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佛教概况>>释迦世尊
释迦世尊
2008年12月10日09:1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035 字体: 繁體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背景

  奥义书与佛教 在上一章第三节已经说到了奥义书的出现,是由于时代思潮的所趋,故其内容有反传统的锋芒。从大体言之,佛教亦可谓曾受此书的熏陶,例如业说,在古奥义书本为不公开的密教,到佛世则成为各教派所公认的思想;轮回说,在梵书时代已萌芽,完成而为一般所承认者,则自奥义书时代始;解脱说,乃为奥义书的最终目的。凡此,均足以推定,佛陀虽因奥义书为印度西部婆罗门教内的密教而未亲见,但却不能说佛陀未曾受到此书之自由思想的间接影响。因为,佛陀所说的业、轮回、解脱,虽不尽同于奥义书,却不能说其间毫无关系。

  何为时代思潮 要讲当时的思潮,须先说明当时的印度民族及社会的变迁。

  雅利安人以拘罗地方为中心,建立了婆罗门教的文化思想,例如潘迦那(Pancala)、摩野(Matsya)、秀罗色那(Suracena)等国家,均以此为中心。

  可是,到了此时,被婆罗门的法典视为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却在恒河流域,特别是摩羯陀国,产生了新的文化思想。从包达耶那法典(Bandhayana dharma Sutra)等看来,摩羯陀人似系吠舍种与首陀罗种的混血人种,他们的祖先,吠舍种的雅利安人,也较居于拘罗地方的雅利人,更早来到印度,经过与贱族达维荼人的通婚,便成了新的独立的种族。

  这些独立的种族,以摩羯陀国为中心,至佛陀时代,大国约有十六国,例如中阿含经五五·二二的持斋经所载,其中以都以于王舍城的摩羧陀、都于舍卫城的萨罗、都于赏弥的嗟弥、都于毗舍离的跋耆等国,较著名而强盛。

  在这些新的邦国,虽亦受有传统婆罗门文化的影响,但其自由文化的勃兴,却受到了王者的保护。故在此一区域,虽也有四种姓的观念,却把刹帝利阶级,置于婆罗门之上。这些王者,未必出于原来刹帝利的血统,然其仍以刹帝利种自居而领导四姓。因此,凡是新思想,均受到重视,婆罗门至上的观念,则受到严重的考验,反吠陀的思潮,则受到王者的保障。

  反吠陀的沙门团 我们已介绍过六派哲学的名称,那是传统学派的繁衍,他们无一不承认吠陀的价值。这里的沙门团,却是否认吠陀价值的革新派。

  事实上,在佛陀前后的一二百年间,印度的思想界极混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四类:

  ①正统的婆罗门教。②习俗的信仰,此系以史诗为中心的思想,他们是以梵天、维修奴、湿婆等三神为中心的婆罗门教的通俗化。③哲学,例如六派哲学之大部分已在成立中。④反吠陀的沙门团。

  反吠陀的各派,均有其特种的主义及其教团的组织,此等教团为了与婆罗门区别起见,即以沙门(Sramana勤息)来命名。故在佛陀介绍各派的意见时,便称之为“或沙门,或婆罗门”。各派之称佛陀,也以“大沙门”或加上释尊之姓“沙门瞿昙”呼之。

  当时的沙门团很多,佛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外道沙门,便是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的有关记载,见于小乘经律的有多起,今以长阿含经第二十七之“沙门果经”为准,介绍他们的名字如下:

  一、不兰迦叶(PurnaKasyapa):为伦理的怀疑者,否定善恶之业有其相应之根,故唱无作用论。

  二、末伽梨瞿舍利(MakkholiCosala):此为邪命外道之祖,唱无因而有论。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极有势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余五师中的最盛大者。

  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csakambali):否定灵魂之说,唱唯物论,以快乐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此亦即是顺世外道。

  四、婆浮陀伽旃那(Pukudha Kacayana):主张心物永不消灭,唱世间常存论。

  五、散若夷毗梨沸(Sanjaya Belatthiptta):为诡辩派的或捕鳗论者,舍利弗及目犍连,即是此派出身而归信佛教的。

  六、尼乾子若提子(Nirgranthajiatiputra):这就是耆那教之始祖摩诃毗卢(Mahavira),他出世稍早于释尊,也是王子出身。此派以命(Jiva)及非命(ajiva)之二元论而说明一切,故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观念的无神论者。其实践方面,则以极端的苦行严守不杀生为特色。印度是禁欲苦行的风行国,故当佛教沦为密教之左道而行男女之大乐后即告灭亡,耆那教则历二千五百年,迄今仍在印度流行。

