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Indian Buddism)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缔”、“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有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色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
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 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未,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体,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枷行派。中观派大概在 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
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前一个时期的显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逐渐融合起来作为密教的世界观而继续存在。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 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现状〗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在那烂陀、浦那、贝纳勒斯等地创设了一些研究机构,并在很多著名大学设佛学系或巴利语系;出版了大量书刊。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共和党。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该党在孟买和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印度的佛教组织(摩诃菩提会、佛教神智会、圣弥勒教会等),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广泛地开展了国际活动,经常召开国际佛教学术讨论会、座谈会等。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
尼泊尔佛教 尼泊尔佛教(Nepalese Buddhism)尼泊尔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即诞生于迦毗罗卫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
〖初期传播〗
相传在公元前520年左右,释迦牟尼曾率领弟子在尼泊尔谷地传播佛法。公元前265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曾带他的女儿恰鲁玛蒂到蓝毗尼园朝拜,并树立“尼加里瓦”石柱,并在帕坦城修建了“毕波罗瓦”佛塔。他把女儿嫁给了当地王族中一个名叫提婆波罗的人。恰鲁玛蒂在尼泊尔修建了一座以她自己名字命名的寺院。此外,还派印度僧人末示摩和迦萨帕嘎陀等人去尼泊尔宣传佛法。梨车毗王朝建立后,尼泊尔一直是佛教徒朝圣的中心。在公元后的最初几个世纪中,一直盛行佛教说一切有部。大乘佛教兴起后,瑜伽行派的理论奠基人世亲到过尼泊尔并在那里传播佛法。
〖佛教与印度教并行时期〗
5世纪梨车毗王朝摩纳提婆统治时期,印度教在尼泊尔得到了发展,摩纳提婆虽然是一个毗湿奴的崇信者,但也尊重佛教,在各地修建了一些佛寺和佛塔。中国高僧法显曾在405年去迎毗罗卫瞻仰佛陀出生地,并将所见记录在《佛国记》中。与法显访尼的同时,尼泊尔的一位出身于佛陀同族的僧人佛陀跋陀罗应中国僧人智严的邀请,大约于东晋义熙二年(406)到达中国长安弘传禅学。他译出《华严经》、《摩诃僧祗律》等15部,l17卷。从佛陀跋陀罗的译经中可证当时大乘佛教根本教理之一的菩萨行在尼泊尔已很流行。
尼泊尔佛教在梨车毗王朝盎输伐摩王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兴建的一些巨大的佛教建筑,当时出使尼泊尔的中国使节王玄策曾备加赞赏。盎输伐摩王把他的女儿尺尊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她赴藏时携去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其他佛教文物,从此沟通了从印度经加德满都、拉萨到长安的通道。从这个时候起,藏地开始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工作,参与翻译的有尼泊尔的尸罗曼殊、香达等。
唐贞观七年(633),中国高僧玄奘瞻拜了迦毗罗卫和腊伐尼林。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空喊十数,荒芜已甚……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伽蓝,僧徒三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新罗僧人慧超距玄奘访尼90年后也到过迦毗罗卫。据同时代的湿婆提婆二世在725和749年所立的碑铭中记载,湿婆提婆曾兴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佛寺——湿婆提婆寺,并在寺中创立了雅利安比丘僧伽。碑铭中还提到当时的其他著名寺院如曼纳提婆寺、仰罗啒哩伽寺、阎摩寺等。这些寺院是尼泊尔佛教活动的中心并与中国藏地和其他北传佛教国家有着宗教上的联系。在这个时期,中国僧人玄照、道希、道方、道生、末底僧诃、玄会、悟空,新罗僧人玄太、玄恪等在往返印度时都路经尼泊尔;道生、末底僧诃和玄会死于尼泊尔。在梨车毗几个后王统治时期,佛教与印度数和睦共处,并行不悖。
〖佛教与印度教混同时期〗
8世纪末9世纪初,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经过商羯罗的改革后,出现了复兴运动,这也推动了尼泊尔印度教的发展。据尼泊尔史料记载,商羯罗在晚年曾访问过尼泊尔,他用压迫佛教的手段大力推行印度教。佛教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在尼泊尔谷地和东北山区仍在流传。嗣后几个世纪,由于佛数和印度教的融合,出现了混合的密教或“新佛教”。印度密教中的主要派别——真言乘、金刚乘、易行乘和时轮乘几乎在尼泊尔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尼泊尔是印度易行乘悉地师(成就师)崇拜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这个派别宣传即身成佛的大乘思想,赞颂《多诃俱舍》在尼泊尔佛教徒中成为日常的行事之一。印度教和佛教密宗的思想和实践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它们的界线很难划清;在印度教中神殿中常常可以见到佛教的菩萨、佛像,在佛教的寺庙中也可见到印度教的神祗。两种宗教徒常常崇拜共同的对象,举行共同的祭祀仪式,并有共同的节日。这种混同的形式自中世纪直至现代一直颇为流行。同时,在佛教中也出现了象印度教一样的种姓制度。在佛教的僧伽中分为朱古巴(僧侣)、班达耶(佛教僧侣的后裔)、瓦吉拉恰利。耶(高级僧侣、密教师)和乌陀莎(商人、金银匠、画匠等出身的僧侣)。在一般佛教徒中也分成若干种姓和亚种姓,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
