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佛教概况>>访陈圣平居士- 谈中国佛教的发展
访陈圣平居士- 谈中国佛教的发展
2007年11月07日10:2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007 字体: 繁體

在无锡净慧寺曾接待我们朝圣团的名誉主持释贯澈大和尚,有鉴于朝圣团千里迢迢而来中国寻法之热诚,特地邀请蔡林长和团员们到他的本寺,即苏州的包山禅寺去参访。

        (5月13日)
        一早我们从无锡的吉祥大酒店乘旅行大巴士直奔苏州市吴中区。包山禅寺位于烟波浩渺的姑苏太湖之中的最大岛屿,即西山,在苏州西南面。包山禅寺四面环山,清静幽雅。
        包山禅寺建于中国南宋时期,从梁武帝一至到清末,道风相袭,绵延不绝,及至文革时期乃被毁坏,1995年经当地吴县市人民政府的批示,由释贯澈大和尚主持修复,经过几年的艰辛,才完成目前规模宏大的包山禅寺,占地九余亩。
        包山禅寺,有传统的中国佛寺风貌,朝圣团员必须经过一段羊肠小径才能来到山门,羊肠小径边都是一些农作物,空气新鲜,周遭的气氛非常宁静,来到山门,贯澈大和尚等一众僧人已经列队迎接蔡林长、释学琳、释学闻和释唯悟师父等一众朝圣团的人到来。

满月楼内坐满了出家及在家众。

蔡明田林长(右三)开示佛法,其左为包三寺当家释贯澈大和尚,其右为释学琳、释学闻及释惟悟法师。

■山明水秀的道场
        包山寺占地非常辽阔,山明水秀,是个适合静修的道场。就像净慧寺的佛友一样,包山寺的佛友们也热情的一字列队,长长的欢迎队伍从山门殿、天王殿、排到大雄宝殿(左右有藏楼、东厢、西厢、祖师殿、钟楼、鼓楼等等硬体设备),看到上了年纪的老菩萨们在艳阳下暴晒,实在感到很惭愧。
        释贯澈大和尚招待了我们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接着邀请蔡林长到满月楼给大众开示。爬山满月楼大家要拾级而上,算算一下,须要一百多阶级,很考大家的脚力。
        在致欢迎词上,贯澈大和尚简略的介绍了包山禅寺的历史跟历代杰出的高僧,同时也报告包山禅寺日常的修行生活。最特别的是包山禅寺还创办了香海书画院,包山诗社,藉此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佛门僧才、他认为能跟来自马来西亚寻法朝圣团的佛友们见面交流也算是宿世因缘,过后他邀请蔡林长向大家开示。

■杨仁山重新振兴佛教
        蔡林长开始时表示也认同贯澈大和尚的说法,即大家都是有殊胜的因缘才会相会。
        他说佛法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弘扬开来后,传入中国至今也接近二千年了,及经过五百年的流传和翻译,佛教才在中国稳定下来。在一千五百年当中,佛教有兴盛时期,也有停滞和末落时期,尤其到了清朝末年以后呢,佛教文化基本不存在了。幸运的是,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学之士,一批由杨仁山所领导的知识份子把佛教重新振兴起来。这是近代中国佛教重新振兴的开始,就是把佛教的文化内容重新提出来。这段时期的佛教被称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期"。
        清朝过后,民国初年当佛教文化被重新提出来后,佛教因此被重视而宣扬开来,很多佛经因此被重新印行和流传到中国各地,使我们今天才能够有机缘来研讨佛法。可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浩劫,把佛法的流传几乎毁灭掉。在廿多年前,身为一个佛教徒,他到中国时就先到寺庙中去,发现很多寺庙大门深锁,庭院深深,不得其门而入,即使有一些寺庙开放,也会在大门口放一个很大的告示牌,说:宗教是迷信的东西,意思是说你若要进来请自便,但宗教就是有害的,所以那时宗教是没有机会振作起来。但等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贯彻了宗教自由的政策,佛教重新开放,佛教寺庙也被重整起来,因此包山寺也是在这种环境下,由贯彻大和尚辛苦了几年把它重新建立起来。


