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石窟,内部阴凉、幽暗,抑或向佛之人的内心,一盏盏微弱光源,隐隐照亮或坐或卧的佛像,乃至构图繁复的壁画。今日游人可依次亲历五座石窟,内中藏有约150尊雕塑及25000平方英尺壁画、雕塑以佛像为主,僧侣像及国王像等为辅;壁画则集中描绘佛陀生平以及僧伽罗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五座石窟大小各异,基本格局却大同小异:壁画覆盖天顶及四壁,雕塑紧贴岩壁凿出,若洞内开敞,中央亦设出状若白钟倒扣的小型佛塔,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及释迦牟尼佛——环列基座之上。
每一石窟皆有巨大卧佛,长者可及14米。依导游拉三大解释:第一窟内卧佛双脚错落,为佛陀熟睡像;其余各窟卧佛双脚并拢,即佛陀涅槃像。涅槃者,原意火之熄灭或风之吹散,佛教将其引申,以为修习所至最高境界,安乐无为,解脱自在。《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
大小乘佛教阐释涅槃异说纷纭。首先分作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业报之因已尽,业报身心尚存,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亦不存在,便称无余涅槃。据《肇论》,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大乘亦分性净涅槃及方便净涅槃:本有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大小乘诸般学说立四种涅槃: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
若依大乘佛教阐释,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佛陀卧像静寂,敬畏之人怀感恩之心而来。凝望一眼佛像,仿佛心中也能埋下一份常、恒、安与清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