  六师外道,从佛典中看,可谓一无是处,实则考察彼等之思想,固然不及佛教之合理,但也未必尽如佛经之结集者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此亦可反映出当时的佛教与外道之间的冲突,壁垒非常明显。正信的佛子,也确不容存有模棱两可的乡愿意识。

  六十二见 当时的外道思想,总括各沙门团及婆 罗门之学说,加以整理分类,其得六十二种见解,此见于长阿含经第二十一“梵动经”。综 合六十二见,又可分为如下的两说及十类:

  甲、说过去世,或称本劫本见者,五类十八见:

  一、世间常住论,即是常见论,四种。

  二、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种。

  三、世间有边无边论,四种。

  四、异问异答论,即是诡辩派、捕鳗论、不死矫乱论,四种。

  五、无因而有论即是无因论,二种。

  乙、说未来世,或称末劫末见者,五类四十四见:

  六、世间有想论,十六种。

  七、世间无想论,八种。

  八、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

  九、众生断灭无余论,即是断见论,七种。

  十、现法涅论,即是无论在何种状态,处于现世的即为最高的境界,五种。

  然而,婆罗门的思想,固有足以使人反对者,各沙门团的思想,新而激进,亦有趋于极端的偏见。对于人心世道,过与不及均非所宜。因此而有释尊应化人间的事迹出现,佛陀特以无限的智慧及无上的悲心,起而唱中正稳健之教,以辟各派外道之谬论。于是,一时外道披靡,佛法即呈光芒万丈的新气象于我们的世界上了。

  第二节 释尊的降生与成道

  佛陀的年代 印度的古代,虽有伟大的文化,却没有历史的观念。因此,释尊虽为人间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却没有告诉我们他在历史上的确切年代。

  迄至近世,从各种资料及角度的推论考察,关于佛陀的年代,已有七十多家的异说。我国古德,藉以星陨及地动等的古史记载,所以多信周昭五二十六年甲寅为佛降生,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西纪前年九二八年)为佛入灭之说,此可参阅“历代三宝记”卷一、“佛祖统纪”卷二之小字与低格注。然而,此说证据,渺茫难凭,故不为近世学者所采信。

  近世学者,有采用善见律的众圣点记之说,此为分别说系南传的上座部所传,出入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左右;日人望月信亨的“佛教大年表”之纪年,即是采用此说,而以西元前四八五年,为佛灭第二年,即佛教纪元之元年。

  弗利脱氏(J.F.Fleet),则据希腊的史料推定,佛灭纪元是西元前四八三年,略似众圣点记。

  锡兰的传说,西元前五四三至五四四年,为佛灭纪元之年,现由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佛灭纪元即是此说,而以西元前五四四年为元年,此系根据南印羧伽国(Kaltnga)一位叫作迦罗毗逻(Strt Kharavc Maha-Meghavhana)王在优昙耶耆利(Udayagiri)之碑文所留年代而推算出来。所以历史家斯密司氏(V.A.Smith)也同意此说。

  日本的小野玄妙,根据一切有部的“十八部论”等所传,佛灭后百十六年,阿育王即位,并经推定阿育王即位是西元前二六九年,故在西元前三八四年,即为佛灭之年。(氏著“佛教年代考”)

  日人宇井伯寿,亦依据小野氏的同一资料推算考察,却以阿育王即位于西元前二七年,佛寿八十岁,乃是西元前四六六至三八六年。(氏著“印度哲学研究”第二)

  宇井的学生,中村元博士,近来也依据宇井的资料,又用了新的希腊方面的史料,考证之后,把佛陀的年代,订证为西元前四六三至三八年。(氏监修“新·佛教辞典”二四五页)

  我国的时贤,印顺法师,也用十八部论及部执异论之说,以为阿育王即位于中国周赧王四十三年(西元前二七二年),故以释尊之入灭,应为周安王十四年(西元前三八八)。西元前三八七年即为佛灭纪元元年。(师著“印度之佛教”五章一节)