■佛教传入中国是由文化教育开始
        蔡林长说佛教当初传入中国是由文化教育开始,所以当时学习佛法者都是有识之士,属於社会中高阶属的士大夫、商、官及帝皇之家,才能享受到佛法的熏陶。后来佛教的经典经过翻译后,以白话文体刻成汉文佛经,才能在民间广泛的流传,但佛教经典繁多,教义深广,无法让一般人全部学习,因此把佛法分做十个宗派。但就此宗派林立,更不相涉,各宗各派各自发展思想理论各有分歧,甚至造成互相对抗之势,所以早期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是不相往来的,而且有各自的学习方法,及各自依据的经典,自我解读,虽然如此,基本上还是没有离开佛陀在世间所说的言教。禅宗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的方法来修行,但虽然说是不立文字,还是以几本高深的经典为印证的依据,诸如楞严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等,而净土宗依据的经典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普贤行愿品等为主,但净土宗流传到民间后,一般人民识字率不高,因此造成一些佛寺只有整天念佛和拜佛,缺乏佛教的文化,这样就造成中国民间佛教,慢慢脱离了佛教教育,而以修行为学佛的传统,这样失去了佛教教育的结果也造成佛教文化的失落,只剩下佛教的外壳,比如寺庙和佛像等的存在无法代表佛教的文化,形成没有内涵的宗教,因此被有识之士所轻视,完全被看不起。因此到了后期,中国佛教不能在社会的高层阶级中流通,变成佛教跟中国一般的民间信仰没有分别,以后就造成神佛不分,这样就脱离了释迦牟尼的原始教法。
        佛陀的教法是教导我们认识生命的真实现象以及怎样面对现实生活,怎样在现实生活做个有修养和对社会作出有意义的人,这便是所谓"人成佛成"的人间佛教的理论,这是佛陀所教导的最高法则。如果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那怎样能修到更高层次的佛的解脱境界呢?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结集成三藏十二部的无数经典,都是他修行经验所体会出来的真谛,留给我们世间的人作为做人修行的指南,佛陀说法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在不同时期说不同的法,面对不同根基的人说出不同层次的法。
        因每人的根器不一样,所以修行的方法也各异,所以在佛教里不能锁定只有一种修行的方式,尤其像禅宗,他没有个次第的修法,不管你是参话头或公案,主要使你的心持续得定而发慧,从慧解中得明心见性。佛陀在金刚经里则有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修行的方法应是依据个人的根机、智慧来择法修行,因此佛法里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而不是只有一个方程式。
        中国佛教后来的发展,就是提出禅净双修的方法,即以念佛为修禅的基础,或以修禅为念佛的方便。接着密宗传入中国,因为其修法有别中国佛教的禅净,尤其密宗的佛像的造形加上祖师像,也列为被崇拜信仰,更因为语言上隔阂,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被排斥。当时密教盛行于西藏,而西藏人又不懂汉语,无法把佛教密藏翻译给汉人看,所以当时汉人认为密宗是个很神秘的教派,也因为是密宗的礼佛仪、佛菩萨造像,修行方式和仪轨都和显教不一样,所以被汉人所排拒。

■法尊法师
        蔡林长接着表示,他在昨天出席了五台山的一个研讨会,主要的是研讨法尊法师的学佛思想。
        他个人的看法是,法尊法师是现代第一个到西藏去学习密法而有成就的汉人,而且把西藏密藏翻译成汉文,因此促使密法在汉地流传开来,汉人后来发觉密藏的内容跟汉地的大藏经是一样的,比如其中的五明也是汉地佛教的基本教学。其它如中论、唯识学,跟部份的大般若经都是汉传佛教所必须学习的,但是有一些佛教经典是汉传佛教所没有的,而藏传佛教所缺陷的是大般若经。虽然法尊法师把密法经典翻译过来,使汉地佛教徒对藏传佛教有初步的了解,但中国佛教的门庭之见太深,汉藏文化思想之差距,密宗还是无法在中国广泛的流传。--这是五十年前的事情。
        然而法尊法师是个修行有成就者,学识非常渊博,他不但通密藏,也通显宗,他由显入密、贯通显密双修,这是法尊法师五十年来努力多达成的成果。法尊法师是汉僧入藏地学密法而有成就,也是把藏密传入汉地的第一人,法尊法师堪称为当代大师受之无愧者。今天无论是什么宗派,在诵经拜忏的时候所念的咒文都是密教所传过来的。尤其是净土宗一些早晚课的课诵本,前後的一些咒文,大都是法尊法师很巧妙的把它们融合起来。所以有些人不明就理,在他排拆密宗的时候,他念的课诵本中就有密宗的咒语。
        今天的中国佛教,甚至传至海外的中国佛教,不但是禅净双修,也是显密双修的法,这就是佛陀的教法所延伸和贯穿,根治今人心病的妙方。今天藏密的发展,法尊法师居功之伟可见一般。
        释迦牟尼佛说法是因时期、地点和对象而说不同的法,所谓因材施教,即有层次的深浅。

