执”的内涵大相径庭;人本主义另一代表人物的马斯洛,突出了对健康人格的关注,但其提出的人格理想与实现,同样局限于现实人间的客观标准,与佛法中即世而出世的人格磨炼,同样别之天壤。
由上分析可知,传统与现代心理学,注重的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及相关的行为,一方面,无法深入人的心性深处去寻找人格习气的真正缘起,也无法寻得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与形态;另一方面,对现实现象的依赖以及单纯靠观察推论的方法,总脱不了妄想分别的思维定式,其结论必然也是有局限的、有悖于真谛的,休想达到佛门所谓的“证量”,也无法指出一条纯善人格的修证之路。这一切,注定了心理学与佛教心性修证理谛的本质差别
上一篇:鬼压床的佛学解释和医学解释
下一篇:拜佛与医学·差异对照表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