  日本学者在中村氏之说未出之先,多采用宇井氏之说。根据上学各家推论,佛灭当在西纪前三百八十多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佛陀的家系 释尊降生于东北印度之喜马拉雅山麓,那是一个小国,释迦族就是此国的主人。那是一个当时残存的贵族共和国之一,由居于罗泊提河(Rapti)东北,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里之处,分有十个小城邦,再从这十城之中选出一位最有势力的城主,作为他们的王,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就是他们当时的共和国的领袖,释尊悉达多(Siddhartha 一切义成)便是净饭王的太子。

  据旧来的传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种,出于名王甘蔗之后裔,甘蔗王族则出于瞿昙又称乔答摩(Cautama)仙之之后,故以瞿昙为氏。

  但据近代的史家,例如日本的荻原云来、藤田丰八、以及我国的印顺法师等,均主张释迦(Sakya)族不是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而是黄种的蒙古人。

  依据律部的考察,释迦族与跋耆族等相近,而且释迦族不与雅利安族通婚,彼此均被视为非我族类,释迦族及跋耆族出身的比丘,也有以佛是我族的佛而跃。又据玄奘“西域记”所记当他游印时的人种分布状况,释迦族等的地区,乃为黄种人所居,今日的尼泊尔,当然更不用说,那是蒙古族的黄种民族。

  此一发现,很有价值。不过,玄奘游印时的人种分布状况,也未必即同于相距千年之前的情形,根据外族入侵印度的次第而言,最早的黄种人之到来,似在大月氏之进入,大月氏又称为塞族(Seythian),并以塞族所居之地为释迦(Saka)。但是,大月氏之入印,有史可考的乃是贵霜王朝,释尊的时代之前,似尚未有黄人入印。唯其释迦族之不是纯正的雅利安血统,当无疑问,故在情感上与雅利安之间的互相歧视,乃非偶然。

  迦毗罗卫(Kapilawastu)的今址,是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拍罗婆(Piprava)地方,经发掘到的古迹已予证实,即  北纬二十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之处。

  释尊之母摩诃摩耶(Mahamaya)夫人,是天臂(Devadaha)城主之女,此城位于庐口皿尼河(今之Kohana)之东,也是释迦族中的十个城邦之一,所以这两城之间,保持有传统的姻亲关系。摩耶夫人将要分娩之前,依时欲返回娘家生产,但在半途于进入她父王的别宫—蓝毗尼(Lumbini)园休息之时,即在一棵无忧(Asoka)树下,释尊降临了人间。

  出家以前的菩萨 尚未成佛的佛陀,照例称为菩萨。

  释尊究非常人可比,当他初降人间,即能自行七步,并举右手,作狮子吼:“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说完此语,即如平常婴儿不行走亦不言语了。

  菩萨降生七日,摩耶夫人病逝,嗣后即由同时嫁给净饭王的摩耶之妹,摩诃波波提(Mahaprajapati)夫人,担起抚养菩萨的重任。

  释尊七八岁时,从跋陀罗尼婆罗门,受学梵书等六十种书,又从武师学习诸般武艺。十四岁出城郊游,见了病人、老人、死人、沙门,而兴世间无常之感,并启出家修道之念。十六岁时,父王忧虑太子出家,故设三时殿(三时,参阅增一阿含卷四十三之末的夹注),广聚采女,期以五欲牵住太子的出家之心。十九岁,纳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妃,生一子叫做罗目候罗(Rahula)。

  据十二游行经说,太子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惟檀、三鹿野。耶惟檀即是罗目候罗之母耶输陀罗,关于罗目候罗的出生年,有三异说,可参阅望月氏“佛教大年表”四页。

  又根据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也说悉达多太子有三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同书卷四又说:“尔时菩萨在于宫中,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娠。”大正藏二十四册一一五页)。一般传说释尊指腹生子,若以人间的佛陀而言,宁信上说,较为合理。

  出家修行 不论净饭(Suddhodana)王用尽一切方法,豪华的宫庭,五欲的迷醉,都不能留住太子的心,终于,在一天夜里,当大家都在梦乡中的时候,太子起身,看了他那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及爱子最后一眼之后,便唤醒他的驭者车匿(Chanda 有译作阐陀、阐奴)跨上马背,悄悄地离开了王宫,离开了迦毗罗卫城。拂晓时分,到了罗摩村(Ramagrama),自己剃除了鬓发,披上了袈裟(Kasaya),现了沙门相,并遣车匿回城代向他父王报告他已出家的消息。