■中国佛教还不能走出寺庙的大门进入社会
        蔡林长说我们能在一齐踏入佛教的门槛,一齐修行佛法都是宿世的因缘,他认为是很殊胜的。他也说,清末的佛教已经是一些老夫老妇在信仰,他们大多目不识丁,也看不了甚麽经典,只能用简单,浅显的念佛,拜佛方法来学佛,这是民间的信佛方式。但现在不同了,因为他看到在场的同修中,有贯澈大和尚所领导的众多年经出家众,有学识有精进修行,这个就是佛教将後在中国发扬光大非常殊胜的基础,但是蔡林长说他在中国各地所看到的是女众多过男众,老人多过年轻人。就表示佛法已在寺庙中盛行,但还没有在社会中普遍流传。
        这样会障碍佛法的广泛流传,如果佛法不在社会群众中立足,很多群众会往其它宗教走,如基督教等。他们吸引群众的方法是做很多社会的工作,尤其对年青人进教有很大的力量,从教育,社会服务和办年青人活动来吸引群众。反观我们今天的佛教,还停留在寺庙里面,不能走出寺庙的大门进入社会。此时蔡林长又劝导在座的居士们,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想办法把子女带入佛教,否则的话他们可能会走入其它宗教、误入邪教,或因没有宗教信仰而堕落,不但是在家众,出家众也要一齐努力渡化有缘人。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我们有机会吸收五亿的教徒,成为全世界有最多人数的宗教。佛教目前是被称赞为最有文化教育的宗教,可是人数却是排在基督教和回教之后。其它宗教可以凭一本经典走遍天下,反观我们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如此浩瀚的文献,却不能在全世界流通,这是我们佛教徒的失责。所以蔡林长说,他每逢遇到佛教协会或宗教局的领导时常劝勉他们应该协助佛教徒从高层的文化方面的来发展,而不是底层次的发展,这个意见,他有跟赵赴初(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老居士提起过。赵老居士也同意这个观点,也认为应该按步就班的在做。所以现在的中国佛教有早晚课颂,有佛学班,更值得赞许的是现在中国出家众的学历有高中和大学生的,这是一个良好的风气。但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他是佛教徒,一年中会有几次到寺庙中拜拜,上香求平安,这只是一般民间信仰的心态,跟佛法没有关系。蔡林长认为佛法不能保我们平安发财,固为佛法教导我们因果的道理,我们生病了就要看医生,上佛寺是求佛法,跟出家人学习了脱生死的法门,即学习怎样完善的生死,然后了脱死亡。

■学佛要靠自己
        蔡林长提起他最近参加了达赖喇嘛的讲心经大法会三天,来听经的人每天有五、六千人,但最后一天来报名灌顶的却有一万多人。后来他就开示说单凭灌顶而不听闻和实修佛法是没有用的,他不能因凭灌顶就给信众们平安发财,达赖喇嘛的意思是说学佛是要靠自己的,不能只靠外力的加持而得到成就,了脱生死。
        所谓了解生死,蔡林长说是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了解世间的一切真相,而不是求佛菩萨给你了脱生死,生官发财,这是民间信仰的心态,是不值得学习的。我们要学习的是正确的佛法,了解什么是因缘、无我等真谛,以及应用到生活和渡化众生方面去。所以应当是我们要身自己学佛,也要把我们的学佛知识和经验和别人分享,这是释迦牟尼佛自觉觉他的思想。也是今天佛教能存在的原因,但是蔡林长强调说,今天的佛教如果没有佛教文化存在的话,再大的寺庙只不过是外立的形象,相反来说如是小寺庙,只要它有佛教文化和有良好的教育设施的话,它就是一个好的佛教道场。
        最后,蔡林长谦虚的表示说以他一点点的佛法来供养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成就,因为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他也同时勉励大家时时刻刻的在念佛,时时刻刻的在修行,不间断地自我充实,自我提升,这是他接触多位显密大师所体会到的宝贵的修行经验。
        在包山禅寺满月楼听蔡林长开示有一个美好的经验,就是不但在厅内大众们都恭敬凝听蔡林长开示,在门槛外也有不少居士大德洗耳恭听,满月楼前的几棵大树也撑起大伞似的在傲阳下闻法,所谓有情无情,都是佛种,善哉!


