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少年出家为僧者人数不少,但执著地为理想献身并事业有成者并不多,至于恪守戒律并在中国文化事业上做出贡献且名垂千古的则更是微乎其微,玄奘法师就是这类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义净法师
大师其人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德,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中的“唐僧”,指的就是他。虽然《西游记》只是玄奘法师西游行程为背景的幻想的神话,而玄奘法师则不只实有其人,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玄奘(600—664),本名祎,俗姓陈,原籍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至其祖父,因食邑在洛阳一带,遂移居洛州缑氏县陈堡谷(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为缑氏人。
史料记载,玄奘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世官宦。据说,他的远祖就是曾做过太丘(县治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长的东汉名士陈溶(字仲弓)。玄奘的高祖陈湛,为北魏清河(郡治今河北临清县东)太守。曾祖山(一作钦),任北魏上党(郡治今山西长子县一带)太守,封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父康,为北齐的国子博士,还担任过国子监的学政官司业,后又升任礼部侍郎。父亲惠,据称早通经术,品格高雅,且仪表堂堂,八尺的身高,又美眉明目,时常褒衣博带,一派儒士的风度,时人比作东汉名儒郭林宗(名泰,人称有道)。郡县推举为孝廉,拜陈留县令,后又改任江陵(今属湖北)。但他性情恬简,不好名利世荣,加之隋政腐败,时运衰退,遂毅然辞官归里,潜心儒典,为时人称道。母亲宋氏,广平(治今河北鸡泽县东)人,为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兄弟四人,自己年龄最小。他的二兄陈素早先出家,取法名长捷,据说风神朗俊,体壮魁杰,容貌堂堂,长得像他父亲,又兼通儒典,尤善老庄。论其佛学,亦为一代高僧。
少有贤名
史料记载,玄奘生来气质高贵,性情温和,意志坚贞,自小灵敏机智,聪慧颖悟,超群不凡。八岁之年,其父在几旁给他口授《孝经》,当说到曾子避席一段时,他忽然整理衣襟,站了起来。他父亲问其缘故,回答说:“曾子听老师的教导,尚离开座位,恭敬而立,我现在接受父亲的教诲,还怎么能安然地坐在那里呢?”他父亲听了很高兴,觉得长大必定成器,宗族邻里们听说后,也赞叹不已。从此以后,玄奘努力学习,专心致志,于是早通经史。
而他喜欢古代圣时,崇尚英哲贤士,据说不是高雅正经不去阅读,不是圣哲风范不去习从,不与庸常稚童交朋友,不到百戏喧嚣的街巷去玩耍。可是,玄奘的少年很不幸。五岁之时,他的母亲因故去世(唐靖迈《古今译经图记》)。到了十岁,他的父亲又去世。父母双亡,玄奘在家里失去了依靠,便由他的二兄长捷法师带到所在的东都洛阳净土寺学佛,从此玄奘走上了出家入道的人生道路。
玄奘在净土寺,每天随从他的二兄学习佛理以及相关的各种知识,他聪颖慧悟,长进很快。十一岁时,便能诵读《维摩经》、《法华经》等。隋大业八年(612),正巧有诏令在洛阳度僧二七人(十四人),当时有学业优异的数百人争取僧人名额,玄奘先是以年龄小和学经时间短,未被录取。但玄奘不肯放弃,站在公门之侧不走,恰好被大理卿郑善果注意到,问他出家的志向,回答说:“远者继承如来事业,近者光大佛祖遗法。”郑善果为他远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动,便向有关的官属推荐:“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于是,将他破例录取。玄奘遂剃度出家,正式成为佛门释子。
毕生行道
玄奘自小立下志愿,以弘扬佛法、导利群生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十三岁时就说,他出家的目的就是“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后来当他游学各地,发现中土佛学上的问题时,下决心西行求法,以决所惑,并说“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从此玄奘以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舍生忘死,西行求法,誓志光大佛法于中土。当高昌王强行挽留不放时,玄奘以死抗争,说:“此行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阙,怀疑蕴惑,启访莫从,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独洒于迦维,抉择微言庶得尽沾于东国。波仑问道之志,善财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途而止!”后来玄奘遍游五印,学成归国时,那烂陀寺众僧再三挽留,玄奘婉言谢绝,向戒贤说:“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以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及闻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庆,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愿停住。”
贞观二十年,大师四十五岁,已经译完几部佛经。不久奉诏谒见唐太宗。李世民起身迎接,并对大师的“出国不报”表示理解。选择大师盛赞太宗“德笼九域,人被八区”的威德。唐太宗见他词论典雅,风节贞峻,堪公辅之寄,便劝他还俗辅政。玄奘坚辞拒绝:“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令腐败也!愿得毕生行道,以报国恩,即玄奘之幸甚。”
推展佛教
玄奘大师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创立的译经场庄严肃正,规模宏大,组织严密,严格规范了译经程序。
玄奘在中土弘扬佛法,最主要的是通过翻译经典的方式来实现的。终其一生,最大的成就也就是翻译经典。但翻译经典本身并不是玄奘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译出的经典能够导利中土群生。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使译出的经典能够流传开来,发挥作用。为此玄奘借助他对唐太宗及唐高宗的影响力,通过帝王及国家的力量来推展佛教。其中最有效的一个方式,就是请帝王御制经序,由帝王的经序而使所冠的经典随顺流传。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在玉华宫说服唐太宗“今日已后亦当助师弘道”,唐太宗在详览《瑜伽师地论》后,命所译经论抄写九本,流通雍、洛、并、兖、相、荆、扬、凉、益九州。玄奘乘此机会,三请经序。唐太宗终于提笔制序,撰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并在庆福殿命玄奘上座,百官群僚会集,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经序,并敕冠众经之首,流通天下。
玄奘大师在“旧译”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改进翻译的程序,改善翻译的方法,关于音译和义译的问题,提出“五不翻论”,此模式至今仍为中国翻译界通用。玄奘本人精通梵汉语文,深究原典,极力忠于原著,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