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一九五五年,东初老人于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动佛教文化弘法、开办冬令救济。并带领弟子于关渡平原整地开垦,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将此处命名为「农禅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装的圣严法师来到中华文化馆,在东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东初老人无疾坐化,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与禅修推广工作。
由于信众日增,为了要寻找一个具有长久性、安定性和未来性的道场建筑用地,前后费时八年,却苦无结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会中,圣严法师亲自带领僧俗四众弟子,共同持诵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金山乡三界村半岭的观音殿中,全度法师也在观世音菩萨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萨指引,能够早日找到适当的大德法师接掌寺院主持。
结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议的因缘,觅得一块得以深耕的福田宝地。同年七月,圣严法师正式宣布将金山的新道场命名为「法鼓山」,并为道场未来的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发挥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为一般信众提供一个修行佛法、净化身心的良好环境,运用佛法来安定人心、安定社会。
名字的由来
「法鼓」二字语出《妙法莲华经》:「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法鼓山以「法鼓」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声,如暮鼓晨钟般使听不懂佛法的人能听懂,使从未见佛法的人能看见,期待人人能够得到佛、法、僧三宝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与智能的法雨中,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和谐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