  首先到了毗舍离(Vaisali)城的跋伽婆(Bargava)仙人的苦行林,次至王舍城的阿罗逻迦蓝(Aradahkalma)仙人处,及郁陀迦罗摩子(Udrakaramaputra)仙人处,求学解脱之道,但他们所示者,或以苦行或以修定,而以生天为目的,所以当释尊领教之后,均不能使他心服,便到伽耶(Gaya)城之南的优娄频罗村(Uruvilva)的苦行林去。不过,王舍城的两位仙人是有名于当时的数论派之先驱,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其解脱境,后来佛教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世间的最高定,可见该二仙人给予佛教的影响了。

  释尊未行苦行之先,止于王舍城外荼山之林中,因至王舍城乞食而为摩羯陀国的频毗娑罗王所见,并力劝他返俗,愿分其国之一半与释尊并治,但被释尊谢却了,王随即要求释尊,若成佛道,愿先见度。接着,释尊便与五位由他父王派来的侍者,进入苦行林,与那些外道沙门的苦行者为伍,因此也使他得了“沙门瞿昙”的称号。

  经过六年的苦行生活,仅以野生的麻米为食,日限一麻一米,以延续生命。结果,形体枯瘦如乾柴,尚未见到成道的消息,始知光用苦行,不是办法,便放弃苦行,至尼连禅河(Nairanjanna)沐浴,并受牧女的乳糜之供,调养身体,以恢复健康,再到附近的毕钵罗(Pippala)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作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静心默照,思惟拔除人间之苦的解脱之道。

  可是,当释尊放弃了以功利观念的苦行方法来求取解脱道之后,换用了出世间的立场、超越一切的态度、观察万法生灭的原理之际,原先伴了他六年的五位侍者,竞以为太子退了道心,便舍离而去了。

  成等正觉 释尊出家,经六年苦行,然后成道,这是共通之说,至于出家及成道的年岁,却有异说多起(参阅“佛祖统纪”卷二低格注、“佛教大年表”四页)。古德多采用十九岁出家,二十五岁成道之说。近人则多采用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之说。此等异说纷起之原因,乃在初期佛教不用文字记录,但藉师师相承,以口传口,时间愈久,分派愈繁,误传就难免了,特别是印度民族,虽勤于思惟,却疏于年月史事的厘订。实则,纵然是以史闻名的我国,对于孔子、老子、庄子的年月,也未弄清;西洋人对于耶稣的生月日,至今也不曾确定。此可谓是东西中外,无独而有偶了

  释尊以大悲大智的襟怀,奋勇精进的精神,在树下宴坐了四十九日,克服了内外的魔障,遂于二月八日之夜,明星将升之际,悟透了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竞是无我的道理,于是:“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第五十六罗摩经)。郎然圆悟,成等正觉,自觉、觉他、觉圆,所以自称为无上的佛陀(Buddha)归依他的弟子们,则称佛陀为世尊(Bhagavat)、为释迦牟尼(Sakyamuni),“牟尼”是圣者、证得寂默(了诸种烦恼之)法的圣者,本为印度对于内外道仙人的通称,即是久在山林修心学道的人,皆可称为牟尼(muni),释迦族出身的圣者,故称释迦牟尼。

  成道后的释尊,喜悦无量,即在四七日间,于附近树下,自己受用解脱之乐。

  第一七日,在菩提树下。就是那棵毕钵罗树之下,因佛在此树下成道,而被叫做菩提树(Bodhivrksa)了。

  第二七日,在阿波罗(Ajapala)树下。此期有魔王波旬(Marah papiyau)来请佛入灭而未果。

  第三七日,在日真邻陀(Mucalinda)树下,遇暴风雨,目真邻陀龙见而即以已身护佛。此龙即受归依,乃为旁生中的第一弟子。

  第四七日,在罗耶恒那(Raiavatana)树下。有二商主,一名提谓,一名婆梨迦,道经佛处,以麦少蜜供佛,并归依佛、法而去。此二人乃为最早的优婆塞(Upasaka亲近而奉事三宝的净信男)。

