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宗教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都能感觉得到。宗教与哲学、政治、艺术、民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世界约80%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基督教信徒20多亿,信奉伊斯兰者10多亿,佛教、印度教信徒各有几亿。还有几亿人信奉犹太教、道教等等。
20%不信教的人,大部分在中国,中国约80%的人无宗教信仰。
中国科技不发达,中国的现代化(制度、国民观念)进程极其缓慢而且曲折,与宗教信仰的缺席必有深刻的联系。
湘潭大学启良教授的论著《西方文化概论》的引论中有一段话,似乎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全球有五分之四的信教:
信仰上帝与否,实质在于人类对自身的看法。作上帝的信徒,意味着人类对其生存处境的自觉。人是有限的、偶然的、悲苦的,这一基本事实导致人类在自身之外寻求他力,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人的生存境况,必须自视为渺小与卑微。因为只有自觉到渺小的人,才有放大自己的可能,才有可能追求崇高,才有可能不断地告别卑微。
人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其间有着漫长的距离。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距离,才可能在这茫茫宇宙中找到安身立命之点。在这里,上帝既是无限世界的代名词,又是沟通有限与无限的桥梁。通过上帝,有限的人类与无限的世界取得联系,从而变有限为无限。或者说,有限的人类试图通过对无限的追想而克服自身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