〖印度和西藏的影响〗
尼泊尔佛教密宗的广泛传播和印度、西藏僧侣的定居、访问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传佛教的形成和传播,反过来又推动了尼泊尔佛教的发展。743年,印度自续中观派的一些著名理论家应赤松德赞之请,赴藏传播佛法。寂护去藏前曾在尼泊尔停留6年,他在尼泊尔传播唯识论,并为斯瓦扬布寺(自体放光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在入藏前,也在尼泊尔逗留过四年。他向尼泊尔、藏传佛教僧侣学习了密法,并在坎提普尔(今加德满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宣传密法的佛陀纳特寺。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在762年路经尼泊尔时,曾受到斯瓦扬布寺和佛陀纳特寺僧众的欢迎。阿底峡在1041年访问尼泊尔时曾在加德满都谷地和尼西波尔帕平原弘传时轮教,并在坎提普尔建立了上初寺。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理论奠基人玛尔巴和弟子米拉日巴、噶当派的著名译师俄·罗丹喜饶都曾在尼泊尔学习和弘传佛教。密教大师达摩·尸伐密还在尼泊尔住了年。11-13世纪穆斯林侵入孟加拉和比哈尔,印度著名的超戒佛教大学等遭到破坏后,大批佛教徒携带经
卷和文物到尼泊尔和西藏避难,因此,佛教的大批典籍和手稿得以保存。由于大批印度佛教徒的涌入,促进了尼泊尔佛教的繁荣。11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藏传佛教的很多宗派形成后,如萨迦派、宁玛派和噶举派中的噶玛派等也先后相继传入尼泊尔,有的至今仍有影响。
〖佛学理论的建树〗
1l世纪后,尼泊尔在佛学理论方面有新的建树,逐渐形成了四个哲学派别及其分支;1、 斯伐跋维迦(自性派)。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其自性这种自性有时表现为展开的,有时表现为非展开或潜在的;2、阿尸伐哩迦(自在天派)。信仰没有他力的、无限而至善的神;3、伽尔弥迦(业因派)。主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由于无明所作的努力;4、耶多哩伽(修行派)。相信人们智慧的力量和自由意志。这些哲学思潮明显地是在印度和佛教影响下,继承了西藏和印度的佛学思想而创立的。
〖现状〗
目前印度教虽然是尼泊尔的国教,但政府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近几十年来,除传统的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外,又引入了南传佛教。1944年尼泊尔僧人达摩罗迦、甘露喜和释迦难陀在印度鹿野苑和加德满都的舍利伽寺创建了佛教复兴会,专门从事南方上座部的宣传工作,在尼泊尔新建南传形式的楞枷寺,翻译和出版了一些巴利语佛经和研究著作。1954年,尼泊尔佛教代表团参加了在缅甸召开的第六次佛教结集。最近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从事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的修复工作。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尼泊尔有佛教徒867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1%,大都集中于尼泊尔的东北部和中部,东北山区的佛教徒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由于和中国西藏的宗教联系十分密切,1956年中尼两国政府曾签订协定,为两国佛教徒往来和朝圣提供了方便。
斯里兰卡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之一。相传公元前3世纪,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等所传入。由于其经典都用巴利语传承,故近代又常称其为巴利语系佛教。
〖历史及教派演化〗
为迎请摩哂陀到斯里兰卡传教,国王提婆南毗耶·帝沙曾在首都阿努拉达普拉兴建“大寺”。当时,这是上座部佛教的唯一中心。摩哂陀在此创建了大寺派。公元前28年,伐多枷摩尼·阿巴耶王再度嗣位,为报答摩诃帝沙长老在他流亡期间给予的帮助,特在无畏山新建一座寺庙,作为摩诃帝沙的传教据点,摩诃帝沙遂与印度僧人法喜同建无畏山寺派(又名接喜派)。4世纪时,萨伽利长老又于祗多林寺创建祗多林寺派,亦称南寺派。约在5世纪前期,上述三派并行。6世纪末阿枷普提王统治时期,由于王室对大寺派的扶植,使一度濒于衰亡的大寺派的势力再度复兴,其余两派均隶属于大寺派。
7世纪初,达多优婆帝沙一世及其继承者伽叶二世统治时期,适值玄奘游学印度。玄奘根据在南印度的听闻,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当时斯里兰卡国王不信佛法,破坏佛像、寺塔,有300多名高僧逃往印度等情事。根据中国史籍记载,8世纪上半叶,斯里兰卡曾一度崇奉大乘,密教尤盛。 当时赴华的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曾在斯里兰卡弘传密法;其弟子不空也在斯里兰卡从他和普贤阿闍梨等学习密法。密教不但受到王室的支持,在民间也普遍流行。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已奄奄一患,连举行正式佛事仪式所需的额定比丘数也难以凑足。
11世纪下半叶,维闍耶巴忽王即位,遣使去缅甸,迎请精通三藏的持戒高僧来斯里兰卡重建上座部佛教。此后,其他派别才销声匿迹。但由于内忧外患频仍,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斯里兰卡王位时为外族占据,首都被毁,佛教也连同受到破坏。直到1395年维闍罗巴忽二世时,僧王达摩揭谛二世主持召开佛教教团会议,上座部佛教才再次出现新局面。但是,1506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入侵,他们在推行基督教的同时,打击佛教,很多寺庙被毁,僧徒被迫改宗。1592年即位的维摩罗达磨苏里耶王不得不先后两次迎请缅甸佛教长老来斯里兰卡复兴上座部佛教。嗣后继位的室利维闍耶罗闍辛哈王又从缅甸的北古、阿拉干和暹罗(今泰国)的阿尤恰迎请佛法。逼罗送来了斯里兰卡所没有的佛典、佛像,派遣了很多长老前来授戒,使上座部佛教逐渐得到复兴。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借缅甸和暹罗之力得以复兴后,分为三派,1、罗曼那派,即11世纪从缅甸迎请的佛教长老所建的系统。2、逞罗派,也称优婆哩派,为 18世纪从暹罗迎请的系统。3、阿摩罗普罗派,为一部分斯里兰卡在家佛教徒因社会地位较低,本国僧人不愿给予授戒而于1802年去缅甸的罗摩罗睺罗从当地长老受戒后返回的系统。三派在教理上无甚相违,但戒律稍有不同,因此和睦相处,直至今日。