  第三节 释尊的教团及行化

  罗汉弟子们 释尊在鹿野苑度了陈如等五比丘,自此即有了教主、教法、教团的(佛、法、僧)三宝具足。接着又度了耶舍(Yasa)及其亲友数十人;满慈子、大迦旃延、婆毗耶等,亦舍外道法而进入佛法。他们都成了离欲的阿罗汉。

  在鹿野苑度过第一个雨季的安居生活,释尊便嘱咐弟子们各各游化人间,宏扬佛陀的教义,乃至要弟子们不应两个人同走一条路。佛陀自己也单独去到优类频罗聚落,化度了事火外道优娄频罗迦叶(Urubilva-Kasyapa)和他的两个弟弟那提迦叶(Nadi-Kasyapa)、伽耶迦叶(Caya-Kasyapa),以及他们三人的弟子共一千人。

  释尊为了履行成道之后去度频毗娑罗王(Bimbisara)的诺言,便率领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们到了王舍城(Rajagrha)。国王亲率臣民迎于郊外,见到闻名于当时的迦叶三兄弟,均已成了佛的弟子,信心益加恳切,闻法之下,即得法眼净(见道)。另有迦陀(Kalanda)长者将他在舍城外的竹园施佛,王即为佛陀在此园中建造精舍,这是第一所大规模的佛教道场。

  佛陀成道第四年,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名匠舍利弗(Sariputra)偶而在路上听到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便于言下得法眼净,这是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怪舍利弗急忙把这从未听过的妙法,转告了他的同门知友大目犍连(Maha-maudgayana),于是,各率弟子共二百五十人,诣佛出家,证罗汉果。

  又有摩诃迦叶(Maha-Kasyapa),早已出家修厌离行,素为摩羯陀国的国人宗仰,他自己也说:“若不值佛,亦当独觉”(增一阿含一二·六),但他在王舍城多子塔前遇到了佛陀,相形之下,自觉渺小,便心进入了释尊的法海。

  佛经中常见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的教团,到此便已形成。

  佛陀成道第五年,即受到拘萨罗国(Kosala)首都舍卫城(Sud-atta)的礼请,那就是须达多(Sud-atta)长者以重价购了一座祗树给孤独园奉施佛陀,作为弘法的中心。

  同年,释尊也应父王之召,回到祖国迦毗罗卫省亲,父王预建精舍于尼拘律园,以接待释尊。这次回国的场面很庄严,弟子们也都随从而来,释尊为父王说法,净饭王即在听法之际得法眼净,宫人也多受了戒法,并度了异母弟(摩诃娑波提所生的)难陀,以及佛陀的亲子罗目侯罗出家。这次回国一共住了七天,便辞别父王返至王舍城,但却在释尊的座下,因此而增加了许多由释迦王族来出家的弟子们。其中著名的,就有阿那律(Aniruddha)、阿难(Ananda)、金毗罗(Kumbhira)、提婆达多(Devadatta)等的追踪而至,为王子们理发的贱民优波离(Upali),亦于此时赶来出家,并且得到佛陀的特别优遇,让他出家,在诸王子之先,一则为表佛法的平等,一则为抑制诸王子的骄傲的习气。

  后世传称的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须菩提(Subhuti)似乎出家较迟而外,到此为止,其他的九位,均已出现了。

  佛陀的僧团 僧团就是僧伽(Sangha),当五比丘得度时,僧伽即已成立,但是,佛教的僧伽虽以比丘为中心,它的内容却含有七众。

  由于频毗娑罗王的归依佛教。在家的男女信徒即日渐增加。由于少年罗罗的出家,僧中即有了沙弥。由于摩诃婆波提以及释种五百女子的出家,便有了比丘尼。由于女子之中尚有未成年的,便增加了沙弥尼。又有一些曾经嫁了丈夫却不知是否受孕便来出家的女子,不久生了孩子,招致俗人的诽谤,便设置了一个为时两年式叉摩那,以验有孕无孕。顺着次序等位来说,佛教的僧团就有了如下的七众:

  一、比丘(bhiksu)

  二、比丘尼(bhiksuni)

  三、式叉摩那(Siksamana)

  四、沙弥(Sramaueraka)

  五、沙弥尼(sramanerika)