访陈圣平居士 - 谈中国佛教的发展

        他们仍然须要佛教文化(教育)的充实,他们大部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佛,只是停留在拜拜的层次上,这个跟我们所谓的佛教工作者也有关系-就是我们是否有把真正的佛教传下去?或是应该怎样传播。现在我们最缺少的就是中间这一层的人。

         陈圣平居士是中国新一代的智识份子,曾于中国航空公司任高职位的他,毅然抛下高职,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弘扬佛法,仆仆风尘,於中国各地,为佛教的推动而献身,这种勇气实在令人佩服,这一次在净慧寺的佛法交流会也是在他积极策划下成功举行,为了了解中国新一代的的佛教智识份子的处境,笔者跟他作了一次简短的访谈。

□请问陈居士为什么你会接受佛教跟学佛?
■我认为,佛教,最起码他是一个教育。我赞成这一点,人可以没信仰,但是他不可没教育。佛教讲的就是人生教育,让人明白宇宙和人生发展的规律,了解人生,了生脱死。

□那现在中国佛教的发展情形怎么样?
■中国佛教现在发展的情况,我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中国大部份的居士林我都去过。尽管居士的人数不少,比如上海有廿万居士,无锡有二万居士,河北也有二万居士,温州有五万居士,但是他们仍然须要佛教文化(教育)的充实,他们大部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佛,只是停留在拜拜的层次上,这个跟我们所谓的佛教工作者也有关系-就是我们是否有把真正的佛教传下去?或是应该怎样传播。现在我们最缺少的就是中间这一层的人,中国佛学的权威很多,在佛学理论上研究的很深,可是缺乏具体的推动佛教的方针。所以推动(佛教)的人,站在最前线的人实在太少了。

□中国现在学佛者的素质恁么样?
■我有跟一些学佛多年的人谈过,发觉他们并不是很理解学佛的意义,比如说学四大菩萨,即是学地藏菩萨的孝,观音菩萨的慈,文殊菩萨的智慧,把孝心、慈悲、智慧放到生活当中去,即是普贤菩萨的行。他们对这种见解感到很惊讶,因为一般上他们把菩萨的恩慈当做是他们祈求个人幸福的对象。至于一些教育工作者,他们对佛法中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比较欣赏,层次跟求菩萨保佑者的层次不一样。这一点我跟蔡林长谈过,就是大兴土木的建寺庙应少一点,佛教文化教育的工作应多作一些,从这一方面,中国的佛教才有希望。

□陈居士,对像你一样的佛教工作者所面对的困境是什么?
■我接触不少这一类志同道合的佛教工作者,发觉目前很难发挥他们的作用,难度有几点:

一、是经济的问题,全职的佛教工作者很难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二、是不在位,即他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是没有机会发挥,只能把脚底削平,把心中的灯点亮。我接触的这些人很有学问,五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都很熟,就是没有机会。
三、即使是我们是一个寺庙也好,也要把当成一个佛教教育的场所,但真正的教育不是在一个场所上,比如说蔡林长到那里,就在那里讲课,那就是一个佛法教育的道场。

□你认为居士佛教在中国有什么作为?
■现在的中国居士佛教徒或居士会,大多隶属於寺院中的护法团,属于外围的性质,而独立法人的居士林不多,比如宁波居士林或九华山居士林,大多居士会都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完全是靠母会。所以这一点须要能突破,自己能养活自己。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很重要,就是懂得管理一个佛教组织,不能只抱有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心态。

□我另外有二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民接触佛教的机会多不多?中国人民还会接受佛法吗?
■现在很多居士,或另有召力的居士,他们佛法的智识是来自寺院,或他们自己本身所依附的寺院。那自然而然他的思想习惯跟这个寺院的师父的作风有紧密的关系。比如说他的师父是修那一法门的,他就自然是属于那个法门的,或是他的师父唱赞做得比较好,他的唱赞也就自然的好。一般居士会以唱赞来作为一个师父学佛学得好不好的标准,但我告诉他们唱赞只是礼佛行仪的一部分。比如一个学生看到老师时很恭敬的说老师好,老师早,但功课上不努力,也不算是一个好学生。同样一个人唱赞唱得再好,但不了解学佛的意义,也不算是学佛学得好。所以整体上跟僧伽的佛法水平也有关系,一个有修行的师父自然会带出一批有水准的居士。

□在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的学佛情形怎样?
■在大城市有各种所谓圈子的,比如专门搞佛学的,或唱赞的权威,或是搞组织工作朝山(朝圣)的,我们叫香头或佛头的,或在大学生中,把佛法当作哲学来研究的。而这些圈子的人都互不相往来。

□我认为中国佛教的再度发展须要一段时间。
■是须要一段很久的时间,主要是管佛教的人要懂佛教,要真正的有修,而且如果进度要快的,须要作一些突破,这是关键性的。

□可不可以告诉我们您是怎样接触到佛教的?
■我当时是搞编辑工作(中国航空杂志),也时常写小说。我曾在九华山想以佛教作为小说的体裁,当时就采访了很多师父,很多学佛者,很多在深山闭关的修行者,对我的启发很大,觉得佛法博大精深,就如此被卷进去。

上一篇:中国佛教发展史
下一篇: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