19世纪末,斯里兰卡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复兴运动1880年,美国的奥尔考特少校和俄国的勃拉瓦期基夫人首先在科伦坡建立了神智学会,推动佛教的复兴。达磨波罗继又在印度创立摩诃菩提会,发掘和保护佛教遗迹,编辑佛典,出版刊物,在国内外宣传佛教,建立分支,使摩诃菩提会的活动成为一个广泛的佛教复兴运动。1945年,斯里兰卡独立后,政府把复兴佛教看作恢复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了具有世俗性质的各种佛教社团,创办佛教学,编辑出版《佛教百科全书》。斯里兰卡人口中约有74%是僧伽罗人,而僧伽罗人中佛教徒约占94%;全国有寺庙5600余所,僧侣约2万人。
〖典籍〗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200年后,才开始将口诵相传的佛典用文字记录下来。现存的斯里兰卡上座部典籍由律、经、论三藏及三藏注疏和藏外典籍组成。5世纪上半叶,印度比丘觉音到斯里兰卡,将上座部佛教三藏的僧伽罗文注释改写成巴利文并详加疏解,又写了《清净道论》,论述大寺派所传上座部教义的纲要。
中斯佛教交流开始于4世纪。据《梁书》记载, 当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悉东晋孝武帝祟奉佛教,特派遣沙门昙摩渡海送来玉佛,于义熙二年(406)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义熙六年,中国法显从印度去斯里兰卡,参拜了无畏山寺、大寺和佛牙寺等,在斯里兰卡住了两年,带回很多佛经。当时,斯里兰卡也有一些僧人到中国弘法和参加译经事业。南朝宋元嘉六中(429),舶主竺望难提从师子国带比丘尼8人到宋都,住影福寺,元嘉十年有铁萨罗等11人到中国传丘尼戒,当时僧众特为之建铁萨罗寺。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双方交往不绝。7世纪中叶,中国往师子国瞻礼佛牙、佛迹的人逐渐增多,其中知名的有义朗、明远、窥冲、智行、慧琰、智弘、无行、僧哲等等,玄游还在师子国出家。
8世纪初,金刚智赴华时曾在师子国滞留,师子国人不空拜他为师,并随侍入唐弘法。以后不空又率弟子含光、慧辨等去师子国学习密法。在不空返华时,国王曾赠送佛教法器和药物等。含光返国后译出仪轨两部,并在五台山金阁寺创建密教灌顶道场。至宋代,师子国僧众到中国的仍然不少。
16世纪以后,斯里兰卡先后沦为葡、荷、英的殖民地,中国和斯里兰卡佛教交往几乎中断,直到斯里兰卡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佛教徒的传统友谊又重新得到发展。
东南亚佛教 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历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太平御览》引万震著《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经注》引竺枝著《扶南记》中也有“扶南举国事佛”的记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称。2~6世纪,东南亚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经与佛教文字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它一些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事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色彩。十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并加强了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联系,互派僧侣留学,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确定了摩诃尼迦耶和达磨育特两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到现代,泰文、缅文、高棉文、老挝文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篡工作逐渐完备,并进一步将部分经卷译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老挝
1世纪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区。14世纪中叶,由柬埔寨传人上座部佛教,被尊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16~17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创立巴利语佛教学校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经像被劫僧侣惨遭杀戮。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成立全国统中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人。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世纪后,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大伽蓝;即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
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人柬埔寨,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 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 20世纪初叶,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虽然许多佛寺受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很多僧侣参加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创办了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译文的部分上座部经论。