  六、优婆塞(Upasaka)

  七、优婆夷(Upasika)

  到佛灭之时,佛为七众弟子们,均已完成了戒律的制定,通常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式叉摩那六法,沙弥及沙弥尼十戒,优婆塞及优婆夷即是在家的男女弟子,有三归五戒。七众的界别,即是根据所受持的戒法而定,至于戒法的内容,则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

  佛陀的传记 自释尊成道第六年后,即没有详细的年月及活动的地点可考,仅从有限的资料中,得知其历年的雨安居处。因为在佛陀的传记文学,例如:方广大庄严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本生经等的记述,类皆叙述至佛成道数年即行终止,未有一种能串佛陀一生事迹的传记可稽。

  今谨依据“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列记佛陀历年雨安居的所在如下:

  第一年在波罗奈国。第二、三、四年在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顶。第五年在脾舒离(毗舍离)。第六年在摩拘罗山(即王舍城附近近的Pandava山)。第七年在三十三天(即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第八、十一、十三年在鬼神界(赏弥国之一部,即是婆祗国的恐怖林)。第九年在拘苦毗(赏弥)国。第十年在枝提山中(此山位置不祥)。 第十二年在摩伽陀(摩羧陀)闲居处。第十四年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第十五、十六年在迦毗罗卫国。第十七、十八、二十年在罗阅城(王舍城)。第十九、二十一年在拓梨山(舍卫城附近的Calya山)。往后则又在鬼神界四回,舍卫城十九回,最后第四十五年则在跋祗(跋耆Vrji)境界的毗将村安居。

  释尊晚年,不太顺意。在王舍城方面,由提婆达多要求释尊将领导僧团的权力交卸给他,未能如愿,即蓄意掀起反佛害佛的风潮,并且以神通的变化和极端的苦行作号召,争取到了阿世王(Ajat-asatru)的拥护,所以佛陀在最后十多年,宁愿久留舍卫城而不去王舍城。

  可是,在舍卫城方面,到最后也不安宁,南面的阿世王幽禁谋杀了父王频毗娑罗而做了摩羧陀国的第六代王,北面的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琉璃王子(Virudhka),也在佛陀入灭之前不多几年,驱逐了他的父亲波斯匿王(Prasnajit),夺得了王位,举大军袭击了佛陀的祖国迦吡罗卫,那是一次灭族灭 城的大屠杀,释迦族人几乎因此绝种。

  虽然,经过教内的分裂及祖国的灭亡之后,提婆达多死了,琉璃王被阿世王击败,拘萨罗国归入了摩羯陀国的版图,阿世王也皈依了佛陀。但是,释尊在数十年来的苦行、风霜、奔走、教化之后,他的五蕴色身,也在垂垂地老了。

  最后的遗教 经过四十五年的化度,终于,佛陀自知舍寿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他仍要把握最后的时光。首先召集了全体比丘们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会齐,作了最后一次重要的教诲。接着便从毗舍离城向拘尸那城(Kusingara),一程一程地步行而去,经过每一个村落,都停下脚来休息,利用休息的时间,向村民说法,最后到了拘尸那城外的娑罗(Sala)树林,释尊就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僻野的小国家野外的树林中,作为他入灭的处所。

  释尊在阿难铺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胁卧下时,已经疲倦不堪,但当一位叫作须跋陀罗(Subh-adra)的外道,要求阿难准许他晋见佛陀时,佛陀竟又强打起精神接见了他,并使他成了佛陀最后得度的弟子。

  当佛陀即将扌舍寿之前,又对比丘们作了最后的教诫:“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在“遗教经”中则说:“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是我最后之所教诲。”这是最最感人的情景了。正像一位伟大的慈母,即将远行之际,唯恕幼雅的儿女们,不知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所以叮咛又叮咛,叮咛又叮咛。

  释尊成道以来,调护众生,善尽教化,不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下,总是温和宽大,持之中道,他没有说过一句出之于激越的话语,也没有过一个诉之于情绪的动作。在他充满了悲闷之心的襟怀之中,同时也蕴蓄着无限的智慧之光,所以他不论处理什么问题,无一不是衡之于理性的考察。因此,佛陀是众生的慈父,也是人天的导师,佛之为佛者,其在于此。

 

上一篇:佛教历史
下一篇: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新形态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