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佛教概况>>“中兴祖师”名留身后
“中兴祖师”名留身后
2009年01月12日17:0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33 字体: 繁體

 

(1)

  伴随着悠扬的晨钟,普陀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年轻一代僧人的心中,妙善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他留给普陀山的可不仅仅是一座座重建的寺庙和一尊尊重塑的佛像,更重要的是他为普陀山未来发展奠定的文化根基。

  在普陀山上,有一座隐藏在林荫中的寺庙,名叫隐秀庵。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隐秀庵含蓄而精致,由妙善老和尚提议创办的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就设在这里。隐秀庵监院、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净法师回忆说,妙善曾经说过,未来的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文化的世纪,如果我们佛教界不从教育和文化上着手,是肯定不行的。

  净法师是隐秀庵的住持,也是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他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钻研,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筹建文化研究所的时候,妙善老和尚选择了他,并让他去负责隐秀庵的建设工作。

  当时妙善嘱托净一定要多上心,多到现场亲自查看,因为将来会把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迁到隐秀庵。从那时开始,净就依照妙善的嘱托经常奔波于隐秀庵的工地。

  妙善可谓慧眼识英才,在净法师的主持下,隐秀庵的修建立足于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风格,同时吸收了日本等国寺庙建筑的精华,精致而朴素,被人们誉为普陀山的精品寺院 。以隐秀庵建设的成功为起点,净 法师继而担负起了全山寺庙的统一规划工作。

  妙善曾多次讲到,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佛教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他的提议和努力下,普陀山佛教学院于1998年成立。

  普陀山佛学院尼众班的学生准备上课了,这些从全国各地寺庙中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佛教史、佛经,还要学习古代汉语、西方哲学乃至英语、法律、电脑等课程。几年来,普陀山佛学院共为佛教界培养输送了四百多名有知识、有文化的佛教人才。妙老的苦心浇灌现在终于开花结果,普陀山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僧尼的手中。年轻的后辈僧尼们虽然已无缘再见妙老,但他们却切身感受到了这位有德的长者留给后世的恩泽。

  “僧装、素食、独身”,这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传统,妙善老和尚一直都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他也同样要求其他僧人,在海天佛国、菩提净土中潜心修行,在潮涨潮落间领悟佛法的真谛。

  僧人没有孩子,但妙善老和尚很喜欢孩子。每当有居士带着孩子来看他,他都十分欢喜,一定要和孩子单独合影。他一生布衣素食,生活简朴,却常常将庙中所得的香火钱捐献出来,赈灾济困,建校育人。

  在舟山市有一所全免费的寄宿制学校——千荷实验学校,在这里上学的都是来自特困家庭的孩子。现在学校里有391位学生,其中26位是孤儿,256位来自单亲家庭,还有109位学生的父母是病残、伤残人士。

  当普陀山的僧众得知千荷实验学校的这一情况后,他们决定帮助这些孩子。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资一千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

  在佛教的世界里,荷花象征着纯洁与智慧,学校取名“千荷”,一方面意在感谢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铭记其恩德;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些孩子在美丽的山海风光中,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像纯洁的荷花一样绽放生命的美丽。

  妙老生前一直想办寄宿学校,但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妙老圆寂后,普陀山佛教协会在2001年实现了妙老的夙愿。

  现在,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经常专程来到学校,看望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得知这里的孩子们成绩优秀、健康成长,还有学生在假期里代表学校去北京参加了夏令营活动,戒忍感到十分欣慰。这曾经是妙老的生前夙愿,如今正在逐一实现,戒忍期望懂事的孩子们将来考上大学,不辜负妙老的一片苦心。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妙善老和尚重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愿望已经实现。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病重期间他留下遗言:我们是中国的和尚,要做中国和尚的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凝聚了妙善一生的感悟和对后辈僧尼的殷切希望,让后辈人不由感慨良多。

  2000年2月26日下午,妙善大和尚在梵呗声中圆寂于普陀山,享年92岁。

  在佛教的十方世界里,中国人最熟悉、最亲近的就是观音菩萨,人们用音乐、歌舞、戏剧等各种形式赞颂观音菩萨的庄严与慈悲。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观音菩萨在出家前,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妙善大和尚的字号正好和观音菩萨的俗家名字相同。

(2)

  今日,普陀山僧尼在观音成道日仍然举行着传灯活动。传灯仪式,象征着心火相传,佛法相续。妙善法师虽然已经离去,但普陀山的佛教事业就像盏盏心灯将一辈辈地传承下去。

  回顾普陀山的历史,从古至今,它的兴衰命运都与国运紧密相联。虽然身为佛教圣地、菩提净土,但它并不能超脱凡尘、远离俗世,历史上的每一次动荡都会相应地给它带来强烈的冲击。历尽劫难、走过动荡的普陀山,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之后,终于等来了最后一位“中兴祖师”。妙善法师,这位在佛前许下宏愿的古稀老人一肩担起了复兴观音道场的重任。二十年间,他不仅复兴了普陀山,而且唤醒了普陀山的文化之魂,不愧“中兴祖师”之称。他振兴普陀的强大精神深深影响了整个观音道场的发展和命运,这种精神由他的继任者和弟子们传承下来,并在海天佛国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云岩寂寂无窠臼,

  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

  闲行闲坐任荣枯。

  ——宋·草堂禅师

  普陀山四大传说:“短姑胜迹”、“二龟听法”、“飞沙填海”、“蓝公护法”是著名的普陀山民间四大传说。

  其中,短姑道头和二龟听法石又是两处著名旅游景点。

  “行住坐卧皆可修禅”:在修行方法上,自六祖惠能起进行了革新。传统佛教重视诵读经文,惠能则认为佛经只是一种启迪人们悟性的工具,关键在于人自身觉悟,识心见性。他还提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念经绝非必要,甚至可以“不假文字”,彻底抛开经典。当时僧徒盛行坐禅,惠能却主张“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反对执着于坐禅,倡导“直接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方式。他鼓励信徒过随缘任性的自然生活,把禅定与行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结合起来,“行住坐卧皆是禅”、“运水搬柴皆是道”。于是,自惠能起,对于修行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师

  观音净水:在佛教中,观音手持杨柳枝与净瓶。古人认为杨柳枝可消灾除病,它旺盛的生命力也是佛法兴旺的象征;净瓶里有甘露水,具有澄清、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八种功德。佛教认为,净水遍洒大千世界,可以洗凡尘、除众垢、润群生、灭除诸种烦恼。

  开光:“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或曰开眼供养。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

  所谓开光,就是为佛像等所请物品举行一定的仪式,比如以经咒、佛号等对其进行念诵,让信息留住其上,以起到加持的吉祥作用。以佛教正法的观点来看,开光并非一定要举行某种仪式,对其念诵经咒、佛号也就等于开光了。

  净土:净土即佛教所说的理想世界,是没有劫、见、烦恼、众生、命五浊垢染的净土世界,与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相对应。《大乘义章》卷十九说:“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净刹、净首、净国、净土。”进入“佛国净土”是佛教人生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大乘佛教的众多净土中,阿弥陀佛净土、弥勒净土和药师净土是为中国佛教徒所信仰的三大净土,以阿弥陀佛净土最为著名,即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净土宗即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信仰。

 

上一篇:苦心复兴观音道场
下一篇:行走视点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