泰国
古称暹罗。从那坤巴通发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判断,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传人。以后,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传人南暹罗及其沿海邻国。11世纪,缅甸的阿努罗陀王朝崛起,其势力扩展到暹罗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阿努罗陀王笃信小乘佛教,并大力支持其发展传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罗特别是北部地区流行。13世纪中叶,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独立的部族国家,势力逐步向南扩张,将南暹罗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并接受流行于这个地区的大乘佛教。同时,带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仪式,也逐步为泰国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锡兰曾于12世纪时举行佛教第七次结集,整顿僧团组织,严肃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锡兰臻于隆盛。当时北暹罗地区的一些部族国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学习,并传人具足戒仪式。速可台王朝建国初期,锡兰教派势力,已扩展到南暹罗地区,并在那坤室利塔玛罗陀建立锡兰派传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马康亨,曾迎奉锡兰僧团到都城弘扬教义,使锡兰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却退居次要地位。此后,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几成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出家为僧的先例。他于1361年迎请锡兰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统一了本国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为缅甸攻陷时,王宫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经像文物,均毁于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后,国王郑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献,汇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郑昭被杀身死,此项工作遂告停顿。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继承郑昭未竟的事业,于1788年召集230名硕学比丘和30名皇家学者,对已收集的三藏典籍进行整理编定,此即泰国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结集,编定的三藏名为“结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计288箧。在拉玛四世统治时(1851~1868),对佛教进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内出现了一个要求严格遵守戒律的派别,称为“正法派”而把传统的佛教称为“大众派”。这两派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差别,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宽严。现泰国佛教主要是这两派。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时(1868一1910),提出将全部三藏付印的计划。付印前,不仅对泰文本作了详尽的校订,还和高棉文、僧伽罗文及孟加拉文进行了比勘,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这次编印的泰文藏经,尚遗小部经8种未曾编入。1925年拉玛七世继位,遵照其兄拉玛六世遗嘱,重编泰文三藏,收录所缺的小部各经,编为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现泰国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缅甸
佛教传人较早。根据《岛史》记载,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曾派须那与忧多罗两位长老到金地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即今之下缅甸塔通地区,但此说不能认为确凿的史实。公历纪元前后,从东南印度到缅甸有航路可通,锡兰与缅甸的交通通过东南印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因此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过海道传人的。据骠族(缅甸族一支)古都卑谬发现的碑文记载,5世纪时,锡兰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纪后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叉传人缅甸的蒲甘地区。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努陀罗王统一缅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阂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长老为国师;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音译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础。此后缅甸王朝虽几经变迁,但一直信奉佛教。13世纪末,蒲甘王朝崩溃,缅甸出现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庙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后历代国王都将大金塔增高,并敷
