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今伊朗)人,先世避仇,移居南海交、广(今越南、广西等地)一带,后来又迁居金陵而生吉藏。吉藏祖辈世奉佛门,其父后来也出家,法名道谅。早在孩提之年,道谅便带吉藏去见真谛,真谛为他取名吉藏。道谅又常带吉藏到兴皇寺,听法朗法师说经,有所领悟。至吉藏7岁(一说13岁)时,道谅便让他投法朗出家,学习经论。14岁时从法朗学《百论》,至19岁便能为众复述。吉藏口才极佳,又善于交际,所以很快便脱颖而出,“酬接时彦,绰有余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吉藏受戒后,学解更进,声望日高。陈桂阳王(伯谋)等对吉藏都极其尊敬,“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开皇九年(589年),隋师平陈之际,道俗避乱,纷纷逃亡藏匿,吉藏乃率其徒众,前往各寺搜集佛教文疏,堆放于三间堂内。吉藏日后长于目学,著述注引宏博,实得力于此。 隋平定江浙之后,吉藏便移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在那里弘扬佛法近10年,从他受学者多至千余人。后来人们便以他常住的寺号,称他为嘉祥大师。 吉藏在会稽嘉祥寺时,曾开讲《法华经》并自著章疏。及智□归天台,他于开皇十七年(597年)致书延请。智□因病未赴,不久即圆寂。吉藏便从智□弟子灌顶听天台宗义。 开皇末,晋王杨广于扬州置四道场,延请僧道名流入住。吉藏也因其盛名入住慧日道场,倍受礼遇。开皇十九年(559年),杨广入朝,邀吉藏等同行,吉藏到长安后被安置于日严寺。吉藏在长安弘法,声誉日隆。据说,昙献禅师曾延请吉藏敷演会宗,听众成千上万,堂宇容不下,只好改在露天广场宣讲,“豪族贵游”与“清信道侣”纷纷倾囊布施,以致“财施填积”、“用既有余”,吉藏除了将这些财物散建诸福田外,所余悉入无尽藏,委付昙献掌管。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年)建成的高百尺的曲池大像,就是在吉藏的努力下才得以建成。 杨广即位后,其子齐王杨□早闻吉藏盛名,便延请他莅临私第,邀集长安名僧名士60余人举行辩论会,请吉藏为论主。时有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以雄辩著称,首先征问,吉藏“对引飞激,注赡滔然”,往返40余回合,僧粲终于无言以对。这次辩论,大大提高了吉藏的知名度。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入主长安。李渊(即唐高祖)召集名僧于虔化门会见,吉藏因德高望重被公推为代表。吉藏在应对时盛赞李渊于“四民涂炭”之时“乘时拯溺”。李渊也“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随后不久,吉藏便被任命为管理佛教事务的“十大德”之一。吉藏轮流驻钖实际、定水二寺,后又应齐王元吉之请移住延兴寺。吉藏晚年也很受唐皇室礼遇,吉藏年老气衰,朝廷便频遣中使敕赐良药。武德六年(623年)五月,吉藏去世,世寿75。临终前,吉藏草遗表奉献,又给储后、诸王遗启。唐高祖诏令慰赠,东宫以下诸王也并致书慰问。 吉藏一生讲“三论”百余遍,《法华》300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数10遍。他的著述不少,主要的著作有《中观论疏》10卷、《百论疏》3卷、《十二门论疏》3卷、《三论玄义》1卷。《大品般若经疏》10卷、《法华经义疏》13卷、《法华经玄论》10卷等。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并称“三论”,为大乘空宗的基本论著。吉藏给“三论”作疏,实际上就是将龙树、提婆等的“三论”思想予以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佛教三论宗。吉藏弘法50余年,造就弟子很多,见于记载的有:襄阳智拔、丹阳智凯、扬都智凯、荥阳智命,以及慧灌等。慧灌,高丽国人,后入日本传弘三论,被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始祖。 吉藏博学、多识、善辩,与陈、隋、唐皇室关系密切,因而名气很大,但他不善御众,加之以“爱狎风流,不拘检约”,所以也时或受到非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