金箔,增设回顾,形成现代所见的形态。18世纪中叶,缅甸南北朝为雍籍牙王朝所统一,佛教十分繁荣。这个王朝的孟云王在明恒费时1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塔和一口大钟。12~19世纪末,僧伽罗僧伽派和末罗姆摩僧伽派逐渐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1871年,明顿王曾召集备派长老2400人于曼德里举行第五次结集,重编缅文巴利三藏,后将全部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缅甸僧侣建立了佛教组织,参与反英殖民主义的斗争。缅甸独立后,曾于1956年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时,邀请各国佛教界代表,举行了有2500人参加的第六次结集,校勘上座部缅文巴利三藏,印行结集版藏经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为国教,继又取消国教的地位,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缅甸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亚
在公历纪元前后,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交通的要冲,居民都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罗门教。5世纪初,法显去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及爪哇)时,据他著的《佛国记》所载,当地盛行婆罗门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僧求那跋摩赴华,路经阇婆时,已见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和《梁书》的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信佛法,崇仰三宝。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地区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中国高僧义净往返印度时都在此落脚,据其所述该地大小乘并举;但从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信仰也很普遍。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刚智为师。可见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马来半岛发展,当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马来半岛建交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亦多信奉者。
5世纪以后佛教在爪哇广为流传。8—9世纪,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莲特拉王朝诸王,都信奉大乘拂教与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驰名的婆罗浮屠大寺,高达十层,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严雄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观。
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著名的佛教教义书《圣大乘论》。13世纪庚-安禄在东爪哇创建的新诃沙里王朝和14世纪韦阇耶建立的满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一体,在崇拜的对象中杂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祗。15世纪伊斯兰数传人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派的信仰逐渐衰落,以致绝迹。
越南
盛传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仅流行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信徒仅及大乘佛教的10%,具体内容请参阅越南佛教。
朝鲜佛教
北传佛教之一。4世纪后期由中国传入。其传播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三国时期
最初传入佛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高句丽(朝鲜北部)。据《海东高僧传》卷一载,高句丽小兽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国前秦荷坚遣使者及僧顺道送去佛像和佛经。两年后,又有东晋僧阿道赴高句丽。五年(375),小兽林王为阿道建伊弗兰寺,又立省门寺供顺道居住,是为佛教输入朝鲜之始。百济(朝鲜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4)开始迎接来自中国的东晋梵僧摩罗难陀,翌年于汉山州创建佛寺,并使平民10人从他为僧。新罗(朝鲜东南部)的佛教是在纳祗王时(417—457)由高句丽传人的,起初受到抵制到法兴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传。
迨6世纪,佛教已广为流传。中国隋唐时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几乎全部输入,其中影响较大的宗派是三论宗和律宗等。当时,由于三国封建政权都积极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国求法,知名的有高句丽僧朗大师、义渊、实法师、印法师等;百济僧谦益、慧慈等;新罗僧无相、圆光、慈藏、圆胜、惠通、胜诠等。其中有许多人还赴印度求法。百济僧谦益由中国到中印度专攻梵语和律部,回国时带回许多梵本加以翻译和研究,促使律宗在三国迅速传播;新罗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著《往五天竺国
传》,介绍了印度及其周边诸国的地理、交通、文化和风俗,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鲜三国时期的佛教对中国佛教传入日本起了桥梁作用。6世纪中叶,百济的圣明王将金铜释迦佛像和经论幡盖等赠给日本,为中国佛教传人日本的开始。其后慧慈自高句丽渡日,为日本圣德太子所师事。高句丽僧慧灌赴日后成为日本三论宗开祖,新罗僧审详赴日,始传华严宗。
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虽然较为广泛,但还处在传播和解释教义的阶段。
新罗王朝时期
新罗王朝统一三国后,为朝鲜佛教隆盛时代。出现元晓、憬兴、义湘、圆测、太贤、义寂、宣证、胜庄等著名佛数理论家及其著作,其中对朝鲜佛教的发展,影响最深的是元晓,义湘和圆测。元晓的《十门和诤论》、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和圆测的《解深密经疏》等著作,为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华严宗和唯识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时期有四个主要宗派;1、涅槃宗。高句丽僧普德于景福寺所创。 普德有11个高足,其中著名的有无上、寂灭等,建有八大伽蓝。2、律宗。新罗僧慈藏入唐回国于通度寺所创。3、华严宗(一名圆融宗)。有二派,一为元晓在新罗庆州芬皇寺所创,称为海东宗;二为入唐的义湘从智俨传承的中国华严宗,设祖庭于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4、法相宗。真表律师在金山寺所创,宣传瑜伽唯识,其弟子有永深、宝宗等。此外密教系统有神印宗和总持宗(或称真言宗)。神印宗创始人是明朗,他于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神印秘法,其密教被称为神印宗(亦称文豆娄宗),在密教史上属善无畏、金刚智以前的杂密。总持宗创始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无畏印诀,为善无畏一派密教。
新罗僧惠日受青龙寺惠果密法,带回《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在新罗大弘密教。成实学派、俱舍学派也在弘传。9世纪初,中国禅宗开始传入朝鲜。新罗宣德王五年(784),道义入唐从虔州西堂智藏参学心法,受其法脉。822年回国后传达摩禅,始传南宗禅,不很兴盛,但它成为后来的禅门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兴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从智藏受法,回国后在实相寺宣扬禅法,开禅门九山的另一派--实相山派,禅宗始兴。新罗末期的道诜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阴阳五行及地理风水说相结合,开创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时,教禅,分庭抗礼,互相竞争,佛教势力渐衰。
高丽王朝时期
高丽统一全国后,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寺,佛教又渐转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义天,被封为祐世僧统,世称义天僧统。他于高丽宣宗二年(1084)入宋,历访高僧大德,学习华严、天台教义以及戒法和禅法,回国后慨叹天台一宗,海东未兴,遂于肃宗二年(1096)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高丽王朝初期,华严学者均如,为华严宗北岳(希朗)法孙,融合南岳(观惠)北岳两家分歧,与仁裕首座共倡归一之旨,蔚然成风。光宗王特于松岳下建归法寺,诏均如主持,备极崇信。中期,禅门渐见衰落。时有知讷结定慧社,阐扬修禅宗风,于是禅师迭出,曹溪禅风,再次中兴。知讷成为曹溪山修禅社开祖。他对华严亦有研究。
所著《圆顿成佛论》,为曹溪宗的宗典。其后有太古普愚,曾入元从屋清珙受法,回国后统—禅门九山为一宗,称曹溪宗(亦称禅寂宗)。时天台宗亦视为禅宗—派,故禅有曹溪、天台两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称;圆融宗改称华严宗,法相宗改称慈恩宗,法性宗改称中道宗,戒律宗改称南山宗,涅槃宗改称始兴宗。后称“五教二宗”。这一时期的佛教最显著的事业是大藏经的出版。高丽显宗二年(1010),在所谓“丹冠祈禳”的口号下,开始雕刻大藏经(共6000余卷),作为全国性事业,历经70余年,终于在1087年宣宗王时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为蒙古兵所毁。二十四年(1237)发愿重立都监,历时16年,刻成经版8万余块,约完成6780卷的《高丽藏》,今存南朝鲜的迦耶山海印寺。其次,义天为完成刻经事业入宋游历14个月,搜集佛教经典,归国后,设置教藏都监,刻印大藏经,称之为义天的《续藏经》。据《新编诸宗教藏目录》(刊行预定目录)载称,《续藏经》收录内外佛典1000余部,4000余卷。但大部失传,现在残存20部。
李朝时期
14世纪末,太祖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国号朝鲜,亦称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时,放逐了禁中的僧侣。世祖(太宗)六年,将曹溪、天台、慈南三宗合为禅宗,将华严、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兴南山四宗合为教宗。合并后的教、禅二宗,各保留一定数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时,由于文定皇后的庇护与普雨禅师的努力,佛教禅宗稍见复苏,但不久即衰。成宗时更禁止供养僧侣,并毁佛像造兵器。出家为僧被视为违犯国禁。直至“壬辰之乱”(1592),日本丰臣秀吉率大军侵入朝鲜,宣祖出奔义州,时有禅僧清虚休静率门徒并募僧兵5000人,与明军一起作战,克复京城,赶走日军;宣祖还都后,赐号国一都大禅师。后还妙香山,有弟子千余人。著有《清虚堂集》8卷等。至此,佛教禅宗稍有恢复。
在李朝统治的500年间,总的是采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罗、高丽时代长期流传下来的佛教仍隐存于一般民众之间。从1910年至1945年朝鲜为日本军国主义并吞的35年间,朝鲜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团分有独身僧与有妻僧两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教仍在朝鲜半岛继续流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曾于平壤建立佛教总务院,后改为佛教徒中央委员会。50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毁于侵略者的战火。现南朝鲜的佛教较前略有发展。
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北传佛教之一。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初传时期〗
一般以日本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的圣明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和上表劝信佛法,为佛教传日之始。一说是继体天皇16年(522),南梁司马达等来到大和,建立草堂,安置佛像礼拜,为日本知有佛教之始。不过,当时世人不知佛像为何物,视为异域之神未加崇奉。百济的佛像传入日本以后,在朝廷贵族之间,引起激烈的争论。天皇乃依请求将佛像交给大臣苏我宿祢稻目试行礼拜。稻目舍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后疫病流行,屡有死亡,大臣物部舆认为是国神的谴责,奏将佛像投于难波(今大阪)的堀江,并烧毁供佛的殿堂。苏我氏和物部氏之间的信仰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皇室和苏我氏为代表的主张接受大陆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与以物部氏和大伴氏为代表的贵族反对接受大陆政治文化的政治之争。
圣德太子与佛教
佛教在日本流传后40年,为日本飞鸟时代的开始。圣德太子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干日本。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圣德太子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12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 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据推古32年统计,时有寺46所,僧816人,尼569人。
大化改新
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由于促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为国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曼等,都是入唐留学僧,故使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大化元年(645)在百济大寺召集僧尼,颁布了兴隆佛教的诏书,首次任命十师,并设置法头检查全国各寺僧尼,对于僧尼脱籍的寺院,都施给土地,天皇还资助建造寺院。
〖奈良时代(710~784)〗
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间,奈良佛教极盛,有五大寺。天平13年(741),又敕建东大寺,并于诸国建国分寺,以东大寺众总国分寺,统辖国分寺。
东太寺是圣武天皇发愿,良辨僧都奠基,行基菩萨劝化,天竺婆罗门僧菩提仙那导师完成的。他们被称为东大寺的四圣。中国唐代鉴真受请赴日传戒,天平宝字3年 (759)于奈良建立唐招提寺。天平宝字8年,又于奈良之西建立西大寺,与东大寺相对。于是有了奈良七大寺。
南都六宗
在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之间,直接和间接从中国传入了六个佛教宗派或学派:即三论宗、 法相宗、俱舍学派、成实学派、华严宗和律宗,称奈良六宗。后迁都平安(今京都),又被称为南都六宗。
三论宗以高丽僧慧灌为初祖。慧灌曾入唐从嘉祥吉藏学三论,推古天皇33年(624)赴日,把三论传入日本。慧灌门下,人材颇多,福亮为其高足。其弟子智藏入唐后回国进行讲学,为三论宗第二传。智藏弟子道慈亦入唐,广学经典,回国后传三论之学,为三论宗的第三传。成实学派在中国曾盛极一时,出了不少学者,但传到日本却未独立成宗,被称为三论宗的附宗。
法相宗是道昭传入日本的。道昭在白雉4年(653)随遣唐使入唐,受教于玄奘,与窥基同学,在唐7年,回国后住奈良元兴寺,并巡历各地,大弘法相唯识。文武天皇4年(700)寂于元兴寺禅院中遗言火葬,为日本实行火葬之始。道昭之后,智通、智达亦入唐,从玄奘,窥基师徒学法相宗。不久,智风、智鸾、智雄等,亦依敕入唐,从智周学唯识教义。以上三传,第一、二传会称为南寺传或元兴寺传,第三传称为北寺传或兴福寺传。时有行基者,曾受教于道昭学输伽和唯识;足迹遍及全国,广建寺院,架桥修路,周济贫民。天平17年(745),受任为大僧正,日本大僧正之官自此始。此外还有玄昉,也曾入唐学法相18年,带回大量藏经,被称为法相宗的第四传。俱舍宗附属于法相宗。
华严宗是因新罗僧审祥在日本开讲《华严经》而成立,故审祥被奉为华严宗初祖,以请他宣讲《华严经》的良辨僧正为第二祖。审祥初住大安寺,后任东大寺别当(住持),主持寺务和法务。其弟子相续,后受持此宗,并以东大寺为华严宗本山。审祥的老师是中国华严宗的第三祖法藏,所以他的法脉也间接传自中国。
律宗是奈良六宗中最后传人的宗派。开始有兴福寺的荣睿与大安寺的普照,鉴于日本戒律不兴,入唐求律,并敦请鉴真东渡。鉴真曾5次航行失败,经过12年苦心精进,始到达日本,而荣睿则于途中病故。鉴真到日本后,先在东大寺佛殿前建筑戒坛,为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授菩萨戒,一时受戒的达400余人,继于寺内建戒坛院,为随从比丘依受戒羯磨(作法)重受新戒。后在唐招提寺终其一生。
生前由其弟子所塑的遗像,至今犹存,为日本的国宝。
此时期的日本佛教除从中国引进外,本身没有创新,但制度逐渐完备,从僧官的设置、僧位授与、僧侣的品行衣食住所,均有详细规定。佛教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与政治关系密切,僧侣待遇优厚。寺院都建于城市,被称为“都市佛教”。但僧侣在朝廷的支持下,兼并土地,秽乱法门,出现了堕落的趋势。
〖平安时代(784~l192)〗
或称平安朝。这一时期,日本仍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进步的工艺、美术和宗教等,通过遣唐使传入中国进步的文化。其时日本天台、真言二宗相继创立。唐贞元二十年(804),最澄、空海奉敕随遣唐使藤原葛野磨到中国求法。回国后,最澄在比睿山创立日本天台宗,成为台密的创始人;空海在高野山创立日本真言宗,后被称为“平安二宗”。
最澄、空海之后,密教大盛,主要流行于贵族之间,继他们入唐学密的,东密除空海之外,有常晓、圆行、慧运、宗睿;台密除最澄之外,有圆仁、圆珍。这八人被称为“入唐八家”。
神佛习合与新宗派的产生
在平安时代,日本佛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要使本国固有的神祗崇拜,与外来的崇拜佛、菩萨相融合,即所谓“神佛习合”思想。在佛寺的境内可以建神社,在神社的境内也可以建佛寺,神号与佛号一致。这种思想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神佛分离”之说后才结束。另一种是对教理深奥流传于贵族中的天台宗与真言宗等表示不满。引起净士思想渐次普及,以至后来产生了净士宗、真宗、禅宗、日莲宗等许多宗派。
中国晚唐时期,禅宗极盛,然尚未正式传入日本。9世纪时,嵯峨帝皇后桔氏,笃信佛教,特别崇仰中国马祖道一法嗣盐官齐安的禅风,特派僧慧萼来华延请齐安。齐安推荐高足义空应请。义空率法弟道昉东渡,初住京都东寺。皇后时请入宫,询问禅要,后创建檀林寺,被请为开山,桔氏遂被称为檀林皇后。义空以当时日本天台、真言二宗正盛,不立文字的禅宗不易推行,居日数年,借故离日回国。其后慧萼再度入唐,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唐大中十二年(858),回国至普陀山洋面时,船不能进,因而上陆建寺,供奉观音,普陀山遂为中国佛教四大道场之一。此后,日本到中国有名高僧有奝然、成寻等。奝然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入宋,为太宗召见,住太平兴国寺。后历访各地巨刹和当时名僧。雍熙四年(987)回国,赍回宋版大藏经和旃檀释迎像(亦称旃檀端像)至今犹存于京都嵯峨清凉寺。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入宋,过长江时,曾受到金山寺宝觉务周的斋请。后于太平兴国寺与日称、天吉祥等参加译经,赐号“善慧大师’。元中四年(1081)示寂干开宝寺,敬葬天台山。著有《参天台五台山记》、《观心论注》等。俊芿于元中元年入宋、历游两浙名刹。就四明景福寺了弘学戒律,松江超果寺宗印学天台教义。南宋嘉定四年(1211)赍律部书327卷,天台章疏716卷、华严章疏175卷及其他杂书共2000系卷回国。后为京都泉涌寺中开山,真言律宗之祖。
这一时期的日本佛教,因受盛唐的影响,多在名山建立寺院,开创了日本的“山岳佛教”。与政治的联系也不如前代那样密切,可以说从政教合一转变为政教并立。佛教的任务是祈祷国家平安。以后的日本佛教派别,不再单纯是中国的佛教。最澄的天台宗已是台、密、禅、律的“四宗合一”、“圆密一致”。空海的《十住心论》对佛教本身来说是一种发展。
〖镰仓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l192~1603)〗
这一时期历经南北朝时代(1333—1392)、室町时代(1392一1573),直至安土桃山时代(1573一1603)为止,除前代备宗延续外,又建立了净士宗和禅宗,还产生了日本特有的净士真宗、时宗及日莲宗等派别。
净土系宗派的勃兴
净土思想早已传人日本,但净土宗却是源空依中国唐代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深信弥陀本愿理论而创立。源空应藤原兼实之请,撰《选择本愿念佛集》,标榜“偏依善导”,专修念佛,建立净士宗。他门下有圣光的镇西派、证空的西山派。隆宽的长乐寺派、觉明的九品寺派和幸西的一念义派,合称为净土五流。此外属于净土系的还有融通念佛宗和时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十三宗中之二宗。
自净土宗分出的还有以亲鸾为宗祖的净土真宗,亦称“真宗”、“一向宗”。亲鸾撰《教行信证文类》6卷,作为创立净土真宗的根本圣典。真宗以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依据,崇奉印度的龙树、世亲以及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和日本的源信、源空七位高僧,称为三国七祖。
亲鸾寂灭后,其幼女觉信尼与亲鸾之孙如信和散在各地的弟子相谋,于京都东山大谷亲鸾墓旁建立佛阁,奉置亲鸾的影像,为本愿寺的起源。本愿寺的住持,顺序血脉相传。到第11代以后,分为东西两派,加上兴正寺派、佛光寺派、锦织寺派、毫摄寺派、中照寺派、证诚寺派、诚照寺派等,即为现在真宗的10派。1948年北海道还成立有本愿寺派等。目前真宗系共计有22个教团。
荣西与道元
中国禅宗早由道昭、道睿、义空等传入日本,然未独立成为宗派。后睿山的觉阿于南宋乾道七年(l171)到中国,从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慧远受临济宗杨歧派法脉,四年后回国,是日本有临济禅之始。及荣西入宋回国,才开创日本临济宗。
荣西于乾道四年(l168)四月到中国,登天台山巡礼圣迹。同年九月,携带天台章疏30余部回国。淳熙十四年(l187)再度入宋,受传佛心宗,时怀敞住持天童寺,又亲侍左右,遂嗣其法,传临济正宗法脉。绍熙二年(1191)回国,初于博多律开圣福寺,盛倡临济禅法。日建仁2年(1202),源赖家于京都建立建仁寺,请他为开山。他为提倡禅宗,著有《兴禅护国论》3卷。后应源实朝之请,赴镰仓创立寿福寺,开始传禅法于关东,为日本临济宗的开祖。中国宋代禅宗盛行,日本僧人入宋求法和中国禅僧前往日本传禅的,络绎不绝。古来日本称禅宗为24派。
其中3派属于曹洞,21派属于临济。荣西灭后25年,圆尔辨圆入宋,于浙江径山,得受无准师范禅法。五年后,兰溪道隆赴日,大倡教外之旨于镰仓,北条时赖将军大喜,创立建长寺,请为开山。弘安元年(1278)入寂。门下有24人,最有名的是南浦绍明。他入宋回国后,应北条贞时之请,继主镰仓建长寺。其后传禅的,还有东明葱日、东陵永玙、兀庵普宁、子元祖元、一山一宁、清拙正澄、大休正念等有名禅僧。
荣西灭后,日本禅宗逐渐得势,但多属临济宗派。及道元入宋归国,于嘉祯2年(1236)在山城京都极乐寺旧址,开堂讲法,设立僧堂,赐寺额为兴圣宝林禅寺,是日本有曹洞宗之始。
道元24岁时入宋。时曹洞宗如净禅师主天童寺,道元从学三年,嗣其法,为洞山第14世正统。南宋绍定元年(1228)回国,初寓京都建仁寺,宽元2年(1244),波多野义重于越前(今福井县)建大佛寺,被请为开山,这就是现在曹洞宗的大本山永平寺,道元遂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祖。曹洞宗的信徒多为地方农民,临济宗的多为将军武士,故日本向有“曹洞土民,临济将军”的俗谚。
五山文学与茶道花道
禅宗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经吉野时代(亦称南北朝)至室町时代的200余年间,由于朝野崇奉,不断得到发展。临济宗14派的本山,几乎都在京都和镰仓。当时模仿中国宋代禅宗五山十刹制度的镰仓五山和京都五山的僧侣,致力于诗文的研究,形成了所谓五山文学。其后日本遣明的正副使节,多数为五山僧侣所担任。其中知名的有了庵桂悟和策彦周良等。此时禅宗的思想、文学、美术、风俗、习惯等,对日本国民生活的影响很大。如茶道、花道、香道与书道等;均随禅宗的发展而流行。
独立发展的日莲宗
该宗以创宗者日莲的名字命名,与中国佛教无直接关系。日莲认为只有《妙法莲华经》是正法。建长5年(1253),归乡访亲,4月28日登清澄山,向着海上初升的红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10遍,为日莲宗创立之始。为了宣扬自己的新数义,他对其他宗派进行了剧烈的批驳,因此三度被流配。其教化方法有所谓“折伏”(恶逆的教化)和“摄受”(顺信的教化)两种。灭后由其门下的日昭、曰朗、日兴、日向、日顶、日持等六老僧葬其遗骸于身延山,建久远寺,即今日莲宗的总本山。著作有《守护国家论》、《立正安国论》等300余种。后来日莲的弟子各分成许多派别。近代日本新兴宗教的几十个数团,有70%属于日莲系。
这一时期,各派都采取否定现实的态度,厌恶秽士,欣求净士或耽于禅,教义和规则都较简单,具有“平民化”的特点。这些新派别还与日本15一16世纪的农民起义有关系。如1488年加贺国(今石川县)地区爆发的真宗农民起义、1563年参州一向宗起义、1570年伊势长岛真宗僧徒起义等。而加贺国地区的真宗农民起义的胜利,使其后百年间加贺国的管理权掌握在真宗教徒手中,由农村上层、僧侣和农民代表组成领导机构。宋期,由于儒学影响的扩大,佛教的影响逐渐缩小。